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金融奇才
㈠ 怎樣學習才能有巴非特那樣的成就呢
要知道要從自己做起.
一個追求財富的夢想,一種把握投資的技能,成就了巴菲特「股神」的地位。
——題記
他是股市中唯一被稱為神的人;
他是創下32年投資0虧損紀錄的人;
他是11歲第一次購買股票,白手起家締造一個千億規模投資帝國的人;
他也是迷到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被其譽為唯一一個真正懂得美國資本市場奧妙的人,他就是沃倫·巴菲特!
充滿風險、瞬息萬變的股市投資,在巴菲特看來,是如此的簡單,簡單的背後是百煉鋼化繞指柔的技巧。
方向比速度重要
1998年5月,67歲的巴菲特在華盛頓大學商學院與學生對話時,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成功就是獲得了你想得到的東西,而幸福就是追求你想得到的東西。當你們走出校門時,我建議你們去為敬仰的人做事,這樣你將來就會像他們一樣。」這段話是巴菲特對自己經歷的切身體會。
巴菲特17歲進入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學習企業管理。大四時,他讀到了格雷厄姆的《智能投資家》,如獲至寶,於是大學一畢業,他便投身格雷厄姆的門下。
格雷厄姆被稱為「投資證券分析之父」,其投資理論的精髓,就是強調對一系列企業實質投資價值了解的重要性。他告訴巴菲特,投資者的注意力不要老放在行情顯示屏上,而應放到發行股票的公司。投資者應了解的是公司營利、資產負債情況及未來發展前景等,只有透過上述分析,才能發現或計算出一隻股票的「真正價值」或「內在價值」。他認為投資者之所以能夠在股票市場上獲利,是因為他們發現並買進了低於其真正價值的股票。
格雷厄姆「嚴禁損失」的投資哲學,更成為日後巴菲特奉行的准則。巴非特進而將其概括為自己恪守的法則:第一條法則是切莫蝕掉老本。第二條法則是,永遠記住第一條法則。
巴菲特自稱有兩位精神之父,除了格雷厄姆之外,另一位就是菲力浦·費希爾。費希爾主張投資成長率高於平均水準、利潤相對成長以及擁有卓越管理階層的企業,應盡可能地獲取企業的第一手信息。
巴菲特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是僅僅停留在老師的理論上,他還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建立了自己的投資理論和原則。「以真正價值為選擇投資對象的標准,而非以是不是熱門股作為投資選擇的標准。」他著眼於企業的長期發展,而不在乎每日的市場行情。他認為:一旦看到市場波動而認為有利可圖,投資就變成了投機,沒有什麼比賭博心態更影響投資。
據《商業周刊》統計,四十多年來,無論經濟繁榮與否,巴菲特持有的股票總體表現是出色的,即使是在前幾年亞洲金融風暴波及全球時,巴菲特仍然以其穩健的風格,成為全球投資者競相仿效的楷模。對於尚處於喧嘩與騷動中的中國市場,人們急需巴菲特秘訣。
向「股神」 學招
招式一: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當很多投資者認為「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時候,巴菲特卻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後小心地看好它,因為他覺得: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決策次數少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資決策多的要高,就好像獨生子女總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顧多一些,長得也壯一些一樣。「股神」尚且認為自己由於自身精力和知識的局限,很難對很多的投資對象有專業深入的研究,更何況是普通投資者呢?
招式二:生意不熟不做
中國有句古話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也有一個習慣,不熟的股票不做。2000年初,網路股高潮的時候,巴菲特卻沒有購買。那時大家一致認為他已經落後了,但是現在回頭一看,網路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瘋狂的投機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現了其穩健的投資大師風采,成為最大的贏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做任何一項投資前都要仔細調研,自己沒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倉促決策。比如現在大家都認為存款利率太低,應該想辦法投資,覺得不投資就難過。其實巴菲特告誡我們「有些投資熱潮,不參與可能比參與更好。」他強調一個投資目標,就是先求保本。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穩定增值的條件。
招式三:長期投資
有人曾做過統計,巴菲特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沒有少過8年的。巴菲特曾說「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葯,應該把它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不幸的是,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卻是相反的例子,許多人追漲殺跌,到頭來只是為券商貢獻了手續費,自己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不妨算一個賬,按巴菲特的低限,某隻股票持股8年,買進賣出手續費是1.5%。如果在這8年中,每個月換股一次,支出1.5%的費用,一年12個月則支出費用18%,8年不算復利,靜態支出也達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可以這么說:不少成功者往往是因為長抱不動,而不少失敗者往往是因為經不起不斷買進和賣出的誘惑。
招式四:逆向操作
中國有一種愛拚才會贏的文化,巴菲特提到,如果想要在股市賺錢,你必須在別人非常貪心的時候非常害怕,在別人害怕的時候貪心。所以投資的時候,第一,你要常常跟自己的天性對抗,因為天性常常會帶領你到一個錯誤的投資決策。第二,你要常常去體察周圍的環境。當你感受到環境愈來愈貪婪時,就要勇於說「no」;反之,你要勇於說「yes」。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一種新時代的減壓哲學,何仿讓減壓投資創造我們未來中長期的財富及幸福人生。
如果一個好的品牌是一隻好的股票的話,你從「股神」的秘訣里可看出了品牌經營的秘密所在?
巴菲特是金融史上最偉大的人,至少我是這樣認為。
他是唯一一位靠股市成為億萬富翁的美國人。
我們要講金融奇才,肯定要從他講起。
巴非特的父親是一個股票經紀人,巴非特從小就有機會在父親的辦公室里玩。
巴非特8歲的時候曾勸14歲的姐姐買一家名叫"城市服務公司"的每股38元的的股票。不久股票下跌到27元,姐姐擔心自己的全部積蓄化為烏有,每天責怪巴非特不該讓她上當。後來股票回升到40元,巴非特趕緊賣掉姐姐的股票,付掉1美圓手續費後,他自己賺了5美圓。但是這家公司的股票緊接著已漲到200美圓一股。從這件事,巴非特得出兩個教訓:
1、 投資什麼不能都聽別人指揮;2、 為客戶投資可以,但不應該在投資的當時向客戶每事必報。
後來,巴非特讀了格萊姆寫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深受啟發,於是決定拜他為師。
格萊姆的投資方法以企業本身的價值為基準,只要股價低於企業的真正價值就行了。格氏認為市場遲早會認識到企業真正的價值而抬高股價。
巴非特跟著格萊姆學習了三年,畢業後又跟著他幹了兩年。巴非特25歲那年,格萊姆退休,他只好回到家裡,那時他個人資產14萬美圓。
回家後他組織親友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但他對他的親友說:就象外科醫生在動手術時不能和病人談話一樣,他不想多費口舌解釋,他與他的投資者約定,在投資者收回資本及相當於6%的年利後,其餘的利潤,投資者得四分之三,巴非特得四分之一。從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裡,巴非特使投資年收益率達到30%。
巴非特投資的靈感來自閱讀大量的公司年度財務報告,金融新聞和專業雜志。他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前景產品和企業經理人員使用資金的能力,對企業進行分析,判斷企業的內在價值,然後估計企業將來可以賺多少錢,來確定企業股價應該為多少。
股價過高時,他不投。1969年,美國股市過熱,巴非特找不到適當的投資機會,於是決定賣掉累積了十三年的股票,把錢退還給投資者。一下子,他的親友中有50個人成了百萬富翁。
1973年美國股市低落,巴非特又重新人場,基本上次次成功:
1973年,他以1060萬美圓買了9%的《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到1989年,這些股票已價值48600萬美圓。
1974年,他以4500萬元買下了一家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到1989年,這些股票已價值14億美圓。
1983年,他以6000萬元買下了價值8500萬元的一家傢具公司。
1986年,他以5億美圓購買了18.7%的美國廣播公司的股票,到1986年底,這些股票已價值價值8億美圓。
1989年,他以10億美圓購下可口可樂公司6.3%的股票,到這年年底,這些股票已價值18億美圓。
巴非特認為大多數企業是不值得投資的,股價一般都太貴,但少數優秀的企業股票偶爾也會很便宜。巴非特把企業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一般商品型企業,一種是特殊商品型企業。一般商品指消費者總是能買得到的商品,如馬鈴薯,鐵礦石,咖啡之類,如果商品的價格提高,更多的商品就會生產出來,商品一多,價格就下跌,商品的高價格會無限止地吸引競爭者製造商品,只道無利可圖為止。特殊商品指獨此一家生產這種產品,他人沒有能力競爭。一個大城市的日報(報紙作為一種商品)是最好的例子。巴非特喜歡的就是這類特殊商品的企業。
巴非特認為一個優秀的投資對象,必須有如下七個特徵:
1、 企業有特殊商品性質,產品成本上漲後能提高售價而不至於失去客戶2、 企業經理人員對本行的熱愛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
3、 企業的業務不宜過於復雜,太難管理,以至於限制了管理人員選擇的范圍。
4、 利潤不應是帳面數字,應是現金利潤。
5、 企業的投資收益率高。
6、 企業股價低,債務低。
7、 決不卷人有毛病的企業。優良的企業也有便宜的時候,那時你投資下去要比購買有問題的企業再加整頓容易的多。
㈡ 約翰·摩根是如何創造「辛迪加」的
約翰·摩根毫無疑問是華爾街的金融奇才,在其創業的人生道路上,充滿了冒險和投機鑽營。在幫助法國政府發行公債中,大膽改造,終於創建了金融聯合公司「辛迪加」。
摩根的金融管理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與眾多白手起家的大財閥的發跡史一樣,摩根財產的聚斂,也是先從投機鑽營開始的。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1861—1865年)爆發,林肯總統頒布了「第一號命令」,實行了全軍總動員,並下令陸海軍展開全面進擊。
㈢ 金融估值建模的書
《如何成為金融奇才 》、理查德·林賽《華爾街》,紀錄片《復活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與國際金融秩序:亞洲·利率·美元》《顧准全傳》、高建國
㈣ 成為股市高手要讀多少書
不在於你讀多少書,而在於你會不會用比較法則選股,用正確的技術分析和籌碼分析針對不同主力類型計算合理買賣點。然後有適合的止盈止損策略,嚴格按照紀律執行操作。
書上教的和網路搜來的炒股資料實際在炒股中能使用的不到15%.舉個實際例子給你看。
比如k線組合中的陽線吞噬,也就是常說的陽包陰。你無論哪本書,或者是網上搜的資料,都是告訴你出現後看多看漲對不對?
大盤4月11是陽包陰,8月7日也是,但是大盤之後怎麼走的?
㈤ 怎樣自學成為一個像巴菲特一樣的人
比爾蓋茨也曾說過不是輟學就能成功的,只是你能成功的快些,他的公司如果有兩個人才,一個是輟學的一個是在讀的,他寧願選擇在讀的。他的那個年代也有很多人才,只是對於電腦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就是因為比他晚開發出所謂的台式機,因此名聲便沒有他大。所以的學習的東西固然有用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東西別人教不了你的,你還學不到的,你就要通過實踐。現在人們都把巴菲特當成神了,他也不是萬能的
㈥ 想成為一名操盤手,不知從何做起
在金融交易這行,成功者總是極少數,因此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絕大多數人腦子里的想法基本上都是錯的,他們的行動通常也都是錯的!成功交易家都是些異於常人的人,關於這一點他們與其它行業的成功人士並無不同。成為成功交易家還必須具備13項人格特質,一個交易者也許不能具備這些特質或者說優點的全部,但一定得具備其中的絕大部分,且他所不具備的那些不能對其交易成功構成重大障礙。下面將借幾位華爾街傑出交易家之口,一一說明這些特質的重要性。下面的引言大多出自傑克·D·施威格【JackD.Schwager】所著的《華爾街操盤高手》【MarketWizards】一書(直譯為《市場魔法師》,又譯為《市場奇才》或《金融怪傑》)。在此感謝原作者和中文譯者,是他們讓我們在今天得以一窺當代偉大交易家的成功理念。必須指出的是,即便一個交易者具備如下全部特質,也不一定能夠保證成功——除非他掌握了交易技術。換言之,如果沒有掌握交易技術——准確地說就是徹底讀懂K線圖的技術——您無論怎樣做或做什麼都是錯的!所謂的13項人格特質包括:
1、獨立人格
即獨立決策、並勇於對決策的後果承擔全部責任。熱衷於打探所謂的「小道消息」、依賴他人的吃奶思維、不負責任的小孩型人格,絕無成功的半點可能。吉姆·羅傑斯:「你們天生就有能力為自己的最大利益下最好的決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經過自己的思索比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聽從他人的決定,更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並採取正確的行動。事實是,這世界上從不曾有哪個人是只靠從眾而成功。」威廉·歐奈爾:「大部分投資人靠耳語、謠言、故事以及一些業餘人士的建議投資股票。換句話說,他們等於是把自己的血汗錢交給別人投資、而不願意費神確定自己真正要投資的是什麼。他們寧願相信別人的耳語,也不願相信自己的決定。」交易心理學專家范塔普博士:「如果你要求一般人列出他們操盤失敗的原因,你大致可以將答案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不認為自己有問題,而是抱怨市場,抱怨經紀人,抱怨內線交易,甚至抱怨技術指標或操作方法出了差錯。一般人的確都有抱怨別人而保護自己的傾向。但是,如果你只抱怨別人,你就可能會一再犯錯,因為你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無法掌握的。了解自己必須對自己的成敗負責時,你便能掌握投資成功的關鍵。成功的人知道要對自己操作的結果負責,而失敗的人卻並不如此。」傑西·利物莫:「一般人不希望別人告訴他現在是多頭還是空頭市場。他要別人明確地告訴他應該買進、賣出特定的個股。他想不勞而獲,他甚至希望不必思考,就算讓他從地上撿錢他都嫌太麻煩。」
2、客觀精神
即判斷與操作要盡可能地貼近市場的客觀實際,交易者越客觀成就越大。「華爾街操盤高手」麥可·馬可斯在評價另一位超級交易員布魯斯·柯凡納時說:「他之所以成功我想是因為他很客觀。一個好的交易員絕對不能沒有彈性。假如你發現某個人能以開通的胸懷接受世上的事,你就找到一個具有成為交易員條件的人。」他還說:「以前在交易賠錢時,我往往會大量加碼,希望反敗為勝,不過這種作法通常都不會成功。後來我改采減量經營的方法,直到完全出清為止。有時候也會硬拼,不過,乾脆中止交易結果可能更好。我天性不服輸,因此要我認輸而中止交易並不容易。我每次賠錢的交易模式是:賠錢、硬拼,還是賠錢,減量經營或中止交易。我的特質是思想開明,願意接受任何與我本性難容的資訊。例如我見過許多相當不錯的交易員,最後是把賺到的錢全數吐出來,這是因為他們在賠錢時,都不願意停止交易。我在賠錢時會對自己說:『你不能再繼續作交易了。』另外,每當市場走勢與我的預測完全相反時,我會說:『我原本希望趁這波行情大賺一筆,不過既然市場走勢不如預期,我乾脆退出』。」威廉·歐尼爾:「大部分投資人都無法以客觀的角度來觀察股市。他們總會挑選自己心理上較為喜歡的股票,並一心希望這些股票會使他們獲利,而忽略了股市走勢所透露出來的訊息。」
3、熱愛交易
即對這行充滿「真正的興趣」和在這行取得成功的「熾熱的慾望」。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一個普通的願望是無法戰勝失望、沮喪、失敗、批評和各種困難的,只有當它是一種熾熱的慾望、一種痴迷、執著時,這一切才有可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做他感興趣的事,他的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地發揮。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勞,也總是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難再大也絕不灰心喪氣,而是去積極地想辦法、反復總結經驗,堅決地予以克服。愛迪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愛迪生幾乎每天都在他的實驗室辛苦工作長達18個小時,在裡面吃飯、睡覺,但他絲毫不以此為苦。「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工作,」他宣稱,「我每天其樂無窮。」難怪他會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事實上,每個從事他無限熱愛的工作的人,都能成功。相反,沒有任何人能夠在他不感興趣的領域取得令人稱道的成就。「如果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德國詩人歌德的說法實際上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4、專注求勝
如果你沒有天才的天賦,但你做事時比天才更專注,你的成就會遠遠的超過天才。面對這個浮躁喧囂滿眼誘惑的花花世界,請牢牢坐穩你的冷板凳。大衛·瑞安:「我熱愛這份工作。雖然每天工作8到9小時,但是下班回家還會再花幾小時時間研究股票。此外,周六我還會收到許多股市的統計圖表,而我總會在周日花3到4小時專研。我認為,如果一個人熱愛自己的工作,成功的機會一定比較大。」范塔普博士:「成為傑出交易員最難克服的有兩大困難。一是缺乏從事金融交易的強烈意願。除非一個人自己心甘情願要成為傑出交易員,否則誰也沒辦法引導他。我從未見過一個缺乏意願的人能成為成功交易員。第二個難題是一個人始終不覺得自己的操作犯了錯。這種人從不承認自己犯錯,因此他的錯誤會不斷地重復出現。」艾德·斯柯塔:「求勝意志強烈的人,一定會尋求各種方法來滿足其求勝的慾望。」
5、潔凈精微
「潔凈精微」語出孔子在《經解》中對《易經》的評價:「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凈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原為內心清靜、頭腦冷靜、思維縝密之意。這里是指交易者要具備從宏觀大方向和微觀細節兩方面精確把握行情的能力,同時保持內心的開放性與靈活性。細節是最容易忽視的東西。吉姆·羅傑斯:「投資和生活一樣,細節往往是成功或失敗的關鍵。所以你不能忽略任何細節,不管它看似多麼的無關緊要,你必須搜尋、驗證每個訊息,只要與你的投資決策有關,都不能掉以輕心。任何讓你覺得不安的問題或感覺,都要找出答案來。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往往出在研究不夠徹底,只看他們隨手可拿到的資訊。」在期貨交易中,判斷宏觀大趨勢往往不是最難的,因為是杠桿交易,細節問題變得極其重要。
6、誠實求真
一個成功的交易家必須對人對己誠實,以追求真理和真相為畢生要務。他應該具備透過假象看本質的洞察力、不為漂亮無用的理論所欺騙的直覺力,以及直奔主題提煉客觀事物內部規律的歸納能力。馬可·威斯坦:「交易策略必須具有彈性,以反應市場的變化。大部分交易員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交易策略總是一成不變。他們常常會說:『他媽的怎麼市場情況與我所想的完全不同?」為什麼要相同呢?生活不總是充滿了未知數嗎?」保羅·都德·瓊斯:「我會先預測市場的走向,然後以低風險的方式試探。如果一直不成功,我會改變我對市場的看法。」麥可·史坦哈德:「成功的交易必須取得兩項條件的平衡,這兩項條件是:堅持自己對市場的看法以及承認自己錯誤的彈性。要達到兩者之間的平衡,則需錯誤與經驗的累積。另外,你應該對交易對手保持戒心。你應該經常自問:為什麼你要買進,他卻要賣出?他知道哪些你不知道的事?最後,你必須對自己或別人誠實。就我所知,成功的交易員都是事實真相的追求者。」
7、勇於行動
在金融交易這行,信心和勇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買進需要勇氣,賣出需要勇氣,止損需要勇氣,持長需要勇氣,等待適宜的交易機會需要勇氣,形勢暫時對己不利堅持原來的判斷需要勇氣……所有的決策都需要勇氣,執行決策更需要勇氣,離開勇氣,交易者寸步難行。傑西·利物莫:「投機客的勇氣就是有信心根據自己的決定行動。」麥可·馬可斯:「勇氣非常重要。任何專業交易員都不能沒有勇氣。成功的交易員必須要有勇氣嘗試、接受失敗,以及不畏艱難地攀上成功的顛峰。」蓋瑞·貝弗德:「成功交易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第一,也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果斷力,我想很多人都是如此告訴你的;第二,你必須有耐性,如果你手上有筆不錯的交易,就應該好好把握;第三,你必須要有進場的勇氣,勇氣則是來自於資金充裕程度;第四,要有認輸的勇氣,這種勇氣也是以資金作為後盾的;第五,你必須要有強烈的求勝慾望。」但是勇氣不等同於魯莽。賴瑞·海特:「別與市場鬥狠,你一定會輸的。」
8、勇於自律
凡是與耐心或情緒管理有關的一切事都需要自律,沒有自律就沒有成功。大虧之後需要自律。馬丁·舒華茲:「我最難忘的一次交易是發生在1982年11月4日,當時我一天就賠了60萬美元。無論你在何時遭受挫折,心中都會很難受。大部分交易員在遭逢重大損失時,總希望立即扳回來,因此越做越大,希望一舉挽回頹勢。可是,一旦你這么做,就等於註定要失敗。我在遭逢那次打擊之後,立刻減量經營。我當時所做的事,並不是在於要賺多少錢以彌補虧損,而是在於重拾自己對交易的信心。我將交易規模縮小到平常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這種策略後來證明是正確的。盡管我一天之內就虧損60萬美元,可是在該月份結束時,我總共只虧損5萬7000美元。」大贏之後需要自律。保羅·都德·瓊斯:「每次遭受打擊,總是在我洋洋自得的時候。」艾德·斯柯塔:「有時候我才對自己的能力感到自豪,接下來所面臨的就是一筆慘不忍睹的虧損。」節制慾望需要自律。馬丁·舒華茲:「如果有人想成為交易員,我的忠告是學習如何接受虧損。要賺錢就必須學會控制虧損。另外,除非你的資本增加兩倍或三倍,否則不要擴大你的部位。大部分的人一旦開始賺錢,就立刻擴大自己手中的部位,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嚴重得足以便你傾家盪產。」
9、勇於認錯
馬丁·舒華茲:「為什麼大部分的交易員最後總是輸錢?因為他們寧願賠錢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大部分交易員在面對虧損時的反應是:『只要我不虧錢就出場。』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不賠才出場呢?這只是面子問題。我之所以能成為一名成功的交易員,就是因為我終於能把面子拋在一邊。去他的自尊心與面子問題,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從我能把自尊與是否賺錢分開來時,我才開始成為贏家。也就是說,從我能接受錯誤開始。在此之前,承認自己失敗要比虧錢還難受。我以前總認為自己不可能犯錯。在我成為贏家之後,我會告訴自己:『假如我錯了,我得趕緊脫身。因為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總得為下筆交易留些資本。』在這樣的觀念下,我總是把賺錢擺在維護自尊之前,如此,面對虧損也不會太難過。我犯了一次錯,又有什麼大不了呢?交易最引人入勝之處就在於自己永遠具有改善自己能力的空間。從事其他行業的人也許可以用其他方法彌補自己原先的錯誤,但是身為交易員必須直接面對錯誤,因為數字是不會騙人的。」蓋瑞·貝弗德:「所謂認輸的勇氣,就是面對失敗的交易,你必須提得起,放得下,你絕不能因為一筆交易失敗,而被攪得心神大亂。」
㈦ 我是高中生,我對金融學很感興趣,我想先有點接觸,可我不知道從那學
數學好不好,學習金融數學一定要好。外語也要精通。其他的,找一些課外讀物。最好自己上大書城或者書店,找一些金融類的基礎知識,然後由淺入深,慢慢了解。最後,祝你早日成為金融奇才!
㈧ 數學成績差的人,有可能成為金融奇才嗎
答:這個不一定。需要看這個人後天的努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