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国人在华用的是什么货币
❶ 晚清,银元和白银的区别
银元和白银流传时期、使用阶段、品种及流通形式都有所不同。
1、盛行流传中国时期不同。
白银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在明万历年间才开始流入中国。
2、银元和白银的使用阶段不同。
晚清时期,清朝政府已自己铸造银元,同时外国银元在中国流行,银元是中国清末所流通的本位货币,白银在清朝属于自由铸造,从清朝初年的主要流通货币逐渐退出市场,但到清末仍然通行。但即将进入废两改元的货币制度当中。
3、品种及流通形式不同
白银因成色、重量各地不同,不仅种类名称复杂,平砝大小不一,约重50两,多用于大额支付。其形式像船,两端稍卷起,向上高翘。各地流通形式不完全相同,有长愈、方愈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可换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
银元政府发行品种较少,基本未流通到市场,银元标准重量是26.6克左右,经过流通磨擦,也不会低于25克,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元一套,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这是光绪年间清朝中央政府制造发行的仅有的一套银元。
拓展资料: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传统上,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购买力的暂栖处;
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货币的职能定义。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货币本质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当市场处于物物交换阶段时,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供给与需求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并不总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双方,那么交换就无法进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么在某个约定下,交换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间以双方交换的形式发生。
这个约定就是:乙与丙约定可以用A来换取D,这样他就可以用B来和甲交换A,尽管A并不是他最终需要的,它充当了交换媒介的角色。我们把在这个事例中的角色延伸开来,把甲指代成买家,乙指代成卖家,丙指代成市场,它既可以是某个丙,也可以是内部存在交换的组合。这样A就充当了通货的角色,即甲用A来向乙购买他所需的B,而乙则持有A并用它来和丙交换D。
❷ 清末民国时期有哪些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币
最广的估计是墨西哥银币。
墨西哥银圆又叫做“墨银”或“鹰洋”,后讹为“英洋”。是墨西哥独立为共和国以后于1823-24年铸造。币面为墨西哥国徽,一只鹰嘴中叼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币径、重量均与本洋相同,银色为96.18%。墨西哥银圆于1854年初入中国,先是在广州使用,其后流行各地,代替“本洋”成为主要通货。直到1905年,墨西哥改用金本位制,鹰洋来源断绝。
❸ 清朝末期在中国流通的货币有哪些,都使用什么样的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金币在古代中国很罕见。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曾经使用过金饼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区和朝代里,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汉武帝曾经发行过白色的鹿皮货币,用于赏赐贵族和军事将领。除了铜币以外,棉布、丝绸、大米等生活物资也曾经作为货币的计算单位(而不是实际的货币)用来支付官僚和军队的薪饷。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虽然国库和官方银库里的白银按照统一的成色与重量铸造成元宝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银却不是铸币,而是以零碎的块状流通,在市场上使用时要经过计算成色、秤量重量这些繁琐的手续。大块的银锭要用夹剪切割,零碎的小块银锭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成更大的银锭。中国不使用白银铸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性,官方无法为发行的银币提供担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经常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市场流通额不足以支持银本位货币系统。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象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摈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 明朝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和铜钱一样普遍的金属货币。清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单位(“两”)。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银元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铸造了自己的银币,并设立了户部银行,发行正规的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圆等于0.265美元。 中国的货币叫做人民币,是由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一元为十角,一角为十分。元、角和分有纸币,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铸币。元的票面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额有1、2、5分。人民币元的缩写符号是RMB¥。 的演变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 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环球热讯社区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 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黄金问题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客兑现的信用凭证、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 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 1481纸币崩溃,1581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❹ 清朝时期货币是什么样的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值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100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我国流行。至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我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
我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我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铜元票、银两票、银元票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至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我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杰出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❺ 晚清珍罕品1905坐洋币
坐洋,亦称“坐人”“法光”、因为这种银币正面所铸的自由女神坐像头上的花圈有光芒七束,俗称“七角”。但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仍采用“坐洋”的说法。俗称坐洋,为清末民初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圆之一。银币正面为自由女神坐像,背面的装饰图案为麦穗,因为这种银币正面所铸的自由女神坐像头上的花圈有光芒七束,俗称“七角”。但为了叙述方便下文仍采用“坐洋”的说法。
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Liberty),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Enlightening the World)”,位于 美国 纽约 海港内 自由岛 的 哈德逊河 口附近。自由女神穿着 古希腊 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块铭牌,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 美利坚民族 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国的 象征 。
银元正面希腊自由女神坐像,这也是“坐洋”得名的原因。坐洋的前身为法国政府在交趾支那因为战争的阴影而宣告结束。外国银圆在中国的好日子不复再了,恰好的是这个时候坐洋也销声匿迹了。二次大战城结束后,法国短暂统治印度支那,再没有再发行过银质货币,坐洋的发行期为1903年至1923年。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为了显示表示印度支那是其海外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其二是为了区别本土货币和殖民地区的货币。 “坐洋”银币做工精良,成色足,受到了亚洲各国人民的青睐。其中品相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不同版块是影响价位的参考因素,个别稀缺品是必须注意的关键因素。
文中所见的该货币为1905年,银币保存完好,色泽饱满,图案精美。银币正面的主图为手执束棒的自由女神坐像,坐像的两侧铸法文文字是:REPUBLIQUE FRANCAISE(法兰西共和国),下方分别标注有“1905”。银币背面的主图案为一花环,周圈为说明文字,花环上方铸法文为:FRANCAISE INDO-CHINE(法兰西印度支那),银币花环中间的横向文字为银币的面额:PIASTRE DE COMMERCE(皮阿斯特的贸易银)。银币花环下方文字为:TITRE 0.900 POIDS 27 GR。两枚银币无论从细节还是整体概况都臻于完美,极好地还原了当时货币的原样,透过此枚硬币我们在领略到当时那高超的艺术制作水准的同时追溯到那个屈辱年代下的社会现状,具有极高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d16bed77cb06
❻ 清朝时中国用的什么钱币
清朝用的货币主要有
银子、
银元、
铜板
、铜钱、纸币等。
❼ 清末和民国年间以及日侵华时用的银元(记念币),锐换现在人民币价值有多少给人家收藏值多少
光绪元宝时期: 清朝货币。清代货币、纸钞、铜币并行,至嘉庆年间发行新式银元,而光绪年间铸行金、银币更多。洋务运动也影响到铸币业,两广总督张之洞曾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和铜元。其后,各省纷纷仿效,购制国外机械铸造银、铜元。包括广东钱局在内,许多造币机均订购自著名的英国伦敦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英国大工业的介入,使银币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银币光绪元宝1898年发行,成色为91%。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XX省造”或“造币总厂”,底部铸“库平七千二分”,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为满文“光绪元宝”。银币背面外圈顶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XX省造”或“造币总厂”字样,下面为英文“库平七千二分”,内圈铸有中心为蟠龙图,品相精致,其审美风格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 大清银币时期: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在制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张,进入20世纪,兴起了关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论,有人主张中国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这种币制以黄金定价格标准,但国内实际流通的是银元,银元按黄金价值流通,是黄金的价值符号。在金本位制尚无实行条件时,当时普遍主张先实行银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产生了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有人主张重七钱二分,即以元为单位。
后采用七钱二分为单位。背刻铸蟠龙纹图案。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9成。在流通中按个计数使用。据统计,清末铸银圆总计达 2.8亿枚。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又成为正式大总统。当时,为了巩国内政局稳定,发展民族经济,也为“制宪”和“称帝”作准备,于是毅然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是年(民国3年,即1914年),制定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于是大量收购旧币,在天津造币总厂和武昌、广州、南京等分厂按规格、重量等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全国通用,逐渐取代了“大清银币”,等银币,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发行量最大、流通最广、存世量最多的10余种“袁大头”机制银币(民国3年、8年、9年、10年等)。另外还有国民党占领南京后发行的孙中山像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俗称孙小头。 “船洋”是国民政府在上世纪30年代铸造的海洋帆船图案银币的俗称。在我国近代发行的上千种老银币中,其影响仅次于“袁大头”银币。
1933年3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颁布了《废两改元令》和《银本位铸造条例》,决定结束各省分铸银元的局面,将银币的铸造权收归于设在上海的中央造币厂,并决定先从上海实施废两改元,规定从当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交易。同年,一种新式的银币——“船洋”开始在上海中央造币厂铸造。“船洋”币设计新颖,铸工精湛,银元直径39.4毫米,重量为26.69克,成色88%,含纯银达23.49克。
“船洋”银元为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发行的银本位币。其正面图案铸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身着汉装的侧面头像,上方纪“中华民国×年”;背面图案是双桅帆船放洋图,纪值“壹圆”两字列在船的左右,直齿边。“船洋”发行后,在市场上深受民众欢迎,并和“袁大头”、“开国纪念币”一起逐渐取代了流通于市面的各式“龙洋”和外国银元。直至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为止。
在该币系列中,民国二十三年壹圆币较常见,总铸数是9874万枚(注:另有3000万枚为1949年由国民政府委托美国造币厂后铸)。其次是民国二十二年壹圆币,总铸数是4640万枚。在“船洋”银币系列中,有一种民国二十一年版的银币有着戏剧性命运。
“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发行了民国二十一年银元,币面刻有一艘双桅帆船,顶上有三只飞鸟,东方有一轮初升的太阳,俗称“三鸟”。寓意“国运”、“一帆风顺”、“旭日东升”。不料刚发行,正逢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有人把空中图案附会为日本国正要升起,三只鸟被说成是东三省要飞掉了,因此舆论哗然,纷纷指责国民党。政府也感到“天上的飞鸟是外国人的徽记,凌驾于中国帆船之上”,都认为不妥,马上下令收回这版银币,以制止谣言流传。如此小小方圆之间,竟然蕴藏着如此深刻的历史内涵。民国二十一年版“船洋”总铸量为226万枚,实际流通不足5万枚,目前市价从年前的每枚3000元,升到现在的每枚7000元,翻了两番。
除以上发行流通三种“船洋”外,还有数种“船洋”试铸币流传于世。一是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奥地利版试铸样币,图案正面为孙中山侧面像,上缘刊写“中华民国十八年”,背面为三桅帆船图。这五个国家试铸样币图案基本相同,均是按照政府所拟定的标准图设计雕刻试铸,为数极少。所以,能得到其中任何一枚皆非常可贵,市价都在两万元以上。二是民国二十五年版试样币。这版试铸样币,没有正式发行,它归结为卢沟桥事变后,由于抗战爆发,国民党政府内迁,所以发行受阻。现发现有几种民国二十五年银元存世,一种是双桅帆船图,面值有1元、中元(半元)等两种。另一种是古布图,面值有1元、中元等两种。以上均未正式发行,存世极少,图书所标参考价高达3万至8万元,属珍稀品。 袁大头420元。。。。孙中山开国记念币380元。。。明治540元。。。宣统、光绪分别是790元和730元。。。ONE DOLIAR是站洋620元
❽ 现在站洋币1911年的值多少钱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抵御外敌侵略,先后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列强为了在华争夺利益,几十个国家的银元先后涌入中国,通过不公平贸易,换取我国大量白银。
站洋币到底是什么、现在一枚价值多少?
“站人”银元,是清末民初时期,由英国铸造,在中国广泛流通的外国货币之一。“站人”银元进入我国后,开始在广东、广西一带流通,因其制作精美,含银量高,深得商民喜爱。英国政府看到“站人”银元在中国有利可图,便大量铸造,大量输入。不久,“站人”银元便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尤以北京,天津为盛。当时,在中国流通的外国货币中,“站人”银元已占相当大比例,使中国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英国,经贸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站人”银元作为一种历史载体,记录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屈辱历史。研究在中国流通的外国货币,对于我们了解外国列强利用银元贸易,掠夺中国财富的罪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英国“站洋”又称“港元”或“站人”银元,它实际上是外国商贸银币在中国民间的一种简称,是清末流行于中国的一款英国银元。
站洋币到底是什么、现在一枚价值多少?
据记载,早在明朝中期,西班牙就已在墨西哥制造“本洋”银币(俗称“双柱”),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日趋繁荣,从外国流入中国的银币种类也日渐增多。至清朝末年,除“双柱”外,还有墨西哥“鹰洋”、英国“站洋”、印度支那“坐洋”、日本“龙洋”和德国威廉一世纪念银币等品种,其中,英国“站洋”以制作精良、图案美观而著称于世。
英国"站洋",据史料记载和存世实物版别统计,现已知:
(1)无暗记版,有五年,即1895,1897,1900,1925,1930年;
(2) 1902年"站洋"从现有版式上看,已知的均为有暗记版;暗记分为阴文"B"和阴文"C",铸造量分别为30404499枚(B)和1266618枚(C);
(3) "站洋"1902年无暗记版 .数量稀少. 站洋的不同版别多寡数量极其不均,个别稀少年号、稀少暗记是名副其实的珍品,如1935、1921、1934等年号极少,1904、1913、1925、1929、1930等年号也属稀少品,其它年号则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了;在暗记版中,则根据不同年号情况以“B”版和无字版较为常见,当然不同年号情况各异绝非能够一言以蔽之,从普遍情况看“C”版属于稀缺品,其它暗记版别更加不可得见了。
暗记版的,最普通的是“B”字版,主要是在枪戟的叉尖上有阴文“B”字,一般肉眼便可观察,借用放大镜效果更好,“B”版非常普遍,在该币有发行的23个年头中,除了1925年未发现有暗记版式外,其它年号均有暗记版站洋,而且以普通“B”字版最为常见;据载还有“2B”、“6B”、“0B”等阴文者;另有“C”版者,此暗记在站人正面盾牌与裤裙交界的下方三角内,船下波浪也与其它有别。
无暗记版,即在站洋的正背面无任何暗记,当然仅仅凭枪戟的叉间上无“B”是不能判断是否无暗记版别的,真正铸造发行无暗记版的站人银币的年号只有5个,即1895、1897、1900、1925、1930年等,这一点应当注意。
❾ “银元”是清末民初的政府发行的银质货币,可老百姓为何都称之为“大洋”
在民间很多俗称里带“洋”字的东西都来自海外,比如洋火、洋钉等等,银元也不例外,因为最早是从海外传入,所以叫做洋钱,后来因为银元之外还有辅币银毫,所以用大洋和小洋两种叫法予以区别。
中国古代主要是以铜钱为货币,直到自明代以后,白银大量流入,使用日渐增多,白银才逐步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在明清两代,白银在日常使用时是采用以重量来计算其价值,货币单位就是重量单位两、钱、分等。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外形,也没有统一的发行机构,随便哪家银铺就可以自己熔铸银锭当货币使用。
而平时使用的银锭有元宝型、银块、银条等各种形状,甚至在使用时还可以直接分割,把一个银锭切成若干块使用,或者是把若干个小银锭熔铸成一个大银锭使用。这种方式固然方便,但是弊端也很明显。
银角,俗称小洋或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