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金融機構如何響應碳金融
① 碳金融是什麼意思
碳金融是指服務於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以下是關於碳金融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
碳金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但一般而言,它泛指所有服務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這些活動包括但不限於直接投融資、碳權交易、銀行貸款等。簡而言之,碳金融是將碳排放權視為一種有價值的商品,通過市場機制進行交易,從而推動低碳技術、項目和政策的實施。
二、主要內容
- 碳排放權交易:這是碳金融的核心內容之一。通過市場機制,將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進行交易,從而激勵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形成,為碳金融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 低碳項目投融資:金融機構通過提供貸款、股權融資等方式,支持低碳技術、項目和產品的研發與推廣。這些項目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開發可再生能源等。
- 碳金融產品創新:隨著碳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各種碳金融產品應運而生,如碳期貨、碳期權、碳基金、碳債券等,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選擇,同時也為碳減排項目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渠道。
- 碳金融服務:金融機構還提供碳咨詢、碳審計、碳資產管理等服務,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和參與碳金融市場,實現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三、意義
碳金融的發展對於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有助於激勵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其次,碳金融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和風險管理工具。最後,碳金融的發展還有助於推動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促進全球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碳金融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手段,其內涵與外延隨著全球氣候政策的演變而不斷豐富和發展。
② 實現碳中和,綠色金融如何助力
近日,《中國銀行保險報》獲悉,銀保監會將研究完善綠色金融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規范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綠色產業,加強環境和 社會 風險管理,提升綠色金融專業能力和金融服務質效,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工作,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去年9月,我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後,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均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達成進行了部署,並提出了需要實現的量化目標。
綠色金融機遇與挑戰並存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超過11萬億元,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環保項目的貸款余額及增幅規模位居前列。
綠色信貸環境效益也在逐步顯現,按照信貸資金占綠色項目總投資的比例計算,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每年可支持節約標准煤超過3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當量超過6億噸。
得益於綠色金融政策的加碼,以綠色債券為主的ESG主題債券也快速發展。截至2021年2月底,符合境內綠色認證標準的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累計超1.2萬億元,2016年以來連續5年發行規模超2000億元,為支持綠色低碳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碳中和目標的確立,綠色金融需要發揮更大作用。2021年中國銀保監會工作會議提到,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信託。央行行長易綱日前也明確表示,央行已經把綠色金融確定為今年和「十四五」時期的一項重點工作推進。
據行業估算,為了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就需要約22萬億元的投資。如何滿足這么龐大的綠色投融資需求,需要包括金融體系在內的市場資金充分參與,對於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而言,既帶來機遇,也帶來不小的挑戰。
創新綠色投融資模式
2012年起,原銀監會制定發布《綠色信貸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引導銀行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支持,注重防範環境和 社會 風險,提升自身的環境和 社會 表現。目前,我國已逐步構建起一套綠色信貸政策體系。
在此基礎上,近年來,銀保監會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發展能效信貸、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 探索 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
今年2月9日,全國首批6筆碳中和債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合計發行規模共計64億元。這是全球范圍內首次以碳中和命名的貼標綠色債券產品。3月18日,國家開發銀行發行了首單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發行規模約200億元,是目前全市場發行金額最大的專項用於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綠色債券。此外,市場上還先後落地了市場首單碳中和證券化產品、首單碳中和並購債權融資計劃、首單綠色權益出資型票據等碳金融產品。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分析師馮琳指出,碳中和債券是聚焦碳減排目標的綠色債券,屬於綠色債券的一種。銀行機構創新推出聚焦碳減排的碳中和債,有利於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更好發揮綠色債券這一重要綠色金融產品支持綠色發展的功能。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信貸投入和創新力度也在加大。不久前,興業銀行制定了新一輪五年發展規劃,提出2025年全行綠色融資余額突破2萬億元。近日,該行還落地了首例以遠期碳匯產品為標的物的約定回購融資項目,通過「碳匯貸」綜合融資項目為福建一家林場發放2000萬元貸款。
也有銀行結合所在地發展特色和產業支持政策,不斷創新推出綠色信貸產品。如郵儲銀行的光伏貸、建設銀行的綠色智造貸、農業銀行的油茶貸、湖州銀行的綠色園區貸等。部分綠色金融業務領先的機構,也在綠色供應鏈金融上不斷創新,綠色設備與綠色產品買方信貸、保理等綠色供應鏈金融產品不斷涌現。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遙表示,環境權益抵質押貸款、碳中和債等創新產品的出現,顯示出金融機構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創新活力。未來,創新應當成為發展綠色的重要抓手,持續增強綠色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金融機構需要不斷向低碳產業傾斜,加強對綠色產業的支持。與此同時,立足強化減排的目標,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汽車 、碳捕獲與封存等綠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也將為銀行帶來可持續發展機遇。
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結合2020年的貨幣政策,預計2021年有關部門將在MPA(宏觀審慎評估)考核體系中進一步加強對綠色金融的考核,促使銀行加大對綠色金融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同時,氣候投融資將日益成為銀行綠色金融重要領域,銀行綠色金融債券發行力度也將同步加大。
健全綠色標准,防範綠色風險
據悉,當前商業銀行拓展綠色金融業務仍存在一些困難,例如目前各個行業和國內外綠色標准不完全統一、信息披露制度不夠完善。同時,氣候和環境變化的影響尚未納入綠色金融風險的系統考量之中,這些制度建設的短板無形中使得金融機構參與綠色金融項目的難度和風險加大。
中金研究院副總經理周子彭認為,為了更好實現綠色發展目標,國家應統一綠色金融的標准制定,健全綠色信息的披露機制,完善「外部性內生化」的政策激勵,全面發展多元化綠色金融市場,加強培育綠色投資理念,將環境風險納入監管政策考量。
《中國銀行保險報》了解到,目前銀保監會正在推動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工作。去年,銀保監會已與相關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開發氣候友好型的綠色金融產品,加大對氣候變化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時,銀保監會還鼓勵金融機構借鑒國際良好實踐經驗,加強融資項目的環境與 社會 風險管理,完善信息披露,積極參與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下一步,銀保監會還將研究完善綠色金融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規范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將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綠色產業,加強環境和 社會 風險管理,提升綠色金融專業能力和金融服務質效,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工作,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魯政委表示,對於商業銀行而言,未來一是要降低高碳資產配置,二是要逐漸建立全面的氣候環境風險管理體系,三是要加強氣候相關信息披露。
③ 實現可持續金融發展,金融機構應該怎麼做
國內主要綠色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目前國內主要綠色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有中國銀行(601988)、工商銀行(601398)、建設銀行(601939)、農業銀行(601288)、交通銀行(601328)等。
本文核心數據:主要金融機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及佔比情況、主要金融機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投向、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綠色保險保額及賠付金額、綠色保險投資余額
政策推動綠色金融行業發展
隨著國家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的金融業開始改變觀念,向「環境友好型」過渡,也逐漸地把綠色金融理念提升到操作層面,近年來在國內掀起了一場「綠色金融」風暴。國家不斷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
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金融的定義與分類,綠色金融體系包括了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所有主要金融工具。
綠色信貸為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綠色貸款是最主要的融資渠道,我國綠色信貸規模位居世界第一,近年來,我國綠色信貸規模及佔比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2021年末,我國主要金融機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到15.9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總規模的比例提升到8.25%。
我國綠色信貸分用途來看,47%的綠色貸款用於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26%和12%的綠色貸款分比用於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
綠色債券穩定發展
綠色債券是指任何將所得資金專門用於資助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或為這些項目進行再融資的債券工具。我國綠色債券發行時間較晚,近年來發行規模保持穩定增長。2020年中國綠色債券在境內外市場的發行總量達到約2895億元人民幣(440.7億美元),較2019年的3860億元人民幣(558億美元)減少了21%。2021年上半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快速增長,達到2013億人民幣(376億美元)。
綠色保險增長迅速
我國綠色保險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提升。根據中國保險業協會數據,2018年至2020年我國綠色保險保額與賠付金額持續增長,2020年我國綠色保險保額達到18.33萬億元,同比增長24.9%,綠色保險賠付金額213.57億元,同比增長11.6%。初步估計2021年綠色保險保額超過25萬億元,賠付金額達到240億元。
我國保險資金向綠色投資領域的傾斜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根據中國保險業協會數據,我國綠色保險投資余額由2018年的3954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5615億元。初步估計2021年其規模將接近7000億元。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綠色金融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④ 碳金融是什麼
碳金融:概念及應用領域概述
碳金融泛指圍繞低碳經濟所產生的各種金融活動。它主要關注如何有效管理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風險與機遇,涉及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投融資及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以下是關於碳金融的詳細解釋:
一、碳金融的核心概念
碳金融主要關注碳排放權的價值實現和交易。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碳減排成為各國共同的目標。在這一背景下,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商品,被納入金融市場的交易范疇。金融機構通過提供與碳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碳排放權交易、碳債券等,幫助企業和政府實現碳資產的流動和增值。
二、碳金融的應用領域
碳金融涉及多個應用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是碳金融最主要的活動場所,金融機構參與碳排放權的買賣,推動碳價的合理形成。
2. 綠色投融資: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綠色項目融資,支持低碳技術和產業的研發與投資。
3. 碳金融產品創新:開發碳債券、碳基金等金融產品,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投資渠道。
三、碳金融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對低碳經濟的重視,碳金融在推動綠色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能幫助企業和政府管理碳排放風險,還能為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機會,促進資金的流動和合理配置。此外,碳金融也是實現全球減排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發展趨勢及前景展望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嚴重和各國對減排的重視,碳金融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政策的推動,碳金融產品將更加多樣化,市場規模也將不斷擴大。同時,隨著各國對低碳經濟的投入加大,碳金融在支持綠色發展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因此,對於金融機構和企業來說,了解和把握碳金融的發展趨勢和機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