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萧条为什么增加货币供给
㈠ 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实施什么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1-3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㈡ 货币供给增加的原因
由于经济形势下行,我国会使用货币政策来调节,主要的货币政策就是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的因素除了货币供给之外,还有物价和通货膨胀预期。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是,货币供给理论上是会导致利率下降,但是货币供给也导致了其他因素的变动,如财富的重新分配,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利率的变动。
有三种情况:
1,货币供给增加,但物价水平和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不变,这会导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下降。
2,货币供给增加,短期利率下降,但随着物价水平缓慢上升,消费性支出增加,债券需求减小,长期利率上升。
3,货币供给增加,人们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债券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人们的收入增加,必然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财富在货币和债券的分配出现偏离,增加人们购买债券的需求,降低利率水平。 强制结售汇的实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外汇市场上,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企业必须将手中外汇按要求的比例到银行进行结汇,导致外汇市场形成无条件的外汇供给和有条件的外汇需求,夸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却隐瞒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造成了市场上供大于求的虚假局面。
从货币政策操作角度,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央行需要不断买入商业银行卖出的外汇,这带来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同时意味着基础货币的释放。为防止基础货币不断释放给国内经济带来流动性过剩问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又需要不断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资金,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而受到很大的牵制。
㈢ 中央银行在经济萧条时应如何使用三大货币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降低贴现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促进降低利息率,并进而刺激投资、减少储蓄,以缓和萧条状况。
当一国经济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将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此时,若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就必须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反之,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就得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3)经济萧条为什么增加货币供给扩展阅读:
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㈣ 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那给谁呢以什么形式
经济萧条时,通过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然后存款货币银行在进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增加货币供给给全社会,增加内需,促进经济的繁荣。明白了吗?
㈤ 通货紧缩为什么要增加货币供应量
所谓缓解经济压力,就是减少经济不景气的压力,也就是要刺激经济发展。
刺激经济发展离不开刺激消费和投资两大主题。
增加货币供给,可以有效降低市场对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降低反映在利率水平上就是利率的降低。利率降低好啊,降低了企业就有可能去贷款投资,个人就容易把存进银行的钱取出来消费,甚至进行贷款买房等投资活动。这是货币政策的一般路径,都是通过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的。
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性下降,并同时出现经济衰退和货币与信贷紧缩。有关部门认为,我国自1997年以来连续两年居民消费价格连续下降,但降幅不大,分别为0.8%和1.4%;经济和货币、信贷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99年GDP增长7.1%,M2、M1、M0分别增长14.71%、17.67%和20.09%。居民消费价格下降幅度也有所缩小,已经从1999年4月的同比下降2.2%缩至2000年1月的同比下降0.2%。根椐这些情况,一般认为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
㈥ 在大萧条时期,超额准备金率急速上升,货币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超额准备金率上升,货币供给会降低。因为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超额准备金率上升,货币乘数减小,货币供给等于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的乘积,所以货币供给降低。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这一危机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强的特点,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大萧条是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不仅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也改变了社会关系,摧毁了执政政府,帮助纳粹党上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经济萧条为什么增加货币供给扩展阅读
大萧条的普遍影响导致了:
1、提高了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参与性,即凯恩斯主义;
2、以关税的形式强化了经济的民族主义;
3、右翼思潮兴起。大萧条相对于其他单一原因来说是最能够解释为什么在1932年到1938年之间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各国政治逐渐右翼化。
4、使德国、日本为了摆脱大萧条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与法西斯主义道路。
5、阿道夫·希特勒、东条英机等独裁者的崛起,间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值得注意的是,大萧条使希特勒的成功成为了可能,不过,这决不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由于其他因素的结合,其中,包括希特勒本人的才能、各种既得利益集团提供的援助和他的对手们的缺乏远见——他们低估了希特勒,未能作为反对派联合起来。
6、为苏联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期。大萧条对苏联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对苏联来说,大萧条期间是其工业扩张的时期。苏联免受大萧条的影响似乎证明了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并促使其邻近地区的政治运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