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萎靡下货币需求怎么变
1. 为什么通货膨胀时股票市场反而下跌
这要视情况而定
1.温和的通胀下,对股市是有推动作用的。因为通货膨胀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增多造成的。货币供应量增大,开始时一般能刺激生产,增加公司利润,从而增加可分派股息。股息的增加会使股市更具吸引力,于是股票价格上涨。
2.当通胀率较高且持续到一定阶段时,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前景就变得不可捉摸,整个经济形势会变得不稳定。这时,政府会选择提高利率水平,紧缩市场,这一方面使得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可分派股息减少,股市吸引力减小;另一方面紧缩市场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流入股市的资金减少;再者,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人们对经济的预期悲观迷茫,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股市萎靡不振,股价下跌。
还有更严重的就是无法控制的高速通货膨胀,到了那时,经济社会一片紊乱,当经济泡沫一旦击破,就会导致严重的金融海啸。
我国现在就是处于第二种情况下,国家一直在采取紧缩制度控制通货膨胀,所以对股市的影响肯定是有的。
2. 经济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通货膨胀加剧,股市萎靡,房价就不说了,这些怎么用经济学现象解释
首先这个通胀的原因是由于成本推动,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胀(原材料、生产生活资料上涨),IS曲线左移,因而P增加,物价上涨,又加剧通胀,因而2010年下半年我国采取从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市场不被看好因而人们投资风险加大,股市萎靡(我国这个股市一向不好,俺都玩期货)。房价部分城市略有下降,总体还是上涨趋势,人们还有贷款攒钱买房的需求。
3. 债券和股票收益易变,那么货币需求一定下降吗
不可能的,到什么时候货币的需求都一定是最高的。人们都是以货币为基础来积累自己的财富。不管有没有其他股票债券之类的理财投资工具,都没有货币有价值,所以货币的需求永远都不会下降的。
4. 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债券,相当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对股市是一个利好,看涨;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增加了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相当于收缩了流动性,对股市是利空,看跌;
提高发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货币银行的存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就多,市场流动性就小,对股市是利空,看跌。
这些都是从理论上来说,对股市的影响,实际情况并不一定是这样的,股市会提前对利好利空进行消化,当真正的消息传出来后,影响不大,甚至会出现跟理论相反的情况。这就是现实生活的魅力所在。
希望采纳
5. 股票市场下降对货币供应的影响,线是往左移还是往右移啊
没有直接的影响,货币供应、需求不受股市的直接影响,要有影响也只有通过一些列的因素传到后,间接影响,向左还是右部好说
6. 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有哪些
你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
7. 股市暴跌,市值缩水,那些钱去哪了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
8. 股市下跌时会减缓还是会加剧通货膨胀
1,通货就是指的货币,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生产总供给,即货币发行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
2,通货膨胀是发生在社会大生产总过程中的流通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从表象看就是由货币超发导致的货币贬值,物价升值的现象。
3,股市下跌时,使持有股票的总值缩水(蒸发一部分资金),进而减弱购买力,间接的减缓通货膨胀的程度。反之,股市上涨必然会间接的加剧通货膨胀。
4,如果通货膨胀一直得不到缓解,股市就难以走出熊市格局。
9.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股市 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货紧缩,亦作通货收缩,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概念。
欧文·费雪首次提出债务沉积-通货紧缩链,成功地指出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银行货币供应不足,造成了企业债务沉积,进而造成全社会的通货紧缩与经济危机。
通货紧缩(Deflation)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它是当市场上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所造成的;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与经济衰退。
而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两季,即表示已出现为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统统价格不能停顿的持续下跌,而且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
通货紧缩对经济与民生的伤害力比通货膨胀还要厉害。多位学者认为,通货紧缩(deflation)是未来世界经济所必定面临的严峻课题。许多经济学家已在担忧若是当前的疲软经济不能很快的复苏,美国陷入经济紧缩的可能性则会大幅的增加,例如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的前首席经济专家雪林(Gary Shillng)很早以前已经在不断的警告要小心通货紧缩的威胁。英国“经济学人”和美国“商业周刊”都不只一次的以“紧缩漩涡”为新闻故事,足堪重视。
通货紧缩的类型
1、按通货紧缩持续的时间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
2、按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为:“伴随经济增长率减缓的通货紧缩'”和“伴随经济增长率上升的通货紧缩”。
3、按通货紧缩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分为:“货币紧缩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和“中性货币政策情况下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对经济之伤害
实质债务加重→贷款人减少开支、出售资产→企业获利下降进而删减劳工成本、贷款人收入与资产价格下降→贷款人实质贷款增加、经济需求减少(恶性循环开始)。
1、通货紧缩将损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造成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通货的持续紧缩,使消费者对物价的预期值下降,而更多地持币待购,推迟购买。对投资者来说,通货紧缩将使目前的投资在将来投产后,产品价格比现在的价格还低,并且投资者预期未来工资下降,成本降低,这些会促使投资者更加谨慎,或推迟原有投资计划。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减少了总需求,使物价继续下降,从而步入恶性循环。
2、从利率角度分析,通货紧缩形成了利率下调的稳定预期。
由于真实利率为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下调名义利率降低了社会的投资预期收益率,导致有效需求和投资支出进一步减少,工资降低,失业增多,企业的效益下滑,居民收入减少,引致物价更大幅度的下降。
3、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货紧缩。
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在通货紧缩阶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货紧缩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公众认为大萧条已经来临,产生物价将持续下跌的消极预期,致使消费支出大大减少,导致社会总需求锐减;二是股市暴跌直接减少了人们的账面资产,财富减少的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公众的消费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业筹资面临较大困难,减少了投资需求,激化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货紧缩是供求严重失衡的直接后果,股市暴跌造成社会总需求进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就意味着加重了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和治理难度。
4、通货紧缩反过来导致股市持续低迷。
股市稳定的最根本基础是上市公司的素质,而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由于市场疲软、价格下跌、需求不足、利润下滑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发生严重的亏损直至倒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恶化了其资产质量,直接导致股市不断下挫,即使政府采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时之效,难以改变股市长期低迷的颓势。可见,因通货紧缩带来的经济负增长,使得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银行资产状况严重恶化;而经济危机与金融萧条的出现反过来又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股市走势的信心。
10. 货币贬值与经济萧条和股市下跌之间的关系
货币贬值与经济萧条贬值对股市影响:
几乎在人民币贬值引发A股下挫的同时,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股市却恰恰因为美元走强而出现股市暴跌。1月27日,受美元持续强势影响,道指初段急跌近400点,标普500指数跌近2%,纳指跌逾2%。为甚么美元强势会引起美股下跌呢?这是因为市场担心,美元持续强势会令美国跨国企业业绩受损,加上去年12月份美国的耐用品订单已经出现连续第4个月下滑,使得投资者认为,美元升值已经开始影响到美国的出口,譬如,由于微软预计来自中国、俄罗斯及日本的收入会持续下跌,因而其股价在开市初段便大跌一成。
美元升值引发美国股票市场暴跌,人民币贬值也引发内地股市下挫,而且两种解释都各有道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汇率与市场的关系呢?应该说,在中、美这样经济规模体量较大的国家,金融市场 相对稳定,外资流动影响力有限,本币如果升值太明显并且形成趋势,那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拖累该国的出口,对国际化企业生产经营将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利空股市;相反,如果本币贬值,则有利本国企业出口,提升出口企业业绩,从而利好股市。从这一角度来看,人民币贬值拖累内地股市的说法是很牵强的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