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和利率怎么变化
『壹』 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与利率的关系
货币的需求增加,利率增加,反之则利率则降。货币的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则升。
根据利率好比做货币的价格一样,依据其供求原理理解这个关系!当然利率还受政府的干预。
1、存款方面,货币供应量增加了,流动性增加,有更多的钱用于储蓄,银行向储户借钱的成本压力减小,于是利率就下降,反之,货币供应量少了,用于储蓄的钱也就相应减少,银行借钱成本压力增加,就会提高利率。
投资方面,货币供应量多了,流动性增加,银行借钱成本减小,就会降低贷款利率,反之,货币供应量少了,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增加,就会相应提高利率。
2、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投机性需求主要与货币市场的利率有关,而且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通俗的讲就是利率越高,需要钱的人们因为成本增加而更不愿意贷款,货币需求减少,即负相关。
(1)货币供给和利率怎么变化扩展阅读:
贷款平均利息率的高低,受各项贷款中高息贷款和低息贷款构成的影响。高息贷款比重大,则贷款平均利息率就高;反之,则贷款平均利息率就低。
货币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资产交易的市场。该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以便随时转换成可以流通的货币。
它的存在,一方面满足了借款者的短期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为暂时闲置的资金找到了出路。货币市场一般指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市场。
货币市场就其结构而言,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证券回购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各有其优缺点。
长期贷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根据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可分为长期贷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长期利率是短期利率的对称。
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如各种中长期债券利率、各种中长期贷款利率等,是资本市场的利率。
『贰』 为什么增加货币供给 利率上升
1,货币供给增加,但物价水平和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不变,这会导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下降。
2,货币供给增加,短期利率下降,但随着物价水平缓慢上升,消费性支出增加,债券需求减小,长期利率上升。
3,货币供给增加,人们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债券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人们的收入增加,必然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财富在货币和债券的分配出现偏离,增加人们购买债券的需求,降低利率水平。
『叁』 为什么增加货币供给 利率上升
1,货币供给增加,但物价水平和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不变,这会导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下降。
2,货币供给增加,短期利率下降,但随着物价水平缓慢上升,消费性支出增加,债券需求减小,长期利率上升。
3,货币供给增加,人们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债券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人们的收入增加,必然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财富在货币和债券的分配出现偏离,增加人们购买债券的需求,降低利率水平。
『肆』 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
利率是货币供求的价格,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资金的价格就会上升,这是市场调节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造成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处于通货膨胀中的国家通过调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增加中央银行的货币回笼,使货币供求趋向平衡,这是一种政策调节的现象
拓展资料
1、当贷款利率处于高位时,由于收入、系数较高,会有高贷款本金出现;当贷款利率处于低位时,由于收入、系数较低,会有低贷款本金出现。所以并不能断定高利率一定对应低贷款本金,低利率一定对应高贷款本金。
2、当贷款利率处于高位时,由于销售收入、息前利润率较高,会有高贷款本金出现;当贷款利率处于低位时,由于销售收入、息前利润率较低,会有低贷款本金出现。
3、 影响贷款本金的因素除了贷款利率之外,还有销售收入、息前利润率(投资需求)和收入、系数(消费需求)。
4、利率风险是综合风险管理的所有方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与负债管理(ALM)、绩效评估,甚至操作风险的本质。
在货币银行学中,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流动性过剩,则钱变得不值钱,那么流动性大大增加,而利率来不及变动,利率相对就显得低。
通货膨胀是由于流动性过剩产生的,说白了就是市场上流通的钱太多,提高银行存款利率,有利于回笼市场中流动的资金,从而可以抑制通货膨胀。所以从表面上看,通常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存款利率会相应的提高,作用是为了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M3=M2+其他金融资产。
『伍』 则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与利率怎么变化
拓展资料:
1.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
2.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3. 货币需求就是投资需求市场利率就是投资时筹资的成本成本越高所以投资越少,即货币需求量与市场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市场利率(marketinterestrate/marketrate)是市场资金借贷成本的真实反映,而能够及时反映短期市场利率的指标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新发行的债券利率一般也是按照当时的市场基准利率来设计的。一般来说,市场利率上升会引起债券类固定收益产品价格下降。
4. 债券投资者的获利预期是跟随市场利率而发生变化的,若市场利率升高,则投资者的获利预期就变得高涨,促使债券价格下跌(由于已发债券票面利率已固定,当市场利率上升时,新发债券票面利率随之提高,债券投资者会卖出旧债券买进新发债券,这种行为导致旧债券价格下跌);若市场利率降低,则债券价格往往就会上涨。
『陆』 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什么会导致利息率下降
利率相当于资金的价格,当货币供应增加,货币有供过于求的趋势,所以利率下降。拿存款利率来说,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上钱多了,供过于求,再去存钱,就不给那么多利息了,所以存款利率下降;拿贷款利率来说,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上钱多了,供过于求,想获得资金就更容易了,贷款的利率即降下来了。
还有一种更通俗的说法,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就不值钱。货币供应量多了,自然就贬值。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当然也就下来了。这样说大家更好理解吧。
(6)货币供给和利率怎么变化扩展阅读:
货币需求增加会产生哪些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物价上涨,持有货币就意味着时时刻刻遭受货币贬值的损失,而把货币换成黄金、房产等其他实物,却能保值,甚至有收益,因此在通胀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愿意持有货币。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的数量。影响人们持有一定量货币的因素主要有:
1、人们的实际收入
人们需要货币,首先是为了开支,就是为了购物,买东西。而人们支出水平高低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实际收入越高的家庭,支出水平也越高,因而需要的货币数量也越多。可见,货币需求是和实际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的。若用Md表示需要的货币量,持币量在实际收入Y中的比率为k,则Md=kY。
2、商品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 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商品,为了消费,因此,人们需要的货币实际是需要货币具有的购买力,或货币能买到的商品数量。当价格水平提高时,为了保持原先持有货币的购买能力,他需要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必须相应增加。一定数量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称之为实际货币需求量。若用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量,用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用P表示价格水平或者说价格指数,则md=Md/P。
3、利息率 每个家庭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财富数量总是是有限的。人们必须决定他所拥的那笔财富的形式。他们也许想以拥有一定数量货币来拥有这笔财富,但如果以货币形式拥有财富的比例越大,则以其他形式(如证券、实物资产等)拥有财富的比例就越小。以这些其他形式拥有财富会给他带来收益。
例如,以房地产形式拥有财富会带来租金,以债券形式拥有财富会带来利息,而以货币形式拥有财富则会丧失这种收益。这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若某人有价值1万元财富,如购买债券或股票,则可得到利息或股息收入或红利收入。为方便起见,假定把所有非货币资产统称为债券,则债券年利率为10%时,手持10000元货币一年的损失或者说机会成本就是l000元,年利率为5%时,持币一年成本即为500元。显然,利率越高,人们越不愿意把很多货币放在手中,或者说对货币需求量就越小。这就是说,货币铺求和利率是反方向变化的。若用r表示利率,实际需要的货币与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md=-hr。
『柒』 货币供给量增加对利率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与货币需求曲线交与新的一点, 在这一点上利率降低。
LM曲线上每一点上都代表了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货币市场上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正好等于实际能得到的货币数量。
LM曲线主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将会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即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拓展资料: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货币供给是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即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
货币供给有两种形式:以货币单位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
主要内容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和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
『捌』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到底是什么关系
(1)利率决定理论。
①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论:认为,利率由实际因素投资和储蓄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下降;储蓄是对资金的供给,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当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相等时决定均衡价格。
②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凯恩斯从货币角度提出的利率决定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供给则为外生变量,主要由货币政策决定。当资金需求等于资金供给时的价格。
③可贷资金论:同时考虑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认为借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来自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其中货币供给与利率是正相关,货币需求与利率是负相关。总的来说,均衡条件为:I+△Md=S+△Ms。这样,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了均衡利率。
①IS-LM理论:认为,均衡利率由收入与利率同时决定。(见简答题1)
(2)货币增长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①在短期,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得货币市场上资金供过于求,因此,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必然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
②在长期,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效应,会使经济增长,总需求增加,因而经济社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同时物价水平的上升,也会促使名义利率上升。但根据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在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仅仅能改变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仍保持不变。
问得好!看得出是动脑子的。我来说说,总体上,红线部分是对的,黄线部分表述不是特别准确。
央行确实是货币的源头,是货币供给方,通过供给影响市场利率。黄线部分说到央行调整利率,那你知道央行是怎样调整利率的吗?央行调整利率的方法,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实现的,也就是说,还是通过货币的供给来影响利率的。
举例,若央行想降息,就用货币到市场上收购短期国债,国债回笼,央行释放出的是货币,市场上货币供过于求,(需求在短期内是很难瞬间改变的,而货币供给可以瞬间改变)利率就下降了,一直下降到央行希望达到的程度,或区间,央行停止购买国债,如果没达到,就继续购买国债。这就是央行“降息”的过程。加息的过程与之相反,是发行国债回笼货币。
一般人只是说央行降息或加息,其实在背后,央行都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的水龙头,达到加息或降息的目的的。所以大体上说,是货币供给影响了利率水平,央行也是通过货币供给来控制利率的。
特殊情况,就是流动性陷阱,当利率已经很低的时候,央行再多释放货币,因为需求已经远远小于供给了,所以利率下降不明显,甚至根本不下降,这个时候,央行的货币政策就近乎实效了。所以当市场利率非常低的时候,想再降息,货币政策就不大好使了。但这种情况,明显不属于题目讨论的范围。
以上供参考。
(8)货币供给和利率怎么变化扩展阅读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具有时滞性,不能及时反映经济情况,而且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反映不是凯恩斯认为的负相关,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增加会使利率下降,但在长期内,随着投资增加、需求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也就增加了,货币利率又会上升。
【货币学派的简介】
货币学派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虽然不是唯一)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稳定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资本主义将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失业水平条件下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减少了经济的不稳定,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如每年增加3~5%)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