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量和纸币流通量是如何决定的
⑴ 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产力(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着一个国家货币发行量。
如果国家的货币发行机构超量发行货币,而生产力没有相应增加,即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相应增加,这样的话因供求关系,要用更多的钱买货物,这样货币在国际上看来就是贬值。
货币流通规律计算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1)货币流通量和纸币流通量是如何决定的扩展阅读:
相关说明
货币只是政府控制国家的经济的一种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实国库,一种方法是正常的税收等等,另一种方法是印刷钱。
第二种方法因为生产力没有相应发展(商品数量没相应增长),老百姓手上的钱就不值钱的,意思就是第二种方法会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穷了,之后老百姓买不起东西,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商品产量的增加)。
所以政府都是力保发行的货币的升贬值的稳定。要使整体上国富,就要保证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后生产的商品多了,很少的钱就会买更多的商品,货币就会升值。然后政府为了保证进出口的平衡,就会印刷些钱流通市场,使货币升值不要太快。
⑵ 简答题: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粮油是怎样决定的
一般按照社会财富量决定货币流通量,纸币是由发行的国债数量决定的
⑶ 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
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体现的是纸币和货币金属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一、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二、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
这一规律体现的是纸币和货币金属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从上面的公式可知,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即单位纸币的购买力水平,决定单位纸币的交换价值,当一个时期社会所需要的货币金属量确定之后,单位纸币的交换价值就取决于纸币的流通量了。而纸币的流通量又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因为纸币是没有内在价值的,它是因为流通才体现出价值,所以纸币不能退出流通。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流通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
1、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纸币发行总量
货币发行规律就是按照市场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定,纸币就是货币的代替品,有很多优点,所以发行规律应该也是那样。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商品流通所决定的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如果考虑到货币执行支付职能的情况,则分子项的商品价格总额可调整为:商品的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⑷ 人民币的流通量是根据什么计算的
货币需要量规律
货币需求量
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
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检验
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主要取决于:
①商品交换规模。也就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假如价格已定,流通的商品量愈大,需要的货币量也愈大。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是已定的,那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愈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愈多。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
②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即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因此,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可以看出,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可供量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正比;而货币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提出的。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过多的纸币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因此,在社会商品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倒决定了一般物价水平。
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
根据这一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参加流通的商品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但影响流通中货币量的这三个因素可以依不同方向、不同比例发生变化。因此,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以及受价格总额制约的货币流通量,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的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的商品量依相同比例减少或流通的商品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比例增加,货币流通量就会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的上涨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商品量依相同的比例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的比例减慢,货币流通量仍会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比商品价格的跌落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
货币流通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也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货币本身的价值。这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它自身的价值决定的。
一九八五年货币流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在我国,可以把货币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现金;
M1——M0+可直接从帐户上开出转帐结算凭证购买商品的活期存款;
M2——M1+城乡储蓄存款+财政金库存款+单位定期存款+汇兑在途资金。
其中M1是流通中货币,M1以外的属于准货币或待流通货币。我们对货币流通进行计划调节。目前主要应以M1为对象,同时需要特别重视M0。
关于货币需要量的计量模型,大体有两类意见。一类意见主张目前我们应该运用比较简便一些的计量模型;一类意见主张运用复杂的计量模型。
大家认为,有三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
(1)比例法。根据历史数据求出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之间的比例系数,然后再参考物价的计划调整幅度,确定货币量的增长幅度。
(2)回归分析法。根据与货币量相关的一些因素,以历史数据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确定货币需要量。
(3)基本公式法依据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M=PQ/V(其中P为价格水平,Q为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根据这个公式计算货币需要量,关键在于如何确定计算期的货币流通速度。我国三十多年货币流通的历史状况是,货币流通速度呈递减趋势,特别是在经济体制变化大、人民货币收入增长快的年度,货币流通速度递减率大。以前期货币流通速度为基数,间入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求出计算期货币流通速度,从而确定计算期的货币需要量。也可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函数关系,在前期货币流通速度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从而确定计算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有的同志认为,由于流通界对货币有一个弹性容量,因此,一定时期货币需要量不是一个数点,而是一个区间,同时,有些预计数也难以绝对准确,对货币需要量的增量,也可以简化为:
货币量增长率=经济计划增长率+计划调价幅度±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
即使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也不能自然而然地等于货币需要量,要保证货币均衡,不仅要研究货币需要量,而且要研究货币供应量。1985年,我国金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货币供应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计量模型,大体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沿用西方国家计算货币供应量的模型,即M=m·B。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加流通中现金)。货币乘数m也沿用西方公式m=1+K/r+K。其中r为存款准备率,K为现金漏损率,即存款中付现的比率。
另一种意见,主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来确定我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在我国,可以把一定时期(例如一年)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量,看作整个金融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专业银行是在这个原始资金来源的基础上产生多倍货币供应,因此,可以把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作为基础货币。专业银行的贷款参加社会总资金的运动,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从事生产和商品流通,创造和实现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分解而形成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储蓄存款、流通中现金。根据我国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财政性存款是中央银行负债,不产生货币乘数;现金发行也是中央银行负债,不产生多倍的货币乘数;城乡企业存款和城乡储蓄存款是专业银行的负债,这两类存款可以产生多倍的货币乘数。因此,我国货币乘数可用下式表示:
m=[1/r×(H+O)]+G/2
其中m为货币乘数,r为存款准备率,H为储蓄存款占M2的比率,O为企业存款占M2的比率,G为现金占M2的比率。
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需要量就是货币均衡,此时既无货币超供应,也无货币负供应。这就能达到稳定币值,发展经济的货币政策目标。
对于具体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是否实现了稳定币值,发展经济的货币政策,它的标志是什么?有的同志主张看商品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有的同志主张只看商品价格是否稳定,或者只看社会货币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是否平衡,也有的同志主张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有三:(1)经济持续发展;(2)币值相对稳定;(3)人民实际收入增加。只要经济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人民实际收入增加,就可以认为货币流通正常。
货币均衡与中央银行供应货币有很大关系,但不能完全决定于中央银行。从宏观经济方面来说,货币均衡决定于经济均衡,即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从微观经济方面来说,货币均衡决定于经济效益,例如,当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就可能形成货币超供应。在我国,作为中央银行的人民银行,对计划调节货币流通,保证货币均衡,有重要作用。中央银行如何计划控制货币供应,保证货币均衡呢?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即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直接控制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对控制货币供应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限制了专业银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采取直接控制的方法,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相矛盾。间接控制必须有相应的市场机制和金融体制,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完全间接控制的条件。因此,有的同志主张,目前我国应该采取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控制货币供应量。
⑸ 纸币发行量由什么决定
纸币发行量规律
纸币是按照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基础,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纸币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当前,世界各国都是采用纸币流通而不再采用金属货币。自从本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纸币发行都不再同黄金直接挂钩,纸币的发行量不再直接取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受商品可供量与纸币流通速度的制约。当纸币流通量过大,纸币贬值时,必然引起价格上涨,即形成通货膨胀。由于纸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可以将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按纸币流通规律写成:M=PQ
/V式中,M为纸币流通量;P为商品的平均价格;Q为商品数量;V为纸币流通速度。这表明,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商品价格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与纸币流通量成反比,商品价格与纸币流通量成正比。货币发行规律〖货币发行量=(待售商品的总数×价格)/货币周转次数〗
⑹ 流通中的货币量由哪些因素决定
决定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因素是:
第一,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它又取决于投入流通过程中的待购商品总量和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量与之成正比。
第二,货币流通次数,即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货币流通量与之成反比。
因此,货币流通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之比,这就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数)。
这个公式只是就货币单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而言。实际上。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例如用于还债、支付工资、纳税等,以及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商品的赊购赊销和彼此抵消债务的业务等等。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货币流通量规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⑺ 流通中的货币量由哪些因素决定
决定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因素是:
第一,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它又取决于投入流通过程中的待购商品总量和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量与之成正比。
第二,货币流通次数,即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货币流通量与之成反比。
因此,货币流通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之比,这就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数)。
这个公式只是就货币单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而言。实际上。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例如用于还债、支付工资、纳税等,以及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商品的赊购赊销和彼此抵消债务的业务等等。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货币流通量规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⑻ 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有何区别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的流通量决定于它所代替的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马克思曾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是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 (或银) 的实际流通的数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47页) 按照马克思的上述论述,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纸币只有代表金量成为价值符号。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应答时间:2021-11-0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⑼ 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货币流通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纸币的流通量限于它象征代表的金银的实际流通数量。
⑽ 货币流通量的决定因素
一是一定时期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的总和;二是货币流通速度,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待流通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水平(P)/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
这个公式表明了货币需求量变动的基本规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至于纸币的流通规律仍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做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