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什么阶段
Ⅰ 说出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货币形态经历了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两个重要的阶段。
今后电子货币将有可能成为货币的主要形态。
最初的实物货币,如人们在交换的过程中使用的贝壳;后来,贝壳等实物货币不便于交换,便演化为金属货币,如铁等。
这最初是贱金属,后来又深化为银、再到后来的金。
但是实物货币在保管、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便,加上交易的扩大,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金银去充当货币,于是各国开始发行纸币,最初的纸币与金银挂钩,后来又不以金银持钩,所以从实物货币到纸币,是一种由真实价值到信用方式的转变。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和结算渠道的多元化,电子支付手段在许多领域也充当着货币等价物。
而且这一发展趋势必将进一步加快。
(1)货币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什么阶段扩展阅读:
货币形态是指价值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最后形态。
在此阶段,货币成为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固定的一般等价物。
商品的价值形态最初是简单的价值形态,以后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的价值形态,最后发展到货币形态。
前三种形态的转化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从一般价值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它的进步只在于原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不固定的,因时因地而异,交换地暂时地由这种或那商品承担,而现在则比较固定地由某种特殊商品来承担,最后固定在贵金厉上面。
金(银)之所以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固定的货币商品,是由于它的特别属性:各部分是同质的、均匀的;质地坚固,不易磨损I便于分别和融合;少量的金具有大童的价值,便于携带等等,这些特性使它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
Ⅱ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偶然的物物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
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
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
拓展资料:
中国最早的货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是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
它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
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Ⅲ 货币形成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哪几种形式
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
1、实物货币形式:主要是五花八门的商品,物物交换.
2、金属货币形式:包括金银铜等贵金属货币.
3、信用货币形式:包括纸币现钞和存款货币.
拓展资料:
简要说明货币产生的过程?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的发展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其公式是:
1只绵羊=2把石斧
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偶然交换关系。在这一价值形式中,“绵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它的价值在石斧这一商品上相对地表现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石斧”(称作个别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上,用它自身的使用价值去表现“绵羊”的价值。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其公式是:
从质上看,由于等价物已经不再是一种商品,使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从量上看,使价值量真正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消除了价值量决定的偶然性。
(3)一般价值形式
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其公式是:
在这一价值形式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同一种商品(绵羊)表现出来,这是价值形式发展中的质变。一般价值形式使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发展成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其特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是单一、统一的。
(4)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其公式是:
货币形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金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是由于它的自然属性,使它成为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黄金和白银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变质,便于永久保存。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Ⅳ 货币形式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自货币产生以来,其具体形式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主要体现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从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1、实物货币2、金属货币3、信用货币。
1、实物货币
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非货币用途的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贝、蚌珠、皮革、齿角、米粟、布帛、农具等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被使用过。但这些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在交换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充当货币的物体,一般须具备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统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轻便性等特点,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
2、金属货币
指以金属为材料并铸成一定形状的货币。金属货币较实物货币更具有充当货币物体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代,金属货币就已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会磨损减重,加上人为实行的铸币变质政策,以及随着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特别是贵金属货币流通量的增长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贸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长的需要,于是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或信用货币所取代。
3、信用货币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信用货币以票
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信用货币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深化,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遂得以产生和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纸币不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更有了长足发展。信用货币已成为当代几乎所有国家所采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Ⅳ 简述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知识拓展:
纪念币
普通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限量发行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发行第一套普通纪念币至今,共发行了63套75枚(张)普通纪念币,总发行量约8.5亿枚(张)。面额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的辉煌成就及重大历史事件浓缩于纪念币的方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