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凯恩斯主义货币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凯恩斯主义货币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 2022-11-28 10:14:11

A.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应如何运用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注重利率的作用及其调控。其直接目标是利率,最终目标是总需求,调节货币量是手段。通过对货币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进而达到调节总需求的目标。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削减货币供给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B. 货币政策通过哪些渠道影响总需求 西方经济学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利率传导渠道
多年来,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导渠道。其中以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为代表。凯恩斯认为:作风量变动后首先引起利率的变动,因为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变动后都会破坏原有货币供求的平衡关系,必然引起利率的波动;接着,利率变动后引起规模的变化,其规模变化的大小主要视资本边际效率而言,利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是人们扩大规模的前提条件;最后,规模变动后引起就业、产量和收入的变化,这个效果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因为消费倾向决定乘数。 我们可以用简图把这一传导渠道表示出来: ΔM→ΔR→ΔI→ΔY 凯恩斯认为利率传导渠道并不总是畅通的,可能引起栓塞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流动性陷阱”,即当利率达到一定的低点后,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此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吸入,而对利率不再发生影响,传导渠道的第一环节就被阻塞;二是的利率弹性,如果在某一时期的利率弹性很低,利率下降未必对规模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传民渠道的第二环节就被阻塞。

(二)信贷传导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渠道注重的是资产持有者在货币与债券之间作出选择,这一理论存在着不足。因此,他们提出了信贷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有关货币、债券和贷款三种资产组合的模型,并且在债券和贷款之间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信贷传导渠道包括两个基本渠道:
——资产负债渠道。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影响到市场利率,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借款人的金融地位时,就出现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渠道。 用简图表示如下:
M↓→I↑→金融地位↓→贷款↓→、产量↓
——银行借贷渠道。由于在大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不得不花费大是珠时间和成本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 用简图表示如下:
M↓→贷款↓→↓→产量↓

(三)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和财富变动效应起作用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传导渠道分别由托宾理论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引申而来。 托宾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而影响支出。他把q定义为的市值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的比率,q的高低决定了的愿望。如果q很大,则的市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相对于的市值而言,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比较便宜,因而可通过发行股票获得价格相对低廉的品,从而增加,经济显现出景气态势。反之,如果q很小,的市值低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则萎缩,经济不景气。 ? ?
说,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大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M)增加导致利率(i)下降,股票与债券的相对收益上升,经由公众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最终促使股价(Pe)上升,q相应上升,带动的(I)支出增加,从而刺激生产(Y)增长。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表示为: M↑→i↓→Pe↑→q↑→I↑→Y↑ 通过财富变动影响居民消费的另一条传导渠道为莫迪利安尼所大力推崇。由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居民消费行为受其一生全部可支配资源制约,这些资源由人力资本、真实资本与金融财富构成。股票是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而一旦股价上升,居民财富(W)随着增加,其消费需求乃至产出均将上升。货币政策的这一传导渠道如下: M↑→i↓→Pe↑→W↑→C↑→Y↑

(四)汇率传导渠道
随着经济的全球和浮动汇率制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的传递。这一渠道是指当国内实际利率上升时,国内本币存款相对于外币存款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即本比币值升值。国内较高的币值使得国内商品比外国商品更贵,这导致净出口乃至总产出的下降。 用简图表示如下:
M↓→E↑→NX↓→Y↓ 总括以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几种渠道,可以看出每一种渠道都是通过相应的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的变动来体现的。而其中,利率是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不管是哪种渠道,都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引起相应的金融市场上相关指标的变动而实现的。当然,每种传导渠道各自的侧重点并不同。利率传导渠道是把货币政策变动的影响直接通过债券市场传递到实体经济的;信贷传导渠道则是经由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是通过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汇率传导渠道是通过外汇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C.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及相关政策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之所以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D.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三种他们是如何调节货币量的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三种及调节货币量的方法如下: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这样,一方面出售债权的企业和家庭得到货币,将它存入商业银行,增加银行存款,通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使存款货币成倍增加,使利息率降低;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还会导致债券价格提高,使利息率下降。利息率下降会引起投资增加,从而有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上升。反之,在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相反做法会抑制与消除通货膨胀。
(2)调整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具体做法:在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的扩大,使收入、就业和价格都提高。在通货膨胀时,提高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减少可创造的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压缩总需求,使收入、就业和价格都降低。
(3)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具体做法: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再贴现率措施,可促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刺激投资需求。反之,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要提高再贴现率,限制给商业银行借款,使商业银行减少贷款,于是货币供给减少,利息率提高,抑制投资以及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
拓展资料:
1.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窗口指导、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2. 凯恩斯主义货币简介: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E.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应如何运用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注重利率的作用及其调控.其直接目标是利率,最终目标是总需求,调节货币量是手段.通过对货币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进而达到调节总需求的目标.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削减货币供给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F. 凯恩斯主义使西方经济陷入“滞涨”,表现在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这是怎么造成的

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所谓"滞涨",是指经济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扩张的货币政策失去了刺激成长的效果,而仅仅导致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
滞胀产生的原因一般是供给冲击,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高失业,高通涨,这是滞涨的典型表现。
一般来说,对付"滞涨"货币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对付"滞涨"一般采用财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如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G. 根据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利率降低、投资和总需求增加

这个必然啊。。。你是学经济专业的?没有别的意思啊~~~我简单解释,不完全准确,但可供理解。你就这么理解吧:货币增加,可贷资金充裕了,不用那么高的利息也能得到贷款了。就像商品供给增加,商品价格下降。贷款多了,就能多投资了,房地产商不都这么干吗,岱来的钱做生意。总需求必然增加,货币多了,流动性多了,投资多了,产出多了,人们手里钱多了,需求多了。政府刺激经济,不都是货币宽松嘛。你看看is-lm模型吧,看懂了就好理解了。

H. 货币如何影响经济体系

货币究竟如何影响经济?这是经济学最古老、最持久、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货币金融理论经历了从货币中性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从实物经济理论到货币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离开经济谈货币或离开货币谈经济了。

早期学者(他们被凯恩斯归入“古典学派”)强调货币的中性性质。他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货币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并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毫无二致。他们因而采取“二分法”(dichotomy),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截然分开,认为任何积极的货币管理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管理的任务只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古典学派”的这一思想是以“萨伊定律”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根据“萨伊定律”,供给能自创需求,而货币仅有便利交易的功能。从穆勒父子、大卫·李嘉图等“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的理论中,都能看到“萨伊定律”的影子。如詹姆斯·穆勒认为,当一个人生产的任何一种商品多于他本人的需要时,这就只能表明他打算要某些其他商品。约翰·穆勒认为,所有卖者都必然是买者。李嘉图认为,任何一个占有商品的人都必然是一个需求者。根据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如果一种商品出现超额供给,其他商品必然出现超额需求,并且这种暂时的不均衡将通过自发的价格调整迅速消除;货币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实是多余的。

传统货币数量说,如费雪方程式MV=PT,将“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思想公式化了。费雪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流通速度(V)与商品交易量(T)都不受流通中货币量(M)变动的影响。因此,物价水平(P)的变动与货币量(M)的变动成正比;货币数量增减不改变商品间的相对价格,也不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

上述认识是片面的,它仅仅看到了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未考虑其价值储藏职能(货币的这一重要职能使卖者可以不是买者,所以只有在货币经济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忽视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储蓄配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何况货币流通速度也非一成不变,货币与物价的关系就更不是一一对应了。同时,“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的理论基础(“萨伊定律”与一般均衡理论)也都忽略了货币经济的重要特征(货币购买商品,商品购买货币,但商品并不购买商品),所以才将货币经济等同于实物经济。当然,他们的错误不只缘于认识的片面,还与时代局限有关。当时的货币金融不发达,货币与经济不像现在这样须臾不可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解。

瑞典学派经济学创始人魏克赛尔,首先抛弃了“二分法”、“货币面纱观”与“货币中性论”,而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合二为一,从而开创了货币经济理论。他看到了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对经济的作用机理,指出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以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承袭其主张,于1930年出版《货币论》,将魏克赛尔货币经济理论公式化,更于1936年撰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着重论述货币管理对解决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货币供求决定利率,利率决定投资,并通过乘数效应成倍作用于就业和国民收入。他的这一逻辑从其书名就可见一斑。于是,“通过凯恩斯的理论,货币理论从价格水平的理论转变为整个产出与就业的预期理论”。当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正是沿着凯恩斯开辟的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魏克赛尔与凯恩斯可谓货币金融理论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前者是货币经济理论的开创者,后者则将货币因素融入其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并提出了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政策主张,从而使货币经济理论深入人心。

“大萧条”是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的最大经济危机。1929~1933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物价下降33%,失业率上升到25%的最高值,工业产出下降37%。四年间,货币存量下降33%,流通速度下降近1/3,每年有近9%的银行倒闭。到1933年底,倒闭的银行大约为1929年银行数的一半。“大萧条”以悲剧性的方式宣告了古典“二分法”的破产,并使凯恩斯理论及政策主张广泛传播。由于凯恩斯的思想源于魏克赛尔,因此可以说,当代许多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理论支撑,可追溯至100多年前。这就是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1959年,格利和肖出版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提出“金融中介机构的机能学说”。该学说是对魏克赛尔与凯恩斯货币经济理论的发展。它既分析了货币,又分析了其他金融资产;既分析了银行,又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既是货币经济理论,又是金融经济理论。因而,该学说是在货币金融新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对货币、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更深刻的认识。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通货膨胀,有的还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日渐式微,格利和肖的学说也因此未得到足够重视。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乘机祭起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大旗。他们在承认短期内货币影响实体经济的同时,认为长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变动(与传统货币数量论不同,他们认为货币存量变动与物价变动不一定存在精确比例关系),又回到货币中性论的老路上去了。更有甚者,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不仅在长期中,而且在短期内也是中性的。上述两派的理论统称为市场出清的货币意外模型。即在市场出清的假设下,如果没有货币幻觉效应(如果仅仅是名义变量的变动引起了一个人按实际项目计算的需求或供给变动,那么他就出现了货币幻觉),货币就不会影响就业和产出;而货币幻觉效应的有无,又取决于公众预期强度(理性预期的强度最高)。也许是受到理性预期学派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甚至认为,经济增长与波动完全取决于实际变量,与货币无关。值得一提的是,理性预期理论还是金融市场“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后者提出“市场效率论”,竖起一道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自身约束的“烟幕障”,让人们相信金融创新有百利而无一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08年9月,拥有150多年历史的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大萧条”一样,这次危机也是一次对既有理论的巨型而真实的“社会实验”。两次“社会实验”表明,“大萧条”源于人们未能正确理解货币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这次危机同样源于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偏差。正是以“有效市场假说”等理论为支撑,华尔街才得以制造出复杂艰深的次贷衍生品,进而诱发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随着“有效市场假说”遭遇“滑铁卢”,其提出者尤金·法玛,这位一直以来呼声很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也因此在2008年和2009年两度与诺奖失之交臂。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提醒经济学界,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货币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过去几十年的某些理论观点,可能低估了货币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实际上,“金融中介机构的机能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格利,在50年前就说过:金融世界的广阔,使许多将自己束缚于这个世界一隅的货币理论家和决策者感到浑身不自在。而该学说的政策主张,包括对银行资产投资实行更严格的控制、强化对银行的检查程序、将货币控制范围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都成了本轮危机的现实救助手段。经历过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并渴望获得理论解释的人们,如果读到该学说,是否会感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

梳理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数百年历史,从中可以看到,相关学说如同钟摆一样,始终围绕“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来回摇摆。理论的纷争,既来自研究者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又源于研究者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可以断言,争论还会继续,但真理将越辩越明,实践会对理论作出选择。“大萧条”让人们选择了货币经济理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又让我们看到了金融对经济的深刻影响和持续效应,真所谓“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回望货币金融理论发展史,留下的是先贤学者对货币金融与经济关系不断深化认识的曲折足迹。孰是孰非,唯有让时间来证明。时间也能让后人的探索与前人的“足迹”遥相呼应。时间还能让人感慨:前人的一些认识,有的在今天看来是如此肤浅而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却是那么深刻而富有远见。或许现在,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对曾经让人兴奋不已、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感到困惑与迷茫,甚至从盲目迷信转为避之不及,但展望未来,可能在短短数年后,我们又会对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理论总是在反复曲折中螺旋前行,并日益彰显其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I.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有什么不同

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意识在凯恩斯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策的相互争议中,对货币政策的使用是持以截然相反的态度的,这种强烈的反差首先就体现在二者的代表性观点中。

一、观点及目标的阐述

(一)凯恩斯凯恩斯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需求的变动,从而提出改善经济状况应该提高有效需求的观点,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投资——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不稳定是导致国民收入不稳定的根源,其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因此,当政府采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时,也就间接地增加私人部门的投资,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其表达式为:m/p=l(y,r)。尽管货币政策有这一功效,但其在凯恩斯主义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很小的,由于增加的货币很可能被同时增大的流动偏好所吸收,从而对利率的影响无效,对投资不起作用。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才是控制国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以此为基石,凯恩斯主义认为,由利率变化导致的货币需求的不稳定使得货币供给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影响到产出,即货币非中性。这种反二分法与动态分析的方法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二分法和静态及比较静态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古典主义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变化,比如实际的冲击——技术、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因此其强调二分法,即货币中性。也就是,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其著名的表达为古典货币数量论:mv=py,及费雪方程式:m/p=ky。针对于自由市场机制的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的财政政策,从而支持货币政策的效果。这也沿用到新古典经济学中。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完全排除货币数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虽然在长期中与古典经济学观点一致,但在短期中,它承认货币的数量变动会对国民收入造成影响,此时弗里德曼引入其新货币数量论的表达式:m=f(p,rb,re,1/p?dp/dt,w,y,u),即货币数量主要取决于总财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率、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根据新古典经济学采用的多目标分析法,其使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基本假定

与凯恩斯用财政政策控制国民收入不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应该用货币政策稳定国民收入。二者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他们各自的基本假定条件的不同。

(一)凯恩斯凯恩斯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黏性以及交错工资论产生了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且在工资和价格相对缓慢的调整过程中,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从而市场出现非均衡。反映在is-lm模型中就是,由一个相对陡的is曲线和一个相对平坦的lm曲线所组成。即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小,而财政政策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大,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无效性和国家干预的有效性。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为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这可以很好地解释货币中性。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中,由于人们对一般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变化的混淆,即市场分割带来的货币传导机制的信息障碍,使得人们的预期与货币当局的执行政策不同,造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果在理性预期下人们的信息完全,即人们与货币当局拥有相同信息,那么货币当局制定的任何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即随机货币中性定理。当理性预期中的信息障碍——这与古典主义的传导机制畅通无阻不同——发生时,产出和就业就要进行暂时调整,也就是短期的不均衡。但在长期,新古典经济学仍然认为自由市场是出清的。

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干预的另一个原因即是自然率,他们更相信市场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因为政府干预有滞后性,且面对通货膨胀还会产生牺牲率,这都是不良后果。这一学派的经济学反映在is-lm模型上,即由一个相对平坦的is曲线和一个相对陡的lm曲线所组成。即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大,而财政政策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小,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国家干预的无效性。

供参考。

J. 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如何看待货币政策作用

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以挑战凯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其领袖人物为米尔顿·弗里德曼。他在1976年10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主义用经济政策的滞后性质反对根据情况而制定的货币政策,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货币增长率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包括货币金融学及当代西方经济本身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凯恩斯经济学说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货币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对立面就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而不是利率的变化合影响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平衡。这就是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他强调投资的作用,即投资的某种变化会导致收入的变化,而且是以当初投资的某种乘数(倍数)来变化的。基于这些理论,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他主张政府通过调节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在聚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供应,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正是凯恩斯理论导致了罗斯福新政,让美国度过了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从经济学来讲凯恩斯提倡运用财政政策,增加和减少政府投资调整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理论做了一项重要的修正。大萧条的亲身经历,使得凯恩斯及其较为保守的继承者严重低估了货币政策的影响和作用。一般来说,货币主义认为,储蓄的决策总会导致投资的决策,而利率的变动又会使储蓄决策和投资决策之间平衡,而政府通过调整利率就可以控制投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货币政策,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温和,不会伤害经济。 实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是首先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的,当货币政策失灵时,就同时使用财政政策。

热点内容
股权结构这一项怎么填 发布:2025-07-02 02:54:18 浏览:957
两种货币政策是什么 发布:2025-07-02 02:49:56 浏览:801
国家对金融爆雷平台怎么接管 发布:2025-07-02 02:35:12 浏览:410
证券投资股票分析华谊 发布:2025-07-02 02:27:33 浏览:803
棉花双29期货能贵多少 发布:2025-07-02 02:13:08 浏览:726
股市盈亏平衡点怎么算 发布:2025-07-02 02:06:50 浏览:267
贵州茅台股票投资典范 发布:2025-07-02 02:01:50 浏览:818
货币基金低迷和原油宝有什么关系 发布:2025-07-02 02:01:48 浏览:219
股票投资交易系统方案 发布:2025-07-02 01:41:21 浏览:901
到金融中心怎么走 发布:2025-07-02 00:52:04 浏览: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