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均衡怎么调节
A. 关于货币均衡
我的理解是物价是用货币来标记的,物价水平下降,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量就会下降,长期中,下降至央行所创造的货币量,即供求平衡。
B. 货币供需均衡怎样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平衡
本节讲述货币供需均衡与社会总供需均衡的关系,分析并引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内容〗
一、货币均衡的判断
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如果把货币供给看作是外生变量,它决定着货币需求。当经济处在商品短缺阶段时,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大量的投资机会,货币需求非常大,货币的外生性非常明显。
如果把货币供给看作是内生变量,它决定于货币需求。当经济处在商品相对过剩阶段时,在经济运行中,投资机会不多,货币需求变小,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变得非常明显。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发生通货紧缩,正说明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2.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大体相等的状态,即Ms≈Md
货币的非均衡就是Ms≠Md。即或MS>MD,存在通货膨胀;或MS<MD,存在通货紧缩。
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判别标志是:物价和利率
物价:如果价格水平提高,则名义收入增加,名义货币需求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名义收入减少,名义货币需求减少。如果名义货币供应不能随之调整,必然带来货币供求的非均衡。
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均衡和非均衡更重要的表现为利率的变化。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产生通货膨胀,会使名义利率上升实际利率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产生通货紧缩,会使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上升。
二、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在现代经济中,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供求的紧张状态,物价上涨和社会不稳定;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疲软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萧条。一般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使经济在社会总供求完全均衡的基础上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总供求均衡状态与货币的供求状况之间,始终存在紧密的联系。
在货币经济中,所有的商品供给的目的,都是为了换取等值的货币,以作进一步的购买,并进行连续的生产与消费,这形成了商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又形成对商品的需求,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 AS Md 和AD MS,其中AS表示总供给,AD表示总需求。由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在商品供给过剩、技术手段取得很大进步的今天,社会总需求更多地制约社会总供给,货币供给从实质上看也受制于货币需求,四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AS MD
AD MS
从上图关系式中可看出,如果AS=AD,则会有MD=MS;如果AS<AD,则有MD<MS,即存在通货膨胀;如果AS>AD,则有MD>MS,即存在通货紧缩。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否与货币供求的均衡与否有密切关系。
三、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节
货币供求的均衡和非均衡表现为物价和利率水平的变化,在完全的市场经济状态下,价格和利率的波动也会使货币供求由非均衡自动过渡到均衡,也就是说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均衡和非均衡是由市场自动调节的。
但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货币供求的调控由中央银行完成。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使货币供需实现均衡。虽然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较强,而货币需求更多的取决于企业、个人的行为,中央银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
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C. 货币供求均衡如何实现,以及利率是如何决定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
1、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2、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3、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4、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3)货币均衡怎么调节扩展阅读:
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使社会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价值上的完全相等。
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一致,而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要量基本一致。
货币均衡的标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市场物价稳定。
2、商品供求平衡。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足引起的短缺。
3、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力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D. 当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不均衡时,要怎样调整
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不均衡,说明经济陷入衰退期,或进入泡沫边缘,一方面要调整货币供给量,用刺激政策或紧缩政策来调整产品市场结构,一方面要从贸易入手,调整进出口的产品和货币结构,以稳定本国经济。
E. 货币供求不均衡,是怎样调节的如果货币供求偏小是不是有中央银行供给社会,他是以什么方式供给的详说
造成货币供求不均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1.货币发行领域: 作为货币的法定发行方(央行)货币投放的多少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使用的一些货币政策也直接影响货币供求关系。
2.法定限制 : 如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贴现率等
3.货币流通领域限制: 国家信贷政策的限制(如现在国家对房地产企业贷款限制直接影响社会资金供求关系。)
金融事件影响 (如 2008年金融危机 全世界银行都处在可能倒闭的风险之下,因此所有银行都不敢把资金借出(贷款)。如果对方倒闭这笔资金将无法收回。这使得全世界原来由信贷扩张出来的资金瞬间消失,从而使世界陷入资金枯竭之中,使金融危机蔓延到世界各地。)
F. 在理解货币均衡时需要注意把握哪些问题
在理解货币均衡时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四点:
1.货币供给量与名义上的货币需求量总是持平的。
2.货币均衡不能机械地理解为Ms与Md绝对相等。
3.经济学上说的“均衡”往往是供求对比的一种特例。
4.货币均衡不仅是货币供求总量上的均衡,还包括货币供求结构上的均衡。
货币供求结构均衡问题中,还有个时间均衡问题。
供参考。
G. 货币均衡的标志与条件是什么
1.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国民收入没有超额分配现象,则货币均衡能够实现。否则,财政超额分配,即财政赤字,并发行货币弥补;银行超额分配,即信用膨胀,则会导致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
2.利率水平达到均衡状态
均衡利率水平的形成是由货币供求的条件决定的,是指在货币供给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正好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息率。一方面,货币供不应求,利率上升;货币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另一方面,通过调节利率可以调节货币供求,从而使货币供求达到均衡(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提高利率可以减少投资、减少货币需求)
H. 国际收支平衡时,通常采取哪些调节措施
(一) 运用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 作用主要对国内不平衡,同时也影响国际收支。
紧缩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削减支出——物价下跌,进口受到抑制,刺激出口,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膨胀的财政政策:使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出口有抑制作用。
2.货币政策: 以汇率和利率调整作为主要内容。
紧的货币政策:调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会引起短期资本的流入改善国际收支,当然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松的财政政策: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财政政策主要针对国内平衡,货币政策针对国际收支,两者配合达到内与外部的双重平衡。
经济情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衰退与逆差 膨胀性 紧缩性
衰退与顺差 膨胀性 紧缩性
膨胀与逆差 紧缩性 膨胀性
膨胀与顺差 紧缩性 膨胀性
(二)直接管制
一国政府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外汇买卖和对外贸易的自由输出入或者差别汇率。
具体方法:进口许可证,进口存款制,出口许可证(国内需求与价格),奖励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增加出口竞争。
直接管制对局部性不平衡显得快速有效,但是直接管制会引起国际效应招致相应的报复,甚至会抵消预期的效果。
(三)国际间相互经济协作
国际经济相互是关联的,各自在单方面采取和行动会损害他国的利益,而使国际贸易困难重重,国际经济协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1.谋求恢复贸易自由:消除自由贸易障碍,推行经济一体化,WTO,区域性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
2.促进生产要素自由转移 达到最优化配置,实现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3.相互协调经济政策:互惠互利
I. 货币均衡主要靠什么调节
靠利率调节。利率是货币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