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货币政策治理通货紧缩
❶ 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包括
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并非由单一的某个方面的原因引起,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性通货紧缩,因此治理的难度甚至比通货膨胀还要大,必须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研究,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下面以我国存在的通货紧缩为例,提出通货紧缩的治理办法,包括两个方面:
(二)加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但实践证明它是最优的,政府对“市场缺陷”的矫正,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受到约束,否则,对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
反思我国通货紧缩局面的形成,无不跟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有关,像国有企业大量亏损,失业现象严重,重复建设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短缺与无效供给的并存以及政府部门的腐败,效率低下等都与政府对市场的不信任,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紧密相连。
因此,要想尽快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转制工作,甩掉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其真正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完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科技、教育、住房、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❷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中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来应对
通货膨胀时中央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直接从限制支出,减少需求等方面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简单来说就是增收节支、减少斥资。一般包括以下措施:
(1) 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削减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资、行政事业费等;二是削减转移性支出,包括各种福利支出、财政补贴等。减少政府支出可以尽量消除财政赤字,控制总需求的膨胀,消除通货膨胀隐患。
(2) 发行公债。政府发行公债后,可以利用“挤出效应”减少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抑制社会总需求。 通货紧缩时则反之。
(3) 增加税收。增加税收可以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降低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以抑制总需求膨胀。同时,增加税收还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减少因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发行。
拓展资料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的上涨的现象,通常表现为需求旺盛、纸币贬值、经济过热。其成因是纸币发行过多。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但如果通过膨胀使得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影响经济秩序,制约经济发展。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通常有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等。
2、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下跌的现象,通常表现为需求不足、纸币升值、经济衰退。其成因是纸币发行过少。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掉经济泡沫,抑制经济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对经济长远发展不利。应对通货紧缩的措施通常有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
❸ 当经济出现萧条情况或严重通货紧缩时,适宜采取什么政策
当经济出现萧条情况或严重通货紧缩时,适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也称双松的经济政策。
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这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种,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央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反。
拓展资料:主要具体措施
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央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央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央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央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直接信用管制:它是央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❹ 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的常规手段,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因此,又称为数量工具。
2、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即所谓的“三大法宝”。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波士顿的苏弗克银行的改革。以解决乡村银行劣币驱逐城市银行良币,要求乡村银行在城市银行存入足额存款,城市银行则按面值收兑乡村银行的银行券,维持其面额十足流通,保持了银行券流通的稳定。这项制度成为1913年美国实行《联邦储备法》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础。
②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随着中央银行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曾在19世纪上半叶利用再贴现业务向票据经纪人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并利用再贴现业务逐渐完成了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完成了其向中央银行的自然演化过程。
③公开市场业务:
利用买卖政府债券来调控经济则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偶然发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2-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❺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措施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两个方面 如何解决
对于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上:通过降低需求的政策来缓解通货膨胀,降低政府支出,增加税收,从而降低人们可支配收入,进而抑制消费,从而减少经济热度,使物价水平降低.
货币政策上:通过减少货币供给的措施来提高利率,进而抑制投资需求,从而降低总需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回笼资金.
对于通货紧缩:
财政政策上:通过刺激有效需求的政策来缓解经济衰退,增加政府支出,较少税收,从而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进而刺激消费,使得社会更多闲置资源投入使用.
货币政策上:通过增加货币供给的措施来降低利率,进而增加投资需求,从而提高总需求.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放出资金.
❻ 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解决通货紧缩
可以解决紧缩可以降低存款利率,促进消费,降低贷款利率,刺激投资,降低银行准备金率紧缩就是缺乏货币,投资减少,生产下降,事业增加。
二、一般性货币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的常规手段,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因此,又称为数量工具。
2、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工具,即所谓的“三大法宝”。
3、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波士顿的苏弗克银行的改革。以解决乡村银行劣币驱逐城市银行良币,要求乡村银行在城市银行存入足额存款,城市银行则按面值收兑乡村银行的银行券,维持其面额十足流通,保持了银行券流通的稳定。这项制度成为1913年美国实行《联邦储备法》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础。
4、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随着中央银行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曾在19世纪上半叶利用再贴现业务向票据经纪人进行短期资金的融通,并利用再贴现业务逐渐完成了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完成了其向中央银行的自然演化过程。
5、公开市场业务:
利用买卖政府债券来调控经济则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偶然发现。
三、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反现象,理应反映物价的变动态势,价格的全面、持续下降,表明单位货币所反映的商品价值在增加,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不足的结果,货币供给不足可能只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因此,双要素论的货币供给下降的界定,将会缩小通货紧缩的范围;而三要素论中的经济衰退,一般是通货紧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用经济衰退的出现来判断通货紧缩就太晚了。根据单要素论的观点,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只能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其他现象可以作为寻找成因,判断紧缩程度等的依据,但作为通货紧缩的构成要素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