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如何界定货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如何界定货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发布时间: 2022-12-21 13:09:55

① 货币定义

传统上,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1)如何界定货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扩展阅读: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

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货币本质: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不同形式的货币在本质上统一的。过去,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本质认识不清,错误 的从不同角度来将货币分为不同的种类。

比如: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分为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两大类;根据是否约定贵金属的兑换比例分为可兑换货币和不可兑换货币等等。

货币从形式上,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可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商品,包含价值量,如羊,贵金属等;而形式货币本身没有价值量,它的价值是契约约定的,只有契约价值。两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都被约定作为交换媒介, 都存在契约价值。

货币的购买力决定于货币的契约价值,但实物货币的购买力也会受自身商品价值的影响,通常实物货币的商品价值小于其作为货币的契约价值。

中学课本当中,货币的本质一般被认为是一般等价物。这个定义仅仅从职能出发,实际上没有说明货币的本质,也无法回答内在逻辑问题,即货币为何可充当一般等价物?

以下是过去关于货币本质的债务论说法,即他们认为货币是持有者对发行者的种债权,这一说法存在明显的纰漏,无法回答发行者借入的权益为何,如何偿还等基本问题。

以下内容详细列出了过往人们对货币本质不清楚的情况下做出的各种解释:

债务货币就是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所通行的法币(FiatMoney)系统,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政府、公司以及私人的“货币化”的债务所构成。

美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元在债务产生的同时被创造出来,在债务偿还的同时被销毁。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都是一张债务欠条,每一张欠条在每一天里都在产生债务利息,而且是利滚利地增加着,这些天文数字的利息收入归谁呢?归创造出美元的银行系统。

债务美元的利息是原有货币总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现有货币总量之外再创造出新的债务美元,换句话说,人民借钱越多,就必须借更多的钱。

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其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债务永远增加,直到其债务货币遭人彻底抛弃或其利息重负压垮自身经济发展,导致整个体系的最终崩溃。

债务的货币化乃是现代经济最严重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之一,它是通过透支未来的倾向资源来满足当时的需要。中国有句老话,寅吃卯粮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在货币的本质没有得到确认前,债务货币的说法有其合理一面,它解决了无商品价值的纸币和商品的交换问题,即回答了为何纸币可以购买商品的问题。但是纸币虽然和借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却存在本质的区别:

作为借条,偿还的物品通常不得少于借入的物品,这与纸币普遍存在的贬值现象相矛盾。(如果把“A卖给市场5个鸡蛋”看作是“借给市场5个鸡蛋”,他卖鸡蛋得到的纸币看成是借条,那么当他要求市场偿还时。

即他使用这些货币时,他应该得到至少5个鸡蛋,如果考虑利息,他应该得到更多。但现实是由于纸币的贬值,A之后将无法用他先前卖鸡蛋得到的货币再买到5个鸡蛋(从长期看纸币总是逐渐贬值的)。

此外,作为借条, 借出方总是希望借入方尽快偿还物品,如果纸币是借条,那么纸币的拥有者就会尽快希望从市场买入实物,即把钱用掉,这和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流动性偏好”相矛盾,即在市场稳定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更喜欢持有货币而不是实物商品。

但货币债务学说最大的缺陷还是其无法解释商品之间的交换问题,既所还非所借问题,买入(借入)的是A,卖出(偿还)的却是B,而货币最根本的作用是充当交换媒介,促进商品之间的交换。

所以,货币和债务存在本质的区别。

非债务货币,相对于纸币而言,都是错误理解货币本质的产物。某些实物货币,以金银货币为典型代表。

这种货币自身含有公认的价值量,但它同样是契约的产物,它的商品价值通常小于其作为货币的 契约价值,但是由于自身商品价值的存在,它包含双重身份:货币契约和担保物,用于担保的价值即是实物货币本身的商品价值,但一般是非完全担保。

这种担保可以给人们提供心理保障和价值保障,当货币的契约价值降低时,现存的商品价值可以支撑并部分弥补损失。 实物货币由于存在自身的产量问题,无法满足社会日益扩大的交易规模和物质产出,必将演化成形式货币,即早期学者所言的“债务货币”。

形式货币在发行时,由于引进了国债作为担保等记账形式,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类同于债务,但其实只是约束纸币发行者的一种手段,即纸币发行者并不创造价值,他只是受人民的委托来发行货币,他理所当然不应该把这些纸币当成自己的财富。

另外通过债务的方式来发行货币,也反映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本身可以没有商品价值这一客观事实。货币的流通存在发行和回笼一对反向操作,但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持续性,总有一些“在路上”的货币,这些 “在路上”的货币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它的数量即货币的需求量。

“如果所有银行的贷款都被偿还,银行存款将不复存在,整个货币流通将会枯竭。这是一个令人惊愕的想法。我们(美联储)完全依赖商业银行。我们货币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无论是现钞还是信用,都必须有人来借才能产生出来。

如果商业银行(通过发放信贷)制造出足够的货币,我们的经济就会繁荣;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衰退。我们绝对没有一种永久性的货币系统。当人们抓住了整个问题的关键之处,我们(货币系统)可悲的荒谬之处,以及(美联储)令人难以置信的无助,就会变得如此明显。

货币是人们最应该调查和思考的问题,它的重要性在于,除非人民广泛地理解这个(货币)系统并立刻采取措施修正它,否则我们现在的文明将会崩溃。”——罗伯特.汉姆费尔,美联储亚特兰大银行。

在所有货币中,金银货币意味着“实际拥有”,而法币则代表“欠条+许诺”。二者的价值“含金量”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的人民币则介于二者之间。尽管人民币也存在着“债务化货币”的成分,但就其主体而言,仍然是体现过去已经完成的产品与服务的度量。

参考资料:

网络-货币

② 怎样全面理解货币的含义

现行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材对货币的定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怎样来理解货币的这个含义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货币是商品,但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货币既然也是商品,它也和其它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货币作为商品和一般商品的相同点。货币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是可直接购买任何商品,价值是生产金银耗费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不同的商品使用价值各不相同。货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就在于它的使用价值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比较具体,如粮食可以满足人们食用的需求,衣服可以可以满足人们御寒的需要,书籍可以满足人们学习阅览的需求等等,货币作为商品其使用价值比较一般,是购买其他一切具体的商品,即它的使用价值在于“购买”。其次,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商品交换的总种类增多,为解决交换过程所出现的麻烦,货币便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后整个商品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一边是各式各样的商品,它们以各种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吸引人们去消费;另一边是货币,它作为价值的代表而存在,它以富有者的身份出现,对商品挑三拣四。在物物直接交换中,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不需要媒介;而货币出现后,买和卖成为两个不同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必须同时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交换的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但也带来新的矛盾。买、卖脱节,商品所有者在这里卖、到那里买,今天卖、以后买,其结果,必然有人的商品卖不出去。第三,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又不同于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不等于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和一般等价物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在于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区一般等价物可能会不同,但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固定的,固定的由金银来充当。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在货币产生以前,一种商品可以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甚至和几种商品相交换,但不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换。自从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都必须和货币相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中开始大显神通。第四、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它自然也就成了财富的象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年度内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多少,可以显示出其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一个企业拥有产值利润的多寡可以看出其规模和经济效益如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拥有货币量的多少,可以判断出其富裕或穷困的程度。商品生产者能否实现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关系到其经营的命运。由于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商品生产者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劳动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才可以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产品,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在历史上,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就是金银。这种新的财富观念使整个社会掀起了崇拜金钱的狂热。这种财富观念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③ 货币的解释

货币(Currency / Money)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货币。
货币概述
货币的通俗定义有多种,其中之一是把货币等同于现金,把货币仅仅定义为现金,对于经济分析而言是过于狭窄了。因为可开列支票的存款在流通领域中与现金一样,都可用以支付所购买的商品与劳务。如果我们把货币定义为现金,那么我们就难以把货币与人们所进行的全部购买活动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因为货币与购买相关联,才使货币问题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在现代经济学中必须把可开列支票的存款与现金一起包括在货币的定义之中。

货币的另一种通俗定义是把货币等同于财富。把货币定义为财富,从而把货币与股票、债券、不动产等相混同,那么在经济分析中就无法界定货币的基本特性。事实上,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性代表,但货币并不等同于社会财富本身,它只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货币的第三个通俗定义是把货币等同于收入。收入是一定期限内的流量,而货币是某一时点上的存量,若把货币定义为收入,那么货币量将无法计量。

古代货币起源说
中间媒介说:随着剩余物品的增多,人们逐渐互相依赖,收到别的物品,需要输出自己多余的物品,这样,作为中间媒介的货币就产生了。

帝王统治说:先王为了进行统治而选定某些难得的,贵重的物品为货币。

自然交换说:货币的产生是自然发生的事情,是经济发展交换的结果。

马克思的货币产生理论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个定义是建立在金属货币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纸币是货币金属的代表,是一种价值符号,间接发挥货币的职能。问题是现在流通中的货币已经与贵金属脱离了关系,这一解释就落后了。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说明了,货币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

货币的形态
货币的形态包括以下几种: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最早的货币。是由普通商品充当的,基本保持原有形态,且在交易过程中不固定的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古代欧洲以牛为货币,其他地区以盐、烟草等为货币。

(2)金属货币:

价值比较高,易于分割,便于携带,如金、银等贵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即为金属货币。。

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统称为商品货币,因为它们既可以作为货币使用,也可以作为商品使用。

(3)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它通常是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使用的纸币。这种代用货币事实上是一种可流通的实质货币收据,如早期的银行券。

可兑现的纸币—银行券:由银行发行的,以金、银为发行保证,可以随时兑换为金银。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的进一步发展物,只作为信用关系的产物,不再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物,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是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因而它是一种债务型货币。 信用货币分为:纸币,辅币和银行存款货币

(5)存款货币(可签发支票的存款)和电子货币:现代银行签发,可用于转帐结算,与银行券同时发挥着货币的作用。

货币的本质
货币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1.本质定义: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以后,从本质的角度下了一个定义:货币是一个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三点理由:第一,货币是一种商品,这是商品世界经过千百年进化选择的结果,与其他商品在形式上具有一致性,即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第二,货币具有以自身的使用价值形态表现商品价值的能力,即一般等价物;第三,交换领域之所以接受货币,首先因货币是一种商品(注意,马克思的理论是建立在(1)劳动价值论;(2)马克思的时代是金属本位制流通时期)。

2.职能定义:马克思从货币的现象入手,来分析货币,从而得出货币的职能定义: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这一定义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现实世界的各国主币都是纸币,从造币材料的角度看,货币不是一种商品。显然纠结在本质定义上很难得出一个同一的结论,因此使用货币的职能定义尤为重要。这一点大家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到。

(二)西方货币银行学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的货币定义: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价值储藏和计算单位的物品。货币就是货币行使的职能。

注意:这里特别强调的普遍接受是指能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也就是说,这里的标准不是国家的批准与否,而是大众是否接受、承认.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国家规定的货币的普遍接受性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的规定仍然可能是行不通的,相反,有一些信用工具,如银行支票存款最初在法律上并没有地位,但是在经济中普遍被企业界承认和接受,类似的例子很多。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在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衡量商品的价值就是评价计算商品包含多少社会劳动,而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把社会承认的劳动表现为一定数量同质的货币。价值尺度的表现――价格: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即价格是他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相比。如果没有货币,有n种商品,它们相互交换需要标出n(n-1)/2个交换价值。有了货币只需要n个价格。价格标准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技术规定,即计量单位元、英镑等。

2、流通手段:也称作交易媒介。指货币在交易中充当交易的媒介。由原始的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流通是以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地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的所有者手里运动。其特点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代用品,并不一定是价值十足的货币

3、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清偿债务。支付手段的产生源于商业信用,有两个作用①扩大商品流通:可以赊欠。②节约现金流通,债权、债务可以抵冲。其范围包括①大宗交易②财政收支,银行存贷③工资、佣金、房租、地租、水电费等。支付手段的特点是可能先买后卖。而流通手段是只能先卖后买。

4、贮藏手段: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执行价值储藏功能。贮藏的原因一是存储购买力,二是存储财富。凡是货币不论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还是不足值的纸币都具有存储价值的职能,只是前者更多的是存储财富,后者是存储购买力。

5、世界货币:当货币超出国界发挥职能时,这个货币就有了世界货币的地位。在金属货币阶段,执行世界货币的是货币金属块或条,而不是哪国铸币形式或单位。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部分国家的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一般说来,除了军事(武力征服,强制推行)这个途径外,一国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往往有这样几个条件:1、一国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的比率很高;2、一国货币价值比较稳定;3、该国货币是自由兑换货币。由于历史的原因,并不要求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但第三个条件应该看成是必要条件,从长期来看第二个条件也很必要。)

因此,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具有货币质的规定性。存储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因素:其一,参加流通的商品的数量;其二,商品的价格水平;其三,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出现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要发生变化。这时,上述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应调整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销售商品价格总额-延期支付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确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货币种类:通货一般包括本位币与辅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即主币。辅币则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主要用于辅助本位币完成小额零星交易以及找零使用。辅币是一种不足值货币。

2.货币材料:确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用何种商品充当本位币的材料。

虽然是由国家通过法律机制确定的,但是这种选择受客观经济需要的制约。

3.货币单位: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与确定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量

4.货币发行与流通

(1)在金属商品货币制度下(2)在信用货币流通阶段

5.货币支付能力(1)无限法偿(2)有限法偿

6.金准备:又称黄金储备,指国家所拥有的金块和金币的总额。

货币制度的演变
某种或某几种商品一旦被规定为币材,即称该货币制度为这种或这几种商品的本位制。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各国先后曾采用过以下几种货币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信用本位制。

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又称为“格雷欣法则”。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1、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它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以元为货币单位,主币有7种,元以下有十进位的辅币(纸制或铸币)6种。

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通货,禁止经营外汇流通。

3、人民币的

④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关系,内涵和外延的含义

1.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2.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3. 两者的区别:本质不同。

4.内涵是“属性”,外延是“范围”。

5.属性越多,则符合这个属性的范围越小。

6.属性越少,符合这个属性的范围就越大。

7. 侧重不同。

8.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

9. 逻辑方法不同。

10.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11.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12.有关概念理论。

13.在中国对概念的描述是:概念是前卫的、新颖的、潮流的,有未来的趋势,有背景有画面。

14.概念具有严格固定内容,也有一定的模糊性。

15.概念不是实在的,而是想象的,用概念进行思想,用概念展示其真实性。

16. 从形式角度来说:想法是较高级的方式,概念是以字词的方式出现的,想法通常是以完整的一个句子方式出现的。

17.不过形式相同;都是以语文和符号为载体。

18.所以可以理解成概念是浓缩较多信息,精辟的想法,因此概念具有形象性,图像性,而科学概念具有系统性。

19.概念还必须是人们可以交互理解的,所以具有普遍性和达成客观性。

⑤ 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它与通货、财富、收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货币是由国家或者是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就叫通货,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

⑥ 逻辑学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怎么区分

内涵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属性,即意义,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属性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那么,“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的内涵。外延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范围,如“三角形”这个概念反映对象的范围包括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些都是“三角形”的外延。
简单说,内涵就是揭示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外延就是揭示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多少。

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是怎么定义的

货币的定义分为两种:货币的法律定义和货币的职能定 义。货币的法律定义就是从法律方面来给货币下定义。持有这种观 点的人主张,“法律判定货币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法律可以宣布 一个物件为货币,从而使它被普遍接受;法律还可以进一步授予它 以法币的权力,宣布它有清偿债务的合法权力。可见,对于哪些物 件作为货币和哪些物件不作为货币,法律条文是一个重要的决定 因素,但肯定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因为货币的法律定义不能满足 经济分析的目的。货币的职能定义就是在职能方面给货币下定义, 它可以满足经济分析的目的。在实际生活中,所有经济学家都同意 一个标准:如果一个物件事实上在支付中被普遍接受并普遍被用 作支付手段,则不管它的法律地位如何,它就是货币。按照这个标 准定义的货币通常称为狭义的货币供应,它包括通货(硬币和纸 币)和活期存款(包括旅行支票),常称为Ml。除狭义的货币供应 外,还有广义的货币供应MZ,以及更广义的货币供应M3和M4。 M:是Ml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是M:加上 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是M3加上货币近似物 即其他流动资产。

⑧ 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Currency,CCY)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
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帐单位。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
此回答由康波财经提供,康波财经专注于财经热点事件解读、财经知识科普,奉守专业、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财经内容,用生动多样的方式传递财经价值。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⑨ 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1、货币的产生:

最开始是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物物交换,后来是复杂的价值形式,就是一个物品可以和多个物品交换,再后来是一般价值形式,就是某一物品成为了一般等价物,但是这个一般等价物存在不易保存等缺点,所以根据需要,人们发现了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等金属,由此货币产生。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账单位。

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9)如何界定货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扩展阅读:

货币的职能定义: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热点内容
最大养老基金在哪里 发布:2025-07-09 06:28:59 浏览:196
我的世界如何把泥土转换为货币 发布:2025-07-09 06:28:52 浏览:270
如何加强银行金融服务 发布:2025-07-09 06:26:50 浏览:745
企业进行股票交易 发布:2025-07-09 06:17:20 浏览:184
vlog怎么看股市 发布:2025-07-09 06:17:20 浏览:576
山东黄金股票六交易历史 发布:2025-07-09 06:10:52 浏览:698
基金购买可以从哪里购买 发布:2025-07-09 05:58:25 浏览:742
现在哪个金融理财产品好 发布:2025-07-09 05:46:48 浏览:744
期货的目标是什么 发布:2025-07-09 05:39:37 浏览:93
历史上并购一字板股票 发布:2025-07-09 05:39:34 浏览: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