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行过多货币怎么办
『壹』 货币发行过多为什么会引起通货膨胀呢
货币超发,市面上流通货币变多,假设原本一艘火箭2亿,没人买得起,现在货币超发每人都买的起了,火箭从2亿涨价到20亿,这个涨价就是通货膨胀。
货币超发人民突然变得有钱了,能买得起东西的人多了,但是东西数量不变,当需求上涨供应保持不变,就会导致物价上涨。
央行每年都在印刷钞票,与其他印刷出来的纸币相同,如果央行超发,超发的货币直接进入国库,然后给各级政府以及官员发工资,或者进行棚改户政策进入拆迁户手里,拆迁户或者官员消费,即可进入市场。
(1)央行发行过多货币怎么办扩展阅读: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
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
『贰』 央行大量发行人民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货币超发43万亿元“央行加息其实来的太晚了,货币超发已经那么严重,早就应该实施收紧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新高;当月食品价格更是同比涨幅高达8%。那么,CPI的同比逐步增长是否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呢?“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通货膨胀与货币超发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认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央行操作独立性不足?有学者认为,近年来的货币超发,其最大的诱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带给中国的通货紧缩之忧。2008年12月,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经济学家樊纲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暗示称:“央行掌握货币发行权的时代,要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也并不容易。”这意味着在经济危机之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即有通过超量的货币发行来托住经济增长的想法。由此,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的“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目标,最终却是以增长27.7%表现出来的,高出10个百分点。有学者认为,正是央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过去30年(特别是近10年)央行“积极”推动货币超发的情况推向了极致。吴晓灵在解释原因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过去那么多年出现货币超发的情况,存在央行调控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央行自身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调控技术逐渐成熟的。另一方面,我国的央行操作独立性还有待与提高。”但吴晓灵也表示,中国的央行不可能在指定货币政策的时候有独立性。“中国的央行是内阁成员,在操作上如果有更强的独立性,我认为调控起来可能会更好一些。”虽然吴晓灵认为过去30年相当超量的货币都被新增商品(资源、土地等等)的市场化吸纳,但她仍然无法接受目前央行实行的超高的货币供给是“理所应当”、是“合理”的。吴晓灵建议,如果中国政府将“十二五”规划期间GDP增速下调到7.5%~8%之间,未来几年的CPI控制目标上调到4%,那么未来几年广义货币增长率应该控制在13%~14%以下来应对流动性泛滥。从未来两年的央行货币政策来看,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过多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如何消化超量货币如何消化超量货币?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难解的问题。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从跨境贸易结算的结算货币进而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如果这样的话,从长期来看是否就并不需要担心超量人民币的出路问题了呢?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曾担心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会对央行控制国内信贷规模产生影响。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境外人民币增多的话,对于央行调控广义货币会产生影响,考验央行调控能力。”但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来化解货币超发既不现实也不可行。吴晓灵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要计算货币供应量只能以国内的通货膨胀目标为主,调控该国的货币供应量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如果要加入国际流通因素来衡量或调控货币供应量则难以做到。周其仁则在其博客中坦言,根据中国改革的早年经验——“水多了加面”,比较合理的政策组合似乎应当是:或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或减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须严格控制货币的超发
『叁』 经济学中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之时,物价会上升问题。
问题一: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我国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衡,也就是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超发,据统计我国货币对GDP的比率将近百分之二百,是世界第一。
问题二:为什么要发行货币呢?对于我国,发行货币有以下几个原因:1.经济增长正常的需要,我国经济增长率那么高,发行货币是必须的,不然没法增长 2.出口顺差太大,外汇储备太多,而外汇必须要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境内使用,那么央行只能发行货币了3.政府实施各种货币政策,其中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需要发行货币
问题三:由第一种原因导致的货币发行不会带来贬值,因为有闲置资源消耗这些货币。而对于第二种原因,中国的“双顺差”很大,人民币只会升值。这里说一下,“相对”通胀率才会影响汇率,如果国内通胀率很高,而国外通胀率更高的话,那么人民币是升值的。对于第三个原因,那要看政府期望的调控目标了,如果他想让人民币贬值而不估计其他,大可发行货币。
问题四:政府干预汇率的手段有很多,总的来说分为需求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具体比如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啊,等等,有很多。顺便说一下,很多国家政府都是希望货币贬值的,几乎没哪个政府喜欢自己的货币升值。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能有点帮助。
『肆』 央行发行过量货币 如何产生不良影响
央行发行货币主要还是国内流通,货币量增多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存在通胀风险。通胀过程中,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增加,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上升。
就统计数字讲,货币总量增加会拉高CPI,GDP。
『伍』 货币发行量不是越多越好吗发行过多会造成什么压力呢
央行的货币发行量不是越多越好,发行过多是一个感觉,央行货币发行不是随意发行的,需要与GDP增速匹配,物价因素、宏观调控、汇率政策等多方因素。如果发行过多,必然导致物价上涨,经济过热、汇率贬值等多方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用社会,货币的发行是有发行、调控、监管等一些列体系来完成的,需要衡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考虑物价、汇率、债务、社融等综合因素,需要科学衡量是否超发。
『陆』 货币发行过量,超发的货币都去哪儿了
摘要
1、货币持续宽松,却没能推升通胀。日本货币持续宽松,尝试了几乎所有非常规货币政策,但通胀长期保持低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超发的货币并没有流入商品领域。如果比较日本居民工资以及物价走势我们会发现,日本通胀虽然很低,但是工资涨幅更低,甚至远远跑输了通胀。
2、超发的货币去哪儿了?虽然日本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货币趴在银行的准备金账上,流出去的货币有一部分被企业存了回来,还有一部分货币则流向了日本的股票市场。2010年日本宽松加码后,虽然经济没有很明显的起色,但股票市场大幅上涨。
3、货币为何流向了资产领域?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贫富分化。无论从收入角度,还是从财富角度,日本的贫富分化问题都是在不断加剧的。在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超发的货币更容易推升资产类商品的价格,却很难推升普通消费品价格。而且即使货币超发对消费品价格有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如果用黄金价格走势来代表货币超发程度,从货币超发到通胀回升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1 货币持续宽松,却没能推升通胀
日本90年代地产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不断调低政策利率,在政策利率降至0后,陆续进行了量化宽松、购买风险资产、收益率曲线控制等几乎所有非常规货币政策。
但对物价的刺激作用却不明显,1999年9月政策利率到零之后,日本仍然有一半以上的月份CPI同比是小于0的。
所以货币超发是否会推动通胀,还是要看货币的流向。在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超发的货币更容易推升资产类商品的价格,却很难推升普通消费品价格。而且即使货币超发对消费品价格有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如果用黄金价格走势来代表货币超发程度,从货币超发到通胀回升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柒』 央行尽可能多的发行货币,人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钱,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不对,最起码是不准确的。
准确地说央行尽可能多的发行货币,人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货币”,这就对了,而这里的“钱”其实可以理解为货币的购买力。
因为货币只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的价值,而在于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举个例子来说,一张100元纸币,只是一张印刷着水性油墨的特殊纸张,所以这张纸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是这张100元纸币可以买来20斤苹果,那么20斤苹果就是这张100元纸币所代表的购买力。
如果央行发行的货币量过多,那么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也就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了市场上商品的价值。例如此时,100元纸币只能买来10斤苹果,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也就是我们说的钱“毛”了。
如果一个人的月工资是1000元,通货膨胀前这个人每个月能赚1000/100*20=200斤苹果,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他每、个月只能赚1000/100*10=100斤苹果。人们赚了货币是要用他们来支付吃穿住行等花销的,而人们不能吃货币、住货币、穿货币。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人们用固定的收入所能买到的吃穿住行等商品和服务量就会减少。这时就是说人们赚到的货币数量虽然不变,都是1000元,但是这1000元所代表的购买力是完全不同的。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其实是人们得到的“钱”(购买力)更少了。
『捌』 央行向市场投放货币过多引起市场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
方法很多,可以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准备金额度,这样可以降低货币的乘数效应,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从百姓手中收回一部分流通货币。提高利率是比较常用的货币政策...
『玖』 央行发行大量国债,对于社会资金流动有什么影响
从目的上来看,发行货币是为了增加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适用于经济萧条时期,刺激需求,扩大就业。而发行国债的目的是弥补财政赤字,筹措建设资金,减少市场中的流动资金,抑制消费需求。
从影响上来看,过量发行货币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而发行国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间接,但减少国债发行量却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
从成本上来讲,国债肯定要比直接发行货币更节省成本。
难或者重大损失时,若无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则极有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比如新冠状疫情期间,多家企业倒闭,金融机构受重创。所以企业和金融的违约风险比政府的违约风险大。
而国债是由国家来偿还债务。在市场经济国家,国债是政府发行。通常,国家不容易发生经济体系完全破坏的情况。所以政府具有较强的清偿能力,国债则被认为不存在任何违约风险,几乎为零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