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是什么
① 初中中国历史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有哪些
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4、军事上:征讨匈奴,解决边疆隐患。
二、推恩令实施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三、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影响是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四、盐铁专卖。
推行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盐铁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五、军事上攻打匈奴,稳定边疆。
武帝即位之后,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对匈奴作战。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后,三次大破匈奴,匈奴再也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开始南迁,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也为边境的和平和民族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1)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是什么扩展阅读:
除了上述课本里的提及的举措外,汉武帝还有很多对西汉有力的举措。
一、政治上。
1、完善监察制度
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即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击地方豪强。京师七郡则另外设立司隶校尉监察。
汉武帝将全国地方划分为13个监察区,是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为司隶校尉部作为一个单独的监察区)。
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监察地方官员和强宗豪右,岁终至京师向御史中丞禀报。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秩六百石,较郡守的秩比二千石为低。
2、设立察举制
察举制为中国古代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极大。主要用于选拔官吏。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制此后成为汉代聘用官吏的制度,有的学者曾经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用以作为察举制的补充。
3、创立年号。
在中国历史上,年号由汉武帝发明及首先使用,首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
据满清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元狩”,并追认元狩前的年号建元、元光和元朔。
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二、军事上。
1、开疆拓土
汉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开扩领土,在西南,汉朝消灭了夜郎及南越国,先后建立了7郡,使到今日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新归纳中国版图。而海南岛在历史上,也首次真正纳入中国的版图。
在东方,他于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灭了卫氏朝鲜,并且将卫氏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及玄菟郡。
2、外交
汉武帝派遣了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的两次出使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即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中国同西方经济及文化的交流。
三、文化上。
创建太学
1、创建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是接受当时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这样可以使国家得到未来的人才。
太学的成立,助长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成为重要的推手,同时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转变,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机会,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也有机会到朝廷做官。
2、建立乐府。
乐府一名本指管理音乐的官府。汉武帝在掌管雅乐的太乐官署之外,另创立乐府官署,掌管俗乐,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后人把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歌,也称乐府。
3、颁布太初历。
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一种历法,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而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天文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邓平、唐都、落下闳及司马迁等根据对天象实测和长期天文纪录所制订。
《太初历》的制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历法大改革。《太初历》的科学成就,首先在于历法计算上的精密准确。
四、经济上。
1、改革币制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
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财政收入外,打击大商人,此即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
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
2、重视农业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为推动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国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例如:龙首渠,六辅渠等等,以便农田灌溉。再加上新式耕种技术的提倡,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武帝
②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什么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统一货币
统一货币可说是秦始皇在经济领域方面的重大举措。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发行钱币,把原来的圆形方孔钱推广全国,废除原来全国各地相异的货币,克服过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换算的困难,使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储蓄的价值作用。
秦半两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无论在形状、价值都不尽相同。当时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形态,布币是三晋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形状像农具中的鎛(bó,博);此外,齐燕赵三国亦流行使用呈小刀状的「刀币」,有些刀币更可长达十六公分;秦地、西周东周、赵魏沿河(靠近秦国)之地则流行「圆钱」;至於郢爰与铜贝,则只在楚国流通。当时货币经济仍未确立,各国自铸货币,甚至私人铸币,货币价值则取决於其中的含铜量,含铜量愈高,货币的价值愈高
秦始皇因各地币制紊乱,遂废止关东六国原本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五铢钱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统治时期,由於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榖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富商大贾富可敌国,恰与窘困的中央财政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财政收入外,「冶铸煑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大商人,此即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故汉武帝即位後,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後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於中央。六次改革後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
③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借恩赐亲戚的名义,削弱诸侯王权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上,盐铁专售,将暴利行业收归国有;全国制造五铢钱,统一铸币权。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唯一正统思想。
4、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朝的威胁。
(3)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是什么扩展阅读:
在汉武帝治下,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达到鼎盛。疆域和势力范围,东邻韩国,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称超级大帝国。
政治上,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文化方面同样灿烂辉煌。哲学家董仲舒,文学家司马相如,音乐家李延年,探险家张骞,农学家赵过,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便都出在这个时代。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铸钱、炼铁、煮盐三个产业国营化。通过重点产业收归国营,汉武帝的中央财政得以巩固。
军事上刘彻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以骑兵五万为先锋,步兵数十万为后盾,大规模出征匈奴,结果匈奴远走漠北戈壁,漠南再无王庭。
④ 列举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1)政治:
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等。
②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2)军事:
①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
②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
③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
(3)经济:
①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
②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③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④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⑤另外,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4)思想: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⑤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
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汉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
(5)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是什么扩展阅读: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影响。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⑥ 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1、颁行推恩令
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2、加强中央集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3、设立中朝
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汉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4、建立年号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6)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是什么扩展阅读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汉武帝的历史影响深远而复杂,评价亦存争议。死后谥号孝武皇帝,宣帝时上庙号世宗。其事迹见《史记》、《汉书》,其轶事多见《汉武故事》 。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但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
比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⑦ 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发展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秦朝经济上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2)统一度量衡
汉武帝经济方面的政策: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君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⑧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及结果是什么
1.政治上任用贤人,削弱诸侯国势力,颁布“推恩令”,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2.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3.在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4。在军事上,汉武帝依靠国力强盛,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长期以来,威胁西汉西北边境的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行进,在漠北与匈奴主力相遇。双方经过激战,汉军大胜。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击匈奴兵。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看市西迁。
⑨ 汉武帝经济上实行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他汉武帝的是统一的,那个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收回了,就是那个诸侯的造币权,鼻塞鼻血收归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