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货币的需求量怎么画
㈠ 货币需求的计算公式
1、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即 MV=PT,它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1/V。
2、剑桥方程式(Equation Of Cambridge)
即M = KPY,这一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它与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并假设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1)实际货币的需求量怎么画扩展阅读:
研究方法
1、宏观层面
从宏观把握经济社会对货币总量的需求,即一定时期社会对货币的需要量及其决定因素。这里,人们注重三个原则:第一是客观性原则,即需要量由社会经济过程客观地决定;第二是商品流通原则,即货币量主要由流通中商品量决定;
第三是货币媒介原则,即所需货币主要为了媒介商品,货币过多或不足将直接影响价格水平。在英国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说之前,学者们大多持上述观点。
2、微观层面
从微观把握持币者对货币的需求。这种观点源于剑桥学派的A.马歇尔和A.C.庇古等人。他们强调持币者的主观动机,着重从人的利益与行为方式上来解释货币需求。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主要不是一种媒介物而是一种资产,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货币,是因为这种资产较其他任何资产有更高的流动性,能满足人们在资产持有上的一些特殊动机,建立起对未来的某种安全感。
㈡ 宏观经济学:画图 货币需求曲线并说明含义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首先区分了货币资产(就是货币)和非货币资产(如股票,债券等)。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很高,那么收益就很低,几乎没有收益;而非货币资产的流动性比较低,即股票,债券等不是随意就变现的,因而会存在着收益,收益取决于利率。那么利率越高,非货币资产的价格越低,收益越大,因此基于理性经济人假定,人们会愿意持有更多的非货币资产,对货币的持有就会减少,因为看中了未来更高的收益回报。所以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2)当利率越低的时候,货币需求就会越高,即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原因在于,利率越低,非货币资产的价格越高,人们预期这样高的价格在将来只会下降,到那时就会亏了。所以,当期愿意把非货币资产变现,更愿意持有货币,即利率越低,需求越高。
(3)“相当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高,我觉得它的斜率应该是正的,即需求越多,利率越高”你的类比是错误的,这里的利率相当于价格,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是利率决定货币需求,而不是反过来。
(4)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控制,这是一个政策性变量,是外生变量,影响利率,但不受利率影响。
(5)从何数学表达式上看:L=aY-bR,r是自变量变量,L是因变量,你把r,L的因果关系颠倒了。
㈢ 实际货币需求和名字货币需求的计算公式
实际货币需要量=(一定时期中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单位商品价格)÷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名义货币需求=Ms=B*m,
式中,Ms代表货币供给量;B为基础货币;m为乘数。
m=[(C÷D)+1]÷[(C÷D)+(R÷D)]。
式中,m为乘数;C/D表示现金提取率;R/D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
拓展资料:
实际货币需求是“名义货币需求” 的对称,各经济单位所持有的货币量在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余额,即用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物品及劳务来表示的货币数量。故实际货币需求又称作“实际货币余额”。一般在比较GNP增长时,多采用实际的而不是名义的货币需求指标。名义货币需求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量的比值,即为一般物价水平指数。
由于包含物价因素在内的名义货币需求不能直接反映公众的真实需要,所以人们更注重或考察得更多的是实际货币需求。仍以最简单的交易方程式为例,由于1/V可表示为k,代表国民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份额,因此:
实际货币需求(aggregate monetary demand)不同于名义货币需求的是,它只随k、Q的变动而变动。当实际收入(Q)越高时,实际货币需求越大,同样,持币率k越高时,实际货币需求越大。若设定Q、k在短期内不变,则实际货币需求为一恒常值,即:
凯恩斯在肯定实际收入或产量对实际货币需求具有决定影响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利率对实际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因此,实际货币需求被视为实际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即:
式中实际货币需求、实际收入及利率的关系如图。图中实际货币需求(f)向下倾斜,表明它同利率的反函数关系。实际货币需求由f(y1)向f(y2)的位移,表明它同实际收入的正函数关系。
名义货币需求是实际货币需求的对称,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需求,亦即用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数量,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其中Md是名义货币需求,P是价格水平。
㈣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别
一、定义:
1.名义货币需求:
是个人、家庭或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持有量,即用实际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数量。
2.实际货币需求:
是各经济单位所持有的货币量在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余额,即用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物品及劳务来表示的货币数量。
二、表现:
1.名义货币需求:
一旦价格发生变动,名义货币量代表的购买力也就发生了变动。如果想要保持经济个体的既有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名义货币需求量就必须发生变动。反之,如果名义货币需求量不变,生产和消费规模就必然发生变动。
2.实际货币需求:
一般在比较GNP增长时,多采用实际的而不是名义的货币需求指标。名义货币需求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量的比值,即为一般物价水平指数。
(4)实际货币的需求量怎么画扩展阅读
在古典的二分法中,名义货币增加只会引起相应的名义货币需求,对实际经济过程不产生影响,而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对实际经济过程产生至少是短期的影响,货币主义者则通过复兴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否定名义货币变动对经济具有实际的影响。
实际货币需求(aggregate monetary demand)不同于名义货币需求的是,它只随k、Q的变动而变动。当实际收入(Q)越高时,实际货币需求越大,同样,持币率k越高时,实际货币需求越大。若设定Q、k在短期内不变,则实际货币需求为一恒常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名义货币需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实际货币需求
㈤ 货币需求曲线图像怎么画
货币需求曲线也被称为LM曲线。一般LM曲线为:
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中各种收入和利率组合的轨迹,此时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需求。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 =ky-hr,可以表示为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收入Y与利率R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图形称为LM曲线。此外,这条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中,货币的需求和供给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货币市场是平衡的。
LM曲线介绍:
(1)其斜率为正,说明LM曲线一般向右上倾斜。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中,LM曲线右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是一个不平衡的组合,在这个组合中,货币的需求超过了货币的供应。LM曲线左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是一个不平衡的组合,其中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在LM曲线上,只有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m= m /P,即实际货币供应量由名义货币供应量m和价格水平P决定)
(2)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导致LM曲线向右平移。当货币供给增加时,货币需求应该等于供给,而需求也应该增加。只有在收入增加或利率下降的情况下,对货币的需求才会增加。如果利率保持不变,收入会增加;如果收入保持不变,利率就会下降。这意味着LM曲线向右平移。
(3)价格水平的变化也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因为价格水平的变化会引起实际货币存量的变化。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实际货币数量的减少,所以LM曲线会向左平移,反之亦然。
㈥ 怎么在word2003中画货币需求曲线,并在所画的线周围添加文字
点插入,点文字,点环绕。然后添加上。
㈦ 货币需求量的公式是什么
货币的需求量=商品价格水平*商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这个公式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总量和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即社会中的商品总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大。同时所需货币量又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周转次数越多,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小。当政府发行的纸币超过了实际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所谓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