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如何

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如何

发布时间: 2022-08-17 03:48:34

㈠ 事关货币政策、居民债务 央行政策将有哪些变化

2021年中国经济走向如何?货币政策思路是什么?金融行业、金融市场将如何发展?金融监管如何进行?

2月8日晚间,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在最新发声中,央行提到了货币政策、居民杠杆率、房地产、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等备受市场关注的议题。

报告特设四篇专栏文章,内容围绕存款管理、绿色金融、大国货币溢出效应和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四个方面。央行提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与三季度报告内容相比,四季度报告在重点内容表述上出现了一些改变。比如,货币政策内容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新提“将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再比如,新提“稳妥调整和接续特殊时期出台的应急政策”;在房地产相关内容部分,继续强调“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同时也提出“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货币政策再提总闸门

尽管资金面已有所缓和,但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向的疑虑仍然难消。

报告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部分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下阶段政策思路,央行强调“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将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此举继续传递出“跨周期调节”的真谛,即宽松政策逐步退出,不靠需求侧强刺激拉动经济强势走高超过潜在增速。

实际上,在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近日发表的《2020年货币政策回顾与2021年展望》中就强调,做好2021年货币政策工作,重点是要深入理解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取向。稳字当头、灵活调整、操作精准、量价合适。其中,量价合适具体体现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利率在合适水平,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近期,在货币市场利率出现短时波动的背景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量变化引起较多讨论。

对此,报告强调,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否变化,而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

这是因为,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会根据财政、现金等多种临时性因素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灵活调整,其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市场利率走势,也不代表央行政策利率变化。

其次,央行强调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并再次提及DR007的重要性。报告指出,在观察市场利率时重点看市场主要利率指标(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以及DR007在一段时期的平均值,而不是个别机构的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扰动的时点值。

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

近期,各方对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问题关注较多。报告通过专栏论述“合理评估居民部门债务风险”问题,体现出央行对居民杠杆率的关注。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1个百分点,居民债务继续扩张的空间已非常有限,相关风险值得关注。

报告指出,我国大约有20%的居民债务与经营性活动相关,剔除后我国居民杠杆率在国际上处于合理水平。我国居民部门的经营性债务,主要来自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也有一些个体户使用消费贷、信用卡资金经营周转。2020年上半年末,BIS口径的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9.1%,已接近欧元区和日本;但剔除经营性居民债务后,同期居民杠杆率降至46%左右,在国际上仍处合理水平

央行指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一方面,部分负债消费主体存在非理性、未来收入与还款支出不匹配、容易超过自身经济能力过度借贷消费、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另一方面,企业面对债务刺激出来的消费需求,若扩大生产,则当未来居民债务不断攀升、偿付能力难以为继时,又会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李超认为,关注居民债务风险一方面侧重于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另一方面,当前部分银行客户资质下沉明显,此举可有效防范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风险,对于抑制居民消费贷款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也有重要作用。

禁止地方法人银行开办异地存款

“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稳中有升。对银行体系开展全覆盖的压力测试,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报告称。

对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监管部门多次公开发声。与三季度报告相比,四季度报告还特别提到了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

近两年来,央行有序整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继叫停靠档计息和周期付息等所谓“创新”产品后,央行称,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起,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禁止其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

异地存款,是指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点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既包括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包括通过自身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

近两年,部分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吸收异地存款实现快速扩张,偏离了服务本地的定位。

央行表示,由于异地存款稳定性较差,积累的流动性风险易快速传染,不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金融体系稳定。于2021年第一季度起,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禁止其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已发生的存量存款自然到期结清。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在线上开展的银行除外,但此类银行展业范围不受空间限制,实质上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经营的银行,所以存款利率自律要求参考国有银行执行。

央行指出,存款基准利率作为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发挥利率自律机制的作用,加强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异地存款的管理,防止非理性竞争,维护存款市场有序竞争,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稳定,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创造良好环境。

㈡ 央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你怎么看

上半年天量信贷让央行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目前经济走势尚存变数通胀预期虽已存在但并未真正到来的情况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需继续坚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好“适度”原则。
政策作用显现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从去年四季度的6.8%回升到今年上半年的7.1%,其中,二季度增幅回升到7.9%。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蔓延和深化的背景下,上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如此大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在中央政策的作用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国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遏制住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这充分说明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和及时有效的。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企稳回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增加9.99万亿元,同比多增5.02万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6月末,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8.46%,创下1996年5月份以来新高,而M1(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4.79%,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同期,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经济的回暖,宽松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从货币增长幅度看,目前货币增长明显高于以往年度的增幅。但是,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于以往,超预期释放货币供应量有利于提振经济复苏信心,为扩内需、保增长添柴加薪,可以说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贷款快速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对经济发展支持不可或缺。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项十分慎重的决策。半年多来,在“双政策”保驾护航下,政府迅速推出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对于遏制经济下滑、防止通货紧缩、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财政货币“双政策”功不可没。
未来还需坚持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要是由市场经济来调节。但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市场机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仅仅由市场机制调节经济必然出现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波动,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宏观调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准确判断经济走势。由于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往往有滞后性,因此正确判断经济状况不仅在于了解现在的状况,还要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
那么我国未来的经济状况如何,是不是就可以说我国已经完全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呢?答案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
首先,世界经济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世界经济体的复苏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我国进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看来,虽然我国出口下降的幅度在收窄,但我国经济的外需局面依然处在严峻的状态中。尽管之前出台了很多措施,类似提高出口退税等等,但难度仍旧较大。外需萎缩导致出口大幅下降已成拖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上半年经济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从外需拉动型转入投资拉动型,这种增长会不会带来下一轮的产能过剩问题,这种增长方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还有待观察。
再次,消费不振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半年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力度继续增强,对消费稳定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失业人数增加、消费信心不足以及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增收难度加大等都将抑制消费扩大。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出现向好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如果“见好就收”、轻率地改变那些实践证明对应对危机有效、对保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导致“不进则退”的局面。
而且从货币政策本身来说,货币政策大幅调整的前提是,经济增速达到并超过潜在增长,由此导致通胀压力再度上升,经济出现过热苗头。而现实是目前经济增速仍然相对较低经济仍处在偏冷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贸然对货币政策作出大幅调整很难预料经济会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因此就保增长大计而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应继续坚持下去。
在“适度”上做文章
宏观调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稳定经济,也可以使经济更加不稳定,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时更须谨慎从事。
上半年创历史纪录的信贷增速既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又为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即使在2007年,此轮经济偏“热”的年份,当时的信贷投放也不足现在的一半。2007年年底安排200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量为3.87万亿元,这在当时是历史最高水平。这个最高,在今年一季度就被轻松突破。从年度数据看,自1978年以来,最高的人民币贷款增速为1986年的27.25%,其次为1995年的26.37%。此次高速放贷,在自3月份越过历史高点达到29.78%后,一直持续在29%以上增长。
天量信贷数据加之资产价格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持续暴涨,使人们担忧是否有大量贷款流入股市、楼市是否会导致资产泡沫,而市场上充裕的流动性也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加深。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而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常常是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就有可能会带来物价上涨;而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契合点。目前央行要在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这对矛盾综合体中找到平衡点就必须在“适度”上做文章。厉以宁近日也指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期不能改,但在适度上要把握好分寸。
事实上央行对目前的情况早已有所警觉并已经“出手”。
早在200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就作过如下表述:“当前不少经济体及其央行的大规模注资和金融救援计划,都会导致货币增发和财政赤字增长,从中长期看有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对此也要给予关注。”央行在今年初阐述如何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也明确表示要“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这一表述本身就含有适时适度的内涵。央行还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结合宏观调控需要,适度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合理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在积极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继续主动做好均衡合理放款工作。”可见央行已早有预见。
在目前央行的实际调控中,尽管未启动“存款准备率、存贷款利率”三率极端的调控手段,但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看不见的手已经出手,停了7个月之久的央票再度发行,市场人士认为,时隔两年,央行重启具有惩罚意图的定向央票,大力调整流动性的意图已非常明显。此前,央行曾在2006年至2007年的通胀周期下频繁发行定向央票。根据央行公开资料显示,最近一次发行定向央票为2007年10月份。

㈢ 央行不搞“大水漫灌” 打消货币政策转向担忧

央行通过分析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形式积极回应市场对近期货币政策走向的关注热点话题,有助于稳定国际国内市场对我国金融货币政策的预期。
1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给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的同时,还回应了市场关切的通胀上升、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减少等热点问题。央行在《报告》中表示,继续保持定力,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妥善应对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地缘政治风险依然较大,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分析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形式积极回应市场对近期货币政策走向的关注热点话题,有助于稳定国际国内市场对我国金融货币政策的预期,特别是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表态,将为我国实现全年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的预期调控目标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019年以来在部分食品价格特别是上半年水果、下半年猪肉等与民生相关食品价格叠加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逐步走高,其中三季度CPI同比上涨2.9%,10月份则达到3.8%,使得市场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产生高度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的松紧则也成为观察后续我国通货膨胀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和指标。
基于此,央行在《报告》中专门以专栏的形式综合分析研判了我国CPI与PPI的走势,得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大体平衡,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的结论,并且向市场表态坚决不搞“大水漫灌”,打消了市场对于我国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担忧,进一步坚定了市场对我国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认识和信心。
在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情况下,如何做到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让有资金需求的优质企业能够低成本地融到所需资金,特别是解决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解决中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则是考验我国金融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成效的重要测度,也是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体现。
对此,央行《报告》中的数据显示,9月末,M2同比增长8.4%,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8%,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前三季度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体现了强化逆周期调节。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13.6万亿元,同比多增4867亿元,多增部分主要投向了民营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这说明,央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时,货币供应仍然满足了社会融资的基本需求,保持了货币资金的供需平衡,不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强。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切实推动金融货币更好服务我国中小微企业,体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针对性。
当然,央行对于我国未来通货膨胀也作出了“猪瘟疫情等造成的供给冲击尚需一定时间平复,短期内消费物价仍面临上行压力,需持续密切监测动态变化,警惕通胀预期发散”的总体研判,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微调预期明确了基调,也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
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要以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以确保物价、汇率等方面的稳定,防止物价、汇率的大起大落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如果CPI进一步上涨,突破宏观调控确定的预期目标,央行需要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果断预调微调,以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促进总体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这样就能有效防止通胀预期发散效应,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因此,金融货币政策坚决不搞“大水漫灌”是主基调,是货币政策坚守的一条底线;在这条底线之上,金融货币政策将会以预调微调、审慎灵活的姿态呈现给市场。

㈣ 耶伦告别退场跟全球货币政策有什么关系

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了今年内第三次加息,提升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同时,美联储主席耶伦也在发布会上做了任期内最后一次演讲,对各热点话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耶伦谢幕演讲有何重点?四年任期内,耶伦领导下的美国经济有了怎样变化?紧字当头,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如何走向?

美联储下任主席鲍威尔出镜C-SPAN节目

此前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虽然鲍威尔可能不会过多地偏离耶伦过去数年内维持的稳健加息政策,但他很有可能会与新的董事会成员采取一种更为宽松的方式来监管银行体系,以此平衡加息对货币政策的收紧。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未来鲍威尔将引领美联储加息之路稳中求变。一方面,基于耶伦时期的经验教训和美国经济的向好趋势,2018年鲍威尔将大概率延续鹰派加息路径,保持”先加息、后缩表“的政策搭配。

另一方面,不同于耶伦时期,鲍威尔时期的美联储将面对宽松退出、稳定增长和消化金融风险的三重平衡难题,亦将承受来自特朗普政府的强大政治压力,因此在鹰派加息的节奏掌控上将更加灵活。2018年,美联储加息三次将是基准预测。

高盛预计未来两年将加息7次。美联储曾在9月份预计称,2018年将加息三次,2019年将加息两次。然而自那以后,美国经济增长一直超出了美联储的预期,税改还可能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近期的乐观数据也凸显出美国就业岗位持续的强劲增长,这也促使包括高盛在内的一些华尔街投行预测美联储明年将加息四次,以应对更强劲的增长。高盛还预计,美联储将在2019年加息三次,比美联储9月份的预测还多一次。

路透社评论指出,即将在明年2月初正式上任的美联储主席的鲍威尔在担任美联储理事的5年时间内,都对耶伦谨慎加息的稳健态度表示支持。

然而,CBS认为,这并不排除在鲍威尔正式上任后会背离耶伦政策的可能性。但早期的信号也显示,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工人工资增长和通胀加速,鲍威尔可能不会加快美联储加息的步伐。

美联储加息,各国央行伺机而动

作为全球货币政策风向标的美国对全球经济和政策走向影响深远,随着美联储接连推进加息和缩表进程,全球主要央行也开始显露收紧信号,全球货币政策或将退出量化宽松步入正常化进程。

美联储第三次加息之后,欧洲似乎更为淡定。

欧洲央行公布利率决议,维持三大利率不变,欧洲央行主要再融资利率、隔夜贷款利率、隔夜存款利率分别维持在0.0%、0.25%、-0.4%,符合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在声明中称,政策利率仍维持在低位,直至宽松计划结束很久之后,自2018年1月起将月度QE规模从600亿欧元降至300亿欧元,持续九个月,如有必要将持续更长时间。这是欧央行月度购债规模减半前的最后一次利率决议。市场普遍预计,欧央行将按兵不动并重申其政策立场。

除了欧央行维持利率不变,英国央行也选择按兵不动。英国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0.5%不变,维持4350亿英镑资产购买规模和100亿英镑企业债购债规模不变,符合预期。

英国央行称,如果英国经济发展符合11月预期,那么未来几年可进行进一步的温和加息。未来任何加息预计都将维持渐进、有限的幅度。瑞士央行行长乔丹也表示,瑞士央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加息。

在全球央行“紧”字当头的背景下,美联储再次加息25个基点,中国央行随后亦宣布上调逆回购和MLF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中国央行公告称,14日在公开市场进行7、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全线上调5个基点至2.50%和2.80%;央行并公告进行2880亿元人民币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亦较上次操作上行5个基点至3.25%。

“岁末年初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较强,公开市场操作投标倍数较高,利率随行就市上行是反映市场供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中国央行刊登在网站的新闻稿称。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不变,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

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

在全球货币政策紧字当头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稳中求进,增加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同时找到新的创新增长点。

中国经济有着自己的运行周期和特点,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会给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始终是一个在全球徘徊的阴影,我们既要看到机会,也要准备风险。

从内部环境看,经济转型仍然在攻坚期,同时面临改善环境的迫切需求,需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

以互联网汽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这次几乎就和发达经济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能在这一轮新经济浪潮中使中国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有一次飞跃式的提升,那将对今后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去产能、去杠杆工作还不能松劲,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质量时代。

四、总结

美联储2017年第三次加息,也是耶伦掌管美联储以来的第五次加息。此次加息,全球市场已早有预期,美股也并未产生大的波动。美联储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掌门人耶伦即将卸任,在她的四年任期内,美国经济从步履蹒跚到逐渐步上正轨,失业率大幅下降,通胀率也没有像市场担心的那样大幅上升,还平稳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学院派的耶伦可谓居功至伟。

新主席鲍威尔是会”萧规曹随“,继续耶伦时代稳健的加息步伐,还是会因为特朗普的意志而改变节奏?美联储未来的货币政策还不明朗,我们将保持观望。

影响是有,但是不大。

㈤ 货币政策会是怎样的走向

首先,调节利息本身就是一种货币政策的工具,而降低利息就是为了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那么将来货币政策将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央行降低存贷款的准备金率;
各大商业银行降低贴现率;
降低汇率从而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ol>但是货币政策作用于利息率,间接作用于总产量,会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所以说,如果要消费或还需要观察市场的走向。

㈥ 近期货币政策走向,判断,及后果

近期的由于通胀风险降低,货币政策在开始放松,放松银根,最近央行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以释放更多的流动性。由于通胀降低,经济遇到困难,央行试图放松银根也刺激经济,对i经济可能会有帮助,但由于通胀风险仍存,后果就是可能接下来CPI可能会走高。

㈦ 西方经济学论文关于全球货币政策如何走

因为在金本位体制下,货币发行量与央行的黄金储备量有一个比例关系,央行不能无限制的发行货币,所以不能大幅度的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也就限制了其使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缓解失业的能力。

希望帮到了你,满意请点击“选为满意答案”,。

㈧ 近期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和手段

在连续几周降息降准的预期落空之后,市场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各种渠道释放的多种信号错综叠加,让不少人士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一时难作抉择。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前期降息降准对于降低长期融资成本的效果有限,但是货币继续宽松仍然有必要,预计空间可能有所收窄。未来,刺激经济进一步复苏不能仅依靠货币政策,需要更多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护航。
本来非常强烈和明确的降息降准预期,最近却变得有些模糊。有不少人猜测,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不是要做出一些调整。整个市场陷入一种持续的观望氛围之中。
6月23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再现空窗,这已是央行连续第19次在公开市场暂停逆回购。除了暂停逆回购,在不久之前,央行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总操作量逾千亿元人民币。正回购实则意味着央行是在“回收”市场上的流动性。
另据媒体报道,央行至少没有全部续作上周到期的约67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MLF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不续做则意味着央行没有进一步宽松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实际上,在最近一段时间,在新股发行、商业银行上半年末考核等多重压力之下,银行间流动性略显紧张。截至上周五,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较前一周全面上行,其中以21天期利率上行趋势最为明显,上行幅度达到126个基点,其他期限品种上行幅度在16个基点至74个基点不等。但此时,央行并未选择按照更低的利率完成MLF续发,也引得市场的猜测,央行是否在变相收紧流动性。
引发市场预期微调的原因还不止这些。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322亿元人民币,为连续第二个月正增长。回顾过往的数据,今年1月至4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依次为-1082亿元,422.14亿元,-1564.76亿元,323.96亿元。连续正增长的外汇占款趋势也使得市场对其造成的流动性缺口的担忧有所缓解,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动力似乎也在减弱。
实际上,大部分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定向正回购操作,还是不再续作MLF,都并非央行主动而为,而是商业银行从自身出发,不愿持有更多的流动性。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市场本身已经不缺乏流动性,央行若继续注入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可能将是无效的,或者不能形成有效的信贷投放。
“货币政策实际上还是总量政策,央行也无法控制资金的流向,而资金具有逐利性,可能在多绕了几个圈之后,又进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而非政策当初希望引导进入实体经济中。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央行可能也在观望。”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对《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说。
前期降息降准的效果看似有限,那么货币政策是否还会继续宽松?不少业内人士还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认为货币继续宽松仍有必要,但空间可能收窄。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自年初以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效果有所显现,5月份PMI继续回升,已经连续三个月高于50,同时房地产百城房价环比也由负转正,成交量放大,楼市有所企稳。随着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陆续审批开工,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的作用会进一步提升。不过,5月CPI增幅较上月回落,PPI涨幅继续为负,反映经济转型阶段增长动力依然不足。货币政策还有放松空间。
他同时表示,经过两次“全面、定向”降准,金融体系流动性宽松,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增加;5月贸易顺差扩大至近600亿美元,外汇占款增加,这都将降低降准的紧迫性,挤压进一步降准空间。但是,从长期来看,伴随美联储在今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初迎来加息时点,以及中国进一步加大资本项目开放的力度,国内资金净流出的压力可能将更大,这都意味着仍需降准操作来进一步释放流动性。
而从短期来看,地方债发行也需要资金面的护航。中信建投发布报告称,货币政策仍然处于放松周期之中。目前第二批置换债券已经开始发行,而第三批置换债券可能也在酝酿之中,毕竟目前两批一万亿置换的仅仅是以2013年6月底审计口径为准,从微观调研来看,2013年6月底至2014年12月底债务增长的速度显著高于此前,这一部分债务的偿债压力更大。在地方债置换结束之前,央行都会给予货币政策配合,并且保持资金利率的宽松。
不过,不少市场人士也称,除总量政策之外,未来货币政策将加大定向放松力度。此前,央行官方已经确认分别于2014年9月、11月,2015年3月、5月经四次操作将PSL利率从4.50%下调至目前的3.10%,未来,PSL以及新创设的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央行政策工具箱里的重要选项。
实际上,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药。正如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一次论坛上所说,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情况下对于稳定经济和抑制通货膨胀非常有用,但在经济萧条时要刺激经济则非常难。
“降息降准在短期内能够托底经济,但是长期来看,仅靠货币政策不可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速回升,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仍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温彬说,财政政策和相关的产业政策在稳增长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㈨ 央行最新报告如何定调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

中国货币政策将如何走向?央行这个最新报告定调。

央行: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

如何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完善宏观审慎评估,拟于2019年第一季度评估时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下金融机构发行的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

如何进一步深化利率、汇率改革?

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加强对金融机构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方式激励约束利率定价行为;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接下来怎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风险,积极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等等。

来源:网易新闻

热点内容
期货和a股涨跌什么关系 发布:2024-05-09 19:55:46 浏览:960
世界最早的货币是什么货币 发布:2024-05-09 19:38:34 浏览:768
基金盈利了赎回为什么亏本 发布:2024-05-09 19:33:22 浏览:988
货币流动性意味什么 发布:2024-05-09 19:29:07 浏览:800
股票如果涨停了怎么办 发布:2024-05-09 19:19:51 浏览:339
期货建仓和平仓用什么价最稳 发布:2024-05-09 19:09:36 浏览:316
9转序列股票软件 发布:2024-05-09 18:57:00 浏览:855
欧洲是什么货币 发布:2024-05-09 18:48:21 浏览:858
怎么看自己在股市多少钱 发布:2024-05-09 18:37:00 浏览:810
企业法人股权变更需要什么 发布:2024-05-09 18:29:06 浏览: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