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金融產品有哪些
1.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金融泡沫
回想一下2008年由美國引起的金融危機事件,雖然我國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應對,雖然沒有產生什麼較大的影響,但對一些人還是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因而,經濟的運作,最害怕的便是金融泡沫了,回憶歷史,又有那裡金融泡沫呢?
鬱金香泡沫
鬱金香泡沫是發生在16世紀的荷蘭,也是歷史上有記錄的最早的一次經濟泡沫。事件始末:16世紀的時候,鬱金香被引入了歐洲,從土耳其。人們因為很喜歡這種植物,17世紀的時候,一些罕見的鬱金香品種便被炒到了非比尋常的高價,於是引起了投機,人們開始瘋狂的購買,只是為了讓他值錢,結果可想而知。
金融泡沫對百姓的傷害是最大的,所以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我們更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想著投機。
2. 震驚!工行4.1%的理財產品暴雷,低風險不等於低收益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這群高凈值用戶絕對想不到,在國有第一大行工行購買的100萬起投、收益只有4.1%的理財產品,竟然也會「暴雷」。
一、工行代銷40億產品暴雷始末
10月16日,由宇宙第一行工商銀行代銷的鵬華資管的理財產品【鵬華聚鑫1號-25號】系列資管計劃全線違約。25隻固收產品總規模或超40億元,資金缺口或超20億元。
據悉,工行替鵬華資管代銷的這款理財產品,100萬起投,期限6個月,收益4.1%,風險等級是R3(中低風險),是一款專為高凈值用戶提供的穩健型理財產品。可令人沒想到的是,七月以來產品陸續到期,投資人卻並沒收到本應如期兌付的本金與利息。
等待期間,鵬華資管連發了三個公告,先是稱延期30天分配,而後又將期限延至40天,到了10月16日,竟直接宣布產品違約暴雷了……
要知道購買這款理財產品的,都是擁有百萬資金的大額客戶。雖然不是工行違約,但這些客戶畢竟都是通過工行這個「中間商」購買的產品。
作為國有五大銀行之首的工行自知理虧,所以立馬提出了一份解決方案——大致意思是,若想立馬拿回本金,則需自行承擔最高40%的虧損!
也就是說,如果你投了100萬,現在只能拿到60萬!
聽聞消息的投資者震驚不已。100萬存在銀行6個月,結果不僅收益全無,還要倒賠40萬,這事兒放在誰身上都受不了啊!
似乎已經預知到這樣的解決方案不會有投資者買單,工行緊鑼密鼓提出了第二套解決方案——今年10月20日兌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轉為工行理財,2%本金作為該理財的收益,1年後到期兌付。
因為有了第一個方案的刺激,第二個方案一出,投資者們便立馬與其簽訂了協議。即便心中仍有很多不滿,可此時拿回本金才是關鍵。
二、低收益不等於低風險
9月18日,銀保監會消保局、央行消保局主要負責人曾千叮嚀萬囑咐,提醒投資者:金融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准備損失全部本金。
這些大戶們聽從了來自高層的意見,100萬存款,沒有拿去買股票基金,也沒有投向信託債券,而是選擇了國有銀行利息極低的理財產品,卻沒想到最後還是「雷」了。
更不幸的是,我們的用戶中就有購買了這款銀行理財的受害者。
產品暴雷後,這位用戶在後台一連發了三個感嘆句給安小妹:
這可是工行啊!
國有第一大行!
收益只有4.1%,怎麼也會暴雷?!!
不只是他慌了,很多同樣在銀行購買了理財產品的老客戶也都惶恐不安,紛紛跑來問我,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會不會也跟風爆掉?
安小妹思慮再三,最後是這樣回復的:
1、這次暴雷的不是工行,而是工行代銷的產品,所以大家不要過多的進行聯想,自己嚇自己。
2、要注意區分銀行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雖然兩者收益相差不大,但銀行存款50萬內由保險公司保本保息,而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則不然。資管新規後,銀行≠保本。即便是國有銀行,也不存在剛兌這一說法。
3、低收益不等於低風險。風險如何,還是取決於理財產品背後投了什麼。買理財產品前,一定要仔細查看說明書。不管是再大的機構,在底層資產說明裡不清不楚的,一定不要買。
三、銀行理財還能買嗎?
去年招行代銷的錢端理財產品暴雷,投資者損失14億。
我有個親戚,辛苦大半輩子攢下的100W,投在裡面,一夜之間全沒了。那錢,本來是想明年給兒子結婚用的,現在錢沒了,家也快散了~
今年,先是中行原油寶事件,投資者損失30億。
這次,工行代銷的年化收益只有4.1%的40億固收產品又全線違約,很多人心中都不禁泛起這樣一個疑問:銀行理財還能買嗎?
安小妹還是那句話:買是可以買,但絕不能再閉著眼睛隨便買了。
這次工行代銷產品暴雷,雖然大部分投資者有望拿回本金,但虧損的利息卻在警告著所有投資者——剛兌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被打破。無論是大銀行,還是低收益,都不再是產品安全的絕對保障。
未來的理財市場變幻莫測,沒有人可以單靠幸運避開所有雷區,投資者要麼自己花時間學習,讓自己專業起來;要麼找個靠譜、專業、值得信賴的理財師,幫你分析評估。
後面安小妹,也會盡量多用這樣直白的語言,講透一個個金融騙局,盡可能的多為大家普及一些金融知識,幫助大家避開金融里的那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