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中国货币供给量如何变动

中国货币供给量如何变动

发布时间: 2022-12-26 03:28:15

Ⅰ 货币供给增加的原因

由于经济形势下行,我国会使用货币政策来调节,主要的货币政策就是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的因素除了货币供给之外,还有物价和通货膨胀预期。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是,货币供给理论上是会导致利率下降,但是货币供给也导致了其他因素的变动,如财富的重新分配,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利率的变动。
有三种情况:
1,货币供给增加,但物价水平和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不变,这会导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下降。
2,货币供给增加,短期利率下降,但随着物价水平缓慢上升,消费性支出增加,债券需求减小,长期利率上升。
3,货币供给增加,人们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债券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人们的收入增加,必然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财富在货币和债券的分配出现偏离,增加人们购买债券的需求,降低利率水平。 强制结售汇的实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外汇市场上,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企业必须将手中外汇按要求的比例到银行进行结汇,导致外汇市场形成无条件的外汇供给和有条件的外汇需求,夸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却隐瞒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造成了市场上供大于求的虚假局面。

从货币政策操作角度,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央行需要不断买入商业银行卖出的外汇,这带来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同时意味着基础货币的释放。为防止基础货币不断释放给国内经济带来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又需要不断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资金,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而受到很大的牵制。

Ⅱ 央行调整货币供给量是怎样影响利率的增加与减少货币供给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

央行在短期减少货币供应量是为了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防止由于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过量而引起通货膨胀,给市场降温,减少货币流量,减慢货币流通速度,这样可以达到限制市场过热的目的,从而进一步防止通胀压力,使经济可以正常运行。
一、当一个国家对宏观经济采取直接管理体制时,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就只能是运用指标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调控形式,通过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直接控制现金流通量和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以此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月标。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1979年以前均采用过计划指标控制这种模式。
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都采取过这种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与高度集中型经济模式下以实物管理为主的直接控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这种体制下,中央银行在全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各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有根强的依附性。
三、在此情况下运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因为指令性计划一旦制定,中央银行就运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地贯彻执行。所以,只要中央银行不突破计划,不增拨信贷资金,不迫加货币发行,那么,全国的货币供应量就不会突破预定的指标。
四、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轨的当今世界,这种直接型调控模式暴露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它不利于充分维护广大基层银行的自主权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信贷、利率杠杆有效调节经济的作用;因为管理办法僵死,时而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和决策的失误,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容易出现“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等弊病。
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经济运行主要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过渡已是历史的必然。

六、间接型调控的特点是:它所依存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相当规模和发育健全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较好地尊重微观金融主体的自主权;较好地起到抑制经济波动的缓冲作用。

Ⅲ 简述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如何引起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引起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的方式: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
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
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直接认购政府债券;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拓展资料:
1、中央银行是国家中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是国家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独具货币发行权,实行金融监管。
2、银行的银行职能是指中央银行充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体现了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中央银行通过这一职能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施加影响,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
3、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其必要性在于:为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必须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以保证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具备最低限度的支付能力。有助于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强化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为商业银行之间进行非现金清算创造条件。

Ⅳ 货币供给变动公式

货币供给变动公式如下:

货币供给量公式为:货币供应量 =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存款比率) 。


公式就是用数学符号表示各个量之间的一定关系(如定律或定理)的式子。

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 在数理逻辑中,公式是表达命题的形式语法对象,

除了这个命题可能依赖于这个公式的自由变量的值之外。

货币供给增长率计算法又称为“M=Y+P公式”,为了取代过时的“1:8公式”,人们企望寻找一个简明而又易于度量的公式。

Ⅳ 货币供给量下降为什么物价下降(不要网上复制)

货币供应量下降意味着流通货币减少,供小于求,货币增值,能买更多的商品,也就是说能用很少的货币买到更多的商品;货币贬值,物价下跌。
一:货币供应量(moneysupply;supplyofmoney)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所谓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货币量实际上是吞吐货币的银行每日营业结束之际那个时点上的数量。
二:在这个基础上,月货币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计算的细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货币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这样的数字。
三: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四: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货币性,随时都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随时签发支票而进入流通,因此其流动性也很强,也是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
五:有些资产,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虽然也是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因此其流动性相对较差,它们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来得迅速。
六: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也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它是指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宏观金融变数而掌握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然后再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达到其政策目标和各种重任的完整体系。

Ⅵ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入外汇,货币供给怎么变化

1997 年以前, 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实行信贷规模控制。1998 年, 中央银行
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指令性计划, 开始采用指导性计划。º 同年 4 月, 中央银行对准
备金制度进行改革, 将准备金率从 13%大幅下调到 8%。上述改革标志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
方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在设计取消贷款规模和准备金制度改革方案过程中, 遇到的关键性问题
之一是如何防止商业银行过度贷款, 从而导致货币供给过快增长。

但随着形势的变化, 取消贷款规
模和准备金制度改革后, 商业银行并未迅速增加贷款。由于消费、投资需求下降, 贷款需求开始减
弱; 同时, 商业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幅度下降。如何达到货币供给增长目标已
成为中央银行货币管理的主要课题。1997 年以前, 当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时, 在高比例的准备金率
的制度下, 商业银行存贷差将增大, 商业银行因而会出现流动性不足; 这时, 只要中央银行增加对商
业银行的再贷款, 就可以达到增加贷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反之, 当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贷
款的过快增长, 也可通过减少再贷款和限制贷款规模来控制贷款的增长。但是, 上述调整机制是建
立在商业银行始终具有扩张贷款规模动机这一前提条件下的; 而当这一前提条件消失时, 中央银行
则无法通过控制再贷款和贷款规模来调节货币。因此, 中央银行必须考虑采用其它手段来增加基
础货币的投放, 以保证货币供给目标的实现。
目前, 由于中国的货币市场还不够发达, 存贷款利率管制尚未取消, 因此, 还无法确定货币市场
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合理关系, 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的变动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也不明确, 因此,
无法以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在考虑操作方向和力度时, 中央银行仍主要以商业银行
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水平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在具体操作时, 也要参考货币市场的利率, 包括
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利率, 同时, 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市场因素。

热点内容
实收资本缴纳不足如何退出股权 发布:2025-07-10 11:19:34 浏览:284
网宿科技股票咋样 发布:2025-07-10 11:07:57 浏览:175
降准在股市意味着什么 发布:2025-07-10 10:51:54 浏览:758
泸电科技股票 发布:2025-07-10 10:33:09 浏览:880
股票交易佣金规定 发布:2025-07-10 09:53:08 浏览:369
证券户的基金收益如何算 发布:2025-07-10 09:52:24 浏览:626
保定房子的大修基金多少钱 发布:2025-07-10 09:38:49 浏览:432
股票投资市盈率分析法 发布:2025-07-10 09:37:38 浏览:999
只靠投资股票可以吗 发布:2025-07-10 09:16:44 浏览:305
普惠金融什么时候上市 发布:2025-07-10 09:15:10 浏览: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