采用什么货币政策
Ⅰ 什么是货币政策
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
Ⅱ 我国目前在采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在释放流动性。近期采取比较频繁的是 逆回购 操作。
Ⅲ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颇为难得的是,这100万亿元的背后,既不是量化宽松政策,也没有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作为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的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让世界看到了“世界引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
既不“大手大脚” 也不“畏手畏脚”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相对缓慢,美国拟推出新一轮刺激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牵动全球目光。
“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再次重申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基调。
“稳”字当头如何体现?首先要在总量上保证货币总量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近年来,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不断采取降息和量化宽松政策,开动“印钞机”带来的是债务高企、增长乏力……
中国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M2余额为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货币政策既不能“大手大脚”,也不能“畏手畏脚”。在遭遇疫情冲击时,经济增速可能会大大偏离潜在的产出水平,需要把握好货币投放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流动性,推出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分层次、有梯度出台再贷款再贴现政策……
在“稳”字当头的货币政策支持下,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基本面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随着经济企稳向好,中国GDP成功迈上100万亿元大关。
加大精准支持力度 稳定企业现金流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精准”如何体现?
2020年我国新增贷款量创历史新高——19.63万亿元。这些钱投向了哪里?在全年新增贷款中,企(事)业单位的新增占比超六成。其中,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明显。
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2%,增速比上年高20.3个百分点,已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30.3%,比上年高7.2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还能从M1的数据变化得以印证。
“在稳企业保就业的结构性政策支持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得到了大量资金支持,稳定了企业现金流,推动了企业活期存款较快增加。”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介绍,2020年11月末,我国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活期存款同比增长16.5%。
货币政策不急转弯,要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因此,央行明确表示,2021年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仍会加大,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明确将延续实施。
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货币政策在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2020年,疫情冲击使GDP增长率较低,也使我国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不过,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放慢。去年12月,M2和社融增速较上月稍有回落,新增住户部门贷款也较上月明显少增。
专家认为,今年货币政策将在稳定宏观杠杆率、化解债务风险和避免整体信用快速收缩之间做动态平衡,预计今年宏观杠杆率增速可以回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相对缓慢,对实体经济的压力传导和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叠加在一起,外部风险需要警惕。”陈雨露认为,针对外部风险,要坚持“国内优先”原则,继续做好自己的事。
2020年,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陈雨露认为,2021年要“稳”字当头,抓住工作重点,守住风险底线。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
Ⅳ 最近十年我国常采用什么货币政策为什么
近十年来财政宏观调控简要回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就是有高有低,波浪式前进,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的。但是,严格地讲,在1993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属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是靠计划实现综合平衡,大多采取行政性措施。真正运用经济办法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三大法宝”来进行宏观调控,是在1993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2003年一季度GDP增长速度达9.9%,全年为9.1%。2004年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为9.8%,二季度为9.6%,三季度为9.1%,四季度为9.5%,全年为9.5%。同时,从2003年开始,物价也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由负增长变成正增长。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9%。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经济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1.1993~1996年的财政宏观调控 1993年到1996年,我国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是控制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四个“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二是四个“紧张”: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三是一个“乱”:经济秩序混乱,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为了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1993年6月24日,中央下发了6号文件,决定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当时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进行治理整顿,文件中,财政政策是重头戏。 2.1998~2003年的财政宏观调控 1993~1996年的宏观调控刚刚完成,经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亚洲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出现了供大于求、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增长明显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当时的提法叫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实际上就是通货紧缩。1997年以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膨胀,没有治理通货紧缩的经验。在国际上,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比较多,一般都是采取“关水龙头”的做法,包括控制银行货币投放量、提高利率、控制财政支出等。治理通货紧缩,最关键的是扩大需求。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质上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特别是增加投资性支出等来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98~2004年累计发行了91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带动了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的跟进。 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对涉及投资、消费及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及时作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实行了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在规定的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分三年将金融保险企业营业税税率由8%降至5%,以及多次提高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率等政策措施。 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连续四次调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年终奖金制度。同时,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规范收费制度,减轻社会负担,推动扩大消费。1998年以来,取消行政事业收费项目1805项,共减轻社会负担1417亿元;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五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基本完成了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了经济结构,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但最大的功劳还是拉动了经济增长,国债投资每年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拉动1.8个百分点,从而避免了我国经济的大起大落。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保持在7%~9%之间,又一次实现了“软着陆”。
Ⅳ 货币政策是什么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Ⅵ 货币政策是什么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Ⅶ 货币政策有哪几种
货币政策分为如下三种:
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利率,然后用来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便刺激投资和消费。
2、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然后来减少信贷支出的规模和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和消费。
3、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措施方面,需要保证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稳定。
(7)采用什么货币政策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是用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主要方式有以下方面:
1、控制货币发行。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5、调整再贴现率。
6、选择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Ⅷ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是当代各国政府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之一.
1、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2、狭义的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
3、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1)控制货币发行。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5)调整再贴现率。
(6)选择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4、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稳定物价
(2)充分就业
(3) 经济增长
(4) 平衡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