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領域引起金融風暴
㈠ 金融風暴是咋回事
[編輯本段]定義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編輯本段]類型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編輯本段]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一場震驚世界的金融風暴席捲而來,全球正面臨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由於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長期失衡,這場源自美國的金融風暴,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強、連鎖效應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憂慮。可以預見,危機的演變以及各國的應對將對全球金融、經濟乃至於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一)
這場金融危機的成因,涉及美國的消費模式、金融監管政策、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以及美國和世界的經濟結構等各方面因素,盡管各方的說法還不盡一致,但以下幾點已為多數人所認同。
一、房地產泡沫是危機的源頭禍水。
次貸危機說到底是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發的危機,而房地產泡沫的催生既和美國社會的「消費文化」有關,也和美國不當的房地產金融政策和長期維持的寬松貨幣環境有直接關系。
美國經濟長期以來一直有高負債、低儲蓄的特徵,不但居民大手大腳地借債消費,而且國家也鼓勵大規模借貸和超前消費。近年來,個人消費支出佔美國GDP的比重達到了70%的歷史新高。從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國個人積累的債務更是達到過去40年的總和。可以說,美國政府和社會近年來一直是在債台高築的危險狀態下運行的。
美國人近年來不斷增強的消費勇氣主要來自於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為了應對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1年「9·11」事件的沖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打開了貨幣閘門,試圖人為改變經濟運行的軌跡,遏制衰退。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使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
貨幣的擴張和低利率的環境降低了借貸成本,促使美國民眾蜂擁進入房地產領域。對未來房價持續上升的樂觀預期,又使銀行千方百計向信用度極低的借款者推銷住房貸款。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託在了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上。在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美國自有住房者每年從出售房屋、房屋凈值貸款、抵押貸款再融資等套現活動中,平均提取了近1萬億美元的「收益」。當經濟開始周期性下滑,貨幣政策出現調整,利率提升,房價暴跌,泡沫也隨之破滅,整個鏈條便出現斷裂,首先是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大幅上升,從而引發了次貸危機。
二、金融衍生品過多掩蓋了巨大風險。
美國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當日,一名雇員拿著私人物品離開公司。(新華社/路透)
傳統上,放貸銀行應該把貸款記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並相應地把信用風險留在銀行內部。但是,美國的大批放貸機構卻在中介機構的協助下,把數量眾多的次級住房貸款轉換成證券在市場上發售,吸引各類投資機構購買;而投資機構則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術,再將其打包、分割、組合,變身成新的金融產品,出售給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這樣一來,提供次貸的銀行變魔術般地銷掉了賬上的抵押貸款這類資產。表面上看,這是皆大歡喜的「金融煉金術」:購房者能以極低的首付款甚至零首付獲得房產;提供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不必坐等貸款到期,通過打包出售債權方式便提前回籠了資金;提供資產證券化服務的金融中介可以在不承擔風險的情況下賺取服務費;由抵押貸款演變成的各種新型金融產品,又滿足了市場上眾多投資者的投資牟利需求……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調查,美國次貸總額為1.5萬億美元,但在其基礎上發行了近2萬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進而衍生出超萬億美元的擔保債務憑證(CDO)和數十萬億美元的信貸違約掉期(CDS)。
資產證券化所創造的金融衍生產品本來可以起到分散風險、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效率的作用,但是,資產證券化一旦過度,就加長了金融交易的鏈條,使美國金融衍生品越變越復雜,金融市場也就變得越來越缺乏透明度,以至於最後沒有人關心這些金融產品真正的基礎是什麼,也不知道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
在創新的旗號下,投機行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與實體經濟相脫節,虛擬經濟的泡沫被「金融創新」越吹越大,似乎只要倒騰倒騰那些五花八門的證券,財源就可滾滾而來。通常,虛擬經濟的健康發展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一旦虛擬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起初1元錢的貸款可以被逐級放大為幾元、十幾元甚至幾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風險也隨之被急劇放大。當這些創新產品的本源——次級住房信貸資產出現問題時,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就猶如空中樓閣,轟然坍塌下來。
三、美國金融監管機制滯後,致使「金融創新」猶如脫韁之馬。
美國紐約華爾街投資銀行家約蘇亞·珀斯基失業後始終沒能找到工作,他日前竟然「放棄尊嚴」,掛著一塊推銷自己的牌子走上街頭找工作。
以負有維護美國經濟整體穩定重責的美聯儲為例,它只負責監督商業銀行,無權監管投資銀行;而負責投資銀行的監管方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只是在2004年經過艱難談判後才獲得監管權的。這就使得像美國國際集團(AIG)這樣涉及多領域的「巨無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處於根本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可以自由自在地進行「金融創新」。
金融評級機制在此次危機中,也出現了嚴重失誤。那麼多金融機構的貸款出現了問題,它們發行的金融產品有那麼多漏洞,金融評級機構居然「視而不見」,使很多問題債券、問題銀行能夠長期被評估為「優等」。一位在某評級機構的結構性金融產品部門工作的業內人士形象地說,什麼都可以評級,我們甚至可以評估一頭被結構化的母牛。這無異於在鼓勵華爾街大施「金融煉金術」,肆無忌憚地四處「圈錢」。
由於國際金融體系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而美國又無視一些國家多次提出的加強監管的建議,因此,整個國際層面也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在監管滯後的整體氣氛下,金融機構的貪婪性迅速膨脹。
(二)
此次金融風暴,本質上是美國模式市場經濟治理思想的嚴重危機。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教授大衛·科茲指出,目前的美國金融風暴,是資本主義一種特殊制度形式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形式作用的結果。由於金融管制的解除,沒有了國家的密切監管,資本主義的金融部門就會出現內在的不穩定。
冷戰結束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新自由主義不僅僅只是美國經濟政策的基礎,也成為美國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新自由主義雖然對治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的滯脹起到了一定的療效,但它不是萬能的。
所謂新自由主義,是一套以復興傳統自由主義理想,以盡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為主要經濟政策目標的思潮。一些學者稱之為「完全不幹預主義」,因其在里根時代勃興,因此又稱其為「里根主義」。而「金融大鱷」索羅斯把這種相信市場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理念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索羅斯在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時表示,「(華爾街的危機)是我所說的市場原教旨主義這一放任市場和讓其自動調節理論的結果。危機並非因為一些外來因素,也不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是體制給自己造成了損失。它發生了內破裂。」
新自由主義的模式,突出強調「最少的政府幹預,最大化的市場競爭,金融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由於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新自由主義的思想對這個體系也形成了極大影響。包括會計制度、市場評級體系、風險控製程序,乃至金融政策,甚至市場適用的語言、計價貨幣等,統統採用的是美國規則,國際金融體系實際上成了美國金融體系。很顯然,這不符合平等、公平、協商的國際原則,無視各國發展階段、管理水平、經濟和社會體制的差異。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已經認識到,未來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與調整要想取得成果,就必然要觸動這一思想基礎。
(三)
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發生的金融風暴,必然會產生比以往更強烈的沖擊。
首先,這個全球性的影響來自於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主導下建立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但是,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美元仍然是當今國際儲備和貿易結算的主要貨幣。直到目前,美元在國際結算和全球各央行外匯儲備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60%以上。「領頭羊」一出問題,必然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致使全球金融市場迅速陷於極度恐慌之中。
其次,金融全球化讓世界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風險。由於金融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今天世界各地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金融開放之中,大筆「熱錢」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動,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品將全球金融機構盤根錯節地聯系在一起,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又占據著最為有利的地位。最典型的就是,美國一些金融機構把大量的房地產抵押債券打包後,出售給了很多國家。正因為如此,發源於美國這一全球最大經濟體和最發達金融體系的金融風暴,才會造成史無前例的影響。
隨著全球金融動盪的加劇,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流動性短缺、股市大跌、匯率震盪、出口下降、失業率上升等現象,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正面臨嚴峻考驗。
金融風暴首先重創了美國的銀行體系,粉碎了這個「世界最完備體系」的神話。美國商業銀行的市場集中度遠遠落後於歐洲國家。美國有大量的州立銀行與中小銀行。這些銀行在過去幾年內投資了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金融產品以及其他證券化產品。次貸危機爆發後,它們出現了大面積的資產減記與虧損。這些中小銀行抵禦危機的能力很差,也很難得到美國政府的救助,因此在未來破產倒閉的概率很高。
在世界范圍內,歐洲銀行業受殃及最深,因為歐洲銀行過分依賴於短期借貸市場,而不是通常的客戶儲蓄。新興市場經濟體也很難獨善其身。金融危機爆發後,大量資金從新興市場經濟體撤離,一些自身經濟結構比較脆弱、對外資依賴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正面臨嚴峻考驗。
最令人擔憂的是,全球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要傳導至實體經濟領域,拖累甚至阻滯全球經濟增長。目前,美國房地產投資已經持續縮減。而在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價格交替下挫的負向財富效應的拖累下,美國居民消費日益疲軟。由於自身股價下跌,美國企業投資的意願和能力均有所下降。而由於能夠提供的抵押品價值下跌,美國企業能夠獲得的銀行信貸數量也大幅下降。美國經濟在2009年陷入衰退幾乎已成定局。歐元區經濟、日本經濟等發達經濟體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在2009年的增長前景也不容樂觀。
由於美國經濟佔全球比重近30%,其進口佔世界貿易的15%,美國經濟衰退將導致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進而影響一些外貿依存度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和經濟增長。而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嚴重影響,很有可能帶來全球范圍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形成經濟復甦的新障礙。大規模救市措施,也會使本來就有巨大財政赤字的美國政府雪上加霜,一旦出現大肆發行債券、印發鈔票,勢必會導致美元信用下跌,並推高全球通脹率。
規模空前的金融風暴是對世界各國經濟治理能力的考驗,是對世界各國加強國際合作的誠意與決心的考驗。目前,國際社會正密切關注著這場危機的走勢,關注著全球各國的應對舉措及其所產生的效應
㈡ 金融風暴是什麼意思
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又稱金融危機。以下是關於金融風暴的詳細解釋:
定義:金融風暴是指金融領域內的一系列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價格等,在短時間內出現急劇的、超出正常周期的惡化現象。
表現:金融風暴通常伴隨著金融機構的倒閉、商業破產數的增加、資產價格的暴跌以及市場信心的崩潰等。
影響:金融風暴對經濟、社會和政治等多方面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或衰退,失業率上升,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甚至可能引發政治危機。
歷史案例:歷史上著名的金融風暴包括1998年的世界金融風暴、2000年的美國金融蕭條以及2008年的全球次貸經濟危機等。這些事件都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和損失。
㈢ 金融風暴是哪一年 金融危機有哪幾年
金融風暴,作為金融危機的另一種稱謂,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金融指標急劇、短暫且超周期地惡化,引發一系列危機。這種危機通常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上升、社會普遍經濟蕭條,有時甚至會引發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在歷史上,金融風暴曾以不同的形式和規模發生過九次。
1974至1975年間,全球性金融危機首次爆發,其根源在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美國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石油危機。這場危機主要沖擊了股票、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和商業地產。
緊接著的1979至1982年,又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這次危機由美國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石油美元滾滾流入第三世界國家所引發。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國成為重災區,災難迅速波及世界眾多國家。
1985至1987年間,美國金融危機接踵而至。強勢美元政策吸引了投機資金迴流美國,導致房地產和股市瘋漲。然而,隨著1987年10月19日股市的暴跌,這一領域的崩盤也標志著金融體系的動盪。
1990至1992年,日本金融危機爆發。這場危機起源於1985年的《廣場協議》,美國強迫日元大幅升值,從而催生了日本經濟體系的大泡沫。股市和房地產成為主要崩盤領域,股市跌幅超過70%,房地產跌幅超過50%,災難迅速蔓延至銀行金融和整個經濟體系,導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衰退。
此後,歐洲匯率機制(ERM)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亞洲金融危機和俄羅斯債務危機相繼發生。這些危機各有其獨特的起源和影響因素,但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進入新世紀後,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導致的信用市場急劇萎縮以及美國次級債務危機和全球信用市場動盪再次引發全球關注。這些事件提醒我們,金融危機的產生往往與房貸危機、銀行危機和金融杠桿率過高密切相關。
房貸危機方面,一些國家為了刺激消費採用零首付等方式,卻忽略了消費者的還債能力。當這種消費模式達到一定基數時,危機便可能爆發,進而影響全國甚至全球經濟。
銀行危機方面,一些國家為了促進GDP增長而要求銀行大肆放貸,不經過考察和篩選。這導致銀行到期收不回賬或倒閉等現象頻發,進一步加劇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此外,金融杠桿率過高也是金融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過高的杠桿率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導致經濟膨脹嚴重並出現極大風險。例如,美國金融危機就源於杠桿率過高導致的經濟泡沫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