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为什么不同
1. 南北朝货币的南朝钱币
东晋恭帝元熙二年,执掌朝政的重臣刘裕废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建元永初,史称刘宋。
《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六月……以货贵,制大钱,一当两……(元嘉)二十五年五月罢大钱当两。”这种大钱当两,被认为是当两五铢钱。当两五铢钱直径2.7厘米,穿径1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铢”文字粗壮,面有外郭无内郭,背有内外郭;钱径重量均不同两汉五铢钱。
“大钱当两”是不足值的虚钱,实际上是通货贬值,所以施行不到一年便被废止。 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执掌军政大权的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陈,建元永定,史称陈朝。陈朝铸币不多,史载仅铸陈五铢、太货六铢两种。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行一种新的钱币“太货六铢”,此钱铜质优良,轮廓整齐,钱文瑰丽匀称,铸造精妙绝伦,居南朝之冠。
太货六铢尽管铸造精美,在当时却并不受欢迎。因其大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旧钱,这种货币贬值,是对人民的一种剥削,于是引起人民不满,纷纷抵制。由于钱文上“六”字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叉着腰,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宣帝是陈王朝中倒数第二个皇帝,其子陈叔宝即陈后主,更是荒淫无度至极。他不理朝政,整天和嫔妃一起游玩,制淫词,唱淫调,朝纲混乱。隋兵南下时,他自认为有长江天险可守,不以为然。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兵顺利地攻进建康城,陈后主这是才大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太货六铢”成了这个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陈五铢是陈文帝陈蒨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所铸。陈五铢钱直径一般2.35~2.5厘米,重3克左右。面文“五铢”笔画清晰,“五”字交笔处弯曲似等腰三角形,“铢”字的金字头呈等边三角形状,朱字头方折。面有内郭,无好郭,外部较宽,制作精整。
南朝宋、齐、梁、陈差不多都铸轻钱,主要是为了搜刮民利。铸钱一般采取尽量少用铜的偷工减料的办法,这也就是南朝经济衰颓、钱法紊乱的原因。
2. 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有何规律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商周时期的货币:铜贝、铜块、天然海贝。
3、秦朝时期的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4、汉代的货币: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5、两晋的货币: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6、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刘宋采用四铢钱,陈采用大贷六珠,北魏采用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采用常平五铢,北周采用布泉、五行大布,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7、隋唐时期的货币: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8、两宋时期的货币: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9、元代的货币:
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0、
明清时期的货币:银铸币,形态有银锭、银元宝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对付西方银元流入,自铸银元。光绪十三年,铸造光绪元宝,又称“龙洋”,分单龙和双龙,另外还有光绪帝半身像银币。
(2)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为什么不同扩展阅读: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许多国家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再能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信用货币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辅币:其功能是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贱金属制造。
现金或纸币:主要功能也是担任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一般为具有流通手段的纸币,其发行权为政府或者金融机构专有。
银行存款:又称债务货币,存款人可借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将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通常是指利用电脑或贮值卡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持有这种贮值卡就像持有现金一样,每次消费可以从卡片的存款金额中扣除。
电子货币在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如何防范电子货币被盗,如何对个人资信情况进行保密等。因此,电子货币的全面应用尚需一段科技进步和其他保障措施完善的过程。纸币
纸币
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3. 我国古代每个朝代用的货币
1、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2、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
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
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3、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4、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5、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客兑现的信用凭证、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6.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7、明清时期的货币
大明宝钞:钞面以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1481年纸币崩溃,1581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8、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为什么不同扩展阅读:
六大主要货币对是:美元(USD)、欧元(EUR)、日元(JPY)、英镑(GBP)、瑞士法郎(CHF)、澳大利亚元(AUD)。
相关介绍:
货币对是由两种货币组成的外汇交易汇率,由两个ISO代码加一分隔符表示,例如GBP/USD,其中第一个代码代表“基本货币”,另一个则是“二级货币”。
最常见的货币市场中交易最为常见的货币被称为“主要货币”。大部分货币的买卖相对于美元(USD)进行。美元(USD)是交易次数最多的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古代货币
4. 秦朝、汉朝、魏朝、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这几个时期的钱币发展如何
我所以知道的。先秦以前多为刀币。秦一直到明朝嘉靖年间,铸钱多用青铜。明朝嘉靖年间随着铸币技术的发展开始使用黄铜铸钱。所以嘉靖之后在的铜钱都是黄铜所铸,当然也有其他材料的,有红铜。比如左宗棠在新疆铸币用的就是新疆特有的红铜。
在制氏方面,秦朝到唐初,为五铢钱,重半两。唐朝废除五铢钱,铸开元通宝。开元是唐玄宗年号,所以唐玄宗之后用的就是开元通宝,而且开元通宝存世很多。在后来不管事元朝,明朝,清朝。大多沿用的是开元通宝的制式。只是钱币上文字和花纹有所改变。
5. 隋朝时期货币种类繁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隋朝时期货币种类繁多是以下三个原因导致的:
一、朝代更迭频繁,处于混乱的历史时期。
隋朝处于中国历史的过渡时期,上承朝代更迭频繁,战争颇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下接繁盛唐朝的统治。隋朝开国皇帝是从北周皇帝手上接下皇位,结束了西晋三百多年来分裂的局面。
所以,隋朝刚统一时,还流行着北周、北齐的旧钱。例如北周发行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匡钱;北齐的常平五铢钱,都有流行在百姓民间。
6. 南北宋时期出现的货币分别是
宋代的金属货币主要是铜钱,宋朝的币制以钱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通宝钱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
如果要说货币形式那么就是两宋时期个别地区出现不同形式的纸币。
北宋时,川蜀地区产生并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与铁钱、铜钱兼行;
交子,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南宋时,临安发行纸币“会子”与铜钱、铁钱兼行。
会子,南宋于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绍兴五年(1135年)下诏禁止寄付兑便钱会子出城,因受到反对,次日取消。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钱端礼为临安太守,将会子官办,“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
7. 我们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货币有哪些
一、先秦货币中国货币以贝币为最早。商代原以天然海贝作货币,其中较普遍的是齿贝,学名货贝。后来由于真贝数量不够,就用各种仿制贝代替,有珧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等。东周以后,金属铸币开始流行,贝币逐渐失去货币资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货币形制各异,有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四大形式。早期的布币由农具“”演变而成,首可纳柄,称为“空首布”,因似铲状又称“铲布”。嗣后体型缩小,铸成平首,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异形布等,流通以三晋地区为主齐、燕、赵等国铸造刀币,系实用刀“削”转化而来,有尖首刀、齐刀、明刀、赵刀等,流通范围次于布币。圜钱为圆形货币,中有圆孔,起源于纺轮或璧环,多在秦、魏等国流通。战国晚期,秦国已出现方孔圜钱,燕国和齐国亦有铸造。蚁鼻钱是楚国货币,类似贝币形状,一般认为是铜贝的高级形态。此外,楚国还流通爰金,上钤方形印记,有郢爰、陈爰、爰或卢金等,为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二、秦汉至隋货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秦代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铜钱圆型方孔,名称为“半两”,标准重量十二铢。方孔圆钱自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通货。西汉初期,钱币沿袭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逐步减轻。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铸五铢钱,旋因各地自由铸造,大小轻重不一。元鼎四年(前113),政府专令上林三官(均输、辨铜、钟官)铸钱,禁止郡国铸造。实行统一铸造政策后的五铢钱,制作精整,轻重适宜;
三、西汉末王莽称帝期间(公元9~23)进行多次币制改革,采用刀、布、龟、贝等形制,均因无法推行而失败。东汉恢复铸造五铢钱,至献帝初平初年,董卓专权时坏五铢更铸小钱,恶劣不堪。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长期战乱与南北分裂过程中,货币流通混乱,不少地区以谷帛为币,五铢钱则常被用来整顿币制。当时铜钱开始以“文”计数,千文为“贯”,钱币名称也有所变化,出现年号钱
四、唐宋货币唐初沿用隋代旧钱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钱,铸造“开元通宝”或读“开通元宝”,每十文重一两,量制改用两、钱、分、厘十进位法,铜钱不再使用重量名称,对中国古代衡法的改革影响深远,后世钱币以“通宝”或“元宝”为名蔚然成风。唐代虽然广用铜钱,但岭南用金银,内地则钱帛并用。五代十国时期,大额铸币盛行,铅、铁钱也大量使用,货币流通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五、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始发中统元宝交钞,后又发至元通行宝钞,以前者使用较久。至元三年(1266),所铸银锭镌有“元宝”二字,元称银锭为元宝,有元朝之宝涵义。元代实行纸币流通制度,铜钱铸造不多,有汉字钱和蒙文钱两类
六、明清货币明洪武八年(1375)起发行大明通行宝钞,钱钞兼用。后因纸币流通受阻,至嘉靖年间又大铸铜钱。明代将官炉铜钱称为“制钱”,以示与流通中的旧朝钱和本朝的私炉钱相区别明中叶白银上升为主要货币,制钱遂用于小额支付。清代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制钱正面为汉文,背面为满文。清初的铸钱体制比明晚叶更趋完善,铸造的制钱数量很大。白银的铸造形式不一,轻重不等。大锭一般重50两,作马蹄形,称为“元宝”、“宝银”或“马蹄银”;中锭重约10两,多作衡锤形,元宝形的称小元宝;小锭大体上呈馒头形,重1~5两左右;零碎的银子统称“碎银”,重量大抵在1两以下。
七、广东于光绪十四至十五年间(1888~1889)用机器大量铸造“光绪元宝”银元,重库平七钱二分,币面图案为蟠龙,俗称“龙洋”
八、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于1914年颁布《国币条例》,国币仍以元为单位,并据以开铸袁世凯头像银元,流通颇广,渐有取代龙洋和外国银元的倾向,但银两制度的地位仍未动摇。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铸造孙中山头像银元,与袁头币同时流通。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
九、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
8. 魏晋南北朝金融市场乱象—恶钱之始末,是怎样的
魏晋女性
要言之,魏晋南北朝之币制混乱,最主要原因当是中央政府的无力和贪婪,但却是广泛的自耕农阶层为之付出代价。商业的停滞,背后不是商人的哀嚎,而是无数小农的破产。
小结
钱币扰乱市场秩序固然是大事,而且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之下并不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在小农经济之下尚且损失不大。
总的说来,南朝经济是自然经济,当时固然也有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但在广大农村里,交换只是具有偶然的性质,社会上主要的支付工具还是实物,铸币只是以辅助的姿态出现于市场之上,因此,纵然币制紊乱到极点,也只是使谷、帛等的使用范围更加扩大而已。
但恶钱之流通,是极祸国伤民的事,这一段混乱时期,大抵要等开元通宝的出现才正式宣告结束。
9.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用的什么钱
这个比如说秦朝的时候有秦半两,汉朝的时候有汉五铢,另外其他的时候还有其他的铜钱,比如说开元通宝,从这也能够看的出来,古代铜钱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按照重量来计算单位,到后来的时候变成了年号铜钱。
10. 南北朝货币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两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
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