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我國的金融機構出現在哪個朝代

我國的金融機構出現在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 2022-06-16 23:51:17

❶ 我國金融機構的演變和發展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非銀行金融業務如證券、保險、信託及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發展,國際上,實施分業經營的商業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其作為貸款人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從資產業務方面看,資本市場、投資銀行、租賃公司及外國銀行紛紛搶走了商業銀行的大批客戶和業務。從負債業務方面看,居紛紛把積蓄投向公債、股票和投資基金以圖更有利的回報。投資基金、保險公司、貨幣基金、股票市場和養老基金都成為銀行負債業務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隨著這些金融機構的迅猛發展,銀行資金來源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是銀行利差的急劇下降。為了生存,商業銀行不得不尋找途徑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兩大業務領域與投資銀行開展競爭,規范和劃分金融分業的籬笆逐漸的被拆除了。(謝平等《分業經營、混業經營及其監管問題研究》)
1 1979年,中信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家信託投資公司,1980年代,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相繼組建,並採取固定分工的方式劃定了經營范圍,使資金在系統內自上而下分配。這四家銀行分別面向農村、外匯、基本建設和城市工商提供金融服務。
1984年,組織金融體制改革研究小組專門研究綜合經營的問題,基本上形成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贊同德國模式 ,百貨公司式的經營;另一種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嚴格的分業經營管理模式。中國還是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開始階段,德國模式在宏觀管理上有難度,所以還是決定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但後來決定以交行作為試驗田,單獨搞綜合經營試點。
1987年4月1日,作為股份制、綜合類、現代商業銀行的試驗田,交通銀行重新組建。它可以經營本外幣業務,從事短期和長期貸款業務,也可以經營保險、證券、信託、投資、房地產等各種非銀行金融業務,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綜合經營試點銀行。交通銀行的重組,打破了資金的城鄉分割、工商分割、國內與國外分割。
2 1986年建行成立中國投資咨詢公司;1987年成立中國人建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1989年,建行與其他境內外機構成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租賃公司——友聯國際租賃有限公司。
3 1987年11月開始,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開辦保險業務。1991年4月26日,交通銀行將保險部獨立出來成立了全資附屬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交通銀行行長戴相龍任公司董事長,並為太保擬定了著名的廣告詞——「太平洋保險保太平」。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為繼中國人保險公司之後的第二家全國性、綜合性保險公司。1995年3月9日,太平洋保險公司由交行全額投資改制為由交行控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保險企業。
4 1988年9月,交通銀行在其證券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幣1000萬元,是新中國最早的證券公司之一。1992年8月,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1994年1月,海通改制為全國性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幣10億元,為交行控股子公司,交行總部及各分支行一律不再經營證券業務。1994年9月27日,「海通證券有限公司」正式設立,董文標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5 1993年11月,交通銀行明確地勾勒出了一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模式,「堅持綜合經營和分業管理,逐步形成兩大業務體系,即以交通銀行本體經營的傳統商業銀行業務體系和以交通銀行附屬、控股子公司為主體的非銀行金融業務體系。」
6 1995年,建行與摩根斯坦利合資成立了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真正的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7 1992年下半年開始,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嚴重,風險集中涌現,金融秩序混亂。1993年12月25日,發布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國有商業銀行不得對非金融企業投資」,「在人、財、物方面要與保險業、信託業和證券業脫鉤,實行分業經營。」1995年,《中華人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國人銀行法》和《保險法》也相繼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金融體制分業經營的格局確立。
8 1996年中國銀行在倫敦注冊了一家投資銀行,後來遷到香港。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銀國際,這是第一家中資的投資銀行,前身是始建於1979年的中國建設財務(香港)有限公司。隨後,中銀國際和內地五家大型企業合資組建了中銀國際證券公司,又投資了中國第一支產業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
9 1999年8月28日,交通銀行與上海市正式簽定轉讓協議,太平洋保險公司、海通證券公司正式與交通銀行「脫鉤」,劃歸上海市領導,交通銀行在兩家公司的全部出資額及相關權益也同時轉讓。
10 2002年3月,建行成為國內首家獲得人銀行批准開展財務顧問業務的商業銀行。2003,為了推動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建行設立了專門的投資銀行部。

❷ 我國金融機構的雛形始於哪個朝代

我國的金融機構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時期,那時候中國最早出現了當鋪。

當鋪起源很早,在南朝時已有寺院經營為衣物等動產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唐朝當鋪成為質庫,唐玄宗時有些貴族官僚修建店鋪,開設邸店、質庫,從事商業和高利貸剝削,它與櫃坊同在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唐會昌5年,皇帝的一個文告中說:「朝到衣冠」,「貸承華胄」以及「清途」們都私置質庫樓店,與人爭利。

宋代當鋪稱長生庫,由於宋朝社會經濟日益發展,長生庫(質庫)亦隨之發達。富商大賈、官府、軍隊、寺院、大地主紛紛經營這種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業務。

(2)我國的金融機構出現在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通常提供以下一種或多種金融服務:

1、在市場上籌資從而獲得貨幣資金,將其改變並構建成不同種類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資產,這類業務形成金融機構的負債和資產。這是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行使這一功能的金融機構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類型。

2、代表客戶交易金融資產,提供金融交易的結算服務。

3、自營交易金融資產,滿足客戶對不同金融資產的需求。

4、幫助客戶創造金融資產,並把這些金融資產出售給其他市場參與者。

5、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保管金融資產,管理客戶的投資組合。

上述第一種服務涉及金融機構接受存款的功能;第二和第三種服務是金融機構的經紀和交易功能;第四種服務被稱為承銷功能,提供承銷的金融機構一般也提供經紀或交易服務;第五種服務則屬於咨詢和信託功能。

❸ 「櫃坊」和「飛錢」最早應是在哪一時期出現的兩者的出現對當時的商業發展有何作用

唐代 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於後世的匯票。櫃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

記得採納啊

❹ 關於中國古代各朝代商業的特點

(1)商業興起於先秦時期

中國人很早就學會經商,商朝人善於經商。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作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稱他們的職業為「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商朝人使用的貨幣是貝類,有海貝、骨貝、石貝、玉貝和銅貝。銅貝的出現,說明商代已經有了金屬鑄造的貨幣。到了西周,商業成了不可缺少的社會經濟部門。當時在「工商食官」的制度下,商業由國家壟斷。在商業交換中,主要的貨幣仍然是貝,但銅也被用作交換手段。銅本身是一種重要的商品,同時也擔負著貨幣的職能,後來就發展為鑄造銅幣。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鄭國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貢和范蠡;戰國時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國的白圭、呂不韋。戰國時期各國鑄造流通的銅幣種類增多,形狀各異,有的模仿農具,有的模仿各種工具,也有的模仿貝的形狀。貨幣的數量大,種類多,反映了商業較過去發達。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

(2)秦漢時期商業初步發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改變戰國時期貨幣種類繁多,度(長短)量(容積)衡(輕重)不一的現狀,決定統一貨幣,把原來秦國流通的圓形方孔錢作為全國流通的標准貨幣,這就是通稱的「秦半兩」。他還統一度量衡,修建馳道,這些措施都有利於商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特別是統一貨幣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後各封建王朝大都掌握鑄幣權,錢的形制也保持著類似「秦半兩」的圓形方孔模式。兩漢時期,伴隨著統一局面的形成、鞏固和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兩漢政府實行「開關梁,弛山澤之禁」的政策,商業出現了初步的發展。當時的都城長安和洛陽,以及邯鄲、臨淄、宛(南陽)、成都等大城市都發展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每個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長安城東、西有市,後來發展為九個市,當時官府對城市的商業活動採取嚴格限制的政策。市區與住宅區嚴格分開,周邊有圍牆。市內設有出售商品的店鋪、官府設有專職官員市令或市長進行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後不許再有經營活動。市內的物價也由官員統一管理。

與以往不同的是,兩漢又開通了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也逐漸發展起來。張騫通西域之後,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線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或陽關、再經過今天的新疆進入中亞和西亞。漢武帝之後,還開辟了與南海諸國及印度半島等地交往的水上交通線,從事經常性的貿易往來,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兩條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利於中外貿易的發展。

(3)隋唐時期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隋朝時開鑿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商品流通范圍的擴大。唐代還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於後世的匯票。櫃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

隋唐時期商業發達的城市,除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外,長江流域的揚州、益州也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唐代長安城有坊、市;市有兩個,東市和西市。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東市和西市各占兩坊之地,各有220行。東市肆邸千餘,貨物山積,商賈雲集。唐朝政府允許外商在境內自由貿易,胡商遍布各大都會。西市就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風」、「胡俗」流行。長安城的人口不下百萬,這樣龐大的人口對商品的需求,造成長安城商業的繁榮。農村集市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在水陸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斷增多,有些還發展成重要的市鎮。

隋唐時期對外貿易不斷發展。唐朝前期陸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出現商旅不絕的繁忙景象。安史之亂後,對外商業交通的重點,由西北陸路轉移到東南海道。廣州是南方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是外國商船的聚集之地。唐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4)兩宋時期商業繁榮

兩宋商業空前繁榮,首先,北宋建立以後,消除了晚唐、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的局面,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從唐代後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買賣時間也一改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第三,宋代市場上雖然仍然使用金屬貨幣,但在北宋時,四川益州的富商開始發行紙幣「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後來,官府在益州設立交子務,印製和發行交子。南宋時,紙幣使用的地區廣、發行量也大大增加。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課本插圖北宋的紙幣,歸納出紙幣的出現對商業發展的影響。紙幣的發行使用便利了商業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第四,兩宋時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首先表現為城市商業的繁榮。繁榮的大都會首推北宋的都城開封和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開封自五代開始日益繁華興盛,到北宋時已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超過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商業也空前繁榮。城內既有繁華的商業街區,又有專業交易場所。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形象地反映了開封城內商業的繁華景象。南宋定都臨安,全盛時期臨安的人口也達百萬,取代開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城內店鋪林立,貿易興隆,早市、夜市晝夜相連,酒樓、茶館、瓦子等錯落有致。

商品種類增多,各種類型的集市出現。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轉向市場,成為重要的商品。如蘇湖地區農民剩餘的糧食,南方篾匠所做的竹木器都變成了商品。北宋時商品種類增多,商家注重商品的包裝,還注意為自己的商品作廣告。說明北宋時商人經商的水平已有大大提高。城市中還出現了定期和不定期、專業性和節令性的各種不同類型的集市。商稅收入,越來越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兩宋時期,邊境貿易繁榮。北宋與遼、西夏對峙,南宋與金對峙。兩宋在與遼、西夏、金相鄰的邊境地區設榷場,進行雙邊貿易,互通有無,獲利甚豐。

兩宋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政府還特別重視海外貿易。這樣,海外貿易發達起來。北宋時,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有幾十個國家與中國進行貿易。南宋時,海外貿易更加發展,外貿稅收成為國庫財富重要來源之一。

(4)元代商業的繼續繁榮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後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辟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元政府還在各地遍設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重新繁榮起來,這些都促使元代商業繼續繁榮。

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從東歐、中亞,從非洲海岸,從日本、朝鮮,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來到大都。城內各種集市三十多處,居民不下十萬戶。國內外各種商品川流不息地匯聚於此。「百物輸入之眾,有如百川之不息。」據說每天僅運入城中的絲即達到千車。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泉州是元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經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國旅行家譽之為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司,嚴密控制對外貿易。

(5)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城鎮經濟空前地繁榮和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都很繁華。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匯集了四面八方的特產。在全國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徽商

徽商即徽州的商人。徽州有經商的傳統,徽州人很團結,注重互相幫助,並且還崇尚節儉。經過幾百年的經營,徽商積累起驚人的財富。建議教師利用課後閱讀與思考中引用的顧炎武的一段話歸納徽商致富的原因。徽商幾乎「無貨不居」,經營范圍很廣,但「首魚鹽」,對食鹽的經營尤為重視。徽商的興起就是從經營食鹽開始的。明代食鹽的生產由官府壟斷。為了解決邊疆守軍糧餉不足的問題,明政府允許商人將糧食運到指定的邊防地點交納,然後給予他們販賣食鹽的權利。徽州距邊防地點遙遠,徽商起初在鹽業的經營中不佔優勢。但到明中期以後,明政府將納糧改為納銀,徽商紛紛投資鹽業而暴富。徽商經營鹽業積累起商業資本之後,又擴大經營范圍,經營茶葉、木材、糧食等行業,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民間俗諺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在海外諸國也留下他們的足跡,有「遍地徽商」之說。徽商憑借雄厚的商業資本,經營大宗商品交易和長途販運;並且插手生產領域,支配某些手工業者的生產活動;還經營典當等金融行業,獲取高額利潤。徽商從明初至清末興盛了數百年,出現了擁有資產百萬乃至千萬以上的大富商。建議教師請學生觀看課本插圖「徽商的房舍」,然後向學生指出:這是幾百年前徽商建造的房舍,到今天還完好無損。

晉商

晉商即山西商人。他們是和徽商齊名的明清時期我國又一大商幫。他們興起和發展的經過與徽商如出一轍。晉商的興起也是經營鹽業。晉商在明初利用地接北部邊防之便,為官府運送軍糧,獲取販鹽的權利,經營鹽業致富,成為富有的大鹽商。他們積累起巨額商業資本之後,逐漸擴大經營范圍,販賣絲綢、鐵器、茶葉、棉花、木材等。到清代乾隆年間,晉商開始興辦金融機構票號,經營存款、放貸、匯兌,也可以為官府代理錢糧。經過長期的經營和積累,晉商的財力不斷壯大,到清代時,資產達百十萬者不可勝數,晉商首富亢氏的資產多達數千萬兩。晉商的活動范圍極為廣泛,許多人甚至走出國門,到日本、東南亞、俄羅斯等地去做生意。

❺ 銀行在我國起源於那個朝代

正式的銀行是在清朝時期(道光二十八年)成立
我國銀行業的產生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當時出現了一些兼營銀錢的機構,如邸店、質庫等;隨後,宋代有錢館、錢鋪,明代有錢庄、錢肆,清代有票號、匯票莊等。這些機構雖還稱不上是真正的銀行,但已具備了銀行的某些特徵。
1845年在上海由英國人創辦的東方銀行,是由出現於我國的第一家銀行;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我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銀行結構和組織形式種類繁多,按其職能劃分有: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儲蓄銀行和各種專業信用機構。以中央銀行為中心,股份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並存,構成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 銀行體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銀行既是經營貨幣、辦理信貸、結算業務的經濟組織,又是國家調節經濟、管理經濟的重要機構。

❻ 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是什麼

‍‍‍‍

從我出生以來,知道的金融機構就只有銀行,銀行也許是最早的金融機構吧,就是古代的錢庄,按照不同的標准,金融機構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地位和功能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中央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

第二類,銀行。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村鎮銀行。

第三類,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及股份制的保險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證券公司(投資銀行)、財務公司、第三方理財公司等。

第四類,在中國境內開辦的外資、僑資、中外合資金融機構。

2、按照金融機構的管理地位,可劃分為金融監管機構與接受監管的金融企業。例如,中國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是代表國家行使金融監管權力的機構,其他的所有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都必須接受其監督和管理。

‍‍‍‍

❼ 銀行是從什麼朝代創始的

正式的銀行是在清朝時期(道光二十八年)成立
我國銀行業的產生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當時出現了一些兼營銀錢的機構,如邸店、質庫等;隨後,宋代有錢館、錢鋪,明代有錢庄、錢肆,清代有票號、匯票莊等。這些機構雖還稱不上是真正的銀行,但已具備了銀行的某些特徵。
1845年在上海由英國人創辦的東方銀行,是由出現於我國的第一家銀行;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我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銀行結構和組織形式種類繁多,按其職能劃分有: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儲蓄銀行和各種專業信用機構。以中央銀行為中心,股份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並存,構成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 銀行體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銀行既是經營貨幣、辦理信貸、結算業務的經濟組織,又是國家調節經濟、管理經濟的重要機構。

中國最早的專門借貸機構是國家開辦的質庫,此後又有了民間經營的錢庄。它們融匯天下的貨幣,方便了往來的商旅。
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款、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開中國銀行業之先河。日升昌票號成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
中國舊時的錢庄是由集市銀錢兌換業發展而形成的信用機構,大體上北方及華南稱為銀號,長江流域包括上海稱為錢庄。最早的錢庄誕生於明朝中期、晚清時期則為鼎盛期,民國時期錢庄增多,後期倒閉也多,解放後,錢庄多數停業,上海等地未停業者則於1952年12月實行公私合營而成為公私合營銀行。
1845年,英國的麗如銀行首先在香港設立分行,同年該行又在廣州建立它的機構;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該行在上海正式開辦了「東方銀行分行」(也叫麗如銀行或金寶銀行)。
1897年5月27日(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國通商銀行成立。該行是由清政府督辦全國鐵路大臣盛宣懷奏請清廷後成立的。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總行設在上海。

❽ 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在哪一朝代

唐朝
那時候出現了櫃坊和飛錢,其中櫃坊相當於現在的銀行

當然其實從秦始皇開始,三公九卿制度之下,就有專門負責金融的官員,但是這個是官方的金融機構。

❾ 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是出現與唐朝的

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是出現在唐朝。唐宣宗時期(公元847~858年),有「金銀行」出現。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蔡襄知福州時,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條為「銀行軋造吹銀出賣許多告提」,這是「銀行」一詞單獨出現最早的時間。後來出現了錢庄,最後是票號,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因貨幣的兌換而產生的一種信用機構.票號是清代出現的一種以匯兌為主營的金融機構,由山西商人創辦經營。由於資本主義的不斷入侵,使中國社會漸漸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強大的外國金融勢力控制著中國的金融市場,左右著資金的吞吐,匯率的漲落和金銀的出入,使得清末金融風潮不斷。再加上錢庄、票號本身也存在著不少弱點,且對外商銀行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導致其抗風險能力的削弱,由此錢庄、票號便退出了歷史舞台。錢庄、票號,與銀行的相同點是:都屬於金融機構,不同點是:錢庄、票號,是我國的前期金融象徵,規模較少,勢力薄弱;銀行,是後期從國外傳入的事物,逐漸取代了「錢庄、票號」,而成為新時期的金融力量,逐漸至今發展著!

❿ 在隋唐時期相繼出現的「櫃坊」「飛錢」具體指什麼在現代社會相當於什麼

在隋唐時期相繼出現的櫃坊、飛錢分別相當於現在的銀行、支票。

1、櫃坊

唐代專營錢幣存放與借貸的機構稱為櫃坊。櫃坊是由邸店衍生出來的,在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已出現。

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早幾百年。經營的業務是代客商保管金銀財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時,憑帖(相當於支票)或信物提取,為最早的銀行雛形。

2、飛錢

飛錢是產生於唐憲宗時期的匯兌業務形式。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

(10)我國的金融機構出現在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櫃坊又稱僦櫃,設於邸店內。僦即租賃,櫃坊是租用錢櫃的場所,一般設在貸棧內代客保管金銀貴重物品。

後來這部分業務被分離出來,成為專門經營代客保管金銀錢幣貴重物品收取手續費的專業櫃坊。客商租櫃時,金銀驗明兩數,櫃坊原封保存原封交回。

櫃坊是中國金融業的萌芽,經過長時期的演化,逐步成為經營信用的金融組織。唐代長安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業市場繁榮,西市沿今含光門迤邐西南一帶,金融機構眾多,櫃坊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熱點內容
外盤股市大跌怎麼辦 發布:2025-05-14 15:42:02 瀏覽:675
房市和股市有什麼區別 發布:2025-05-14 15:41:19 瀏覽:477
期貨高於現貨價是多少 發布:2025-05-14 15:22:49 瀏覽:420
青松建化股票能退市嗎 發布:2025-05-14 15:20:33 瀏覽:126
太陽紙業股票歷史交 發布:2025-05-14 14:55:41 瀏覽:678
基金每次賣出多少份 發布:2025-05-14 14:49:11 瀏覽:824
華銳風電退市後股票沒有賣出去是否就作廢了 發布:2025-05-14 14:48:12 瀏覽:172
1996年瀘州老窖股票歷史回顧 發布:2025-05-14 14:43:56 瀏覽:840
退市股票風險揭示書怎麼簽署 發布:2025-05-14 14:32:23 瀏覽:507
基金不開盤怎麼辦 發布:2025-05-14 14:30:28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