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跟什么相关
㈠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反相关,比如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下调。
㈡ 谁能告诉我中国的货币发行量是多少和什么有关
跟中国人民银行的黄金储备量有关。纸币、硬币的发行量一定要与储备的黄金量价值等同。如果货币发行量大于黄金量价值,则会造成通货膨胀。就像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发币一样,原来的100法币能买两头牛,几年后就只能买两粒大米。就跟它肆无忌惮的乱印纸币有关。
㈢ 货币发行和货币供应的关系
货币发行量不能决定货币供应量,虽然它们有点上游和下游的关系,但是,货币发行以后还要经过存款创造才能决定货币供应量,存款创造由存款准备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另外,利率也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利率高,货币供应就多;利率低,货币供应就少。
㈣ 货币供应量和通胀的关系,具体是怎样的
创造货币供应量的直接主体是银行而不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购买国债等量化宽松政策不一定能推动货币增长。银行系统释放的基础货币主要是为了满足储备和支付结算的需要,而经济主体层面的货币供应量是银行通过贷款等资产的扩张创造的。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但它并没有使货币贬值。因为通货膨胀特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的实际需求,即实际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
流行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流通量是100元,现在可以买到一元一斤的猪肉,那么现在猪肉的市场价值是一元,如果央行再向市场发行一百元,如果猪肉的数量不变,那么猪肉的价格就变成2元一斤,发生在这个时候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就出现了。其实通货膨胀比较流行,我们说钱没有以前值钱了,因为过去一元钱可以买一公斤猪肉,现在要两元钱...,翻了一番,但是我们的收入却没有跟上。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㈤ 什么是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我国货币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亦称货币供应。即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量概念。即它是一个时点的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定时期的变量。货币供给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它由流通中的纸币、铸币和活期存款构成,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货币供给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和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的存款,甚至还包括储蓄债券、大额存款单、短期政府债券等现金流动资产。通常情况下,各个国家按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作为其对货币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据。因为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着商品价格、就业和经济活动水平,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供给的变化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引起的。一般来说,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它发行的货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它只是将现金变为活期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着货币供给总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存款准备率的规定来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供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货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货币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实践问题,世界各国对货币供给都给予高度的重视。货币供给从定义上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及广义两种。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民间所持有的现金加上可以开支票的存款,通常这类定义范围的货币供给称为M1;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M1加上定期储蓄存款,即常见的M2。
由于国情不同,对货币供给定义的范围也不一致,如德国定义有M3货币供给,英国则从M0到M4都有。就台湾而言,M1又可以分为M1a与 M1b,其内容如下:
M1a = 公众持有的现金 + 支票存款 + 活期存款
M1b = M1a + 活期储蓄存款
基本上「M」字母旁边所附加的阿拉伯数字愈大, 英文字母顺序愈后面,表示所涵盖的范围愈广。
货币供给成长率如果增加太快,表示民间持有的货币太多。假设社会上所生产的商品并没有增加,则「过多的金钱追逐过少的货物」便会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各国为了监控货币供给的成长,都会选择与通货膨胀相关性最高的货币供给加以监控。
例如德国央行每年都会对M3货币供给成长率订下目标区,当货币供给超过目标区时,表示货币供给过高,也就是说民间持有的货币太多,为防范物价上涨的压力,当局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相反地,如果货币供给成长率低于目标区,则因为资金供给不足,想要借钱来消费或投资的人(货币需求者)必须付出较高的利息作为代价,因而减少消费及投资的意愿,阻碍了经济的成长。此时当局便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
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其变化反映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干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以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上面已经有了 就不重复复制了:)
㈥ 什么是cpi,cpi与货币供给有什么关系
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又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cpi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在特定时段内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一个月内商品和服务零售价变动系数。
cpi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
(6)货币供应量跟什么相关扩展阅读
货币供给影响因素: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
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和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
货币供给是否适当会直接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货币供给过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不足又容易引起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㈦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
相关介绍:
货币供应量的初始供给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这种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无数次的存入和支取,派生出许多存款货币,使其出现多倍数的货币扩张。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
(7)货币供应量跟什么相关扩展阅读
改进金融系统的服务,增加有益于流通和交易的金融工具,从而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中介功能,这样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减少货币沉淀;也有助于降低现金漏损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㈧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高度有关
目前,社会各界对货币供应量的议论很热烈。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再次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由于M2不是全额用于国民经济活动,所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与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不存在简单的数量对应关系。同时,简单地根据货币供应量来评价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不仅仅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可以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求平衡,并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反映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与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GDP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M2与GDP不存在数量上的简单对应关系。M2是指某一时点可供使用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现金、单位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等构成。由于不可避免地存在货币沉淀现象,所以M2不是全额用于国民经济活动。而GDP是增加值概念,是经济活动的成果,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依据我国投入产出表测算,最终使用约占全部经济活动总产出的20%。
关于货币沉淀问题。货币沉淀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一部分货币没有应用于生产或流通领域的现象。沉淀货币的持有主体可以是居民,也可以是银行、企业或政府。货币不论其是否处于流通领域之中,亦不论其沉淀时间的长短,只要没有发挥其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这部分货币就属于沉淀状态的货币。比如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保证金、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游离于国内金融体系的外汇结存以及在周边国家充当支付工具的货币、机构或个人手头保存的现金、因形成房产等流动性差的不动产而沉淀的部分货币、在资本市场或虚拟经济中空转的投机性货币和循环于银行体系外的地下资金等。由于货币沉淀现象的存在,有一部分货币未应用于生产或流通领域,所以M2与GDP从数量上不能简单对应。 由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差异,我国M2/GDP的比例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经济体。一方面由于支付清算系统的便利性差异和人们支付习惯的不同,我国交易性货币需求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体系发展的差异性,我国的资产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大大高于发达经济体。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存在,体现在M2中。而发达经济体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则表现为大量的证券化产品,并不完全体现在M2中。也就是说,在美国、欧洲等经济体,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达以及金融创新,储蓄大部分会以债权、股权的方式持有。而在我国由于金融体系的局限,储蓄大部分会以存款的方式持有。这也是造成我国M2/GDP比例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偏高的主要原因。
经济增长实际受货币有效供给而非名义供给影响
实际货币需求影响货币供应传导机制的发挥效果。理论上,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是:货币供应—利率—投资—经济增长。该传导机制分解为三个基本环节:直观来看,各环节分别受货币需求、投资需求、投资乘数等因素影响。而投资需求和投资乘数往往也受经济体的实际货币需求影响,所以,可以认为,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受实际货币需求影响。当实际货币需求较低的时候,增加货币供应会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供应不会影响利率也不会影响投资需求和实体经济。而当实际货币需求高时,增大货币供应量,不仅可以有效地影响利率下降,还可以由此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所以,在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不顺畅的时候,货币有效供给才是真正影响经济的因素,而决定有效供给的则是经济体的实际货币需求。
央行货币政策不仅仅是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可以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众的预期。在实践中容易发现,利率和通货膨胀水平是影响公众预期并进而引起需求变动的重要因素。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调节利率、管理公众通胀预期等手段来影响社会公众的消费和投资倾向,即进行需求调控,从而主动地影响货币需求,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应有所侧重。当货币供给不能满足货币需求时,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顺畅,针对可变的货币需求来调整货币供给的手法是行之有效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明确的。当货币供应已经比较充足的时候,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传导可能并不顺畅,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能弱化,这种情况下对货币需求的调控才能够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所以,仅仅根据货币供应量来评价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片面的,应该结合不同的经济环境,考虑货币政策的侧重点,综合地从货币供应、需求管理等角度全面看待货币政策。
从世界各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多地通过引导和管理公众的市场预期而非单一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水平来实现。这对中央银行政策操作的独立性、透明度和可信度都要求较高。如果中央银行不能通过及时准确的政策信息披露来引导公众预期,就可能导致公众预期偏差,抵消货币政策操作效果或增加对宏观经济的扰动,最终必然加大调控的试错成本。基于此,我国央行应建立良好的政策信息披露机制,努力解决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信誉度。另外,还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来保证市场能准确理解货币政策操作的意图,以使得市场对经济变量的预期与中央银行的预测尽可能保持一致,从而可以降低经济波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政策操作环境,并促使高透明度的货币政策能够顺畅地引导预期,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