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货币供求均衡
Ⅰ 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是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储备稳中有升。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765亿美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2%,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
二是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稳健。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跌,呈双向波动,保持了较高弹性。境内期权市场1年期隐含波动率平均为5.0%,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波动幅度达7.5%,处于合理、适度范围。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CNY)累计小幅上升2.3%。
三是市场行为更加理性,市场预期保持稳定。从结售汇交易看,今年以来,市场主体保持了“逢高结汇、逢低购汇”的交易模式,说明市场主体更加理性,控制汇率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从外汇市场远期、期权等相关指标看,汇率预期也保持了总体稳定,没有形成一致性的单边汇率预期。
四是跨境双向投资依然活跃,跨境资金流动平稳有序。一方面,境外投资者保持了对国内投资的较高热情。据商务部统计,前三季度我国非金融企业外商直接投资10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外汇局的统计显示。
Ⅱ 货币市场自动均衡的机制是什么
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1)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2)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
Ⅲ 简述货币均衡的科学含义及实现条件
如果假定Ms和P是已知的,则货币能否均衡就取决于国民收入Y和利率r这两个重要条件。
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货币的均衡状况是这两者对立统一的结果。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货币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货币供给符合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则达到均衡。
特征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价值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一致,而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要量基本一致。
Ⅳ 阐述现代货币的供给机制
供给机制:1)每个人手上原有旧币的兑换;2)原持有金、银的兑换;3)政府对个人债务的兑现;4)政府对个人资产的征收;5)财政收入以外的政府支出:6)银行贷款;7)外币兑换;8)金融票据
一、利率的决定利率是货币的价格,如同一切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一样是由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我们在了解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基础上就可以说明利率的决定。因此,当货币市场供求均衡,即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与实际持有的货币量相等时,决定了均衡利率。利率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因此,货币供求的变动都会影响利率。第三节IS—LM模型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只研究了利率与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实际上,利率和投资都是变动的,而且,对总需求和国内生产总值影响较大。在IS—M模型中,我们分析在利率与投资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以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二、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决定的模型。在这里,I是指投资,S是指储蓄,L是指货币需求,M指货币供给。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是对总需求分析的全面高度概括,在政策上可以用来解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一、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即利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低,利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高。
三、在物品市场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我们知道,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投资者一般要用贷款来投资,而贷款必须付出利息,所以利润最大化实际是偿还利息后纯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投资就要取决于利润率与利率。如果利润率既定,则投资就要取决于利率。利率越低,纯利润就越大,从而投资就越多;反之,利率越高,纯利润就越小,从而投资就越少。因此,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而总需求又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因此,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此外,自发总支出的变动会使IS曲线的位置平行移动。二、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即利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高,利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低。在货币市场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同方向变动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货币需求(L)由L1与L2组成。L1代表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L2代表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反方向变动,货币的供给(M)是指实际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决定。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M=L=L1+L2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当货币供给既定时,如果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L1)增加,为了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则货币的投机需求(L2)必然减少。L1的增加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结果,而L2的减少又是利率上升的结果。因此,在货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必然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使LM曲线的位置平行移动。
Ⅳ 货币供需均衡怎样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平衡
本节讲述货币供需均衡与社会总供需均衡的关系,分析并引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内容〗
一、货币均衡的判断
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如果把货币供给看作是外生变量,它决定着货币需求。当经济处在商品短缺阶段时,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大量的投资机会,货币需求非常大,货币的外生性非常明显。
如果把货币供给看作是内生变量,它决定于货币需求。当经济处在商品相对过剩阶段时,在经济运行中,投资机会不多,货币需求变小,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变得非常明显。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发生通货紧缩,正说明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2.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大体相等的状态,即Ms≈Md
货币的非均衡就是Ms≠Md。即或MS>MD,存在通货膨胀;或MS<MD,存在通货紧缩。
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判别标志是:物价和利率
物价:如果价格水平提高,则名义收入增加,名义货币需求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名义收入减少,名义货币需求减少。如果名义货币供应不能随之调整,必然带来货币供求的非均衡。
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均衡和非均衡更重要的表现为利率的变化。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产生通货膨胀,会使名义利率上升实际利率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产生通货紧缩,会使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上升。
二、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在现代经济中,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供求的紧张状态,物价上涨和社会不稳定;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疲软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萧条。一般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使经济在社会总供求完全均衡的基础上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总供求均衡状态与货币的供求状况之间,始终存在紧密的联系。
在货币经济中,所有的商品供给的目的,都是为了换取等值的货币,以作进一步的购买,并进行连续的生产与消费,这形成了商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又形成对商品的需求,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 AS Md 和AD MS,其中AS表示总供给,AD表示总需求。由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在商品供给过剩、技术手段取得很大进步的今天,社会总需求更多地制约社会总供给,货币供给从实质上看也受制于货币需求,四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AS MD
AD MS
从上图关系式中可看出,如果AS=AD,则会有MD=MS;如果AS<AD,则有MD<MS,即存在通货膨胀;如果AS>AD,则有MD>MS,即存在通货紧缩。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否与货币供求的均衡与否有密切关系。
三、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节
货币供求的均衡和非均衡表现为物价和利率水平的变化,在完全的市场经济状态下,价格和利率的波动也会使货币供求由非均衡自动过渡到均衡,也就是说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均衡和非均衡是由市场自动调节的。
但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货币供求的调控由中央银行完成。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使货币供需实现均衡。虽然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较强,而货币需求更多的取决于企业、个人的行为,中央银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
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Ⅵ 现实生活中,货币供求是否均衡如何判断请举几个我国经济中德例子说明下。
利用供求关系曲线可以来判断:
商品市场物价稳定,商品供求平衡,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足引起的短缺。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力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
1、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2、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3、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4、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
(6)如何实现货币供求均衡扩展阅读:
(1)货币供给量与社会总需求量二者在质上是不同的。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一个时点的货币量;而社会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的概念,是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此外,在货币供给量中,既含有潜在货币,也含有流动性货币,而真正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只能是流通性的货币。
(2)货币供给量变动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变动,在量上也是不一致的。货币供给量变动以后,既会引起流通中的货币量变动,也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社会总需求量是由流通性货币及其流通速度两部分决定的,而货币供给量则是由流通性货币与潜在性货币两部分构成的。
Ⅶ 货币供求均衡判断
一、货币均衡的标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市场物价稳定。
2、商品供求平衡。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足引起的短缺。
3、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力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三、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
1、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2、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3、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4、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货币供求均衡,社会总供求也处于均衡状态。
(7)如何实现货币供求均衡扩展阅读
货币供求状况可能有几种情况:
一、是货币供求均衡,社会总供求也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社会物价稳定,生产发展,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是货币供给不足,客观的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整个经济必然会处于萎缩或萧条状态,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因需求不足而受阻。
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就应采取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使货币的供求保持其均衡。
三、是货币供给量过多,超过货币需求量,整个经济必然会处于过度膨胀的状态,生产发展很快,各种投资急剧增加,市场商品物资供应不足,大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物价上涨。
这时中央银行就应采取一种紧缩的政策,缩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市场利率,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的增加,从而使物价趋于稳定,社会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趋于均衡。
四、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构成不相适应,一些经济部门由于需求不足,商品积压,一些商品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停滞。
而另一些经济部门则需求过度,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发展速度很慢。这表明整个经济结构失调,发展畸形。
Ⅷ 货币供求是否均衡如何判断市场供求是否均衡如何判断
利用供求关系曲线可以来判断:
商品市场物价稳定,商品供求平衡,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足引起的短缺。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力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8)如何实现货币供求均衡扩展阅读: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
Ⅸ 货币均衡实现的条件是
如果我们假定Ms和P是已知的,则货币能否均衡就取决于国民收入Y和利率r这两个重要条件。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国民收入没有超额分配现象,则货币均衡能够实现。否则,财政超额分配,即财政赤字,并发行货币弥补;银行超额分配,即信用膨胀,则会导致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
2.利率水平达到均衡状态
均衡利率水平的形成是由货币供求的条件决定的,是指在货币供给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正好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息率。一方面,货币供不应求,利率上升;货币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另一方面,通过调节利率可以调节货币供求,从而使货币供求达到均衡(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提高利率可以减少投资、减少货币需求)
Ⅹ 什么是货币的均衡状态,如何理解,实现条件
什么是货币的均衡状态 1)商品市场物价稳定。 2)商品供求平衡。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知道引起的短缺。 3)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力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货币均衡理解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教置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一致,而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要量基本一致。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一)要有健全的利率机制。(二)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