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中國的金融風險是什麼

中國的金融風險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06 09:46:20

A. 重大金融風險有哪些

重大金融風險有不適合的宏觀杠桿率,不良的金融秩序以及高風險機構。
金融風險是指參與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所遇到的一切風險,金融風險大致分為八大類,一市場風險;二,操作風險;三,信用風險是流動性風險;五,國家風險;六,聲譽風險;七,法律風險,八,戰略風險。
一,市場風險。股市裡的經典風險提示語就是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里指的就是市場風險,不僅適用於股市,而且適用於所有金融市場。
二,操作風險。這種風險常常發生,無論是股市還是其他市場,由於不完善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以及系統或外部事件造成損失的風險。
三,信用風險。常發生在借款之間,信用風險也叫違約風險。信用風險是銀行最復雜的風險種類,也是銀行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
四,流動性風險。資產價值不發生損失的條件下,及時滿足客戶的流動性需求,從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
五,國家風險。經濟主體在與非本國居民進行國際經濟與金融往來中,因為各種方面的變化而造成損失的可能。
六,聲譽風險。大多數交易建立在對方的聲譽基礎上,如果對方的經濟狀況突然惡化,直接導致聲譽風險。
七,法律風險。金融交易,一旦發生違約或商業活動,經濟活動無法兌現的情況下,往往發生法律風險。
八,戰略風險。不適當的未來發展規劃和戰略決策可能會影響未來發展的潛在風險。
我們常聽到的那句老話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並不是空穴來風,在面對相關的投資與規劃,戰略方面仍需謹慎,盡量規避各種風險,使我們獲得良好發展的必經之路。


B. 當今我國面臨什麼系統性金融風險

首先,從你的提問可以看出你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理解存在偏差。
系統性金融風險指的是所有導致金融風險的因素的總和。也就是說,所有可能導致金融風險的因素之和就是系統性金融風險

系統性風險是金融危機的來源,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實證結果表明,盡管我國目前的總體系統性風險處於相對安全區間,但受房地產信貸、政府債務風險較高及匯率波動、宏觀環境穩定性下降等因素影響,我國整體系統性金融風險自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快速上升,潛在威脅不容忽視。我國應建立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加強逆周期調控,弱化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建立風險預警,從根本上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成因:
我國當前系統性金融風險,從根本上植根於傳統計劃經濟金融體制向市場經濟金融體制轉變這一制度背景。

我國的經濟轉軌是採用漸進的增量改革的制度變遷模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很大比重,為了保證漸進式制度變遷的順利推進,國家必須對國有企業實行制度與戰略上的傾斜,以保證公有經濟部門的快速發展。能否尋求到這筆投資的來源就成為漸進式改革成功的關鍵。

那麼,我國漸進式改革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形成,其內在的必然邏輯在哪裡?

首先是公有經濟部門的投資資金需求的增長與金融剩餘的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2年、2003年迄今五個經濟周期。經濟周期充分表明了,經濟增長速度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在幾次經濟過熱時期,固定資產年增長率超過30%,最高達到61.8%。這么高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意味著公有經濟存在著巨額的投資資金需求。

在公有經濟部門投資資金需求增長的同時,居民部門的金融剩餘在不斷增加。改革開放的27年間,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佔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5.81%迅猛地提高到2005年的77.36%,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余額增長了近700倍,年均增長速度為27.44%,差不多是GDP年均增長速度的2倍。對這筆金融剩餘的動員,就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其次是金融剩餘動員的制度安排。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有部門的資本形成依賴於國家的稅收體制,當時的國家金融部門實質上只是政府的會計部門。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化,公有經濟部門的這種資本形成機制日趨解體。以「撥改貸」為特徵的企業融資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企業的融資途徑由財政主導型向銀行主導型轉變。國有金融機構成為國家動員和聚集居民部門金融剩餘的主要渠道。於是,「政府主導的金融控製成為我國金融制度的核心特徵」。

第三,政府主導的金融制度安排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累積。國家通過其主導的高度集中的間接融資體系(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和直接融資體系(主要是國內的股票市場),吸收了絕大部分的社會金融剩餘,然後通過傾斜性的信貸政策與資本市場准入政策,將稀缺的金融資源分配給低效率的公有經濟部門,這種轉軌的思路和具體的制度實踐導致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累積,突出地表現在國有企業的經營風險與銀行體系的經營風險呈現雙向累積的態勢。

一方面是國有企業的債務負擔增加。從統計數字看, 轉軌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的負債率基本都在60%以上,負債已由個別行業擴延到各個行業,由少數企業擴展到大多數企業,由短期負債擴展到長期負債,由過去的小額零星負債擴展到大額負債,由單純的技改貸款擴延到固定資金、流動資金貸款。

另一方面是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持續上升。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從1995年的22%上升到1999年的41%。近幾年,由於政府的干預及銀行的努力,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每年降低2~3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神奇地從2000年的34%下降到2005年的8.6%,連續5年實現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佔比「雙下降」。表面上看,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正處於下降趨勢之中。但是,有專家估計,經過兩年的宏觀調控,可能是我國不良資產形成的第三個高峰。在隨後的2~3年,新增信貸將產生5%的不良率。

化解風險應從制度入手

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是我國中長期內的主要任務。鑒於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主要產生於制度缺陷,所以,化解風險應從解決形成金融風險的制度因素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及時發現問題金融機構。如果說金融危機猶如火災,金融風險猶如火災隱患,那麼金融預警系統就是消防設備。在體系構建方法上,可以從微觀、宏觀及中間三個層次上來建立一個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按照風險程度的不同劃分為不同檔次,如很高風險、高風險、中等風險和低風險。並可依據國際標准和我國實際情況,設定各檔次的風險概率值,比如95%、75%、50%和15%。然後以各項指標數據乘以風險概率值,概算出從風險可能轉化為危機的量化值。當然,這只是針對可以量化的風險,對於實際上難以量化的風險(如制度性風險以及政府幹預導致的風險),只能進行專項披露和評估。

加強監管主體的協調溝通能力,完善「四位一體」綜合監管系統。當前,我國在強化法定金融監管機構職能的同時,建立以「一行三會」為監管主體、機構內控為基礎、行業自律為紐帶、社會監督為補充的「四位一體」的綜合金融監管。但是,「四大巨頭」都是部級機構,彼此互不隸屬。如何整合有限的金融監管資源,最大限度防範和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央行最後貸款人的作用,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構築最後一道防線。第二,建立固定的金融協調委員會,增強協調磋商能力。從國內現實情況出發,政府可以考慮參照美國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模式,建立固定的金融協調委員會,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人行的領導輪流成為該委員會主席,每位主席任期1~2年,不得連任。第三,建立金融監管信息共享機制。目前,我國信息系統建設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監管部門各自建立一套信息體系,沒有建立網路化的監管信息系統,沒有可供監管人員隨時調閱和分析監管數據的監管信息處理平台,難以做到信息共享。為了提高監管效率,要盡快建立反應靈敏、反饋及時、渠道暢通的監管信息系統,實現金融監管信息共享。

大力推進風險補償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退出機制。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是建立金融穩定長效機制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國際經驗表明,存款保險制度、證券投資者補償制度和壽險投保者補償制度,在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中國金融業發展趨勢看,建立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有利於防止金融機構擠兌風險的傳遞和蔓延,從而在正常金融機構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之間建立起一道「防火牆」。(1)存款保險制度。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隱性存款保險機制,在對為數不多的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中,人民銀行對個人債務都實行保護制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國家信用作後盾。隱性存款保險制度是造成我國銀行業,尤其是四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量居高不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鑒於我國已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我國應建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外資銀行在內的強制性的存款保險制度。(2)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制度。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建立的一種中小投資者保護制度,國際證監會組織將「保護投資者」列為對證券市場三大監管目標之一。我國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基金的建立,主要是針對某些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造成大量資金黑洞所引發的賠付問題,以提高投資者信心,保持證券市場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3)投保者風險補償機制。由於利差損失和投資失誤等因素,人壽保險公司同樣存在破產倒閉的風險,壽險公司的倒閉會給投保人帶來巨大損失,無疑會影響金融系統穩定。目前,中國壽險公司(法人機構)越來越多,應當考慮擇機建立投保者風險補償制度,以形成規范的保險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一方面,國有企業必須強化自我約束機制:一是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逐漸從競爭性領域退出來。二是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三是增加資本投入,降低負債率,優化資本結構。國有企業除了要求財政在力所能及的限度內投入資本金外,必須依靠直接融資方式面向資本市場,通過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等方式解決。

另一方面,加快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股份制商業銀行制度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制度模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制度模式能超越它。目前,我國有三家國有銀行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這並不證明這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就已成為了真正的商業銀行,最多說明它們在制度創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在《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中指出,銀行壞賬80%來自「非金融」領域。國外專家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研究表明,那些受危機影響較大的國家,往往是金融管製程度最高的國家。根據這些經驗教訓,我國政府管理金融理念,應由管制轉為開放,由封閉轉向透明,為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現階段,要合理劃分政府職能在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合理劃分政府與金融市場的職能,解決那些政府以行政權力干預金融市場事務而不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習慣問題,這是轉變政府職能的基礎。二是合理劃分政府與金融企業的職能,解決那些政府「不該管」的問題,這是理順政府職能關系的核心。

C. 中國的金融領域存在哪些風險

摘要 這個問題比較寬泛,可以分為外部風險 內部風險,也可分為經營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 很多分的方式

D. 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存在那些風險並且給出一些評價

1.金融市場還不夠成熟,深度和廣度不夠。我們所說的成熟的、完善的是金融市場的標准:每一個優秀的、發展中的企業可以通過完善和改造融資為企業長久發展增添新的活力:長期投資者能夠得到合適穩定的回報:市場價格基本合理:市場參與者遵守規則。但目前中國金融市場遠遠沒有達到這些標准。總體的金融環境來說,一個市場開放性較強、市場規模比較宏大、金融類產品種類較多、贏利性頗為豐厚和安全性能更高的主題金融環境下,規范的適應負幣和國際金融市場要求的金融市場都可以達到,我國還沒有更好的做到國際金融市場所要求的條件。

2.利率和匯率缺少市場化。如果利息率不可以透明、真實的反應市場借貸和市場供求的關系,然而它卻是以准確無誤的市場利率作為引導和其他經濟各種類型商品的價格:如果匯率不可以准確反映本國貨幣和外國貨幣的供給關系,而是以准確無誤的本年度利率參與國際經貿往來,我國貨幣就很難成為國際通用貨幣,並主動擔任國際通用貨幣的職位。

3.金融市場主體競爭力較弱。中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以及匯率政策任然是隗代金融市場的主打體系是。當前:中行、建行、農行、工行這四大銀行,任然是中國金融市場構成的主體結構、但在整體運行機制上還是和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的。

4.金融風險防範的機制不健全。特別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提高,本國貨幣的外流也將日益增長,而國外本幣的增加會讓市場投機的幾率大幅度提高,容易沖擊本國的金融環境和金融市場,在特定的時期內削弱本國宏觀調控經濟的效用,而且還會造成宏觀經濟政策的失准性。此外,人民銀行也有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權。

5.金融市場尚不完備。我國的金融環境體制現階段還不是特別完善、而且金融市場的機制機構還是不夠健全。表現在:受傳統觀念的約束,投資慾望較弱;銀行沒有企業化發展比較較差,信貸資金任是自給自足制,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相對來說還是不夠完善,信用工具的缺少現有證券的不流通;價格的不完善,不能為投資者帶來較為准確的投資訊息,資金流通不完善:經濟的立法、章程的不完善,缺乏強有力的管理方法。

E. 中國金融的風險與防範

這個問題好大啊,怎麼說呢?
其實中國金融的風險就是市場不規范,政策發布了,可是不兌現,不定因素太多了。
防範嘛,對於不定因素是無法防範的。只能自己小心謹慎了。

F. 金融風險的實質是什麼

金融風險是一定量金融資產在未來時期內預期收入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對於金融經營,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學好如何去控制風險,規制金融風險隱患。

金融風險的基本特徵有以下幾個:

(1)不確定性:影響金融風險的因素難以事前完全把握。

(2)相關性:金融機構所經營的商品—貨幣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機構同經濟和社會是緊密相關的。

(3)高杠桿性:金融企業負債率偏高,財務杠桿大,導致負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隨高度金融風險。

(4)傳染性:金融機構承擔著中介機構的職能,割裂了原始借貸的對應關系。處於這一中介網路的任何一方出現風險,都有可能對其他方面產生影響,甚至發生行業的、區域的金融風險,導致金融危機。

金融風險的管理工作還是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士。FRM是金融風險管理領域里比較具備認可度的證書,FRM持證人是金融風險管理的最佳人選。

FRM(金融風險管理師)——高端金融風險管理人才的「標配」 證書

金融風險管理師(FRM)是金融風險管理的全球標准,由全球風險管理專業人士協會(GARP)開發的全球公認國際證書;在國內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准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獲得FRM認證是在中國及國際金融機構擔任許多風險管理職位的先決條件,並且對職位的晉升或獲得新職位幫助重大。

G. 金融風險都包括哪些類型

一、結構失衡使風險集中

由於我國資本市場、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滯後,國有銀行在資金配置上長期處於絕對支配地位。一方面,居民除了將錢存入銀行外,缺乏其他有效投資渠道,加之教育、醫療和社保等改革帶來的謹慎性預期,使得邊際儲蓄率不斷提高,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

二、金融與財政風險放大

在漸進改革過程中,財政與金融之間風險隔離機制一直沒有建立。一方面,金融風險向財政轉移。由於缺乏制度性規范,央行資金運用存在明顯的財政化傾向,巨額再貸款難以收回。另一方面,財政風險轉化為金融風險。

三、非正規金融龐大成隱患

多年來,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渠道籌集發展資金十分困難,被迫尋求非正規金融渠道。中國非正規金融的規模據估計已接近正規金融的1/3。

四、機制轉化中的風險突出

銀行業風險集中,資產質量總體堪憂。我國銀行業競爭不足,公司治理薄弱,業務創新能力差,財務風險普遍存在。其次,證券業隱含巨大金融風險。證券公司收入結構不合理,資產質量不高,流動性明顯不足,累積風險嚴重,一批證券公司已處於嚴重資不抵債局面。

五、資本管制有效性弱化

資本項目管制有效性嚴重弱化導致大規模的不正常資本流動。第一,假外資的尋租性流入。自2001年以來,資本凈流入迅猛增長。

六、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損失

人民幣匯率機制的缺陷導致中國傳統的開放模式和開放政策呈現出不可持續的發展困境,並進一步引發諸多突出問題。

(7)中國的金融風險是什麼擴展閱讀:

金融風險的基本特徵有以下幾個:

(1)不確定性:影響金融風險的因素難以事前完全把握。

(2)相關性:金融機構所經營的商品—貨幣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機構同經濟和社會是緊密相關的。

(3)高杠桿性:金融企業負債率偏高,財務杠桿大,導致負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隨高度金融風險。

(4)傳染性:金融機構承擔著中介機構的職能,割裂了原始借貸的對應關系。處於這一中介網路的任何一方出現風險,都有可能對其他方面產生影響,甚至發生行業的、區域的金融風險,導致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風險

熱點內容
股票跌停多少直接退市 發布:2025-10-04 06:56:47 瀏覽:38
股票不到一元退市 發布:2025-10-04 06:45:01 瀏覽:801
期貨如何保證風險最小 發布:2025-10-04 06:29:57 瀏覽:280
貨幣百分比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10-04 06:08:53 瀏覽:934
期貨平倉市價對手價等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10-04 05:59:34 瀏覽:948
什麼是理財從哪裡學理財 發布:2025-10-04 04:50:56 瀏覽:877
GODE市值多少 發布:2025-10-04 04:27:48 瀏覽:391
一萬元如何炒期貨快速變成 發布:2025-10-04 04:23:30 瀏覽:13
股票投資組合的風險主要取決於 發布:2025-10-04 04:06:06 瀏覽:52
期貨如何投資做長線 發布:2025-10-04 03:53:05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