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什么时代货币面值最多
『壹』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发展史: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出现过布钱、刀币、圆钱、五铢钱、通宝、制钱、银两、银元、铜元以及牺牲品类金银币、谷帛币和纸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
2、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3、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中国在什么时代货币面值最多扩展阅读
明清货币
明“银”,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
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清朝货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
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
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
『贰』 建国时最大面值的人民币是多少
不懂行的朋友不要乱说!建国前在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区币”,根本不是人民币。延安时期连中国人民银行还没成立呢,哪来的人民币?!至于人民币在1955年3月1日开始改换新币(第二套人民币)前发行的旧币(第一套人民币),最大面额也不是100000元。
最早的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时开始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一直使用到建国后的1955年。这套人民币的最小面额是1元(没有角、分),最大面额则是50000元。但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规定它与第一套人民币的兑换比值是1比10000,所以第一套人民币的“50000元”,其实只相当于后来的5元钱。
第二、第三套人民币的最大面额均为10元,如今流通的第四、第五套人民币,最大面额
『叁』 为何当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最大面值会高达5万元
因为在第一套人名币发行之前的货币面额都很大,再加上后来的通货膨胀。所以我国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面值就很大了,最大的可以达到5万元。不过后来国家也意识到了面值过大这个问题,所以第一套人民币只流通了七年便停止流通了。
另外发行这么大面额的纸币也和国民党有点关系。在战争开始之前,蒋介石就想要发行一种统一的货币。于是他设计制造了“法币”向全国推广,结果却不尽人意。后来战争爆发,法币的权威性更是降低了不少。慢慢的法币陷入了一个怪圈,通货膨胀加剧—法币增大面额,加大印刷量—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
不仅法币是这样,一些地方的货币面额也都很大。所以第一套人民币也就受到了一些影响,发行了面值高达5万元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