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乘数为什么那么多
1. 如何理解不同层次下的货币乘数
第一通过对货币乘数变化来源的拆借,我们尝试解释不同原因导致的乘数变化往往反映了不同的政策意图(不考虑中性),在法定准备金率的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看到货币乘数走低,往往来自于央行投放增加。
如果将乘数的变化和银行信用扩张快慢联系起来,那解释的角度大约是,乘数走低,表示相对于银行体系当前的信用扩张水平,政策仍然希望其进一步加快,即一个走低的货币乘数反映的政策方向是鼓励信用扩张;相反乘数走高,往往来自于央行回笼增加。
即政策认为当前的信用扩张是偏快的,希望信用扩张可以放缓,那么走高的货币乘数反映政策方向是减缓扩张。而法定如果准备金率予以调整,这个调整的方向本身就代表了政策方向,至少是政策偏向,那么法定准备金率的下降往往会看到货币乘数立竿见影的上升。
那么这个上升也代表了央行鼓励金融体系进行信用扩张,而如果法定准备金率上升,往往也会看到货币乘数的下降,这个时候也代表了央行鼓励金融体系进行信用收缩。
第二今年以来货币乘数逐渐走高,主要是因为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央行货币统计口径的变化。
第三、估算3月末银行体系的狭义超储率水平较去年12月末的下降幅度大约在0.4-0.5个百分点,低于官方公布的超储率0.8个百分点的降幅。
(1)中国货币乘数为什么那么多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春节之前的一段时间,需要投放的现金量很大,会出现较大的流动性缺口,有必要搭配使用降低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保证流动性的供给。
除了短期因素,国际收支情况的变化是此次降准的主因。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全面叠加定向的降准方式不宜被解读为全面放水,这是应对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少、基础货币供应出现缺口的必然选择。我国面临的国际收支情况较过去已有很大的变化,目前虽然经常项目还有顺差。
但资本与金融项目已经出现逆差,外汇占款变化已经不再是创造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换句话说,由于央行已基本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外汇占款已经不是一个投放长期流动性的来源,因此必须使用其他流动性投放渠道和工具。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通过降准来提高货币乘数,并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保持广义货币的合理增速和适度的流动性水平,保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
2. 中国的货币乘数是多少
假设央行维持现有货币政策操作,2015年M2新增规模或出现显著下滑,货币乘数将回落。
所谓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效应: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决定因素: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因素决定:现金比率(k)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即流通中的现金占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k 值大小,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一般来讲,影响k 值的因素有:(1)公众可支配的收入水平的高低。可支配收入越高,需要持有现金越多;反之,需持有现金越少。(2)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预期通货膨胀率高,k值就高;反之,k 值则低。(3)社会支付习惯、银行业信用工具的发达程度、社会及政治的稳定性、利率水平等都影响到k 值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k 值越大,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超额准备金率(e)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e 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决策。商业银行愿意持有多少超额准备金,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大小,即生息资本收益率的高低。(2)借入准备金的成本大小,主要是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高低。如果再贴现率高,意味着借入准备金成本高,商业银行就会保留较多超额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反之,就没有必要保留较多的超额准备金。(3)经营风险和资产的流动性。如果经营风险较大,而现有资产的流动性又较差,商业银行就有必要保留一定的超额准备金,以备应付各种风险。一般来说,e 值越大,货币乘数越小;反之e 值越小,货币乘数越大。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d)和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t)rd 和rt 的大小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的。若rd、rt 值大,货币乘数就小;反之,若rd、rt 值小,货币乘数则大。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1]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比率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3. 为什么会有乘数效应
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乘数效应-理论支撑 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内涵乘数效应的理论支撑源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收入乘数原理,其内容简述如下:
以简单商品市场为例,简单商品市场是指只考虑了商品市场而暂时不考虑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其他市场.在简单商品市场中,当窖藏等于贸易余额时,供给等于需求,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1)贸易余额:以公式表示为:一个国家的贸易余额 T = X - M ,它实际上是三个变量是函数,用模型表示:T = T(g ,Y* ,Y)其中,g 表示两国货币之间的实际汇率 (g=e.(P*/P)), Y*是外国国民收入,Y是本国国民收入.经过分析证明,T = T1 - mY,0式中,T1 表示“自主性贸易余额”, m称为“边际进口倾向”.(2)窖藏与国民收入:当一国的国内吸收小于国民收入时,就会有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资产的形式储存起来,称为“窖藏”,用 H 表示,即:H = Y – A 注意,窖藏不同于储蓄.以此来计算简单商品市场平衡时的国民收入,两公式相加得:H=-A1 +sY=T1 -mY=T,解得:Y0=[1/(s+m)](A1+T1) = α(A1+T1) ,式中 α=1/(s+m)称为“凯恩斯开放经济收入乘数”.1. 封闭经济中的收入乘数模型(1) 封闭经济中消费乘数: α=1/s =1/(1-c) =1/(1-a),这是因为在封闭经济中,本国经济与外界没有交换,所以边际进口倾向m=0.因此,凯恩斯乘数在封闭经济中的作用要比开放经济中的作用大.(2) 投资乘数:投资对国民收入也有乘数效应.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乘数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三者共同构成了国内吸收:A+C+I+G,短期内他们的作用都等同于a(边际吸收倾向),乘数作用大小等于s,这是因为1-a=s.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投资I对国民经济长期增长有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当投资的资本品产业的收入获得者得到更多的收入时,他们便会启动新一轮以及由此引发一系列次一轮的消费支出和就业.(3) 政府支出乘数: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政府消费支出和政府投资支出)是一种与居民投资十分类似的高效能支出.政府在商品与服务上的一项采购,将会引发一系列的再支出.不过政府支出乘数也会出现反向作用.如果政府支出下降,而税收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GDP的下降幅度将等于G的变化量乘以乘数.因此任何一届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时,究竟是采取扩张性政策还是紧缩性政策,在采取行动前必须知道实际的乘数究竟有多大.否则将会对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伤害.2. 开放经济的乘数效应在开放经济中,自主性支出扩张对国民经济的扩张效果比封闭条件下小.这是因为在开放经济的支出扩张过程中,一部分支出被边际进口倾向用于进口外国商品与服务这一扩张效果作用在外国经济之上.则:α=1/(s+m).例如:M国的边际储蓄倾向是s=0.04 (即储蓄率为4%),边际进口倾向是m=0.16 ,那么该国的国民收入乘数是多少呢?α=1/(s+m)=1/(0.04+0.16)=5;Z国的边际储蓄倾向是s=0.83 ,(即储蓄率为83%),边际进口倾向是m=0.10 ,那么Z国的收入乘数是多少呢?α=1/(s+m)=1/(0.83+0.1)=1.075.两者相比,差别何其大也!导致一国经济在低水平上摸爬,另一个却在高速发展.3. 现实中的乘数和实践中的财政政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准确地把握乘数的数值是诊断经济和制定对策的关键.就象医生用止痛药必须知道不同剂量的效果,同理,经济学家和经济决策者也必须知道政府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数值的大小.当经济增长过快或经济长期低迷而必须开出财政政策的猛药时,经济的诊断者和决策者在决定用多大剂量的“增加税收”、“减少税收”或“减少开””、或“增加开支”之前,必须知道实际的乘数究竟有多大.
乘数效应-类型
乘数效应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类型有货币(政策)乘数效应、投资或公共财政支出乘数效应、税收乘数效应、预算平衡乘数效应等.货币乘数效应1.货币(政策)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创造或缩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影响中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2.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投资乘数效应是指一笔初始的投资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会使社会的经济总量发生成倍的增加.意即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3.税收乘数效应平衡预算乘数效应税收乘数效应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
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4.预算平衡乘数效应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是指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乘数效应-运用 乘数效应的实际效果乘数效应以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它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作用.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是制定宏观政策要考虑的因素.而在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实施是否也具有乘数效应,且这乘数效应是正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管理者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结果往往发现,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实施的配套,乘数效应很难实现.
再比如激励政策,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过程激励方法等,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因此,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辈对他们的教育或者激励也仅仅限于几次偶尔的说教或者奖赏,但是这种思想却一直延续下去,达到了很好的乘数效应.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乘数效应不是一劳永逸.乘数效应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里面的.只有这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发挥了功效,乘数效应才可能发生功效的.所谓的配套措施是使当初的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发挥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励措施,如果单纯的激励是不可能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的.必须要相应的比如企业文化等的配套,只有做好相应的这些措施,乘数效应的效果才可能发挥的.
4. 中国货币是否超发,谈谈你的看法
肯定是有的,但如果把中国的货币超发都归咎于央行,确实也有失偏颇。这么说的原因在于,广义货币M2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央行主要通过控制基础货币量来控制货币总量。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开启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通过购买国债的方式加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几年下来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基础货币量都翻了近4倍,但反映至广义货币上,涨幅并不快,货币乘数并未增长反而是下跌的,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创造的主要部门,因对实体经济不看好,其投放信贷的意愿并不积极,最后各国央行无奈只能使用“零利率”政策,欧洲央行甚至采取负利率政策,结果“机关算尽”,商业银行仍不买账。
5. 影响货币创造乘数的因素
AC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
(5)中国货币乘数为什么那么多扩展阅读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央银对商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
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
2、国外净资产数额
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
3、对政府债权净额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
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入了流通领域。
4、其他项目(净额)
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6. 中国国家货币总之M2是多少
中国国家货币总之M2至今为止,中国广义货币M2首次突破了两百万亿的,同比增长了8.4%,超过了很多的国家。狭义的增长了1.5%。
7. 中国货币乘数长期超过7.95倍会产生什么问题
资金错配。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资金空转;7月高达7.95倍的货币乘数暗示杠杆率高企以及资金错配等。内外因素紧约束下,人民币汇率也在承压。
8. 金融中什么是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创造或缩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影响中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