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社会经济生活如何控制货币

社会经济生活如何控制货币

发布时间: 2022-08-13 06:48:49

❶ 简述货币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简述货币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1.货币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货币构成了经济运转的润滑剂
2.货币是产品实现价值的媒介物
3.货币对于市场的正常运行,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与结算工具。
4.货币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储蓄与投资的重要工具。
5.促进生产和投资:促进资金的流动与合理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促进消费:促进消费购买力,扩大生产力和就业6影响国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大规模扩张,国民经济有效稳定的发展,资源优配
拓展资料:
1.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货币产生以来, 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单从货币的多个功能来看, 货币的积极作用一是降低了产品交换成本, 提高了交换效率; 二是降低了价值衡量和比较的成本, 为实现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 三是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形式, 丰富了贮藏手段。 然而货币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还不仅仅限于以上几点, 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 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意识的发展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2.首先, 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 因为它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因为在缺少货币的社会, 人们积累的是实物财富,而实物财富的转移相对困难, 这必然会限制人们行动的自由, 人们的思想也多受禁锢; 而货币出现以后, 人们的活动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货币“使臣轻背其主, 而民易去其乡 ”, 与此同时, 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再受一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 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商品生产的扩大, 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 人们可以利用货币去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承袭, 这就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无限欲望, 随之而来的, 它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没有货币的出现, 就没有资本的积累和社会资本的利用。 因为若只有物质财富的累积, 人们只能在简单再生产的小圈子内循环, 不可能出现扩大的社会再生产。

❷ 通货膨胀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时应用采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表现为减少政府购买,增加税收.
货币政府表现为卖出政府债券(回拢货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和一般物价上涨的本质区别:一般物价上涨是指某个、某些商品因为供求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不会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则是能够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该国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国基础货币发行的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一国基础货币发行增长率高于本国有效经济总量增长率的原因包括货币政策与非货币政策两方面。
货币政策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用利率汇率手段调节经济;非货币政策包括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造成贷款膨胀,国际贸易中出口顺差长期过大、外汇储备过高,投机垄断、腐败浪费提高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结构失衡、消费预期误导等。所以通货膨胀不仅仅是货币现象,实体经济泡沫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非货币政策、货币现象还是实体经济泡沫,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GDP增长方式造成GDP水分过高、无效经济总量过大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货币效率降低。
与通缩的区别
1.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❸ 社会经济生活中如何科学地控制货币流通量

有三种方法可以控制。1、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2、调整贴现率 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增加,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3、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
又称准备率,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它是中央银行为保护存款人和商业银行本身的安全,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取的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
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一般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准备金,剩余部分才用于放款。在大多数国家,逐渐对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即该比例不能低于某一法定数额。这是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存款的最低比例,超过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该最低限额则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最初是为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存款安全;以后逐渐把它作为控制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高涨和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为了控制信用的过度扩张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它一方面减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用于贷款的资金、另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减少,从而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减少投资、抑制总需求;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和高失业时期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投资、刺激需求。

❹ 如何控制货币流通量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原理,就是国家是在管理着经济.包括货币量.当人们劳动后,物品被加工后,资产被转让或抵押后,财富都以不同方式增加.而国家为了让人们的生活稳定,它必须要控制好货币量,而控制的方式也是多样性.如你所问的,货币会先增加到那里,也是有不同形式的,有发放给银行的,就因为银行流动性不高,而为了经济稳定发展就可以发放!因为国家的目的就是要管理好经济.国家手上有许多货币,不一定就是央行在发放,也有像财政补助之类,也是变相的向市场发放货币量,而目的也是为了人们的经济和生活.凭什么,我觉得就是凭国家的责任,国家为了管理好一个国家,它在必要时就得这么做.那能不能大量不断地投放?也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国家大量投放后引起通涨,就会有经济动荡,社会就会不稳,贸易也会受损.所以要放多少,放给谁,怎么放,是在管理好经济社会的大原则下进行操作的.我觉得你明白了这个原则后问题就简单了,不知你还有没有其它具体的问题. 希望有助于你.

希望采纳

❺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是如何发挥它的各项职能的

1. 货币的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作为衡量或表现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货币是其外在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外部表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而只是观念上的或想象的货币。因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把商品的价值大小表现出来,并不是实现商品的价值。比如,商店里商品的价格,用标签来表现,并不需要把现金放在那儿;说一匹布值一两黄金,也不一定非要把黄金拿在手上等。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主要决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两个因素。不同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的价值的变化成正比,而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因货币本身也有一个价值、价格的问题,随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其价值与价格也要发生变动。
为了具体表现和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本身需要有一个计量单位,如为了使金银能够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就把金、银划分为两、钱、分等计量单位。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的货币及其等份,叫做价格标准。
2. 货币的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就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而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其公式为:商品—商品。这两种交换显然是有区别的。物物交换时买与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一起完成的,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则把商品的买与卖分解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一个是卖的过程,即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这个变化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另一个是买的过程,即从货币形式变为商品形式。这个转变比较容易实现。
物物交换转化为商品流通是一种进步,促进了商品的发展,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会带来买和卖的脱节,从而隐藏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一些人卖而不买,就必然会使另外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出现危机。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需要商品经济有一定高度的发展。
3. 货币的贮藏手段
商品所有者卖出商品后,如果不再进行购买,而是把货币当作财富存放起来,这时的货币就起着贮藏的作用。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只要商品的流通一中断,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以后不立即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货币就退出流通领域而成为贮藏货币。
货币能够成为贮藏手段,是因为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只要有了货币就随时可以换取任何一种商品,从而引起了人们贮存的欲望。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一部分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成为贮藏货币;当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自发地加入流通过程。这样,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调节流通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适应。
4. 货币的支付手段
商品买卖最初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支付有时分离开来,即出现了赊账买卖的现象。商品生产有各种不同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有些生产是常年性的,而销售则带有季节性,如烟火、炮仗等各种节日用品。有些生产有季节性而生产者的消费则是常年性的,如农民和猎人,这就引起了赊账买卖的必要性。农民没有犁就不能耕地,但他在秋季收获粮食前又无钱买犁。铁匠和农民之间的交易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进行:铁匠先把犁卖给农民,农民则将犁价延期到秋季粮食收获以后。在这里,货币不是直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因为商品的买卖已经在没有货币作媒介的情况下完成了,货币的支付只是为了偿还农民对铁匠的赊账。在延期支付货款时,货币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围内,以后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用于支付地租、租金、利息及工资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商品生产者互相赊欠,形成了一系列债权、债务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不能到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许多商品生产者在经营上发生困难,以致破产。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蕴藏的危机的可能性,在它作为支付手段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5. 世界货币的职能
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作用超出了国界的限制,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作为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便是世界货币。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曾经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在当代世界经济关系中,某些经济实力强、国际影响大的国家的纸币,如美元、英镑、日元等,也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起世界货币的作用。

❻ 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是如何控制的(谁有答案快给我谢谢)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而货币政策的作用则不够理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从财政政策协调为主体转向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实践
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分析以往两大政策的配合情况,对进一步完善这两大经济政策的配合是必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运行的基本轨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实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松政策组合达14年,实行双紧政策组合9年,实行松紧组合的只有一年。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1984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央银行体制1984年才刚刚建立,自然没有从财政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时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仍十分明显,货币政策作为财政政策配套服务的工具,对医治十年动乱创伤、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职工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1985-1997年)。1985年随着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信贷资金成为社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体,特别是在抑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98-2004年)。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短缺经济,出现了物质产品的相对过剩,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在政策取向上,由实施长达5年之久的“双紧”过渡到“双松”,即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支持发展、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国民经济中出现了经济的局部过热现象,个别地区、个别产业的发展严重失调,一些能源消耗性的产业非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出现了不均衡,因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逐步提上了日程。
详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轨迹,我国两大政策的调节趋向于周期性使用(见表),对宏观调控的效果趋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减小。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轨迹
时间 所属阶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搭配方式 实施年限
1979—1980年 第一阶段 松 松 双松 2年
1981年 第一阶段 紧 松 紧松 1年
1982—1984年 第一阶段 松 松 双松 3年
1985年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1年
1986—1988年 第二阶段 松 松 双松 3年
1989—1991年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3年
1992—1993年中 第二阶段 松 松 双松 1年
1993年中一1997 第二阶段 紧 紧 双紧 5年
1998—2002年 第三阶段 松(积极) 松(稳健) 双松 5年
2003—2004年 第四阶段? 积极淡出 稳健趋紧 偏松和趋紧 2年
2006—2010年 ? 中性偏紧 中性偏紧 ? ?

二、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至1996年底我国的紧缩政策成功地将当时的高通货膨胀降了下来,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1998年我国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至这次财政政策的调整,这一整体上积极的宏观政策历时近7年之久,前后能持续如此长时间的宏观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每年发行大量的长期建设国债,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财政的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非常大。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2。“积极”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够理想。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如,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连续8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5次。这期间,尽管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彻底扭转信贷紧缩的局面。从供给方面看:银行的“惜贷”现象仍然严重,自1995年金融体系开始出现的“存差”进一步扩大,至2003年已高达49059亿元;从需求方面看,质量好的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比较充裕,信贷需求不大,而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因银行的贷款条件和自身的因素,取得贷款依然困难。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不能转化为投资。这表明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使“积极”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虽然“积极”的货币政策并不如意,事后效果微弱,但“积极”的货币政策无疑为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也是我国目前特定的国有企业体制和银行体制下积极财政政策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对我国当前两大政策配合的一些建议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日趋协调、完善,共同在反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协调配合还不是很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调节分工不明确。货币政策长于总量调节,财政政策长于结构调整,但目前我国的两大政策均未发挥出各自优势,导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二是配合关系不规范,缺乏有效的配合机制。三是在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的某些重大问题以及在投资领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配合不协调的问题。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借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两大政策的配合经验,为了进一步发挥两大政策的配合效应,可以从如下方面人手:
1。建立和完善规划、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要健全和完善国家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规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统筹安排和政策协调。包括两大政策目标的协调、财政赤字和金融不良资产的定期跟踪测算、财政金融稳定性的预安排、财政金融政策和操作工具进行互动效率评估和化解金融不良债务安排等。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完善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效应。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问题甚于总量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致使局部需求过高和局部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必须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我国产业政策要通过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目前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产业政策导向出现了偏离,要求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整,形成动态协调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调控作用。发改委要定期发布和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配合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措施,为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提供支持;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发放贷款。为解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不平衡现象,要重视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增长。要加快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某些行业和地区出现的投资热。只有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我国经济才能步入自主增长的良性循环。
3。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财政政策要从以国债手段为主转向以税收和财政贴息手段为主刺激总需求;货币政策要更多地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手段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依然要在公共投资领域发挥作用,创造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分税分级财政框架。重点要对省以下体制灌注分税分级体制的实质性内容,建立三级分税分级财政。建立规范的公共收入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要通过改革完善国债发行交易制度,统一国内债券市场,活跃短期债券市场,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能有的放矢,成为货币供应量调控的有效工具。
4。推进财政投融资体制和国债运作管理的改革是未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两大基点。新形势下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既要抵御低水平重复投资,又要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安排要建立投资信息透明化、投资来源市场化、投资管理法制化的操作平台。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要明确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的界限,既提高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效益,又保障货币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冲击。要规范、强化、整合债券市场,切断隐性的地方财政赤字融资渠道,切断企业和银行用信贷资金盲目投资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资纳入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国债运作上可考虑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全国人大每年给财政部批准一个国债余额指标,这个指标是上一年国债余额加上本年度财政预算赤字之和。只要国债发行不突破余额,由财政部视市场情况灵活掌握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为解决财政部发行短期国债缺少动力、
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缺乏短期国债作为操作工具的矛盾,短期国债可不列入当年国债发行计划,财政账户出现临时性头寸不足时,财政部可发行短期国债用于周转。
5。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政策配合的重心要从以财政政策协调为主体转向更多地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蒙得尔•弗莱明提出的财政货币选择新理论指出,现实世界中的资本具有不完全流动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但其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资本流动的完全程度。资本流动性越大,财政政策的作用越小,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越大。在改革开放日益扩大的进程中,资本流动性越来越大,因此货币政策应发挥主要的作用,而财政政策予以配合。通过货币政策所体现的资源配置,实现以资源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

❼ 怎样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过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一方面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❽ 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实行怎样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投资放缓,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一些因素制约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于此我国必须实行宽松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流动性相对较宽裕,内需进一步扩大,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亮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是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最大的两项政策。

热点内容
本钢股权无偿转让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04-27 10:24:27 浏览:91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款戒指戴哪里 发布:2024-04-27 10:23:46 浏览:199
股市十点封两点封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4-04-27 09:41:20 浏览:803
股票会因为什么情况退市 发布:2024-04-27 09:18:25 浏览:512
历史中股票涨幅最大的 发布:2024-04-27 09:11:46 浏览:599
有限公司股权结构怎么分 发布:2024-04-27 09:08:38 浏览:73
今年新力金融怎么样 发布:2024-04-27 08:06:25 浏览:82
兆日科技股票腰斩 发布:2024-04-27 07:34:37 浏览:951
东方财富网如何看股票历史市盈率 发布:2024-04-27 07:33:13 浏览:669
蚂蚁金融提现为什么还要会员 发布:2024-04-27 07:32:23 浏览: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