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货币被称为什么
A. 汉朝经济的货币
汉自建立以来,货币沿袭秦朝的半两,但是品质低劣,实际重量往往只有八铢、四铢、甚至更轻,有的薄如榆联,被称为“榆荚钱”,贵族、豪商大肆盗铸钱币,造成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也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出于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征伐带来的岁出增加令国库日窘,故十分重视币制问题,先后进行六次币制改革。第六次改革推行“三官五铢”,一举解决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既稳定了金融,又将汉高帝下放民间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于是币制得到长期稳定。五铢钱成为自汉武帝时代直到隋朝七百余年间国家铸币的主要形式。 .3厘米汉墓中经常出土的直径约2,重量约3.5克的五铢钱,就是汉武帝时代第六次币制改革产生的“三官五铢”。
西汉末期至新朝,王莽推行的一系列币值改革一度引起了币制的混乱。到东汉初期,王莽币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西汉早期,开国皇帝汉太祖(约公元前202年—195年)为了支持私铸,关闭了政府造币厂(此处已修改)。汉太祖的寡妇皇后吕雉,作为太皇太后,她在公元前186年废除了私营铸币。她首次发行了由政府铸造的重5.7克(0.20盎司)的铜币。而在公元前182年发行了另一种重1.5克(0.053盎司)的钱币。改用重量较轻的钱币造成了大范围通货膨胀,因此公元前175年,汉文帝(约公元前180-157年)颁布了私营铸币厂禁令;它们只允许铸造重量刚好为2.6克(0.092盎司)的钱币。公元前144年,即汉景帝(约公元前157年-141年)统治末期,私营铸币被再一次废除。尽管如此,中央及地方郡政府仍继续发行重2.6克(0.092盎司)的铜钱。直到公元前120年,那一年间,钱币被1.9克(0.067盎司)的铜钱所代替。其他货币也在这一年间发行。征集政府税收时使用面值四十万的绣花白鹿皮代纸币。汉武帝还采用三种面值分别是三千、五百和三百的银锡合金钱币;所有的钱币重量都在120克(4.2盎司)以下。
公元前119年,政府发行了重3.2克(0.11盎司)的五铢钱;该钱币是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的标准货币。在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短暂自立的新朝时期(公元9到23年),政府分别在公元7年、9年、10年和14年采用了几个新的货币单位。这些单位(包括铜刀币、金、银、龟币及贝币)的市场价格与它们的重量不符,从而贬损了钱币的价值。在新朝灭亡后的大范围内战有所缓解后,汉光武帝(约公元25-57年)在马援的鼓动下,于公元40年重新采用了五铢铜币。由于各个郡发行货币的质量低,重量轻,中央政府于公元前113年关闭了所有的郡铸币厂,并赋予中央政府水路及公路掌管者独有的铸币权。尽管在东汉初始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都转移到了大司农(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办公室,中央政府仍然保持了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 商人及小农以钱币缴纳财产及人头税,并将一部分收获的农产品缴纳土地税。农民则通过为富有的地主做工,在酿造业等行业当劳动力或是通过在城市市集中出售农产品及自制品赚取钱币。汉代朝廷可能发现以钱币征税是最简易的方式,因为这样就无需运输被征税的货品了。
自公元前118年到公元5年,朝廷铸造了280亿多枚钱币,每年平均铸造2.276亿枚(或22.76万贯钱币)。相比唐代的天宝年间(公元742至755年),每年铸造钱币3.27亿枚。到了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铸造的钱币数则为公元1045年30亿枚,公元1080年58.6亿枚。由于工钱只以现金支付,在东汉时期钱币现金成为衡量财富的普遍标准。第五伦(约公元40年至85年)——汉代蜀郡(今四川省)太守描述道其下属官员财富并非以拥有的土地折算,而以钱币现金计算资产总和,其价值大约为1千万枚钱币。
安格斯·麦迪森估计当时汉朝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美元计相当于450美元/每人——这一总数超过了90年代最低生活水准,且直到10世纪末期宋朝初年也未发生过明显改变。钱币现金的广泛流通令众多商人致富,涉及成百上千枚钱币的商业交易在当时比比皆是。他们将自己的财富用于土地买卖,成为了富有的地主。官府为现金流动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令特定的社会阶层强大起来,而这一阶层政府也曾极力试图通过征收重税、处以高额罚金、充公及价格监管机制予以压制。
B. 汉代发展到后来所用的货币是
汉代发展到后来所用的货币是五铢钱。下图为西汉五铢。
五铢钱
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始于118 BC,历经约400年,是中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货币。五铢钱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五铢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
五铢钱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重量单位,一铢等于50克的二十四分之一。
发展史
武帝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
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东汉前期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东汉五铢钱
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蜀直百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魏五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沈充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太和五铢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梁铁五铢
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C. 西汉时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西汉时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五铢钱。汉武帝于元鼎四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元狩五年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
西汉时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五铢钱因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得此名,铸币大权收归中央后,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
上林苑是西汉的铸钱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周围面积达约300余里,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五铢钱使用时间从汉朝至唐朝,唐朝开国以后,改铸开元通宝,五铢钱从此退出了钱币历史的舞台,钱币从此向唐宋年号、宝文钱制转变。
D. 汉朝的货币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
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四铢半两因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皮币: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
白金币 :亦称白金三品”。西汉的银锡合金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当时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獒如龟,故用为白金币花纹。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4)汉武帝时期的货币被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汉初铸造的铜币比较轻,重三株,后来越来越轻。文帝时期,三铢钱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钱,重四分之一两,可是币值标的却是半两。汉朝的货币危机其实源自于朝廷放任民间私自铸钱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货币流通,好改善财政收入。
可是这项政策的弊端远远超过利处,钱本来用铜铸造,但铸币者掺杂了价值低的铅和铁之类的金属,货币渐渐的贬值,民间的经济逐渐紊乱。许多人趁此机会铸造货币发财,如文帝的宠臣邓通依靠铸铜币家产超过王侯。
另外诸侯们都开挖矿山铸造铜币,吴王刘濞凭借铜矿铸币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发动“七王之乱”的底气。汉武帝由于对匈奴的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也逐渐用完,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建元年间开始,武帝开始对货币动手,期间把四株钱改成三铢钱,后来又改回来。来回一改相当于没变,问题自然没解决。元狩四年,一次规模较大的货币改革出现。汉朝发行了白鹿币和白金货币。下令严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违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铸币技术上也有了改进,有效防止私铸造货币的发生。此后经历一些探索之后武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下令严禁各个诸侯国私自铸造货币,把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政府所有,此项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E.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朝发行了哪些钱币
元狩五年,汉武帝铸造了五铢钱,废除了秦半两。他规定钱文为“五铢”两字,钱重五铢。这样的五铢钱一直到唐代,都是我国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
两汉时期的五铢钱不仅铸造数量众多,货币的种类也十分丰富。汉五铢的基本形制虽然均是圆形方孔钱,但是根据钱文的重量不同和钱文的字形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西汉初年,五铢钱的铸币权掌握在郡国的手中,所以此时的五铢钱又名为“郡国五铢”。郡国五铢在大的方面与朝廷保持一致,但是细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如1.钱重大小不一2.钱径大小不一3.钱币的记号较多4.钱文书写大多比较工整秀丽等。
而后,郡国五铢被废除,三官五铢成为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三官五铢制作精美,钱币大小差别不大,轻重适宜,钱文秀美,铜质较好,这些优点都使三官五铢成为两汉货币铸造的一个基准。此外,昭帝五铢、宣帝五铢、小五铢、磨郭五铢等也别有时代特色。
东汉时期,光武帝又恢复了五铢钱制度,但是此时的五铢钱较西汉时期要轻。明帝、章帝、和帝时期,五铢钱的质量有所下降。桓帝时所铸造的五铢钱钱文大多不清晰。灵帝所铸的五铢钱质量较好,又名为“四出五铢”。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他先后总共进行了四次的货币改革。
王莽第一次货币改革时铸造了三种新币,即“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大泉五十”。王莽时期的刀币与战国时期的刀币有所不同,它的形状更像钥匙,泉币是圆钱。
王莽称帝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货币改革。他废止了“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五铢钱等,铸造了“小泉直一”,并且与“大泉五十“一并流通。
王莽第三次货币改革时,实行“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所谓的五物是指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二十八品是指: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泉货六品,布货十品。其中布和泉是铜铸币。这些货币形制复杂,币种繁多,容易让人混淆不清,其实当时市面上主要流通的仍然是大小泉。
王莽第四次货币改革,废除了大小泉,铸造了“货布”和“货泉”。西汉时期的货币除了以上这些,还有黄金,常见的品种釉马蹄金、金饼等。
F. 汉朝流通的是什么货币
西汉建立之初,汉承秦制,货币制度也一如其旧,使用半两钱。所不同的是,汉初半两钱的实际重量开始变轻了,如汉文帝时半两钱只重四铢(二十四铢合一两)。铸币的名称和重量,两者由相符到有差距,这是世界各国货币史上共同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为了节省币材,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货币地位的进一步确立。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币”。
白金的币面分三等:圆形的龙币值三千钱,方形的马币值五百钱,椭圆形的龟币值三百钱。所谓白金,实际上是银和锡的合金。银少锡多,作价又那么高,自然会发生贬值。加上银的价格高,锡的价格低,成千上万的人又私下铸造起来,结果白金只用了一两年就废止了。白金是中国最早的银币,也是第一次在币面上出现了图型。
皮币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养的白鹿的皮,长宽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绘图。小小一块画了图的鹿皮,竟然作钱四十万,在当时是无论如何行不通的。不过,正因为它的币材与币面的价值相差悬殊,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纸币的最早尝试。
白金、皮币的弊病,汉武帝很快就发现了。于是在发行白金和皮币以后的几个月,开始铸造“五铢钱”。从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铢钱已作为唯一的钱币,独步于汉帝国的疆域。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将铸造钱币的大权收归中央所有,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铸造钱币有了专门机构负责,钱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王莽篡汉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下讼在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契刀、错刀。新朝建立后,王莽又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进行第二次改革,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另外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贝货、布货),共二十八种货币。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起来又十分困难,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们仍在暗地使用五铢钱。一年以后,王莽被迫废除刚刚施行的二十八种货币,只留小钱值一和五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货币,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他沿用王莽时的货泉,而且还铸造了新的货泉。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铸五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