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利率

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利率

发布时间: 2022-12-16 16:26:21

⑴ 货币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在何经济形势下如何运用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总体操作原则是逆经济周期,熨平经济周期。
如果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即增长速度太快或者通货膨胀率很高,则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提高存准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回笼货币。
如果流动性不足,经济发展乏力,则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降低存准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上买入债券,投放货币。

⑵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利率的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有三点不同:

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经济。

2、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内容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货币政策内容与利率、信贷政策等相关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通常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是由央行直接制定的。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⑶ 经济学 问题 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储蓄,投资和利率

政府政策控制储蓄、投资、利率主要手段是货币政策。包含五种工具。

一、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三、中央银行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习惯上称作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传统政策工具。

四、利率政策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的比率,通常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据资金借贷关系中诸如借贷双方的性质、借贷期限的长短等,可把利率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五、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汇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工具。

(3)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利率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

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

(2)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⑷ 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如何影响联邦基金利率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两个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这些工具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因素。
联邦基金Fed Funds Lianbang jijin指美国的商业银行存放在联邦储备银行(即中央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及超过准备金要求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借给其他成员银行,以满足他们对短期准备金的需求,拆借的利率称为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是美国两大基准利率之一,另一基准利率是贴现率。
下面阐述影响:
市场利率高,联邦基金利率一样高;市场利率低,联邦基金利率一样低。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市场资金变少,利率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也走高。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市场资金变多,利率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也走低。
请采纳,并加满意答案。

⑸ 影响利率的因素有哪些

1、平均利润率,利率变动与平均利润率变动正相关。
2、资金的供求状况,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促使利率上升;反之,当借贷资本供大于求时,促使利率下降。
3、通货膨胀,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的存款的名义利率和贷款的名义利率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
4、政策性因素,利率水平也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从而利率还表现为体现政策意图、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
5、国际经济环境,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利率也会受到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拓展资料:
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
(一)社会平均利润率借款人借入资金的最终目的是获得高额利润,然而需要付出利息成本才能通过借入资金获得高额利润。
在资本一定的前提下,只有利润率越高,至少要高于利率时,借款人才会有利可图,因此利率的总水平要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
而且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整个社会的负担能力,利率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会让借款人闻风丧胆不愿借入资金;利率水平也不能太低,如果利率为零或者利率为负,就会让资金所有者把货币资金保留在自己手中,发挥不了利率的杠杆作用。
所以,一般情况下,利率要控制在零和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
(二)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信贷资本的供求关系是决定利率水平最主要的因素。
利率的本质是借贷资本的价格,该价格取决于信用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当信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利率会上升或者利率上升的压力增加;当信贷资本供过于求时,利率就会下跌或者利率下跌的压力增加。
借贷资本供求关系是影响市场利率波动的直接因素,然而影响信贷资本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却纷繁复杂,有经济因素,有货币因素,有政治因素等,信贷资本供求关系是各种影响利率水平因素的综合反映。
(三)货币政策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基准利率(官定利率)就会下降;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基准利率就会上升。
目前来看,无论是信奉自由主义经济的国家,还是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国家,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的管理从未放松过,利率作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调控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因此,货币政策是影响利率波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四)经济运行周期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利率也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投资热情全面高涨,金融市场资金需求强劲,市场利率就会逐步上升,最终达到较高的水平,中央银行为防止经济过热,就会提高基准利率;相反,当经济不景气时,投资热情全面疲软,金融市场资金需求不足,市场利率就会逐步下降而导致利率较低,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增长,就会降低基准利率。
(五)通货膨胀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通货膨胀率的变动直接关系到实际利率的水平。
如果名义利率(官定利率)不变,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提高,实际利率就会下降;若物价下跌,通货膨胀率下降,实际利率就会上升。
当实际利率下降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货币就会内部贬值;当实际利率为零时,利率的杠杆作用就会消失;当实际利率为负时,就会对经济生活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同时,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改变经济行为,从而影响利率的变化。
(六)国际利率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利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都会对一国的利率水平具有很强的影响。
若国内利率(实际利率)水平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就会吸引国际上的热钱流入本国金融市场,使国内金融市场资金供给量大幅增加,最终会导致国内市场利率下跌;若国内利率水平低于国际利率水平,就会使国内资金大量流出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导致国内金融市场资金供不应求,最终会导致国内市场利率上升。
国际利率这一影响因素要发挥作用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资本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间自由流动。
由于各个国家都在逐步地实行资本市场对外改革开放,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会越来越自由,因此国际利率会成为影响利率波动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此外,影响利率波动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借贷期限的长短、借贷主体信用等级的高低、历史利率水平、同行业利率水平、外汇汇率等。

⑹ 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在传统货币政策中,全球大部分中央银行都用银行间拆借等超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和实体经济。官方基准利率是资金基本面和央行调控意图的全面反映。尽管有学者认为相较于利率,货币对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更强、央行控制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能力有限,但次贷危机以来的官方基准利率走势表明,央行对短期利率的调控意图在增强而非减弱,且创造了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等手段加强对长期利率的调控。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主要国家央行开启了非传统货币政策,核心内容是央行综合利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和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强化对长期利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调控。相较于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调控长期利率,体现了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意图。在此过程中,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深入分析二者关系,货币政策调控手段有效与否便可窥斑见豹。各国央行的名义政策利率继续保持分化,全球金融市场利率与政策性利率的关系也越来越松散,尤其是长期利率与央行主导的短期基准利率的松散关系由来已久。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央行能否调控长期利率?
理解长期利率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长期利率由实体经济变量(储蓄、投资等)决定,独立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没有能力影响长期利率。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货币政策能直接作用于短期市场利率,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间接影响长期利率和实体经济。通常无法利用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也很难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被灵活使用。
货币当局控制长期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长期利率紧密相关的期限利差(term spread)对金融市场预期具有重要影响。次贷危机之后的政策凸显了这方面的调控意愿。通俗而言,期限利差是收益率曲线的陡峭程度。当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市场通常会认为这是经济衰退的标志。具体实践中,因其无需重新估算期限溢价,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3个月国库券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常被用来作为预测经济是否衰退的工具。如果该利差不断缩小,甚至出现负数即收益率曲线倒挂、反转,通常表明未来经济衰退概率较高。长期利率和经济衰退之间确实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债券作为安全资产,通常是人们规避长期风险的主要投资选择。因此,当人们预期未来经济衰退的概率较大时,往往会增持安全资产如长期国债,由此拉低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和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通常被分解为短期利率远期水平(expected futur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和期限溢价(term premium)。理论上而言,央行可以通过控制这两个因素或其中之一来控制长期利率。比如,在无套利均衡条件下,央行只要调控短期利率,市场不存在套利机会,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机制顺畅,央行最终就可以调控长期利率。
相反的观点认为,长期利率只有一部分来自远期短期利率,另一部分来自均衡实际利率或者自然利率。因此,影响长期利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产率、人口结构、消费者偏好、市场对未来风险的预期等,这些因素央行并不能直接调控。
笔者认为,短期利率是否能顺畅传导至长期利率、无套利均衡是否存在的关键,在于债券市场是否完全竞争、是否完善。如果债券市场自身发展充分,央行货币政策公告的预期效应、数次调控长期利率的手段保持一致,债券市场投资者将会对此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期,将长期利率调控手段加入预期,从而在债券交易中体现出来。借此,央行调控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宣示效应叠加其买入长期国债的操作,将实质性拉动长期利率走低,市场预期也得以实现。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20年以来,全球长期利率一直在走低。这种现象是由实体经济自身因素还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引起的,需要进一步分析。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和调控长期利率,长期利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就具备可行性,当下调控长期利率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就可能成为未来的常态货币政策

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经济存在一条平衡增长路径;在长期内,财政政策是有效的,货币呈非“超中性”;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互协调。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方式

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通畅对于其执行效果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程序对收益率曲线也会有结构性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下图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示意图。

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初期,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且金融管制尚未放开之前,央行可以通过许多直接信用分配的手段,达到调节资金流动性的目的;加上金融投资工具及投资 渠道 十分有限,民间剩余资金大多流向金融体系,因此,央行强调以控制基础货币、银行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等变量作为政策的主要调节目标,其成效堪称卓著。

但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日趋多元化.民间资金的自主性逐渐加强,市场上资金的流动对投资相对价格及报酬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由于市场的界线日渐模糊,而且金融市场与支付系统的效能提高,使得货币与非货币资产间的替代关系更为紧密。这些将导致央行以数量管理的操作策略,其基础逐渐受到侵蚀,特别是市场流动性的需求行为似乎变得更加不容易掌握,也造成货币控制极大的困扰。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逐渐转向以利率为主要的操作工具。

具体来说,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压力时,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一方面,导致银行准备金短缺,同业拆借市场供不应求,拆借利率上升。进而引起其他短期市场利率上升;另一方面.短期利率的上升将导致长期利率的上升,如果市场认为央行的紧缩性政策有助于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则市场会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率下降,长期利率上升幅度应该比短期利率来得小.即收益率曲线将变得较为平坦,利差也会缩小。

反过来,当经济萧条、发生通货膨胀时,央行将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卖 出国 债,同业拆借利率下降,将导致 其它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同时上升,如果市场认为央行的扩张性政策有助于解决通货膨胀紧缩问题,则市场会预期物价上涨,长期利率上升幅度应该比短期来得大,即利差将扩大。

从上可知,在货币政策拥有可信度的前提下,操作利率与长短期利差应呈反向关系。但是,若市场认为央行货币政策不具备可信度时,操作利率和长短期利差的关系将不确定。

(二)货币政策操作程序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操作利率与长短期利差的关系,除了会受到政策可信度与干扰来源不同的影响外,也可能因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改变而产生结构性的变化,这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操作策略。货币政策操作策略的变化,将使操利率与长短期利差间的相关性发生改变。1997年10月以前,美联储对于通货膨胀基本上采取的是“调节性”的货币政策,就对抗通货膨胀的压力的决心而言,其政策可信度较低,因此,操作利率与利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负数,而在这以后,当美联储改为采用“非调节性”策略,前述相关系数明显变得比较大(Estrella和Mishkm,1995)。

2.最终目标。如果货币政策所采取的最终目标不同,可能会改变利率期限结构的经济含义,及其作为政策指标的性质。如果利率操作完全是以产出为最终目标。则长短期利差将是预测未来产出与通货膨胀率变动的最佳解释变量。但是,如果货币政策采取绝对的通货膨胀目标,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的预测,都不能提供额外或独立的信息。当然,央行实际操作方式,并非完全以产出或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的政策目标,而且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决策者与大众在市场信息取得的落差。以及市场预期行为的形成等因素,这些都跟模型假设多少会有些出入,因此,利率期限结构在经济预测方面仍有相当程度的价值(Estrel,a,1991)。

3.汇率政策。利率期限结构也可能受到汇率政策的影响,Gerlach分析十个工业化国家的数据,得出下面的结论:货币政策若采用汇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国家,预期理论成立的机率比较高,即利差对短期利率变动的预测能力较高,短期利率的走势比较容易加以掌握。比较而言,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短期利率变动与利差的关系受到期限贴水的影响较大,因此,利差的预测能力及其精确度比较低(Gerlach,1997)。

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凯恩斯政策的利与弊

增加赤字对债券市场会有负面影响。如果人们预计国家的总债务从长期来看堆积如山,长期的债券利率要提高,这将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和其他长期投资,同时也会提高近期的短期利率,降低短期投资。这就是国家赤字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凯恩斯理论及其门徒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经济学主流。费尔德斯坦说,他们过于关注失业率,导致了需求过剩、通胀盛行;他们过于强调短期效应,即走出经济衰退,而忽略长远利益,即资本的积累;他们忽略了人们生产的动机和动力;他们一直担心储蓄过多,鼓励消费,所以他们主张对储蓄的利息和投资的利润征税,而不是对消费征税;他们过于相信政府正面的作用,主张积极地利用政府的权力为社会做好事(government activism),而忽略了政府一般来说效率低下,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抢占私有空间。

鼓励储蓄对GDP有双重作用:储蓄多了,消费就小了,GDP就减少;但与此同时,储蓄多了,投资就有增加的可能,而投资增加,GDP就会随之增加。那么储蓄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取决于这两个相互抵消的作用谁大谁小;而且还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这两个作用不是同时发生,而是有一个时间差。储蓄增加的同时消费就减少,与此同时,GDP就减少。但储蓄转化成有效的投资还需要时间,投资变成资本的积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就更需要时间。

在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是经济学家之间又一个分歧。费尔德斯坦更倾向于强调储蓄的重要性。他说,为了缩短储蓄变成有效投资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时间,一系列的税收政策,社会公共政策(例如退休金、失业 保险 和各种社会保障政策)都要与之相适应。
凯恩斯和新古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投资消费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扩张和紧缩之分,下面我仅对扩张性的政策进行分析,紧缩性的政策就是相反的了.

在凯恩斯模型下:(在短期,价格粘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刺激总需求,使得IS曲线右移,从而使得总收入增加,随着总收入的增加,货币交易性需求上升,因而货币总需求也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会上升,投资也会下降,从而产生挤出效应.

总结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 →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2. →利率增加→投资下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得货币市场上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在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下,其真实货币供给量上升,为使得供给市场重新达到均衡,货币需求也必将产生调整.因此利率首先下降,以刺激货币投机性需求上升.随着利率的下降,这使得商品市场上的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部分上升.因而收入也必将增加.

总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2. →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在古典模型下:(长期,价格有弹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对一国总收入无影响.即增加多少ZF购买,将会减少多少的私人投资,利率也会增加,其上升的原因,私人投资必须要减少.消费也不受其影响.

总结:扩张性财政政策

1. →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2. →利率上升→投资下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价格水平同比例同方向的上升.在长期货币中性,对产出没有影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对价格水平\工资\利率产生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之外,对经济没什么影响.

总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热点内容
股票生物科技好吗 发布:2025-07-08 02:10:58 浏览:782
603357股票历史行情 发布:2025-07-08 02:10:54 浏览:502
北林转金融专业笔试考什么 发布:2025-07-08 02:09:25 浏览:935
化工纺织基金有哪些 发布:2025-07-08 01:54:40 浏览:384
担心贬值怎么买期货 发布:2025-07-08 01:06:37 浏览:346
开年如何看待基金 发布:2025-07-08 01:05:49 浏览:936
货币政策下一步怎么走 发布:2025-07-08 00:59:56 浏览:134
虚拟盘怎么和期货有关 发布:2025-07-08 00:20:31 浏览:487
场内基金代号多少 发布:2025-07-08 00:10:54 浏览:401
如何运用股权运作成大企业 发布:2025-07-07 23:52:33 浏览: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