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来判断货币的均衡
① 货币均衡的货币均衡的标志
货币均衡的标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市场物价稳定。
2)商品供求平衡。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知道引起的短缺。
3)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力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② 货币均衡的标志与条件是什么
1.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国民收入没有超额分配现象,则货币均衡能够实现。否则,财政超额分配,即财政赤字,并发行货币弥补;银行超额分配,即信用膨胀,则会导致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
2.利率水平达到均衡状态
均衡利率水平的形成是由货币供求的条件决定的,是指在货币供给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正好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息率。一方面,货币供不应求,利率上升;货币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另一方面,通过调节利率可以调节货币供求,从而使货币供求达到均衡(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提高利率可以减少投资、减少货币需求)
③ 货币均衡及其判断标志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市场供给决定了需要多少货币来实现价值,从而引出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货币供给的决定依据;货币供给形成了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对市场供给有决定性影响。
因此,货币均衡的两个基本标志,就是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有健全的利率机制,其次,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活跃的货币市场。
④ 货币均衡的货币均衡的理解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价值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一致,而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要量基本一致。
⑤ 货币均衡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主要标志是:商品市场物价稳定、商品供求平衡、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
货币均衡是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货币量间保持基本平衡。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可由政府金融机构外生决定,而货币必需量则由商品和劳务交易所产生的对货币的客观需求内生地决定。
拓展资料:
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关于货币的本质,学术界仍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专业术语为通货,主指“流通中的货币”。传统上,货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
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
4.购买力的暂栖处;
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
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
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于货币的职能定义。
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
货币本质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当市场处于物物交换阶段时,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供给与需求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并不总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双方,那么交换就无法进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么在某个约定下,交换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间以双方交换的形式发生。 这个约定就是:乙与丙约定可以用A来换取D,这样他就可以用B来和甲交换A,尽管A并不是他最终需要的,它充当了交换媒介的角色。我们把在这个事例中的角色延伸开来,把甲指代成买家,乙指代成卖家,丙指代成市场,它既可以是某个丙,也可以是内部存在交换的组合。这样A就充当了通货的角色,即甲用A来向乙购买他所需的B,而乙则持有A并用它来和丙交换D。
⑥ 现实生活中,货币供求是否均衡如何判断请举几个我国经济中德例子说明下。
利用供求关系曲线可以来判断:
商品市场物价稳定,商品供求平衡,社会上既没有商品供给过多引起的积压,也没有商品供给不足引起的短缺。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购买力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
1、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2、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3、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4、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
(6)如何来判断货币的均衡扩展阅读:
(1)货币供给量与社会总需求量二者在质上是不同的。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一个时点的货币量;而社会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的概念,是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此外,在货币供给量中,既含有潜在货币,也含有流动性货币,而真正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只能是流通性的货币。
(2)货币供给量变动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变动,在量上也是不一致的。货币供给量变动以后,既会引起流通中的货币量变动,也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社会总需求量是由流通性货币及其流通速度两部分决定的,而货币供给量则是由流通性货币与潜在性货币两部分构成的。
⑦ 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标志
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标志有三个:
1.物价变动率与货币流通速度相结合。
2.物价水平变动率。
3.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综合物价水平取决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对比关系,而货币均衡又是总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综合物价变动率来判断货币是否均衡。如果物价基本稳定(物价指数在3%以内),说明货币均衡;如果物价指数超过3%,说明货币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