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到期怎麼取
1. 我的理財產品到期了怎麼贖回
個人贖回理財產品請卡主本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銀行卡到開戶行所在省內的任意營業機構辦理。同時開通櫃面端和電子銀行端的個人客戶,在櫃面認購、申購的理財產品可在電子銀行端贖回;在電子銀行端認購、申購的理財產品也可在櫃面端贖回。
個人掌銀贖回理財產品的方法:
請您登錄掌銀APP,點擊「投資→理財→我的理財→持有理財產品」,選擇交易賬戶,點擊可贖回產品的贖回按鈕進入贖回頁面,默認贖回份額為全部份額,贖回份額可自行修改。
個人網銀贖回理財產品的方法:
請您登錄個人網銀,點擊「投資→理財產品→我的理財產品」點擊可贖回產品的贖回按鈕進入贖回頁面。
2. 理財產品到期日當天可以取出嗎
具體要看情況如果你是在某些平台上購買的理財產品一般到期的時候會自動取出但是取出不能當天取出他會有個取出的期限可能會當天進行開始取出但是具體到賬的日期可能會延遲一天到兩天。
是在櫃台上購買的理財產品允許到期後你直接去櫃台匯允許取出但是如果在平台上比如支付寶上等平台取出好像是有一定延遲性。至少本人購買的理財產品都是到期取出,但是不能實時到賬。
3. 農行理財產品到期怎麼贖回
農行理財產品到期後,一般是在到期日後的一個工作日內到賬。如遇節假日或者周末的情況,則在節假日或者周末後的一個工作日內到賬。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
4. 定期理財產品到期後怎麼辦
大部分是自動贖回的,就像銀行定期存款一樣,可以到期取出,若是到期沒有取出,是會繼續運營的。
當你發現自己的理財產品到期了沒有取回可以第一時間去看看,有的是自動進入下一個理財周期,有的是自動贖回。
若是自動贖回的話,錢是直接到賬戶或者銀行卡裡面的,若是錢沒有出來,就是自動進入下一個理財周期了。
(4)理財產品到期怎麼取擴展閱讀:
理財(Financing),指的是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務的保值、增值為目的。
理財分為公司理財、機構理財、個人理財 和家庭理財等。人類的生存、生活及其它活動離不開物質基礎,與理財密切相關。
「理財」往往與「投資理財」並用,因為「理財」中有「投資」,「投資」中有「理財」。所謂的理財也不僅僅是把財務往外投,被投資也是一種理財,不懂得被投資也就不懂得怎麼更好投資。
哪裡能理財
目前國內能夠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的機構主要有銀行、證券公司、投資公司、經濟管理公司等。
1.銀行理財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固定收益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產品與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三類。
2.證券公司理財
證券理財一般包括股票、基金、商品期貨、股指期貨、外匯期貨等,個人或機構投資者可以按照其不同需求及投資偏好選擇不同理財工具。
3.投資公司理財
投資公司理財一般包括信託基金、黃金投資,玉石,珠寶,鑽石等,需要的起步資金較高,適合高端理財人士。
4.APP理財
目前手機上出現了很多一系列APP理財方式,零起步資金,適合大眾所有人群。
如何理財
目前,到銀行、證券公司理財需開立相應理財賬戶。
一般而言,通過銀行開立的理財賬戶可以辦理儲蓄類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基金類產品,大型銀行還可通過銀行系統購買國債。由於銀行網點分布較廣,通過銀行渠道開立的投資理財賬戶可到銀行櫃台辦理。
證券公司開立的理財賬戶可用於股票(包括A股、B股、H股等)、債券(包括國債、企業債、公司債等)、期貨(包括金融期貨如股指期貨、外匯期貨等,商品期貨如黃金期貨、農產品期貨等)等一系列的投資理財工具的投資。
證券賬戶的開立可到各證券公司營業部辦理,需要在交易日內辦理。
投資公司的手續比較方便,一般只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證和銀行卡復印件。投資公司也會為客戶定製專屬理財計劃。
5. 理財的錢怎麼提現到銀行卡
理財的錢要提現到銀行卡里得分情況:第一種情況就是當理財產品到期以後,它是可以直接提到指定的銀行卡的。
第二種情況就是當理財產品到期以後,先把它提到這個理財銀行或者理財平台的賬戶號上,然後再從這個賬戶號再轉到銀行就可以了。
拓展資料:
一、 買的理財怎樣才能拿回來錢?
(一) 如果是開放式理財那麼投資者將理財贖回就能將錢拿回來。
(二) 若是封閉式理財,那麼理財未到期之前錢是拿不出來的,理財未到期之前封閉運作,不能進行申購或者贖回。
(三) 開放式理財開放運作,開放日內就可以進行申購贖回,它的流動性較強;而封閉式理財成立後就進入了封閉期,封閉期間不能做任何的操作,只能到了期限才可以贖回,流動性較差。
二、 投資理財需要注意的事:
(一) 選擇正規的大平台進行投資理財,保證本金的安全,因為某些小平台可能會卷錢跑路;
(二) 投資的錢最好分散,萬一你投資的項目出現虧損情況,你分散開資金投資就會減少損失;
(三) 要有好的心態。理財投資時,有良好的心態很重要,心態好,才能做出理智的選擇;
(四) 要配合金融機構相關人員做好自身的風險能力評估,合理定位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如首次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能力評估及超期限後的風險能力重估等。
(五) 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簽署確認相關協議,並仔細閱讀了解協議內容,對自己簽署的風險確認書及同意購買的產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風險。
三、 買股票好還是理財好?
(一) 股票是風險高但是收益也高,但收益與虧損成正比,從目前的投資行情來看,股票是獲利較高的投資方式之一,同時承擔的投資風險相對較大。
(二) 股票猶如過山車一樣,漲漲停停。如果不了解這個或是閑錢不多的新手切勿盲目進入;
(三) 對於理財產品來說它是有一定風險的,但相對風險最低,不過要擦眼睛選,收益低但固定,風險和收益並存。
6. 請問專家,老人去世前銀行買了理財產品,現在到期怎麼取出
1、理財產品到期後,錢會直接回到銀行活期帳戶里;
2、如果你知道密碼,拿老人的銀行卡和身份證,以及你自己的身份證,可以去銀行代領;
有些銀行會規定 5W 以上不許代領,你可以分次領取或在櫃員機取款;
3、如果你不知道取款密碼,但是銀行卡開通了網銀,你知道網銀密碼,可以通過網銀轉帳;
4、如果你所有密碼都不知道,會比較麻煩,你要去公證處辦理公證,證明你是死者的唯一合法繼承人,有權繼承其一切遺產,然後拿著公證書、銀行卡和身份證去銀行,才能取到款;
5、如果你以上方法都用不了,可以用一個最笨的方法:先不要去注銷老人的戶籍,用老人的身份證在淘寶上注冊一個實名認證的支付寶帳戶,再綁定老人的銀行卡,然後螞蟻搬家,每天轉出2000元,一個月1W元,分數月轉出。或用卡上的錢購物都可以。
7. 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後怎麼處理
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後應辦理贖回。目前許多銀行都發行了類似的理財產品,也被冠以開放式、滾動式的名字。銀行要求客戶在到期日當天辦理贖回,否則會自動延期。目前國內銀行絕大多數理財產品是不能轉讓也不能提前贖回的,如果延期了,則這筆資金無法投資到其他市場。
很多時候銀行都不會明示,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沒有對產品進行詳細說明,沒有告知客戶產品到期要自動延期。
拓展資料:
銀行理財產品主要趨勢
(1)同業理財產品的逐步拓展,將原有外資機構和中資商業銀行之間的「銀銀」合作模式映射到國內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同業理財模式。
(2)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逐步嘗試,產品的穩健與否並不在於是否參與了高風險資產的投資,而是在於投資組合的合理配置。
(3)動態管理類產品的逐步增多,投資方向和投資組合靈活多變和高流動性是該類產品的主要優勢。然而,該類產品的信息透明度問題值得關注。
(4)POP(Proct of Proct)的逐步繁榮,通過不同類型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的投資組合構建來滿足不同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5)另類投資的逐步興起,藝術品和飲品(酒與茶)已逐步進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投資視野,未來的低碳概念、不動產和自然資源的投資將會成為下一個熱點。
銀行理財產品還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保證收益理財產品的收益是固定的,到期後就可以獲得協議上規定的收益,反之為非保證型。
非保證型又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銀行按照約定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反之就是非保本型。
一般銀行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的風險僅次於儲蓄風險,是追求穩定收益的穩健型客戶的最佳選擇。在股市不景氣,樓市、車市觀望的情況下,銀行個人存款賬戶的「閑錢」正開始增多。
8. 理財產品保險到期可取
購買理財保險,不僅可以防範和避免因疾病或災難而帶來的財務困難,同時可以使資產獲得理想的保值和增值效果。不少人購買了理財保險,到期了不知道怎麼辦。小編整理了理財保險的相關資料,告訴大家理財保險到期了怎麼辦。
理財保險到期了怎麼辦
理財保險,是集保險保障及投資功能於一身的新型保險產品,屬人壽保險的新險種。目前在我國開展的理財保險險種主要有分紅保險、投資連結保險和萬能保險。
不少人是從銀行渠道購買的理財保險,其實只要是理財保險,到期了之後取出來都要通過保險公司,銀行只是負責銷售。
在理財保險到期了取出時,需要被保險人帶合同書也就是保險單、身份證、銀行卡到保險公司櫃面辦理領取。也可以委託保險業務員代替辦理,需要簽字確認,在辦理後一般3—7天到賬。
需要注意的是理財保險有繳費期滿和保險期滿兩個日期,如果是交費期滿的話,只是今後你不用繳費了,並不是理財保險到期了,而保險期滿才是理財保險真正到期了。
而不少理財保險都附帶了賬戶,可以把年金和分紅存進去復利增值,一直不取出來。由於理財保險的回報期相當長,所以不少人購買理財保險都是留給下一代,將理財保險每年返還的年金繼續存在賬戶中繼續增值。
當然,是否要取出完全看個人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