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从M2货币增速看通胀程度
⑴ 怎样根据M1M2M3判断通货膨胀或者紧缩
单纯观察货币供应量是有局限性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可能是市场商品交易总量增加所造成的,价格也许并没有上升。
比如市场提供10件商品,价格为10元,需要货币100元;现在市场可以提供100件商品,价格为5元,需要货币500元。如果中央银行供给现金从100增加为500你不能得出通货膨胀的结论,因为5元低于10元。
所以,只能用市场的价格指数或者货币购买力指数来判断通货膨胀,而不能单单用货币供应量来判断。
⑵ m1,m2,m0与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利率降低,因为大家更愿意借钱,所以M1,M2都会增加。
GDP是另外一码事,与此无关,是统计全社会的商品和劳务。
通胀率基本上和M2是正比关系。M1(宏观经济):M1是指狭义货币,它把货币的范围限定在人们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的资产,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这种定义的依据是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就是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因此只有充当交易媒介的资产才算是货币。出自《网络》
M2(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广义货币(Broad money)是一个经济学概念。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出自《网络》
M0:M0=流通中现金,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出自《网络》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⑶ 为什么M2每月增长10%以上,全年的中国通胀率才2%
因为CPI不是实际通胀率,它只是与生活最相关的物品的通胀水平。
⑷ M2的增长为什么会引起通货膨胀
M2属于广义的货币层次,是衡量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指标。M2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反映了经济增长、居民购买力、通货膨胀等指标的变化。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过多发行而引起物价总水平普遍上升的一种货币金融现象。它与货币的流通有很大的相关性,货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M2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货币发行量增加,发行量增加得越多,货币贬值得越快,物价上涨得就越快,因此引发通货膨胀。
⑸ M2高速增长,是不是意味着大水漫灌,通货膨胀
M2增速加快意味着通胀走高概率增加,但是并不意味着大水漫灌,主要取决于货币流向。
根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4.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下降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0.92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百分点。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7%,比上月增加0.2个百分点。M1、M2剪刀差缩小,社融规模持续增加。
我是Roseview财经,更多问题敬请关注,欢迎一起交流讨论,希望对您有帮助。
⑹ 经济学上,m1和m2的相对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消费者价格指数(英文名称:consumerpriceindex缩写:CPI)指的是衡量所选定的一篮子消费品购买价格的指数。计算指数时,每种商品的权数依据1982-1984年间该商品在城市消费者生活开支中所占的份额来确定。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狭义的货币和广义的货币,用M1表示狭义的货币,M2表示广义的货币,则有:M1=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⑺ m2增加说明了什么
m2货币一般是指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即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当m2货币增加,意味着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通货膨胀;m2货币增加,导致社会上的物价普遍上涨,使居民的购买力,或者潜在购买力降低,钱更加不值钱。
同时,一些居民经常把m2和m1结合一起分析,当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国家也可以把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m2货币较多时,国家可以采取一定的紧缩货币政策,来减少社会上的流通货币,反之,采取一定的宽松货币政策,增加社会上的流通货币。
【拓展资料】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胀的压力状态。近年来,很多国家都把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
2011年11月15日,据央行透露,考虑到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规模已较大,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大,从2011年10月起,央行将上述两类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范围。央行称,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会进行修订和完善。
当日,央行就M2扩大口径一事,对M2+的概念只字未提。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鄂永健认为,新增加了两个指标,应该还不是此前央行公布正在研究的所谓M2+。但盛宏清则表示,将上述两类存款纳入M2之后,或许就是所谓的M2+。盛宏清表示,从银行的角度看,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即是同业存款。既然央行已将此类同业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围,那银行计算存贷比时,这部分存款理应加入分母之中。如果这部分同业存款算入存贷比的分母之中,那将极大地释放银行信贷的投放能力。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根据金融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央行会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相应调整,以便更能反映真实情况。此前,央行也曾对M2的统计范围进行过调整。
事实上,早在2011年9月,央行新闻发言人曾表示,我国金融创新不断增多,公众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理财等产品迅速发展,加快了存款分流,这些替代性的金融资产没有计入货币供应量,使得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针对上述情况,央行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