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货币政策是如何实施的
㈠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是如何实施的
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紧缩性、稳健性的货币政策,我们国家目前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拿公开市场操作来说吧,因为这是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最主要的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是相对中央银行来说的,这个市场主要指债券市场,这个过程就是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通过发行诸如央行票据之类的金融工具,由商业银行等来购买,这样央行就把商业银行手中的货币收到央行的国库中了,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说白了就是拿钱买了央行的票据。而商业银行因为买了央行的票据,就没有更多的钱去给企业发放贷款了,这样企业从商业银行贷不到款了,就不能去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投资等等了,这也就起到了抑制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的作用,即实现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目标。
以此类推,都不难理解。
㈡ 货币政策如何实施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1、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2、调息(增加或减少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
3、增加基础货币
㈢ 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
货币政策三大手段如下: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ReserveRequirementratio)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2、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rate)
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
3、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
拓展资料: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从各个银行拿出一定比例的存款存到央行,以防止银行把存款都借出去储户无法取现,从而可以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和外汇,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兑换现金的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央行针对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对经济影响程度最强。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直接对货币的交易,调节市场货币的供应量,影响作用没有存款储备金大。再贴现政策是央行针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也没有存款储备金大。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稳定的物价水平、充分就业、稳定的利率、稳定的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央行不能直接带来这些情况,但它可以根据其所能影响的变量制定不同的政策。
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实现的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以概括为: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金融稳定。
稳定物价是指将总物价水平的变化控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度或急剧的波动。
充分就业是指将失业率降低到一个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
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总是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一个时期比另一个时期好,没有起伏,也没有衰退。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综上所述,由于目标之间的矛盾,银行中央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㈣ 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1.存款准备金率。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备付金率。
根据规定,商业银行需要将其存款的一定百分比缴存至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合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后者体现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目前央行已经取消了对商业银行备付金率的要求,将其与存准率合二为一。其中,超额备付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特点是作用猛烈,主动权在中央银行手中。
2、公开市场操作
第一,公开市场操作始于1994年的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恢复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又分为逆回购和正回购,前者为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投放流动性,后者反则反之。
第三,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主要有7天、14天、28天和63天等几种类型。
特点货币政策主动权掌握在央行手中,需要有较为发达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
3、再贴现
第一,这两类工具是央行最早进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
第二,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第三,再贷款政策是指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1984年央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后,再贷款成为调控基础货币的基础,并在后续的较长时间提供了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70-90%。
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中,往往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政策缺乏弹性。
㈤ 货币政策是如何操作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狭义内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㈥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
一、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8个方面:
1、控制货币发行;
2、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4、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5、调整再贴现率;
6、选择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8、常备借贷便利。
二、货币政策主要作用如下: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㈦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什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呀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是以比较平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来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
坚持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为支持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增长。而货币政策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可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拓展资料: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为着维护其超经济的剥削关系。当其统治者处于上升时期时,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采取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财政政策。但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财政政策会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网络_货币政策网络_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