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版总市值多少
Ⅰ 科创板有多少只股票
1.科创板有差不多200多股票,科创板股票不多,如:正业科技300410,是一家以光电检测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汉邦高科:成立了华北一区、华北二区、华中、华东、华南一区、华南二区、华南三区、东北、西南、西北十个大区,近百个办事服务机构,营销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还有北京城建600266、越秀金控000987、巨轮智能002031等等。 科创板每个交易日的15:05至15:30为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时间,当日15:00仍处于停牌状态的股票不进行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接受交易参与人收盘定价申报的时间为每个交易日9:30至11:30、13:00至15:30。
2.科创板单只股票限价申报,综合来看,科创板每笔申报最少200股,而主板每笔最少100股。科创板申报买入时,超过200股的部分,可以以1股为单位递增,如201股、202股等。根据上交所给出的前50只样本股名单,包括华兴源创(688001)在内的50只样本股入围。纵观50只个股,行业特征鲜明,成分股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据Wind统计,50只样本股总市值达到1.04万亿元。业绩方面,2019年50只股票平均净利润为2.75亿元,达到所有科创板公司平均净利润的1.57倍。
拓展资料:
首批入围科创50的成份股行业特征鲜明,50只样本股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信息技术行业的公司数量最多。按照Wind的一级行业来看,前50家短上市公司属于五大行业: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工业、材料。其中,属于信息技术行业的个股多达21只,占比42%。比如科创板“001号”华兴源创、富光、广丰科技、方邦,科创板第一批上市企业,都属于信息技术行业。
Ⅱ A股总市值全球第二,哪些行业正酝酿机会
截至9月24日,两市上市公司数量达到4021家,市值合计76.14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较年初增加了11.88万亿(包括274只新股),增幅18.48%。同期,上证指数涨幅5.67%,A股市值增幅远高于指数涨幅。
沪市估值最低 创业板涨幅最大
截至9月24日,按2019年业绩测算的A股市场静态市盈率,由年初的19.39倍增加到22.97倍(剔除净利润为负的个股,下同)。
在五个主要的市场中,市值占比最高的是沪市主板,1550只个股总市值合计为42.11万亿元,占比55.3%,静态PE为16.05倍。
市值占比居第二位的是深市中小板,972只个股总市值合计为12.73万亿元,占比16.72%,静态PE为51.28倍。
创业板排名第三,860只个股总市值合计为9.42万亿元,占比12.38%,静态PE为88.03倍。
市值占比最小的是科创板,因为家数较少,科创板总市值只有3.04万亿元,占比3.99%,静态PE高达160.32倍。
从年内涨幅来看,涨幅最大的市场为创业板市场,个股平均涨幅为37.96%,远远跑赢上证指数。
表1 A股各市场市值与估值情况
表2
行业方面,截至本周四,申万28个行业中银行业的总市值合计9.74万亿,排名第一,占两市市值合计的12.65%。银行业的静态市盈率只有5.82倍,处于两市最低位置,虽然今年上半年业绩有所下滑,按中期业绩测算的动态市盈率也只有6.15倍。整个行业的归母净利润最近3年增速为19.16%,但2019年比2018年只增长了6.92%,业绩增速有放缓趋势。银行板块今年行情较差,36只成份股的平均跌幅为8.17%,与采掘业和钢铁行业一起成为仅有的三个下跌的行业。
行业市值占比排名第二的是以保险与券商为主的非银金融行业,总市值合计7.77万亿,非银金融行业的静态市盈率为18.94倍,行业归母净利润最近3年增速为64.45%,而2019年的增长率64.91%,业绩仍处于快速增长途中。今年以来非银金融业85只个股平均涨幅为14.55%,明显强于上证指数。
行业市值占比排名第三的是今年的大热门行业——医药生物行业,总市值合计7.73万亿,略少于非银金融业。医药生物行业有354只个股,年内平均涨幅为45.03%,排名居所有行业第一。不过,医药生物业绩上有些差强人意,整体行业的静态市盈率高达53.81倍,在28个行业的排名第四。不但近3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仅有4.63%,而且2019年归母净利润合计比2018年还下降了10.04%。股价远远走在了业绩前面,存在估值泡沫。
行业市值占比排名第四的是中国 科技 制造的排头兵——电子行业,总市值合计6.65万亿。电子行业295只个股年内的平均涨幅为27.95%。整体行业的静态市盈率52.03倍,在28个行业中排名第五。近3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速20.26%,2019年归母净利润合计同比增长24.07%,虽然估值泡沫不低,不过业绩增长性表现良好。
牛股倍出的食品饮料行业排名第五,整个行业总市值合计5.84万亿。食品饮料行业104只个股年内平均涨幅为43.34%。整体行业的静态市盈率44.69倍,在28个行业中排名第六。近3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速高达80.9%,与之相比2019年归母净利润合计同比只增长了13.09%,泡沫的增大速度已经超过了业绩增速。
图1 静态市盈率(倍,剔除负值)
低估值的行业除了银行之外,建筑装饰、房地产、钢铁、采掘与建筑材料静态市盈率也均低于15倍,只不过他们去年的业绩较之前有较明显放缓,行业处于调整周期。
(文中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红刊招聘季 正式启动!】
Ⅲ 科创板新股申购规则
科创板新股申购规则
1.资金和账户准备
个人投资者申购科创板新股需满足两大条件:一是开通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以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其中不包括该投资者通过融资融券融进的资金和证券,但包括逆回购等;二是投资者要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对于首次委托购买科创板股票的客户,必须签署纸面或者电子形式的科创板股票风险揭示书。满足条件的投资者才能够在券商开通科创板的交易权限,参与申购新股。需要注意的是,科创板开通需要到柜台或者网上开通。
2.市值申购规则
科创板新股申购要求投资者同一身份证下的所有证券账户T-2日(含T-2日)前20个交易日日均持有上海市场非限售A股股份和非限售存托凭证总市值1万元以上(含1万元),其中只包括股票市值,不包括ETF和逆回购。不足1万元的不计入申购额度,沪深两市的市值需分开计算。科创板的申购单位是5000元市值,即500股,所以申购数量应为500股或者500股的整数倍。
科创板
科创板全称是科技创新板,它独立于现有的主板市场,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该板块内实行注册制试点。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和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质量与效率,从而进一步引领中高端消费。在科创板中施行的注册制也有助于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和进一步强化市场功能。
科创板有以下特点:
1.科创板是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市场,为那些满足规范性、创新型以及科技型特征,没有进入成熟期但具有良好的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创造发展空间。
2.科创板内进行注册制的试点,早于主板市场实施,注册制将建立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挂牌审核机制,中介机构和挂牌企业负责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真实。
3.科创板对于个人投资者有严格的要求,对于投资者的账户资产有规范的要求。
Ⅳ 2022科创板为何连续下跌
因键电池龙头、科技股及重要医药股下跌的拖累,今日创业板再度大跌,盘中跌幅超4%、盘面上看,CRO/CMO、半导体芯片、锂电池等板块指数跌幅居前,宁德时代(300750)跌超5%、康龙化成
(300759)跌逾13%
昨日宁德时代(300750.SZ)早盘跳空高开后股价大幅震荡拖累了创业板指的表现。7日午后,公司股票盘中一度大跌超
3%
截至2月7日,宁德时代在创业板指数中权重已超过两成,高达20.064%。
继昨日逆势大跌之后,宁德时代今日早盘再度走弱。截至发稿,该股跌逾8%,股价一度跌破530元,总市值12314亿
元。
此前机构认为:技术面上,当前可以看做是超跌反弹的技术修复,而且从量能上看,市场补量并不充足,资金踊跃性不强,所以后面仍有受阻回落的可能。同时日线【抄底逃顶】指标和【多空分界】指标皆保持空头状态,趋势扭转信号尚未明
Ⅳ 到2022年科创板开户人数
到2022年科创板开户人数达1000万。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2022年7月22日科创板迎来三周年的重要窗口。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由开板初期的25家扩容至437家,合计总市值达5.67万亿,而科创板开户人数达1000万。
Ⅵ 科创板上市条件和要求
发行人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的应符合发行后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其中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一)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二)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三)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四)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五)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Ⅶ 科创板上市条件和要求
科创板上市条件和要求:
1、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发行条件。
2、发行后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
3、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
4、市值及财务指标符合本规则规定的标准。
5、本所规定的其他上市条件。
发行人申请在本所科创板上市,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一项:
1、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2、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3、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4、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5、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Ⅷ 7月22日新上证指数以及科创板大规模解禁对股市的影响
中午发了一篇文章《从 历史 数据看本轮"熊市"回补2855.32缺口的概率接近100% 》,许多不明真相的黑粉开始黑,下周二指数新规,到时候指数就跟之前的不一样了,缺口回补概率会变低,菩老只想给各位打脸的是,在总盘40万亿市值的上证指数,这些新规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更容易回补缺口。
新规修订内容一共有三点:
A、指数样本被实施风险警示的,从被实施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的证券,从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计入指数。
B、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
C、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证券将依据修订后的编制方案计入上证综合指数。
下面菩老逐一分析下影响效果:
目前上证指数共有ST股票95只,总市值为2713亿元,市值最高的ST国重装为379亿元。ST股票总市值总比上证指数的总市值比为0.678%,可以说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几乎可以不计。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缓新股上市暴涨暴跌引起的指数影响,目前新上市的股票都较少,能够进去前10的好几年都出现不了一只。目前现存上市未满一年的上证指数股票一共有54只,市值最高的是邮储银行3980.47亿元。目前未满一年的上证指数总市值为19313亿元,占总市值比为4.8%,
但是同时还有25只科创板将会被纳入上证指数,总市值为5887亿元,目前即将纳入的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中微公司,市值为1143亿元。
7月22日当日,以上三个要素汇总抵消后,净减少总市值为16139亿元,占总市值比为4.03%。
修正后的总市值为383861亿元。根据《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案》以及《上证系列指数计算与维护细则》:
新除数变动率约为:0.96。上证指数可能减少4%左右(如有错误请指出),指数按照昨天收盘指数,调整为3084.45。
7月22日,去年7月首批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将迎来解禁潮。据Wind统计,首批科创板解禁压力主要集中在7月22日,解禁规模高达2200亿元。当然在科创板大规模解禁的同时上证指数也出现了新规,这两者同时发生,只能说监管是特意安排这个时间点发生的。
按照以往的理论,只要有大规模解禁,那么正常逻辑都是股市要承压,投资者应该避开大规模解禁带来的减持洪荒,但是从菩老对以往每次大规模解禁发生的A股走势分析,实际情况却往往相反,参考《从7月5000亿大规模解禁分析,年底将可能再来一波“牛市”行情 》。因此下周为让上证指数正常调整以及舒缓科创板大规模解禁带来的资金压力,很可能监管层会有托市的动作。 当然这一切都是菩老的猜测,不能作为你们抄底的依据 。
#银保监会依法对天安财险等六家机构实施接管# #股市 财经 #
Ⅸ 就差1分钱就发行失败!科创板惊现市值仅10.04亿公司
本以为拿到发行批文就万事大吉的拟IPO企业们要当心,未来,股票可能卖不出去。
去年净利润接近8000万元,本身业绩持续增长,但按照发行价格计算的总市值却仅10.04亿元,差点不能满足科创板的最低市值要求而被中止发行。
上纬新材给投行及券商提了醒。虽然注册制下,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淡化盈利指标方面的考核,但如果未能合理传播公司价值,引导机构投资者合理定价,发行失败就在眼前。
1
发行后市值仅10.04亿“侥幸”过关
上纬新材募资仅7000万
9月15日晚,上纬新材发布的一则公告引起投行圈广泛讨论。
公告显示,以发行价格2.49元/股计算,上纬新材此次发行对应的市盈率仅为11.51倍(每股收益按照2019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除以本次发行后总股本计算),低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为28.96倍,也低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42.01倍。
不仅如此,上交所官网显示,公司原本计划募资2.16亿元。
然而,因为发行价格偏低,即使发行成功,公司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08亿元,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仅7004.27万元,这还不及公司2019年度的净利润,这也创下科创板最低募资纪录。
事实上,此次确定的发行价格也让上纬新材勉强踩“红线”过关。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发行人预计发行后总市值不满足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选择的市值与财务指标上市标准的,应当中止发行。”
按照发行价格2.49元/股计算,上纬新材发行后总市值仅10.04亿元,这刚好略超科创板市值标准中最低的10亿元标准。如果发行价格为2.48元,将因市值不足10亿元发行失败。
公开资料显示,上纬新材主营业务为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乙烯基酯树脂、特种不饱和聚酯树脂、风电叶片用灌注树脂、手糊树脂、胶粘剂、风电叶片大梁用预浸料树脂、风电叶片大梁用拉挤树脂、环境友好型树脂、轨道交通用安全材料等多个应用系列,是的复合材料用树脂供应商。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如下:
可以看到,上纬新材业绩并不算差。即使如此,公司仍然差点就因为发行后总市值不及10亿元而发行失败。
华南一家大型券商的保代表示,近期新股发行越来越困难。“这说明注册制下,券商承销能力才是未来投行最核心的能力。我们经常跟客户说,别再找没啥承销能力的券商了,明后两年可能承销能力不行的券商就卖不出去了。”
牛牛研究中心对2018年至今,市占率前二十券商的承销情况(包含IPO,增发、配股、可转债等)统计如下所示:
2
下半年已有30家IPO募资不足
创业板超6成估值不及行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上纬新材之前,其实早有端倪。
首先表现在募资完成情况上。Wind统计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有48家IPO企业出现募资不足的情况,其中发生在今年下半年的就有30家,占比高达62.5%。
不仅如此,机构投资者询价报价的不断走低也表明了资金的态度。
9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当天对IPO企业发行价格报出了券商投研报告定价下限的2.3折,而今年5月,报价还在7折左右。
更不要提,科创板刚启动时,机构报价相对投价报告并不存在打折之说。
投行资深人士王骐跃甚至表示,“取消券商的投价报告,若买方报价均打到2折,3折,投价报告已经没有意义”。
牛牛研究中心对创业板企业8月以来确定的发行PE整理后发现,26家公司中,发行PE在23倍以下的共有6家,而估值低于行业PE的则有16家,占比高达61.54%。
这意味着,即使放开23倍市盈率限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大部分公司发行PE仍不及行业估值。
IPO承销定价这么难,究竟是怎么回事?
3
A股加速“港股化”
500亿市值公司成交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
首先,这与近期新股不断出现破发,投资者信心受挫有一定的联系。
Choice数据库显示,9月9日,锋尚文化(300860.SZ)成为创业板注册制下首只破发的次新股,从上市日至破发用时13个工作日,9月10日,美畅股份(300861.SZ)、时空 科技 (605178.SH)、新亚强(603155.SH)三只次新股也相继破发。
今年以来上市新股,连板日期统计如下:
风险规避下,机构投资者报价趋于谨慎,而新股定价机制的作用则放大了这种“恐慌”。
一方面,发行人和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依据剔除无效报价后的询价结果,按照申购价格、申购数量及申报时间等排序后,需要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10%,而不需剔除报价最低的10%,将报价中枢下移;
另一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初步询价结束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确定的发行价格(或者发行价格区间中值)超过第九条规定的中位数、加权平均数的孰低值的”,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即可。但实践中,这个“四数区间”(网下投资者有效报价的中位数、加权平均数,五类中长线资金有效报价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下限成为发行价格确定的隐形红线。
事实上,A股公司“港股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所谓“港股化”,就是低价及低市值公司越来越多,投资者更多的向龙头公司扎堆。
牛牛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按9月15日收盘价计算,2527家港股上市公司中,市值在10亿以下的公司共有1437家,占比高达56.86%,而市值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公司仅有86家,占比仅3.40%,如下:
然而,成交方面却表现截然相反,不同市值分类对比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小市值公司虽然数量方面占绝对优势,但从资金成交情况来看,却很不乐观。
500亿市值以上公司数量占比仅6.33%,而成交金额占比却高达79.68%。投资者们都在高市值的龙头公司扎堆,低市值公司却被弃之不顾。
注册制实施后,优质公司供给不断,而退市制度的完善又让垃圾股的所谓“高风险,高收益”逐渐成为伪命题,A股市场“港股化”趋势明显。
首先,市值分布方面,牛牛研究中心统计后发现,2016年时,总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A股公司仅有14家,而如今,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A股公司却已经达到766家,如下:
不仅如此,从成交情况来看,小市值公司所占比重逐年降低。其中,50亿以下市值公司成交占比从2018年的28.83%减少至目前的13.45%,而市值500亿以上公司成交占比则从22.71%增加至目前的29.07%,如下:
应对建议有这些
价值传播很重要
IPO定价越来越低,与注册制实施后,上市公司供给数量不断增加,买方话语权增长有很大的关系。
针对这种现象,牛牛研究中心有两大建议。
首先,新股定价规则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目前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采用询价方式的,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剔除拟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部分不得低于所有网下投资者拟申购总量的10%,然后根据剩余报价及拟申购数量协商确定发行价格。剔除部分不得参与网下申购。”
这一规则是在IPO市场出现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情况下,为了遏制高发行价目的而制定的,并未剔除最低报价部分,无形中让发行定价中枢下移。随着卖方话语权趋于弱势,可以考虑适当将剔除报价范围放宽或者对报价偏低的部分也做类似处理。
不仅如此,虽然承销管理办法要求机构需要独立报价,但实践结果上来看,可能并非如此。以上纬新材为例,公司发布公告显示,超过400家询价机构的报价范围在2.49元-4.96元之间,而其中399家报价都是2.49元!
这399家机构包括公募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QFII、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投资风格不同,但最终报价却精确的相同。
对此,其实可以取消前文中所提的“四数区间”的隐形红线,并可采取累计投标询价的方法。
其次,价值投资的时代从发行询价开始,投资者沟通成为必不可缺的环节。
IPO过会只是第一步,询价环节可能将更重要。
华东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很多企业对自己对市场有错误认知,以为注册制下啥企业都能上。我觉得上纬新材案例对很多IPO企业老板来说是一次警醒。”
注册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司将上市,而随着A股“港股化”的推进,如何在发行询价阶段,传递自身价值,获得机构投资者认可,成为摆在拟IPO企业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