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货币上的黄金怎么来的

货币上的黄金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 2022-12-31 00:19:49

㈠ 古代的金子是哪来的

古代金子是靠自然界产生的,古人发现了金子。

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的记载大意是:中国产金地区,约有100多处,难以一一列举。山石中出产的,大者名叫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为瓜子金。

水沙中出产的大者名叫狗头金,小者名叫麸麦金或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叫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但都要先经过淘洗后进行冶炼,才能成为整块的金子。

因为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自然界中的金主要是单质。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用的方法就是在所谓的“金山”中挖土,然后用特制的筛子在水中筛掉泥土,得到金子。最后,把小的金颗粒放在模子里,高温加热,使其熔化,等到冷却,变成金块,便于保存。

(1)货币上的黄金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金矿床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砾岩型、绿岩带型、石英脉型、韧性剪切带型、卡林型、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火山岩型,新生代砂矿等。

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此,大体上能代表早期残存地壳组成的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丰度值高于地壳各类岩石,可能成为金矿床的最早的“矿源层”。

金在地球中,地核为2.6×10-6,地幔为0.005×10-6,地壳为0.004×10-6。金在地壳中的丰度只有铁的1/1千万,银的1/21。地球上99%以上的金进入地核。

综上所述,金在地壳中丰度值本来就很低,又具有亲硫性、亲铜性,亲铁性高熔点等性质。要形成工业矿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矿、富矿,金则要富集几千、几万倍,甚至更高。

一般认为,规模巨大的金矿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地质时期,通过多种来源、地质构造演化和多次成矿作用叠加才可能形成。

㈡ 黄金为什么可以当货币

因为人们赋予了黄金货币的基本属性。

自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货币。铁器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金属商品也参加到交换。

国家放开黄金管制不仅使商品黄金市场得以发展,同时也促使金融黄金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并且由于交易工具的不断创新,几十倍、上百倍地扩大了黄金市场的规模。

在国际货币体制黄金非货币化的条件下,黄金开始由货币属性主导的阶段向商品属性回归的阶段发展,国家放开了黄金管制,使市场机制在黄金流通及黄金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出日益增强的作用。

(2)货币上的黄金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跟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主权信用货币相比,黄金有着稳定的货币自我管理能力,不需要央行人为调节,这种特性使得黄金在全球金融发展充满不确定的时下显示出其非凡的金融价值。

比如近十年来,黄金的矿产金新增产量年均稳定在3%左右,这跟全球GDP的平均增长率基本吻合,而这一现象并没有受到黄金价格走势的影响。

主权信用货币想要成为世界货币,从心理层面打消人们的顾虑至关重要。黄金跟主权信用货币相比,有其优势和劣势,主权信用货币市场从没有真正离开过黄金。

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打造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金融交易产品,依然是上海自贸区的“黄金国际板”。

㈢ 黄金的历史是如何演变的

演变过程一:
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比铜、铁等金属要早,在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被人类发现。因为黄金本身发出光泽,黄金在拉丁文的意思是"闪耀的黄昏",在古埃及文字中的意思是"可以触摸的太阳"。因为其本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稀有性,黄金成为贵金属,被人们作为财富储备。由于黄金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被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赋予了社会属性,也就是货币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道:"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就是货币。“演变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促使黄金转化为世界货币。随后,德国于1871年宣布实行金本位制,丹麦、瑞典、挪威等国于1873年也相继实行金本位制。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普遍实行了这一货币制度。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块;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从这些内容可看出,金币本体制有三个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人。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其所含黄金的价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币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的需要,从而起到货币供求的作用,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由于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因而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健全和稳定的货币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准备世界大战,加紧对黄金的掠夺,使金币自由铸造、价值符号与金币自由兑换受到严重削弱,黄金的输出入受到严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军费开支猛烈增加,纷纷停止金币铸造和价值符号的兑换,禁止黄金输出人,从根本上破坏了金币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导致了金币本位制的彻底崩溃。
2、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加之黄金分配的极不均衡,已经难以恢复金币本位制。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在金块本位制度下,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所代替,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可以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英国以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相等于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券(约合1700英镑),低于限额不予兑换。法国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等于12公斤的黄金。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能流通金币,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纸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实行这种制度国家的货币同另一个实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准备金,体现了小国对大国("中心国")的依附关系。通过无限制买卖外汇维持金块本位国家货币的联系,即"钉住"后者的货币。国家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黄金的输出输入由中央银行负责办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一些拉美国家和地区,以及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等国,均实行过这种制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国际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各国放弃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从此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为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和货币区,国际金本位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3、布雷顿森林体系
1929年,以美国华尔街股市大崩溃为标志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放弃金块本位制,英镑贬值,很多国家的外汇储备由于是英镑而不是黄金,经济陷入困境。
1944年,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公园召开世界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和黄金挂钩,人们俗称的美金从此而来。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1)美元是国际货币结算的基础,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2)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国承担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
(3)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的1%上下的幅度内波动,因此黄金也实行固定价格制,如波动过大,各国央行有义务进行干预。
20世纪60年代,美国由于陷入越战,财政赤字增加,美元开始贬值;欧洲国家经济复苏,拥有越来越多的美元,在美元不稳定的情况下,欧洲各国开始抛售美元而挤兑黄金。到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减少了61%。金价进入自由浮动时期,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
4、黄金的非货币化时期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的《牙买加协议》及两年后对协议的修改方案,确定了黄金非货币化。主要内容有:(1) 黄金不再是货币平价定值的标准;(2)废除黄金官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再干预市场,实行浮动价格;(3)取消必须用黄金同基金进行往来结算的规定;(4) 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6的储备黄金,所得利润用来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的优惠贷款基金;(5)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之间和会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某些支付。
但是,黄金的非货币化发展过程并没有使黄金完全退出货币领域,黄金的货币职能依然遗存:(1)仍有多种法定面值的金币发行、流通;黄金价格的变化仍然是衡量货币的有效工具,是人们评价经济运行状态的参照物;(2)黄金仍然是重要的资产储备手段,截至2001年,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总计有黄金2.96万吨,约占数千年人类黄金总产量的20%,私人储藏金条2.22万吨,两项总计占世界黄金总量的35.7%;(3)用黄金进行清偿结算实际上仍然是公认的唯一可以代替用货币进行往来结算的方式。
特别提款权的推进远远低于预期,目前黄金仍然是国际上可以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货。
黄金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可以24小时在世界各地不停交易。黄金很容易变现,可以迅速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形成了黄金、货币、外汇三者之间的便捷互换关系,这是黄金货币功能的一个突出表现。
黄金非货币化使黄金传统的货币功能弱化,但同时也为新型黄金投资产品的发展提供机遇,出现了日益增多的黄金衍生品。这些衍生品是金融资产投资产品,是为黄金投资赢利和规避市场风险而设计出来的。从国际黄金市场交易情况看,黄金投资使用的交易标的物主要是衍生品,而不是实金。实际上以金条为标的物的黄金投资量仅占市场总交易量的3%左右,而90%以上的黄金市场交易量是黄金金融衍生品交易。黄金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几十倍地放大了黄金市场的交易规模,使当今黄金市场在黄金非货币的条件下,仍然是以金融属性为主导的市场,是一个金融市场而非一般商品市场。
演变过程二:
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比铜、铁等金属要早,在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被人类发现。因为黄金本身发出光泽,因为其本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稀有性,黄金成为贵金属,被人们作为财富储备。
第一个时期:1861~1865年,涨幅250%~300%。在金本位制时期,黄金价格是相对稳定的,由于有黄金输送点的限制,金价的波动相对较小。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法定货币法案》,规定“绿背”美钞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绿背”美钞与黄金之剑并没有法定比价关系,实际上美国就是放弃了金本位制。随着美元的大量印制,同伙膨胀不可避免。因为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英国,而英镑是与黄金挂钩的,所以用“绿背”美钞表示的金价基本上是1英镑的美元价格。美国内战初期,1英镑黄金价值4.86美元,但是在1862年以后,“绿背”美钞相对于黄金大幅贬值,到1865年贬至谷底,当时买1英镑的黄金需要12美元。
第二个时期:1970~1980年,涨幅:2400%,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本位的世界货币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1盎司黄金,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可以用35美元/盎司的价格向美国购买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援助欧洲各国灾后重建,美国不断地向世界输入美元,欧洲也有战后的“美元荒”过渡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元灾”。由于美元泛滥成灾,同伙膨胀已经愈演愈烈。当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关系后,世界各国均有较明显通货膨胀,黄金价格暴涨,从35美元/盎司涨到1980年的850美元/盎司。
第三个时期:2001~2010年11月,涨幅:500%。自2001年初至2003年6月,美联储共采取了13次降息行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并将这里利率水平维持了1年多时间。这一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和开始大幅贬值,黄金再次“闪光”。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动荡不安,从美国“9.11”事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希腊债务危机等,人们对黄金的更多依赖加剧了黄金价格飞速上涨。从2000年底黄金价格253美元/盎司开始,到2010年11月8日上涨到1424美元/盎司,涨幅超过500%。

㈣ 古时候是怎样发现金子的,人们又怎么会当货币的

有人说,黄金在7万年以前就与人类结缘。但有据可查的是,埃及大约在3900年前,最早发现黄金:在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就载有“一份黄金与二份白银相等”的交易量衡标准。

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乱世买黄金,盛世买古董”的传统智慧已延续千年,黄金在乱世成为逃难、避灾、安身立命的最佳选择。现今,在某国(地区)局势动荡、政局不稳的时期,直接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及投资者对经济的信心,股市下滑,资金有寻求避风港的需求。同时伴随着该地区国家货币的贬值,甚至在政局更替的情况下,手中持有的货币更有可能变成一文不值。因此黄金价值高、易储存、流动性高和被普遍接受的特点使其替代货币成为财富的理想载体,发挥避险的功能。比如在美国入侵伊拉克前夕,中东地区即掀起了抢购黄金的浪潮。



㈤ 黄金为什么天然是货币

金被用来当货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金属, 因为不容易氧化,所以天然就有金块,不需要提炼,因此人类很早就会利用金了。 另外,中国本身银矿少,中国古代是金铜两货币制,到了明朝之后,由于银的大量涌入,才开始使用银两。这一点跟西亚、欧洲不同。

最近看了第一财金的纪录片<黄金时代>,其中讲到英国美国都曾经采用金本位制度,结果英美各在一段时期内经济繁荣,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而中国明清一直是银本位,从而也限制了国家的强盛。 我疑惑的是1、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本位倒底对经济有啥影响,2、假设明清中国也采用金本位,后来的发展会有怎样的不同。

㈥ 黄金是怎么形成的

金子的形成原因:

大约在二十六亿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喷发把大量的金元素,从地核中沿着裂隙,带到地幔和地壳中来,后经海洋沉积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大约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强大力的作用,地壳变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质活化迁移富有集,形成金矿田,即我们所说的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带,岩石氧化后往往留下许多自然金.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与剥蚀,岩石变为沙土.因金的性质稳定,因而被解离为单体,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稳水处沉积下来,于是形成沙金矿。

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的记载大意是:中国产金地区,约有100多处,难以一一列举。山石中出产的,大者名叫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为瓜子金。

水沙中出产的大者名叫狗头金,小者名叫麸麦金或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叫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但都要先经过淘洗后进行冶炼,才能成为整块的金子。

(6)货币上的黄金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在自然界中,金以单质的形式出现在岩石中的金块或金粒、地下矿脉及冲积层中。金的单质在室温下为固体,密度高、柔软、光亮、抗腐蚀,其延展性是已知金属中最高的。

在19世纪之前,人类社会的黄金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认为: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

黄金因为极其稀有而十分珍贵,黄金开采成本非常高、诸多物理特性非常好,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便于长期保存,这些特点使得黄金得到了人类社会的格外青睐,黄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复杂机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㈦ 黄金怎么来的

金(Au)元素比较稳定
不容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能够再在地层中形成比较稳定的单质,这就是我们说的
黄金。
但是
金子的具体形成
与其环境密切相关
要有
压强
温度
等一系列苛刻条件。
实际上,金矿的主要成分以泥沙为主,因为古代货币尾矿的SiO2含量最高。

㈧ 黄金是哪个朝代发现,什么时候开始当作货币使用的。

黄金是史前发现的,前6世纪至前1世纪黄金开始被人们以货币的形式使用。

相关介绍:

金在史前时期已经被认知及高度重视。它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被用于装饰及仪式。早在前2600年的埃及象形文字已经有金的描述。

最早已知使用金作货币的地方为吕底亚,在前700年吕底亚便以银和金作合金的形式制成钱币。在前6世纪或前5世纪期间的中国,一种称为郢爰的金币在楚国 流通。

(8)货币上的黄金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前1世纪至2世纪开采黄金的技术在此时得到提升。古罗马人发展出一种利用水力采矿(hydraulic mining)来大型开采金的新方法,特别由前25年开始在伊比利亚半岛及由150年在达西亚行省开始使用。

在当时,黄金的主要用途在于制成首饰,而金币的使用比希腊亦更为普遍。首饰的主题主要由描绘神话变成较平凡的几何图案。

在东罗马帝国的初期,纯金的首饰开始加入宝石的元素。其主题主要是歌颂教会及国王的权力。此时黄金打制技术达到一个高峰。

㈨ 从装饰到货币,黄金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在商周时期,人们利用黄金来作为装饰用品。他们去开采金矿,利用这一些金子来做一些器具,而且利用这一些金子制作一些首饰,还有一些武器上面也会有金子的存在,这一些都是起到一些装饰的作用。大家都认为金光灿灿的东西看起来比较好看,所以在任何的东西上面都会放一些金子在上面做点缀。在商周时期的黄金基本上都会用来做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很多人用黄金来作为当时的货币,因为当时的货币有着其他的物品来承担。

金子从刚开始的装饰物件到了最后的货币,经历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但是这样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件值得的事情,让人们逐渐意识到金子的重要性,重视起金子的价值,才让黄金一步步的发展起来。

㈩ 黄金是怎么形成的

黄金存在于金矿石中,是天然形成的。

金在常温下为晶体,等轴晶系,立方面心晶格,天然良好晶形极为少见,常呈不规则粒状、团块状、片状、网状、树枝状、纤维状及海绵状集合体。纯金为金黄色,含有杂质时其颜色可相应变化。

黄金矿石指含有金元素或金化合物的矿石,能经过选矿成为含金品位较高的金精矿或者说是金矿砂,金精矿需要经过冶炼提成,才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因此黄金是不可以人造的。

(10)货币上的黄金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黄金的提炼工艺:

1、金精矿焙烧:

绝大部分难处理矿石中的金与硫化物共生关系密切,采用浮选法可使载金硫化物得到充分有效的富集,产出金精矿,并能获得较高的浮选回收率。 由于浮选金精矿组成复杂,且有益、有害元素含量均较高,直接进行氰化浸出,金的浸出率较低。 因此,对该类型难浸金精矿进行焙烧氧化预处理,是提高金浸出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2、热压氧化工艺:

热压氧化法分为酸性热压氧化和碱性热压氧化。碱性热压氧化适用于碳酸盐含量较高的含金难处理矿石,酸性热压氧化适用于处理含硫砷难浸金精矿,因此酸性热压氧化工艺的应用更加广泛。

热压氧化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使黄铁矿和砷黄铁矿氧化分解,因此无论金颗粒多么细小都会被解离,使得金的浸出率较高。 许多难处理金精矿经过加压氧化后,金的浸出率可高达96 %以上。 但是,该工艺很难消除有机碳的“劫金”作用,因此对于含有机碳较高的金精矿,该工艺的应用受到限制。

3、联合预处理工艺:

对于组成复杂、干扰元素种类多、含量高的典型难处理金精矿,采用单一预处理工艺很难得到最佳效果。 例如:在精矿中含有锑和有机碳的情况下,若采用焙烧法除碳,由于锑的挥发温度较低,会在焙烧过程中生成锑酸盐及锑合金,对金形成二次包裹,严重阻碍金的浸出。

若采用生物氧化法或热压氧化法除碳,虽然这些方法对锑不敏感,但不能破坏有机碳的结构,无法消除其“劫金”性,因此金的浸出指标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锑矿物和有机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抵触,加之其它干扰元素的影响,致使单一预处理工艺的应用受到限制。

热点内容
股市出现验证码输出错误怎么办 发布:2025-07-13 02:25:43 浏览:89
快手上市会影响哪些基金 发布:2025-07-13 02:07:59 浏览:197
怎么去看金融行业 发布:2025-07-13 02:04:16 浏览:415
怎么开始做期货 发布:2025-07-13 01:58:20 浏览:735
证券公司模拟炒股积分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13 01:56:40 浏览:763
别人叫你炒股赚钱怎么回答 发布:2025-07-13 01:41:37 浏览:144
个人基金如何筛选 发布:2025-07-13 01:26:54 浏览:335
炒股教程有什么书 发布:2025-07-13 01:25:15 浏览:27
炒股不割肉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13 01:20:28 浏览:988
理财通怎么转到微信好友 发布:2025-07-13 01:12:37 浏览: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