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有什么区别
Ⅰ 什么是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供给量
名义货币供给量是指仅计算票面价值,用价格指数P加以调整。
实际货币量=名义货币量/价格指数。
实际货币供给量是扣除了价格因素的,他等于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所以当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实际货币量和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就是说,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确定的. 当价格上升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会减少,因此货币的价格或利率就上升,各种依靠借贷资金的开支,如消费,投资甚至净出口等,则会下降。
拓展资料:
一、为什么在宏观经济中,货币的供给越多会导致利率下降?
1.根据供求原理,货币供给增多,可贷资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增加,利率自然降低,这是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中利率降低;
2.由于利率降低,人们的融资成本降低,人们对资金的需求增加,利率自然开始上升;此外如果在第一阶段中货币供给增加的数量过多,流动性泛滥,就会发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这样的话无论是央行基于控制通胀的目的,还是市场为补偿通货膨胀对利息的侵蚀,名义利率都会上升。所以总的来说第二阶段利率会上升。
二、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为什么会上升?
利率是货币的价格,反映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和其他商品一样,供求决定价格。当供给不变而需求增加时,货币价格会上升,即利率上升。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不仅受到经济社会中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利率的变动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现代经济学家在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时,特别重视各种变量的关系以及整个经济的平衡问题,利率决定理论也经历了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利率分析以及当代动态的利率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
Ⅱ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什么的影响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物价的影响。名义货币需求是货币持有者在当前价格水平下的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在社会资源表示的货币需求。
Ⅲ 什么是名义货币,什么是实际货币,要通俗点的解释,越简单越好啊,不要照搬的解释啊
通俗的来讲,名义货币供给就是去除了货币流通市场中通货膨胀对货币影响的货币供给;相对而言,实际货币供给就是通货膨胀下的货币供给假如你手上有5元。这个你现在手上拥有的钱就是名义货币。
原本5元的货币应该能买到等值5元的商品。可是现在由于通货膨胀了,你现在的5元只能买到之前价值为3元的东西。那就是说你手上的5元(名义货币)已经贬值为实际上的3元(实际货币)。
如果有点绕的话,你就想象下我们现在的社会。物价不断涨,可是我们的收入没有随着升高。造成的就是购买力的缩水。实际货币=名义货币除以物价水平。基础货币,它也称货币基数、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在国际货币的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说得更加直白一点就是真正被印刷出来钞票的总量。
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就是银行体系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的生存款基础,因而其称其之为“基础货币”,这就是发行中现金与银行在央行的其中的存款的准备资金之和。一般是由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性的负债。央行他又会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与信贷管理权,用来运行信贷资金的需要,从而创造信贷资金的来源。(3)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有什么区别扩展阅读基础货币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流动性很强,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
2、具有派生性,能够产生数倍于自身的货币量。具有可控性,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对其的控制来实现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
3、基础货币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准备存款、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基础货币=各项存款准备金+现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在黄金从商品交换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以及政府发行货币需要以十足的黄金作保证的年代中,货币以其内在价值为交换的基础.不仅是人们的理论认识,货币更是当时经济运行的实际。而到了纸币发行无m十足的黄金担保,甚至完全不需要黄金的担保的时候,再要坚持货币的交换幕础是它的内在价值,这显然是不合时宜了。
Ⅳ 名字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别
名义货币需求是实际货币需求的对称,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需求,亦即用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数量,如8万元人民币、1万美元等,通常以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其中Md是名义货币需求,P是价格水平。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影响。在短期分析中,即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名义货币需求量有实际意义。在价格不变时,按票面额计量的单位货币购买力不变,经济个体可以按票面额计量的货币量安排生产和消费,即可以不考虑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安排货币需求量。 一旦价格发生变动,名义货币量代表的购买力也就发生了变动。如果想要保持经济个体的既有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名义货币需求量就必须发生变动。反之,如果名义货币需求量不变,生产和消费规模就必然发生变动。在价格水平经常变动且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真实货币需求就变得非常必要 区别名义货币需求和真实货币需求固然重要,但根据实际变化了的情况测算这两种货币需求则更为重要。
Ⅳ 名义货币需求以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别是什么
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的定义: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实际货币需求的对称,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
。
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别: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影响。
Ⅵ 名义货币和实际货币
将货币需求细分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是在通货膨胀或物价变动的条件下产生的。如果价格是稳定不变的,就没有必要再去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所谓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如 1万美元, 5万元人民币, 8000英镑等。通常以 M。表示。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n一 ’H。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实际信币需求剧股7MMwaM影响,而名义货币需求则没有。举例来说,假设L期时的货币需求为1000亿元,T;期时生产、流通规模和实际财富水平与TO或相比未变而物价却上涨了1倍,也就是说全社会的商品、劳务的名义价值增加了1倍。这时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货币存量必须增加1倍,以满足社会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即名义货币需求量由L期时的]000亿元增加到“期时的2000亿元。但这冰增加只是适应物价上涨幅度在名义上的增加,就经济成长过程本身所提出的实际货币需求并没有变,仍然是 1000亿元。 对于货币需求者来说,重要的是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力的高低而非货币数量的多寡,因此,他们更为关注实际货币需求;但在物价总水平有明显波动的情况下,区分并研究名义货币需求对于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和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