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技金融有什麼理論
A. 金融創新的理論有哪些
金融創新的理論基礎
(一)西爾柏的約束誘導型金融創新理論
1.西爾柏(W.L.Silber)主要是從供給角度來探索金融創新。西爾柏研究金融創新是從尋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創新最積極這個表象開始的,由此歸納出金融創新是微觀金融組織為了尋求最大的利潤,減輕外部對其產生的金融壓制而採取的「自衛」行為。
2.西爾柏認為,金融壓制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其二是內部強加的壓制。
(二)凱恩的規避型金融創新理論
1.凱恩(E.J.Kane)提出了「規避」的金融創新理論。所謂「規避」就是指對各種規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實行迴避。「規避創新」則是迴避各種金融控制和管理的行為。它意味著當外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與機構內在要求相結合,迴避各種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就產生了金融創新行為。
2.「規避」理論非常重視外部環境對金融創新的影響。從「規避」本身來說,也許能夠說明它是一些金融創新行為的源泉,但是「規避」理論似乎太絕對和抽象化地把規避和創新邏輯地聯系在一起,而排除了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因素的推動力。
(三)希克斯和尼漢斯的交易成本創新理論
1.希克斯(J.R.Hicks)和尼漢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創新理論的基本命題是「金融創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這個命題包括兩層含義: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創新的首要動機,交易成本的高低決定金融業務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實際意義;金融創新實質上是對科技進步導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應。
2.交易成本理論把金融創新的源泉完全歸因於金融微觀經濟結構變化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為它忽視了交易成本降低並非完全由科技進步引起,競爭也會使得交易成本不斷下降,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對降低交易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
3.交易成本理論單純地以交易成本下降來解釋金融創新原因,把問題的內部屬性看得未免過於簡單了。但是,它仍不失為研究金融創新的一種有效的分析方法。
(四)金融深化理論
1.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S.肖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對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
2.肖提出金融深化理論,要求放鬆金融管制,實行金融自由化。這與金融創新的要求相適應,因此成了推動金融創新的重要理論依據。
(五)制度學派的金融創新理論
1.以戴維斯(S.Davies)、塞拉(R.Sylla)和諾斯(North)等為代表。
2.這種金融創新理論認為,作為經濟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金融創新應該是一種與經濟制度互為影響、互為因果關系的制度改革。
(六)理性預期理論
1.理性預期學派是從貨幣學派分離出來的一個新興經濟學流派,最早提出理性預期思想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約翰?穆斯。20世紀70年代初,盧卡斯正式提出了理性預期理論。
2、理性預期理論的核心命題有兩個:
(1)人們在看到現實即將發生變化時傾向於從自身利益出發,作出合理的、明智的反應;
(2)那些合理的明智的反應能夠使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七)格林和海伍德的財富增長理論
格林(B.Green)和海伍德(J.Haywood)認為財富的增長是決定對金融資產和金融創新需求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