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水平如何调整货币供求平衡
1. 关于货币均衡
我的理解是物价是用货币来标记的,物价水平下降,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量就会下降,长期中,下降至央行所创造的货币量,即供求平衡。
2. 物价涨跌的主要原因应如何解决
市场被称为一双“看不见的手”。所谓“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因此,掌握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也就等于是看到了“看不见的手”,也就等于是抓住了“看不见的手”。如果管理机构不能够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市场运行,最终必然被“看不见的手”所任意摆布,进而导致市场的极度混乱和严重的经济危机。如果管理机构掌握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那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和指挥“看不见的手”,并使其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进行服务。
自从商品市场在人类社会中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物价波动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一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传统物价理论认为,物价波动可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可以实现物价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不但不应对物价波动进行限制,反而应该放开物价,任其随意波动。其实,物价波动不仅要受到市场供求状态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市场投资效益的限制。
由于企业投资市场的目的是获得收益,而并非市场供求平衡,因此市场供求状态服从于市场投资收益,进而形成市场供求状态限制物价波动幅度、市场投资收益决定物价波动方向的局势。在现实的市场运行过程中,物价自由波动不但不会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反而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在实际的市场经济管理过程中,不应该通过物价波动来调控市场供求关系,而应该通过对供求本身的调整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即供给不足时扩大生产和减少积累,需求不足时扩大消费和增加积累。
物价波动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也不是平衡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正确有效的方法,而是商品经营者非法投机的必然结果,是投机者侵犯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对此严重的犯罪行为,政府不应该通过调整市场供求关系这种和善的经济手段来进行“调控”,不应该放开物价任其随意波动,纵容侵害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而必须建立稳定物价的严格法律,以法律手段对物价波动进行严格的限制,进而有效打击犯罪行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现代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基本都是信用货币,物价波动将破坏这种由政府进行担保商业信用,进而损害政府的公众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众威信、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另外,印有众多伟人头像的货币信用的丧失,将意味着这些伟人头像变成了投机商的犯罪工具,使其成为投机商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合伙人”,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光辉形象。
一般习惯地认为,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即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不能同时存在,其实不然。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不能与其同时存在是物价稳定和物价下跌;生产过剩指供大于求,不能与其同时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价波动与市场供求之间不仅存在单项对应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复杂的多重对应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市场运行模式。目前现实中的正在运行的市场模式,只是多种模式其中的一种,而且是运行效率最低的一种模式。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不仅存在通货膨胀或生产过剩的某种单一危机,而且存在两者兼有的“双重危机”。
在此状态下,如果扩大需求,将导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限制需求,必然造成更多的商品积压。物价波动不仅破坏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导致“双重危机” ,而且它还是导致诸多社会弊端的罪魁祸首。它对社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浪费社会财富及自然资源,扩大贫富差别等等。无论这些严重后果的任何一种的存在,都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构成极大的损害。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商品供给的“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问题,因此,不仅要保证单一的“动态平衡”或单一的“静态平衡”,而且必须保持“动态供求”和“静态供求”的双重平衡,否则将形成市场风险,最终导致市场经济的全面危机。探讨市场平衡办法:建立商品市场的调控基金,当市场在动态商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基金购入商品,一方面作为市场的商品储备,繁荣市场和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扩大企业商品销售,增加企业效益;当市场在动态商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基金销售商品,一方面保证市场供给,维护货币信用,另一方面回收货币,维持市场供求的双重平衡。
在以往的货币发行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极大的误区:一是认为扩大货币发行就会引起通货膨胀,二是认为货币发行只局限于个人和机构之间往来的小面值现金货币。其实,在商品供给不断增加和对商品价格进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扩大货币发行不但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且还可以起到大幅度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在货币发行过程中,不仅有小面值的通用现金货币可以发行,而且还有一个新的货币品种——机构之间往来专用的大面值“融资货币”可以投放市场。目前政府和企业之所以感到货币资金供给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发
行货币的主动权,不敢主动发行货币;没有开发出供应机构之间大额经济未来的专用货币,不知道如何去大量发行货币。一旦货币发行被当作一种主动的市场调控手段来加以利用,那么企业的“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的实现将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市场经济将进入一个崭新高速的发展阶段;一旦新的货币品种得到开发利用,那么必将引起一场新的金融革命,进而有效地化解目前存在的各种金融风险及政府和企业的债务风险。
企业经营的基本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 两步来进行实现,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企业单纯创造了“商品效益”,而不能实现“货币效益”,那么其经济效益将是虚拟的效益;如果金融机构通过货币发行创造了“货币效益”,而企业不能创造相应的“商品效益”与其配合,那么经济效益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商品效益”与“市场均衡”之间互为反比关系,商品效益越高,市场供求差额就越大,否则相反。市场供给相对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货币效益”与其相应产生,否则不能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并且会造成商品大量积压,阻碍企业生存发展。企业在市场中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商品效益,而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基本职能是创造货币效益,只要他们能够实现默契的配合,就能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就能使市场经济获得超常的发展速度。但是,发展生产需要稳定的物价环境,没有稳定的物价环境,市场供求关系就会遭到破坏,生产发展必然受到阻碍;扩大需求必须首先稳定物价,否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使扩大需求的措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物价稳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稳定物价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的当务之急。
概言之,造成物价的涨跌与供需关系有关,与市场上货币的投放量、流通量亦有关。物价高涨时,就抑制了购买方购货的买入,交易量的减少,就迫使物价降低,反之亦然。当市场货币投放量、流通量加大时,物价水平就会上涨,货币投放量、流通量减少,就会促使物价水平降低。
物价水平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全社会的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太高,就造成通货膨胀,阻碍了经济发展;产能过剩,市场上货物积压,物价水平降低,就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当物价水平过高时,面临通胀压力,一是国家要减少市场货币的投放量、流通量,可以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来实现,二是政府和行业应加大市场货物、商品的投放量,“放水浇地”,以平抑物价;当物价水平太低时,市场面临通缩压力,经济不活跃,显得非常呆滞,此时,政府应加大市场货币的投放量、流通量,以刺激、激活市场,并且,采取政府战略收购、采购、收储,扩充战略储备的“蓄水池”,以遏制物价水平的低落。
3. 分析比较流动性偏好理论 可贷资金论
可贷资金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非常重要,前者用在对长期经济变化的考量,主要出现过两次: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中用作金融市场模型的搭建(79页),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中与外汇市场模型共同搭建开放经济体的模型(212页);后者则用在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考虑,主要就出现在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由凯恩斯提出(269页)。为了对比两种理论,272页的参考资料部分做了说明。在此,将两者理论的特点分别归纳如下,以便查阅和对比。
可贷资金理论
1.定义:
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称为可贷资金市场。(79页)
2.图表:
以真实利率为纵轴,可贷资金量为横轴。(80页,213页)
3.特点: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80页)“利率是贷款的价格。”“由于高利率使借款更为昂贵,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升,可贷资金需求量减少。”“由于高利率使储蓄更有吸引力,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升,可贷资金供给量增加。”考虑在开放经济体中(涉及进出口),“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国民储蓄(S)”,“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212页,参考S=I+NCO)经过论证,“较高的真实利率鼓励人们更多地储蓄,因此,增加了可贷资金供给量。”而且可以证明国内投资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资本净流出也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从而可贷资金的需求仍然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
4.补充:
“在产量水平既定时,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可贷资金理论“强调了经济中储蓄倾向和投资机会的重要性。”(272页)
流动性偏好理论
1.定义:
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平衡。(269页)
2.图表:
假定通货膨胀率不变,根据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36页),纵轴既可以解释为名义利率也可以解释为真实利率,横轴为货币量。(270页,271页)
3.特点:
“由于货币供给量由美联储的政策所固定,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一旦美联储做出了决策,无论现行的利率是多少,货币供给量都是相同的。”(270页)“货币的流动性解释了货币需求。”“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271页)
4.补充:
“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272页)
两种理论的对比说明:
1.很有意思,可贷资金理论中强调“资金”,是不考虑通货膨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则强调“货币”,但同样是假定通货膨胀率不变(事实上,通货膨胀率变化也只是造成了以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为纵轴图表的形态略有差异,不会对图表中的变化趋势造成影响。)140页这样定义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但对于资金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所以凭经验来理解,“货币”就是流动的资金,“可贷资金”则是可以转变为通货(货币)的资金。
2.按照对货币与可贷资金的理解,两个理论在图表呈现基本一致:纵轴都是利率,横轴都是一定量的货币(因为可贷资金被贷出来后通常都是货币的形式)。但特点完全不同:可贷资金理论的资金供给由国民储蓄(S)决定,并且随利率的升高而升高,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货币供给则不取决于利率;可贷资金理论的资金需求由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决定,并且随利率的升高而降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货币需求则以“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来解释,虽然最终表现同样是随之利率的升高而降低。总结可以发现:长期(可贷资金理论)来看资金的供给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但短期(流动性货币理论)内货币的供给由美联储决定,和利率无关;长期的资金需求由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共同决定,随利率的上升而下降,短期的货币需求则由于“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市而下降。
3.如何解释上述不同,参考272页的参考资料:
长期来看,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A.“产量由资本和劳动的供给以及把资本和劳动转变为产出的可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我们称之为自然产量率)。”(产量为真实变量)
B.“在产量水平既定时,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利率为真实利率)
C.“当产量与利率既定时,物价水平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货币供给的变动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物价为名义变量)
更直观一点就是:产量->利率->物价。
短期情况下:
A.“物价水平固定在某个水平上(基于以前形成的预期),在短期中它对经济状况的变动反应较小。”
B.“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
C.“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影响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而影响产量水平。”
更直观一点就是:物价->利率->产量。
4. 简述货币与价格机制是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市场经济国家为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货币政策
1.汇率的作用。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即通过货币贬值和货币升值来消除逆差和顺差,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
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可调低本国货币汇率或使本国货币贬值,使本国货币币值与外币比较,相对地减低。如果国内价格不变,则以外币计算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就会贬值或较调低前便宜,因此,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本国出口便可增加。相反,外国商品以本国货币计算要比汇率调低或贬值前为贵,国内消费者就可能改买本国同类商品而少买或不买外国商品。因而本国进口减少。而通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熟可恢复平衡。
而如果发生顺差,则可采用调高本国货币汇率或货币升值的办法。本国货币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后,通过汇率的换算,进口商品的价格较前降低,因而鼓励进口;出口商品的价格较前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被削弱,因而阻碍出口,两者相互作用,使顺差逐步减少。
一般说来,用汇率调低或货币贬值调节逆差的做法较多,而用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调节顺差的做法较少,因为毕竟一国开拓国际市场不容易,汇率调高或货币升值减少顺差无疑会使之前功尽弃,所以可通过其他方法,如海外投资等来减少顺差。当然,一国的顺差就是别国的逆差,逆差国因无法解决逆差而使经济日趋恶化,常施用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迫使顺差国货币升值或汇率调高。顺差国有时考虑到本国利益虽不情愿这么做,但在一定情况下,抗拒不了某种强大的压力,也不得不勉强屈从。此外,汇率的调节对国际收支产生的效果如何往往与时滞和价格弹性有关。
2.利率的作用。利率的变动可在两个方面对平衡国际收支发生作用。
一方面是,利率的高低影响国内投资规模的大小,从而影响工商业的兴衰、国内消费的增减、物价的涨跌,直至影响到进出口的变化,使国际收支得到调节。
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可以起到促进资本流动的作用。如果一国利率高干其他国家利率,则会引起外国资本流入本国,而本国资本则减少外流,从而使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以调节经常项目的逆差,使国际收支得以平衡。相反,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其他国家,则可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
必须强调的是,利率变动所引起的资本流动,主要是短期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性流动。至于长期资本流动,还受其他因素制约,如通胀预期、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等,其流动性不如短期资本受利率变化那样敏感。
3.物价的作用。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均趋减少,物价因而被迫下跌。物价下跌,可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因而缩小逆差,使国际收支逐渐平衡。如为顺差,则情况相反。
5. 为什么物价总水平上升货币供给会减少
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是物价上涨的两大基本动力。
在实际供求总量及结构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供给的增加会推动价格水平上涨。当前统计制度中货币供给是现金与存款之和,与交易性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货币供给的流向看,部分货币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沉淀于流通领域之外,部分货币供给以房地产贷款和客户保证金方式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是影响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5)物价水平如何调整货币供求平衡扩展阅读:
物价总水平上升注意事项:
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综合加权平均水平。一般物价指数反映范围广泛的商品综合价格的变动情况,即一般物价水平变动。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我国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正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蔬菜产量占全国产量近40%,海南反季节蔬菜有78%销到外地。这种区域结构变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需要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势必增加成本。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增加了运输困难,推动了物价上涨。
6. 货币供需均衡怎样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平衡
本节讲述货币供需均衡与社会总供需均衡的关系,分析并引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内容〗
一、货币均衡的判断
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如果把货币供给看作是外生变量,它决定着货币需求。当经济处在商品短缺阶段时,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大量的投资机会,货币需求非常大,货币的外生性非常明显。
如果把货币供给看作是内生变量,它决定于货币需求。当经济处在商品相对过剩阶段时,在经济运行中,投资机会不多,货币需求变小,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变得非常明显。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发生通货紧缩,正说明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2.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大体相等的状态,即Ms≈Md
货币的非均衡就是Ms≠Md。即或MS>MD,存在通货膨胀;或MS<MD,存在通货紧缩。
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判别标志是:物价和利率
物价:如果价格水平提高,则名义收入增加,名义货币需求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名义收入减少,名义货币需求减少。如果名义货币供应不能随之调整,必然带来货币供求的非均衡。
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均衡和非均衡更重要的表现为利率的变化。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产生通货膨胀,会使名义利率上升实际利率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产生通货紧缩,会使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上升。
二、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
在现代经济中,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供求的紧张状态,物价上涨和社会不稳定;如果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疲软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萧条。一般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使经济在社会总供求完全均衡的基础上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总供求均衡状态与货币的供求状况之间,始终存在紧密的联系。
在货币经济中,所有的商品供给的目的,都是为了换取等值的货币,以作进一步的购买,并进行连续的生产与消费,这形成了商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又形成对商品的需求,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 AS Md 和AD MS,其中AS表示总供给,AD表示总需求。由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在商品供给过剩、技术手段取得很大进步的今天,社会总需求更多地制约社会总供给,货币供给从实质上看也受制于货币需求,四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AS MD
AD MS
从上图关系式中可看出,如果AS=AD,则会有MD=MS;如果AS<AD,则有MD<MS,即存在通货膨胀;如果AS>AD,则有MD>MS,即存在通货紧缩。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否与货币供求的均衡与否有密切关系。
三、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节
货币供求的均衡和非均衡表现为物价和利率水平的变化,在完全的市场经济状态下,价格和利率的波动也会使货币供求由非均衡自动过渡到均衡,也就是说在完全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均衡和非均衡是由市场自动调节的。
但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货币供求的调控由中央银行完成。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使货币供需实现均衡。虽然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较强,而货币需求更多的取决于企业、个人的行为,中央银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
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均衡的调节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7. 为什么价格水平提高,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因为价格水平升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就会增多,如果不在发行的货币,实际供给就会减少。
拓展资料:
影响价格的五大因素及措施:
1、价值决定价格。
2、供求影响价格。
3、国家政策影响价格。
4、消费心理影响商品价格。
5、地域条件、天气、生产条件等等也是影响价格的因素。
财政收支平衡,说明国家掌握的集中化资金来源同对资金的需求、国家掌握的产品同对产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是适应的,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正常,币值和物价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市场物价稳定是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供需三者综合平衡的反映。
价格的作用主要有:
价格是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指示器借助于价格,可以不断地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调节资源的配置方向,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在市场上,借助于价格,可以直接向企业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各企业根据市场价格信号组织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价格的水平又决定着价值的实现程度 ,是市场上商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标志。
而当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价格过高时,消费者也就可能作出少买或不买这种商品,或者购买其他商品替代这种商品的决定。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动起着改变消费者需求量、需求方向 ,以及需求结构的作用。
价格水平 与 货币需求的关系?
用货币供给需求曲线来理解“the price level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money demand".
当money demand右移的时候,即increase in money demand,则the equilibrium price level提高,表示增加。由此,对于货币的需求的增加将带动货币的价格上涨。
而”expectation of inlation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money demand“,
很好理解,对inflation的预期,即人们认为在未来将会出现通胀,钱不值钱,理性人将抛售货币,转换成可以保值增值的东东,如房屋。因此,将影响货币需求。
总结,对物品的需求将带动对货币的需求,将推动货币价值的上升;然而,若货币的上升没有匹配的商品的话,导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这种预期将减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