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威廉菲利普斯如何定义货币

威廉菲利普斯如何定义货币

发布时间: 2022-07-09 12:32:27

❶ 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拓展资料: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13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菲利普斯曲线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❷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有哪些是什么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他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既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所以政策的含义便是只要他们能容受高通货膨胀,他们就可以拥有低的失业率,或者他们可以通过高失业率维持低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2)威廉菲利普斯如何定义货币扩展阅读: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关注于名义工资,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

首先,工资变化率决定于实际失业率,失业对工资增长具负面影响;其次,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即:

公式中,代表名义工资变化率,u代表失业率,代表通货膨胀率。如上图所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替代关系。二战前和50、60年代,这种关系在一些国家中相当稳定,并与经验观察高度吻合。

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从u*出发的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解释滞涨。

由于安全临界点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NN,这样在通货膨胀率提高的过程中,失业率也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完全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滞涨”局面,这是市场经济中最值得警惕的现象。

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或成为垂直线,或变成正相关线,都表明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

❸ 货币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怎样的

凯恩斯主义承认通货膨胀与产出的权衡关系,货币主义短期内承认而长期内不存在权衡关系,但是理性预期学派则完全不承认通货膨胀和产出的权衡关系。

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浦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浦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菲利浦斯曲线长期。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正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因此,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线表明了,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SPC1和SPC2为不同的短期菲利浦斯曲线,LPC为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长期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 ū )出发的垂线,说明长期中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❹ “菲利普斯曲线”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定义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曲线方式
1、“失业-工资”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2、“失业-物价”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
3、“产出-物价”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
观点:
1、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3、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0。
4、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

❺ 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什么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5)威廉菲利普斯如何定义货币扩展阅读:

用通货膨胀换取就业增加的凯恩斯式需求政策,犹如扬汤止沸,每一次都只能暂时有效,下一轮再想增加就业,除非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菲利普斯曲线所宣扬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换关系只在短期才存在。由于短期内了解一般价格水平的信息成本太高,所以工人会有暂时的“货币幻觉”,错把名义工资的提高误认为是实际工资的提高而增加劳动力供给。

而雇主会沾沾自喜于他所生产的那种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增加工人雇佣量,孰不知这时候整个价格水平都在上升。长期内,工人和雇主都会调整预期,使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

❻ 威廉·菲利普斯的个人理论

后来,菲利普斯对稳定政策和经济动态系统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4年他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封闭经济中的稳定政策》,其中讨论的就是反应滞后对宏观稳定政策的影响。菲利普斯有着那种工程师特有的根深蒂固的经验主义倾向,他总觉得在做理论思辨之前要先搞计量分析,于是,他开始着手做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在1958年,菲利普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后来所说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在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菲利普斯利用近100年间的英国工资的统计资料,讨论了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发现:一、名义工资的变动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二,即使当名义工资的增长率处在最低的正常水平,失业率仍然为正(菲利普斯的统计大约为2%-3 %)。
菲利普斯写作此文的最初动机可能是为了回击别人对他的博士论文的批评。当研究结果出来之后,他并没有进一步寻找理论上的解释。最早给菲利普斯曲线以理论解释的是他的同事理查德.利普西。利普西认为,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上过度需求的程度呈负相关的关系(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多,就业机会越多,失业率越低),劳动力市场上过度需求的程度又和名义工资上升率呈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可以推出失业率和名义工资上升率也呈负相关的关系。利普西严格地从微观的劳动力市场的角度解释菲利普斯曲线,从这一点来说,也许他在宣传菲利普斯曲线的众多学者中是最较真的。
但真正使菲利普斯曲线一夜之间扬名的,还要算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那篇《关于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事实上,“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名称就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在这次讨论中给起的。这两位经济学家用美国的数据换掉英国的数据,并用物价上涨率代替名义工资增长率,得出了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有了菲利普斯曲线,新古典综合派就可以方便地开出宏观经济政策的药方:要想降低失业率,不妨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了治理通货膨胀,难免在失业上作出牺牲。(但实际上,凯恩斯式的需求政策往往是把充分就业目标置于降低通货膨胀率目标之前。)有了这两位大师的推重,菲利普斯曲线从此就被绣上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旗帜,写进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宪章。
正是由于菲利普斯曲线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中处在重要位置,但相比之下它又最缺乏理论支撑,因此,新古典综合派的对手们就要首先不遗余力地攻击菲利普斯曲线。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弥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讲演辞,讲的就是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他认为:一,理性的工人将根据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决定其劳动力的供给。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去讨论失业率和名义工资变动率的关系纯粹是一种误导。二,菲利普斯曲线所宣扬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换关系只在短期才存在。由于短期内了解一般价格水平的信息成本太高,所以工人会有暂时的“货币幻觉”,错把名义工资的提高误认为是实际工资的提高而增加劳动力供给,而雇主会沾沾自喜于他所生产的那种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增加工人雇佣量,孰不知这时候整个价格水平都在上升。长期内,工人和雇主都会调整预期,使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这时,斜率为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再存在,有的只是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意味着失业率完全不受通货膨胀政策影响,弗里德曼称之为“自然失业率”。三,弗里德曼断言,用通货膨胀换取就业增加的凯恩斯式需求政策,犹如扬汤止沸,每一次都只能暂时有效,下一轮再想增加就业,除非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攻击,多少还客气了一些,因为他还是承认,斜率为负的菲利普斯曲线至少在短期内是存在的。在他之后的一些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抨击更是不遗余力。主张“理性预期”的卢卡斯等人干脆认为,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也是垂直的,换言之,凯恩斯式的需求政策已经被公众预期到了,这种老一套的把戏观众早就知道底细了,再往下演骗得了谁呢?致力于开创公共选择学派的J.M.布坎南则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背后,是所谓的民主过程中,大众欲望膨胀对政治势力扩张的纵容,以及政治势力扩张对大众欲望膨胀的哄骗。演到后面,喜剧会变成闹剧,甚至悲剧。事实已经证明,在60和70年代,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失业率不降反升,菲利普斯曲线从斜率为负变成了斜率为正!
看看辩论席上这些大出风头的辩手们:以萨缪尔森和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在6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界独领风骚。弗里德曼在70年代频频出击,几乎是单枪匹马地挑战新古典综合派,并扎下了货币主义的大营。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说被认为是8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在整个现代经济学王国里独树一帜,而且从者如云。这几位清一色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1970年获奖,索洛1987 年获奖,弗里德曼1976年获奖,卢卡斯1995年获奖,布坎南1986年获奖。象这样几位顶尖高手凑在一起,一场“世纪大战”肯定是少不了的。这阵势很象武侠小说中的华山论剑。——参加讨论的各方人物越来越多,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菲利普斯本人却悄不出声地退席了。
这个来自南半球一个偏僻小国的农家子弟,心理上多多少少总和那些自命不凡的美国理论家们有点儿格格不入。他早年在昆士兰金矿的工棚里自学来的那点电机工程知识,可能比他后来在伦敦的学堂里受到的经济学教育深刻得多。从50年代起,菲利普斯的主要兴趣就放在所谓的“最优控制理论”方面,人们公认,他是把最优控制和控制工程的技术最早引入经济计量分析的学者之一。从某种角度来看,菲利普斯还在做着那个彩色水流的梦想。作为一个工程师,他的特点是精于构造而疏于思辨,他喜欢把经济社会当作一个可以拿来操作的系统,并且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操作得更得心应手。但拿这种思路去做经济学,肯定是一条险径和歧途。哈耶克反复提醒经济学家们警惕的,就是这种工程师式的幻想,用他的话说,跑进这条路子的经济学家,“如果不是一个废物,就是一个特定的危险人物”。(和菲利普斯一样,哈耶克也曾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只不过当他离开的时候,菲利普斯还没进校。)果然,从60年代起,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关心的那些问题就渐渐失去了兴趣。

❼ 菲利普斯曲线的介绍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❽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❾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解释

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替代取舍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统计学家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浦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菲利浦斯曲线的重要观点
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替代取舍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取舍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❿ 威廉·菲利普斯的介绍

威廉·菲利普斯(Alban William Phillips,1914年11月18日-1975年3月4日)——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者,他同时还是MONIAC液压计算机的发明者。

热点内容
非洲金融市场怎么样 发布:2025-05-14 23:05:16 浏览:998
股票交易数字27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14 22:56:04 浏览:267
300354股票历史交易记录 发布:2025-05-14 22:53:07 浏览:348
期货怎么保本保证收益 发布:2025-05-14 22:38:34 浏览:496
期货平今仓怎么算盈亏 发布:2025-05-14 22:35:30 浏览:757
中原理财是干什么的 发布:2025-05-14 22:35:26 浏览:159
股票跌到多少会退市百科 发布:2025-05-14 22:33:17 浏览:232
华夏光伏基金什么时候上市 发布:2025-05-14 22:33:04 浏览:172
立竿见影股票投资实例 发布:2025-05-14 22:25:26 浏览:877
经济周期对股票价值的影响机制 发布:2025-05-14 22:19:01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