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使用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
货币政策的三个基本手段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2fdfc039245d6881b8b68dbb4c27d1ed31b24c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2. 货币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在何经济形势下如何运用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总体操作原则是逆经济周期,熨平经济周期。
如果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即增长速度太快或者通货膨胀率很高,则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提高存准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回笼货币。
如果流动性不足,经济发展乏力,则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降低存准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上买入债券,投放货币。
3. 在经济繁荣或萧条时期,货币政策工具应该如何操作
经济繁荣时,可以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萧条时,应该采用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1 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等有价证券
2 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等
3 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个比较少用吧)
4 利率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比如在公开市场上卖证券,减低利率,多放贷款,降低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紧缩的政策正好相反。
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搭配使用
财政政策往往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才能取得理想的目标效果。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搭配使用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搭配使用
在实际的政策制定中,财政政策往往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才能取得理想的目标效果。
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引起利率的上升,为减少由于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挤出效应,可以同时配合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在固定的水平上,这样,收入水平就会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有四种混合,第一种是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混合,第二种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混合,第三种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混合,最后一种则是以及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混合。这些混合的政策效应,有的是事先可预计的,有的则必须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何者更强有力而定,因而是不确定的。比如,第一种混合一定会使利率上升,但产出是不能确定的。第二种混合一定会使产出减少,但不能确定利率。第三种混合能够确定的是利率一定会下降,但产出不能确定。最后一种混合,可以肯定的是,产出一定增加,但利率不确定。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第一种组合,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可采用第二种组合,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可用第三种组合,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膨胀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用第四种组合,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为了实现经济总量平衡的目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在具体的操作中,准确的形势判断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够成功协调配合以维护经济平稳增长的首要条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容也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政策目标上的配合与平衡。经济总量平衡的具体表现实际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当然还要顾及就业。就总量目标而言,财政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从短期看,当经济面临某种冲击时,它对产出、通胀率和就业的作用方向并不是不一致的,此时,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定产出、通胀率和就业上存在平衡问题。根据丁伯根法则,为了达到多个目标,就需要有多种政策手段。例如,就通胀与失业而言,菲利普斯曲线中的交替关系就表明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所以,即便在美国的货币政策决策中,也都存在所谓的鸽派与鹰派之争。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财政政策配合,就可能会实现低失业、低通胀的经济增长,促进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总量平衡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国内储蓄与意愿投资的基本平衡,当两者不平衡时,就会出现贸易顺差或者逆差。大量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会引起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就是要缩小储蓄与意愿投资之间的缺口,单凭货币政策恰恰是无能力力的,财政政策就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引导国内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引导生产者把资产配置到符合国内需求的产业和行业当中去。
其次是政策方向的配合。由于财政、货币政策具有不问的作用机制和特点,它们之间可能会产生三种效应:①合力效应,使两者的配合可以获得比单一政策调控更大的效果。例如,在经济明显过热时,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货币政策通过减少货币量的供应、提高利率,两者相互配合,可以取得较好的合力效应。②互补效应。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向和机制,可以取长补短。例如,货币政策越来越强调前瞻性,在有潜在的通胀压力时就采取措施。但这有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损害。若在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同时,维持或适度扩大财政对公共设施、基础性建设的投资,就可以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政策效应。再比如,当面临投资需求易膨胀,而消费需求却不足时,在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遏制投资需求的同时,适度扩大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就能够兼顾投资与消费。③矛盾效应。即财政、货币政策产生政策效果的抵消性。例如,当经济出现 “滞胀”时,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时又会阻碍经济增长。它们之间的配合就是要避免这种现象。可见,在宏观调控中,必须构建一个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类型经过排列组合后,所形成的政策搭配模式的基本模式主要有9种(见表)。
第三,政策工具的配合。财政、货币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来实现的。财政政策可选择的工具有:公共投资、税收、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货币政策可供选择的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和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总量控制工具,以及窗口指导、房地产信用比率控制等选择性政策工具。财政货币政策在其工具的选择上也应相互搭配,不仅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要相互配合,而且财政、货币政策内部的各种工具之间也要相互配合。
第四,政策力度的配合。财政、货币政策的力度是指财政、货币政策对其调控对象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在财政政策方面:(1)预算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对稳定经济的力度较强,但对调节经济总量来说,力度则较校如果采取补偿性的财政政策,人为地通过预算政策来调节经济的话,预算政策的力度就会较大,其力度的大小与财政盈余或赤字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成正比。(2)税收是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率的调整、税款的减免等来调节经济的,它对总量的调节作用较强。(3)政府投资,如果是在超越预算平衡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赤字投资,其对经济总量的调节力度很强,调节力度的大小和一个国家当期的财政赤字成正比例关系。(4)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总量有比较积极的影响。
在货币政策方面:(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总量的调控力度一般较强。准备金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结构和货币乘数的变化,从而引起银行信贷和货币总量成倍地变化,正因为如此,它向来就具有“巨斧”之称。(2)再贴现和再贷款的政策力度由中央银行对再贴现和再贷款的条件限制、中央银行对再贴现和再贷款额度以及对再贴现和再贷款的利率调整所决定。 (3)公开市场业务的力度与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再贷款政策的力度相比,要小一些。它是微调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五,政策时间的配合。财政货币政策的时间配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政策选择的时机,即政策的选择时点问题;二是政策的持续期,它指的是财政、货币政策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一方面,如果时点选择不当,要么就会过早地改变了经济运行方向,出现不良的后果;要么就会错失良机,加大以后政策调控的难度。另一方面,持续期过短达不到调控目标,持续期过长又会产生 “矫枉过正”,从而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解决财政货币政策的时间问题的难点在于政策时滞的确定和政策持续时间的把握。二者的配合在时间问题上应注意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考察,在准确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同时需要对财政、货币政策工具时滞的长短进行仔细研究,根据需要选择时滞长短相匹配的政策工具组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践往往要配合使用
所谓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指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按某种形式搭配组合起调节总需求终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平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般四种模式:
1、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松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能更力刺激经济面通减少税收或扩支规模等松财政政策增加社总需求增加民收入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面通降低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储备金扩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升消除或减少松财政政策挤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利率变条件刺激经济并通投资乘数作用使民收入业机增加消除经济衰退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缓衰退、刺激经济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经济初始状态:(1)存比较高失业率;(2)部企业工足设备闲置;(3)量资源待发;(4)市场疲软、没通胀现象;(5)际收支盈余状态种搭配模式面刺激进口产品需求减少际收支盈余另面推产降低失业率促进作用种模式能够短间内提高社总需求见效迅速运用应谨慎掌握尺度造通货膨胀危险
2、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经济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紧财政政策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说通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规模等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需求面抑制通货膨胀利用提高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货币政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使利率提高投资降货币供给量减少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由于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同使利率降通紧货币政策使利率升使利率降起刺激总需求作用其结利率变情况抑制经济度繁荣使总需求总产降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初始状态:(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2)、存高失业率;(3)、际收支现巨额赤字削减总需求面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物价稳定另面助于改善际收支状况减少际收支赤字模式运用往往造经济停滞
3、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种政策组合结利率升总产变化确定具体说种模式刺激总需求同能抑制通货膨胀松财政政策通减税、增加支助于克服总需求足经济萧条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进抑制由于松财政政策引起通货膨胀压力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适宜条件:(1)、经济停滞前甚至衰退;(2)、社总需求足;(3)、物价稳定没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际收支赤字种条件用松财政政策拉内需付经济衰退用紧货币政策减少际收支赤字调节际收支平衡助于促进宏观经济内外均衡
4、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同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相反种政策组合结利率降总产变化确定面通增加税收控制支规模压缩社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面采取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保持经济适度增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适宜条件:(1)、经济热;(2)、物价涨、通货膨胀;(3)、社失业率低;(4)、际收支现顺差状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适宜前者用付通货膨胀者用减少际收支盈余(通刺激进口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助于促进宏观经济内外均衡
5. 在经济萧条和经济繁荣时怎样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萧条时期则相反。
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 运用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其次是发国债。繁荣时期则相反。
6. 怎样用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
减少货币供应量那就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1、控制货币发行量 2、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率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 3、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央票、回购等调节货币供应量,紧缩银行信。 4、信用管制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1、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2、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第一,控制货币发行。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第五,调整再贴现率。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7. 经济知识:货币政策的理解与运用
在宏观经济学中,主要讲的就是国家如何去进行宏观调控,那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而这块内容向来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属于重点和难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 公共基础知识 ,一起来看看吧!
一、货币政策的工具
首先,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调控的一种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居民个人有了钱,会把钱存到商业银行中去。而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就要求它要盈利,所以就要把居民的存款用于放贷。那么为了避免商业银行把所有钱都贷光,中央银行就强制收缴一部分,这一部分就叫做准备金。那么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以简单理解,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中央银行收缴的商业银行的钱。
2、再贴现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用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的未到期合格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我们可以理解为:首先,个人拿着未到期的票据找到商业银行去要钱的行为就是贴现,既然票据没到期,商业银行就不可能把全部利息都返还,自然会扣除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就叫做贴现率。那当商业银行拿着这张未到期票据找中央银行去要钱时,这个行为就是再贴现了,同理,因为未到期也要扣除一部分利息,就是再贴现率了。所以,再贴现率也是中央银行扣除的商业银行的钱。
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比如市场上的钱太多,中央银行就要想办法把钱收回来,所以就要卖出证券;相反市场钱过于少时,中央银行就要给市场钱,所以就要买入证券,以此去调节。
4、基准利率:这部分分为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通过利率的提高或者降低来去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
二、货币政策的运用
了解完货币政策的四个工具之后,我们就要看看在宏观经济中是如何运用这些工具的: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市场当中货币量太多而引起的人民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所以中央银行就要把钱都收上来,那这个时候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提高,再贴现率要提高,要卖出证券,存贷款利率也要提高来抑制居民需求。所以在膨胀时要对于经济进行限制,所以这一系列做法就是紧缩型的货币政策。
2、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意味着市场当中人们的购买力不足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所以中央银行应当放宽对于货币的控制来去刺激需求,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降低,再贴现率要降低,要买入证券,存贷款利率要降低去提高居民购买力。所以在紧缩时要对于经济放宽,所以这一系列做法就是扩张型的货币政策。
把这些做法整理一下,就形成了如下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