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門閥政治與金融貴族有什麼區別

門閥政治與金融貴族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2-06-26 20:12:39

㈠ 士族和門閥有何差異它們前後相繼,有何本質不同

門閥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級,其實在東漢時期已經就萌芽了,經歷了三國時期到了西晉正式形成。西晉的建立者司馬氏實際上就是靠著士族官僚的支持奪取的曹魏政權,正是基於此,所以建國後在政治與經濟制度上都更加的傾向於保護士族地主的利益。

西方的貴族制度建立在分封制度的基礎之上,但是這個分封與西周的分封制還有一些區別。西方的封建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契約制度,貴族得到封地成為國王的封臣,在獲得經濟特權與政治特權的同時,對國王負有封建義務,相對來講要比西周時期的分封無論是在從屬關系還是在繼承關繫上都要更加的鬆弛。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其基礎實際上是血統。從這一點看,門閥制度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即士族與皇權共治。

㈡ 寡頭政治 貴族政治的區別啊!!!不懂!!!求解!!!

寡頭政治與貴族政治的區別

1、統治階級的范圍不一樣

寡頭政治(oligarchy),指由少數人掌握政權的一種統治形式,通指由一小撮反動統治者操縱一切的政治制度。統治者可以是貴族,也可以是非貴族。

貴族政治,是指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由世襲貴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權的一種統治形式。

2、性質不同

寡頭政治是一種由少數人所統治之政治。如果這種統治之少數人均被認為比較其他的人為優秀,而且最適宜於統治,則此種政治為貴族政治。

3、階段性不同

亞里士多德 以一人之統治為君主政體,少數人之統治為貴族政體,多數人之統治為民主政體;而這三種政體之腐敗形態,則依次為專制政治、寡頭政治與暴民政治。

4、統治的概念不一樣

寡頭政治,不僅是在政府之事務中服從少數人之統治的政治,而且在任何團體,諸如一個教堂、工會、學校,或者任何其他機關中,由少數人所管治者,均可稱為寡頭政治。

貴族政治僅僅指的是由世襲貴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權。

㈢ 官僚政治與貴族政治孰優孰劣

官僚政治。
一: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從各國歷史可以看出,不管中外,都是先產生貴族政治再產生官僚政治。而且無一例外這樣都解放。發展了生產力,社會去得了進步。
二:官僚政治上層和下層人才流動性更大。眾所周知,人才流動可能性越大,社會競爭力越強,反之,如果僵化,則容易導致滅亡。貴族一輩子都是貴族,所以不事生產,敗壞財產,但是官僚政治則不然,平民甚至可以做到高官,更有競爭目標。
三:官僚政治社會更加穩定。貴族政治,貴族都有私人武裝,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現象。貴族為了爭奪地盤,戰爭時有發生,戰爭帶來財產損失、人民受傷、死亡。
當然,還有諸如貴族政治貧富差距更大,貧富地位差距更大等等因素,所以總體來說,社會都是由貴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㈣ 土豪和貴族有什麼區別

何為貴族——被當代中國人誤讀的歐洲貴族

何為貴族,這篇轉載的文章也許給你一個感性的范疇,題目作了調整。一場前所未有的階級運動,人間幾千年形成的倫理關系全面崩盤了,代之而起的是那種全無人性的窮人殺富人、富人恨窮人,於是60年來人間的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美醜全亂了,例如對貴族、宗教的認識就是一派混賬話,然後只剩下現世的物慾與來世的虛無,人全面回到了動物世界,唯有「叢林法則」的殘酷廝殺。文章的作者以幾個具體案例詮釋什麼是歐洲貴族,這種貴族與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士大夫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目的是告知國人,你想成為精英或者貴族,下面提供的範例就是標准,否則不要樹立什麼偉大的理想,那種所謂的理想要麼虛偽,要麼齷齪——懷著陰暗心理奮斗的人渣,一如《紅與黑》中的於連之流。

現如今,中國的許多有錢人把孩子送到英國上貴族學校,希望他們畢業後也能成為貴族,但當他們發現即使是英國最好的學校----伊頓公學的學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每天還要接受非常嚴格的訓練。甚至比平民學校的學生還要苦時。他們怎麼也弄不明白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貴族精神究竟有何聯系。

其實這一點也不希奇,因為西方所崇尚的貴族精神不是爆發戶精神,它從不同平民的精神對立,更不意味著養尊處優。悠閑奢華的生活,而是一種以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等一系列價值為核心的先鋒精神。

1、富與貴不是一回事

世界著名的貴族學校要實行如此嚴格和艱苦的軍事化訓練,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貴族一定是富於自製力,一定是有強大精神力量的,而這種精神力量需要從小加以培養。

伊頓公學也確實用這種方式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物,比如打敗拿破崙的那個威靈頓將軍,就是伊頓公學的高材生。威靈頓是世界軍事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在和拿破崙進行決戰的時候,曾經留下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當時他冒著炮火在前線觀察敵情,他的參謀人員多次勸他早點撤下去,因為前線太危險,可是威靈頓就是不動,參謀人員只好問他,您萬一陣亡了有什麼遺言?威靈頓頭也不回地說,「告訴他們,我的遺言就是像我一樣站在這里。」

我們現在大部分中國人所理解的貴族生活就是住別墅、買賓利車、打高爾夫,就是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實際上,這不是貴族精神,這是暴發戶精神。在我們中國人的概念中,貴族學校就應該享受貴族般的條件,有貴族樣的生活。 但是,英國貴族學校的學生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粗茶淡飯,每天還要經過非常艱苦嚴格的訓練,這甚至比平民學校還要辛苦。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意識里,富與貴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兒。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的。

貴族精神,首先就意味著這個人要自製,要克己,要奉獻自己,服務國家。英國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毫無疑問,是貴族。 英國皇室把他們送到陸軍軍官學校去進行學習。畢業後,哈里王子還被派到阿富汗前線,做一名機槍手。英國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貴,也知道前線的危險。但是他們公認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本職,或者說是本分所在,是理所當然的。

英國二戰的時候有一張照片流傳得非常廣,當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到倫敦的貧民窟進行視察,他站在一個東倒西歪的房子門口,對裡面一貧如洗的老太太說:「請問我可以進來嗎?」這體現了對底層人的一種尊重,而真正的貴族是懂得尊重別人的。

1793 年1月21日,在巴黎的協和廣場,一個行將被處死的囚徒,上斷頭台時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馬上下意識地說了句:「對不起,先生。」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對殺氣騰騰的劊子手,留下的則是如此坦然高貴的遺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願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幾分鍾後,路易十六及皇後便身首異處。兩個世紀之後,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在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的慶典上真誠地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

1910 年10月28日,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為了拯救備受煎熬一生的靈魂,決意把所有的家產分給窮人,隨後他離開自己遼闊的庄園出走了,帶著聶赫留朵夫式的懺悔,最終像流浪漢一樣死在一個荒蕪的小車站……他就是俄國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多年後,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評價托爾斯泰時這樣感慨道:「這種沒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後命運無損他的偉大……如果他不是為我們這些人去承受苦難,那麼列夫·托爾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於全人類……」

這幾位主人公盡管命運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貴族。

2、貴族代表了尊嚴和品行

西方直到18世紀,貴族依然是主流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英國仍然保留著貴族的爵位、封號。(中國的貴族階層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就整體消失了。西方的貴族社會轉入到平民社會之後,資產階級並沒有掀起否定、批判貴族文化的精神浪潮,相反的,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貴族學校去學習,買貴族的紋飾、徽章,買貴族的頭銜,想全方位繼承貴族的衣缽。

我國著名報人儲安平在《英國采風錄》中說過,英國的貴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英國的老百姓普遍認為,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

西方中世紀的戰爭好多跟中國春秋戰爭非常相似,戰場上是對手,下了戰場仍然還是朋友。所以那個時候的好多戰爭,在今天看來就有點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

公元前1135年,英國國王亨利一世去世了,他的外甥斯蒂芬和他的外孫亨利二世都認為自己有權繼承英國王位。斯蒂芬本身在英國,就捷足先登,搶先登上了王位;亨利二世在歐洲大陸,聽到這個消息後憤憤不平,在歐洲大陸組織了一支僱傭軍前來攻打斯蒂芬。那個時候亨利二世很年輕,經驗不足,出兵的時候沒有很好的籌劃,所以大兵千里迢迢開到了英倫三島一上岸,就發現錢已花光了,沒糧食了。

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亨利二世作出了一個咱們中國人絕對想不到的選擇,給對手斯蒂芬寫了封求援信,說我出征准備不周,沒了糧草,您能不能給我點接濟,讓我把這些僱傭軍遣散回歐洲。斯蒂芬居然慷慨解囊,給了亨利二世一筆錢。可後來亨利二世竟然第二次發動了同樣的戰爭來爭奪王位。

人家當初接濟你,你現在又殺回來了,這在中國人看來是忘恩負義。歐洲的貴族認為對手的寬容是理所當然的,該競爭的還是要接著競爭。所以過了幾年之後,亨利二世再次率領大軍,卷土重來。這時他年齡大了羽翼已豐,所以在戰場上打敗了斯蒂芬。雖然他取得了勝利,但結果卻很有意思。他和斯蒂芬簽訂了一個條約,就是這王位還是由斯蒂芬來做,把亨利二世立為太子,一旦斯蒂芬百年之後,由亨利二世來繼承王位。

在一般人眼中,好不容易打贏了,卻只得了接班人的名義,好像不值得。按照中國皇位爭奪,非殺個你死我活不可。另外還有一場戰爭也非常有戲劇性。

英國愛德華三世兩個兒子蘭開斯特公爵和約克公爵的後代,他們都對英國王位感興趣,於是兩個家族間發起了一場內戰。戰爭的結局竟然是不打不成交,兩大家族後來打出了感情,互通了婚姻,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娶了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聯姻之後,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宣告合並,開創了都鐸王朝。

在歐洲的政治中,有一個特殊傳統,就是一個國王,即使是被從王位上推翻下來,也會受到必要的禮遇,這也是騎士精神的一種體現。所以在歐洲的權力斗爭中,很少有像中國那種斬草除根的想法。

3、要競爭更要有風度

歐洲的貴族寧可承擔養虎為患的後果也不願意喪失自己的風度。1688年時候,威廉三世攻打詹姆斯二世。威廉三世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但他覺得這個王位應該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從詹姆斯二世手中奪取了英國王位,把自己的岳父給俘虜了。他把自己的岳父關在靠近海邊的一座城堡里,同時在城堡靠海那一側給他留了一條小船。詹姆斯二世心領神會,就坐著這條小船逃到了歐洲。

第二年詹姆斯二世組織了一支僱傭軍想重新奪回自己的王位。這時威廉三世正在組織和法國進行一場戰爭,他一看自己岳父卷土重來,不得不騰出一隻手來對付自己的岳父。最後雖把詹姆斯二世打跑了,但在英法戰爭中卻遭到慘敗。

正如荷蘭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所說的,「火葯的傳入雖然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但是中世紀騎士所體現的,並且被理想化的騎士精神,卻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得以保留」。這種騎士精神實際上就是貴族精神的一部分,它作為一種道德理想,對西方人的民族性格有著長久的影響。

西方進入平民社會之後,貴族之間網開一面的傳統在高層政治中還依然得以保留。比如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南方軍即將面臨失敗,軍官中有人提議化整為零分散到老百姓家裡,進入山區打游擊戰。但當時南軍最高統帥羅伯特·李將軍卻不同意,他說:「戰爭是軍人的職業,我們要是這樣做,就等於把戰爭的責任推給了無辜的老百姓。我雖然算不上一個優秀的軍人,但我絕不會同意這樣做,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南方老百姓的安寧,我寧願作為戰爭犯被處死。」

他的對手是大家熟知的林肯,林肯總統同樣表現出寬宏大量的貴族風度。本來他確實應該按照軍法對羅伯特·李進行處置,但是他認為南北之間的仇恨宜解不宜結,所以他對李將軍說,您也到了退休年齡了,就告老還鄉吧。於是,李將軍就以這種方式光榮退休,回到自己的庄園,撰寫回憶錄去了。

貴族精神有很多還不為我們所理解,比方說,貴族精神當中的低調。洛克菲勒帝國,那個小洛克菲勒在上大學的時候,過的是貧窮的生活,自己燙褲子,自己縫鈕扣,不抽煙,不喝酒,不隨便到劇院去看電影,和他爸爸一樣,把每一筆開支都記在小本子上。這些人看起來很節約,但是並不小氣,因為在面向社會進行捐贈的時候,都非常慷慨。比如咱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比爾·蓋茨,後來把他名下所有的財產全都捐給了社會。看既節約又慷慨,這也是貴族精神非常可取的一部分。

這種精神,從一個角度來看是慷慨,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也可以說是一種擔當精神,一種社會責任感。所以在今天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當中,最讓我們感動的就是這種無處不在的擔當精神。比如西方的航海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當一艘船遇到危險要沉沒的時候,船長肯定是最後一個離開的,或有的船長乾脆選擇和船一起沉沒,這就是從貴族精神延續下來的一種承擔精神。

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船即將沉沒的時候,船長走進了船長室,選擇了和船共存亡,這就是一種擔當精神。在大船開始沉沒的時候,船長請船上的小樂隊到甲板上來演奏,以安撫大家的情緒。在演奏完畢之後,首席樂手向大家鞠了一躬,樂手們開始離去,船上非常混亂,大船馬上就要沉沒了,首席樂手看見大家都走遠了,他自己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架起小提琴,拉起了一支新的曲子,已經走遠的樂手,聽到音樂聲,不約而同地又回到了首席樂手身邊,大家重新開始演奏。船要沉沒了,大家相互握手,互道珍重,首席樂手說:「今天晚上,能和大家一起合作,是我終身的榮幸。」

這是對貴族精神的最好的詮釋,它告訴我們,有一種死比平凡的生更偉大。

4、貴族精神的實質

儲安平在其《英國采風錄》中記述了他對英國貴族和貴族社會的觀察,他說:「凡是一個真正的貴族紳士,他們都看不起金錢……英國人以為一個真正的貴族紳士是一個真正高貴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難、甚至能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他不僅僅是一個有榮譽的、而且是一個有良知的人。」用當年法國政治學家托克維爾的話來說:貴族精神的實質是榮譽。貴族精神跟物質條件,有的時候可以說沒有什麼關系。就像當年張愛玲所說的,舊上海公寓里的那個電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領帶打得整整齊齊,才肯出來給顧客開電梯,這也體現了一種貴族風度。

還比如許紀霖教授所說的,有一個下崗的三輪車夫,靠自己蹬三輪車的微薄收入,養活了幾十個孤兒,一個一個送他們去上學,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具有一定的貴族精神。所以說,貴族精神說離我們遠也遠,說離我們近也很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精神貴族。 英文里的noble,除了有「貴族」的含義外,還有「出身高貴的」、「高尚的」、「偉大的」、「崇高的」、「卓越的」、「輝煌的」等含義。

「貴族精神」則包括高貴的氣質、寬厚的愛心、悲憫的情懷、清潔的精神、承擔的勇氣;以及堅韌的生命力、人格的尊嚴、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嬌、不乞、不憐;始終恪守「美德和榮譽高於一切」的原則。

「貴族精神」並不必然地為「貴族」所壟斷,我等平民只要不斷努力學習堅持塑造自己的人格狀態,同樣是具有「貴族精神」的貴族,我們所要強調的是「精神的貴族化」。

然而,如今國內對於貴族的理解是:擁有高檔住宅、豪車、美女如雲、消費歐洲奢侈品、子女入學「貴族學校」和出國留學等等,崇尚這樣的貴族式生活方式,更多隻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貴族生活。不是表現在人對精神和審美的追求,而是體現在揮金如土、綾絡綢緞、花天酒地的金錢主義形式上。貴族化中的「貴」,就是華麗、氣派、顯赫、奢侈等形式。傳媒傳遞給我們一種錯覺就是這種和真正的貴族文化毫不沾邊的虛榮和幼稚的形式氛圍。這種貴族文化實際是一種膚淺、粗糙的文化氛圍,這將源於幼稚而止於成熟,源於虛榮而將止於務實。

真正的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貴族這一無論是在稱謂還是實質上的確認,都必須是與其品德、學識、行為相符合的。否則,即使其權傾天下,富可敵國,亦不能進入貴族的行列中。

貴族的真正意義是指其在精神和高尚行為上的擁有。貴族精神的高貴之處,那就是干凈地活著,優雅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他不會為了一些眼前的現實利益,去背信棄義,去不擇手段。基於這樣一種意義上來講,精神的貴族和所謂富有之人應該是沒有關系的。

精神的貴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貴族。因為這種貴族精神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

㈤ 官僚政治和貴族政治有何區別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需要分開來解答,首先我們先來看待一些下官僚政治是什麼意思,官僚正是嚴格來說是具有技能專業化,行動等各方面都是按照相應的規章制度來辦事,而在等級階層上也有著相當嚴格的劃分,並且能夠從等級特點上進行系統的一個行政管理,這種一般統稱為官僚政治。

最後從權利機構上面兩者徹底的劃分出來了不一樣的點,對於貴族政治來說,相當簡單,就是世襲或者是出生即擁有,這種權利中間出了血緣關系不再摻雜其他的復雜關系,而官僚政治的話就包含著上下級和人情世故的關系了,這不只是血緣關系能夠掌控的,所以在官僚政治上面就有許許多多的構架,相互協調統一才形成了一種上控制下的關系結構,這種關系需要大量的人力來運行維護。最後則是關於收入問題,貴族政治的收入完全是依靠著自己手中的財富來生錢,而官僚政治則只是按月領取的俸祿,用現在的職業來說就是私企業主和公務員的對比,這樣講述大家明白了嗎?



㈥ 貴族政治與門閥政治的異同,求大神指點。

何為貴-族-政-治?
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貴-族-分-封-制。

它和官-僚-政-治的區別是什麼?
官-僚-政-治,是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人事任用制度。和貴-族-政-治的區別:
1.人事任用上的區別是最根本的區別,貴-族-政-治是世襲制的,官-僚-政-治是由中-央-權-利-機-關任免的。
2.權利上貴-族-政-治擁有封地內的軍事、人事任免、賦稅等所有權利(類似於一個國),官-僚-政-治中只有賦稅也只是代中-央-權-利-機-關徵收。
門閥政治
是指東晉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狀態。東晉百年的門閥政治中,曾經居於權力中心的士族只有幾家。其中潁川庾氏受桓溫誅戮;譙郡桓氏在桓玄敗後死絕;太原王氏世稱華胄,它的兩支也都在政爭中復滅。只有琅邪王氏和陳郡謝氏,在長時間的復雜沖突中,沒有受到集中的毀滅性的打擊。所以王、謝家族人物就成為替新朝奉璽緩的工具而受到特別的重視,家族發展得以延綿久長,至於南朝之末。

㈦ 貴族政治和士族門閥制度

稍有差別
貴族政治是純血緣,父母完全決定孩子未來
門閥制度則是世家大族把持,他們從族內推出最適合的人選
雖然血統很重要,但不是完全決定性的

㈧ 士族政治和貴族政治的區別

士族更寬泛更有社會基礎,雖然士族也頂著貴族的頭銜,但沒有自己的領地和治權,而貴族擁有土地,稅收,治民,軍隊等等,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就是貴族政治向士族政治轉化的過程。

㈨ 官僚政治與貴族政治各指什麼區別舉例

貴族是世襲制,代代都做官,很容易形成門閥政治威脅皇權。官僚是由科舉考試得到,高官的兒子不好好讀書一樣中不了舉,做不了官,這種模式有利於人才選拔,增強了社會的穩定性。慈禧廢了科舉後,大量的知識分子當不了官,就只能參加革命黨了。

㈩ 門閥制度與貴族制度有何區別

門閥制度(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是封建地主階級特權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密切的關系。中國中古的門閥制度,整個看來,最主要特徵在於按門第高下選拔與任用官吏;至於士族免徭役,婚姻論門第,「士庶之際,實自天隔」等特徵,都是由前者逐漸派生的。所以門閥制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主要當屬於政治制度的范疇,社會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了隋唐以後,方才逐漸完全轉化為社會制度,並最後退出歷史舞台。門閥制度大體萌芽於東漢後期,初步形成於曹魏、西晉,確立、鼎盛於東晉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於南北朝後期。
自漢武帝以來崇尚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 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借家世出身參與政權。
貴族制度(Class System)最初指的是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因權力、財產高於其他階級而形成的上層階級,包括軍事貴族、世俗貴族、宗教貴族。經過演變,貴族制度在一些國家延續下來,形成了穩定的貴族階級。
中國
主條目:中國爵位
中國歷史悠久,爵位隨朝代更替有所變化。大致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制度是帝制的一部份。1912年清朝滅亡後,爵位制度亦被繼立的中華民國所廢除。

日本
古代日本貴族分為公卿和大名兩個系統。701年的大寶律令將官職在四位和五位的官員稱為「通貴」,三位及三位以上的稱「貴」,乃創立貴族制度。隨後由皇族分出藤原氏、橘氏、源氏、平氏四大家族。後又發展出五攝、七清華、九清華等貴族世家等級。地方豪族則發展為大名。1884年實行華族制度,將舊公卿、大名及明治維新功臣分賜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廢除了華族制度。
天皇
親王/內親王
王/女王
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朝鮮
古代朝鮮貴族稱「兩班」,即東班(文班)和西班(武班)。但是實際上兩班更接近於世族,而非貴族。王族子弟封大君和君。其中君王之嫡子稱大君,繼承人稱世子,庶子稱君;嫡女稱公主,庶女稱翁主。1896年大韓帝國仿照日本貴族制度設立親王及五等爵位。1910年日韓合並後,朝鮮貴族系統轉入日本貴族系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廢除。

琉球
琉球王國的爵位制度分為王子、按司、親方、親雲上、里之子、築登之。

歐洲
編輯

歐洲貴族
漢語中,通常以聯合王國和法國的貴族制度為參考,將西方貴族制度依中國爵位分為五個等級,依序是:
公爵(Duke)
侯爵(Marquess, 在聯合王國以外的侯爵稱 Marquis)
伯爵(Earl,在聯合王國以外的伯爵稱Count)
子爵(Viscount)
男爵(Baron)
還有親王、大公、王子、從男爵、爵士、騎士等貴族封號。
西方國家的貴族制度與聯合王國的五等爵位相似,但亦有出入,比如:德國的爵位分為15等,波蘭的爵位分為4等(沒有子爵),匈牙利的爵位分為3等(沒有侯爵、子爵)。

聯合王國
英國的封建體系與爵士制度有其久遠的歷史背景。封號分成七級,分為貴族(peerage)與平民兩大部分。除了英國王室以外,貴族分為五等;因為中國周朝的諸侯亦分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對應翻譯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與男爵;另外還有兩種封號:准男爵(Baronet)與騎士(Knight),他們屬於平民,而非貴族。

英格蘭
Rex et Imperator / Regina et Imperatrix 國王兼皇帝/女王兼女皇(1876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至1947年印度獨立期間,英國君主的稱號)
King/Queen 國王/女王
Prince of Wales (Crownprince) 威爾士親王(王儲)
Prince 王子、親王(通常只表示君主之子或女君主之夫,非具體的爵位)
Princess Royal/Princess 大公主/公主
Royal Duke 大公
Duke 公爵
Marquess 侯爵
Earl 伯爵
Viscount 子爵
Baron 男爵
Baronet 從男爵
Knight 騎士
皇帝/女皇和國王/女王稱「Your Majesty」,親王和公主稱「Your Highness」,公爵稱「Your Grace」,公爵之子、侯爵、侯爵之子和伯爵統稱「My Lord(勛爵)」。

蘇格蘭
蘇格蘭封爵制度基本上和英格蘭相同,唯蘇格蘭 Lord of Parliament (國會勛爵)等同英格蘭男爵,於蘇格蘭男爵之上。另設傳統(非貴族)爵位:
Thane 伯爵
Laird 男爵

法國
Empereur 皇帝
Roi 國王
Dauphin 太子
Prince 親王
Duc 公爵
Marquis 侯爵
Comte 伯爵
Vicomte 子爵
Baron 男爵
Chevalier 騎士
神聖羅馬帝國
Kaiser 皇帝
König 國王
Kurfürst 選帝侯
Prinz 親王、王子
Erzherzog 大公
Herzog 公爵
Fürst 親王、王公、侯爵
Pfalzgraf 宮廷伯爵
Markgraf 邊疆伯爵、邊境總督、侯爵
Landgraf 伯爵
Graf 伯爵
Baron 男爵
Freiherr 男爵
Freier 男爵
Ritter 騎士
Junker 容克地主、鄉紳

荷蘭
Koning/Koningin 國王/女王
Kroonprins 王儲
Prins 親王
Aartshertog 大公(已廢棄)
Hertog 公爵
Markies 侯爵
Graaf 伯爵
Burggraf 子爵
Baron 男爵
Ridder 騎士
荷蘭現有2個親王家族,31位伯爵、103位男爵、8位騎士。

比利時
Roi/Koning 國王
Prince/Prins 親王
Duc/Hertog 公爵
Marquis/Markies 侯爵
Count/Graaf 伯爵
Viscount/Burggraff 子爵
Baron 男爵
Chevalier/Ridder 騎士
Squire/jonkheer 鄉紳
比利時現有9位親王、5位公爵、10位侯爵、85位伯爵、35位子爵、317名男爵、113名騎士。

丹麥
Konge/Dronning 國王/女王
Kronprins 王儲
Fyrste 親王
Hertug 公爵
Marki 侯爵
Greve 伯爵
Vicegreve 子爵
Baron 男爵
Ridder 騎士

瑞典
Kung/Drottning 國王/女王
Kronprins/Kronprinsessan 王儲/女王儲
Furste 親王
Prins 王子
Hertig 公爵
Markis 侯爵
Greve 伯爵
Vicegreve 子爵
Baron 男爵
Friherre 男爵
瑞典已於1975年廢棄功臣世爵制。

挪威
Konge/Dronning 國王/女王
Kronprins 王儲
Furst 親王
Hertug 公爵
Marki 侯爵
Greve 伯爵
Visegreve 子爵
Baron 男爵
Ridder 騎士
挪威1905年獨立後已廢棄功臣世爵制。

芬蘭
Keisari 皇帝
Prinssi 親王
Arkkiherttua 大公
Herttua 公爵
Markiisi 侯爵
Jaarli 伯爵
Varakreivi 男爵
Ritari 騎士
芬蘭貴族制度從屬於瑞典的貴族制度。1809年俄國吞並芬蘭後,芬蘭大公國建立相對獨立的貴族爵位等級制度,芬蘭大公由俄國沙皇兼任,只冊封過伯爵和男爵兩等爵位。1918年成立共和國後已廢棄貴族制。

西班牙
Emperador/Emperatriz [1] (當時使用拉丁語Imperator/Imperatrix)
Rey/Reina 國王/女王
Príncipe de Asturias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王儲)
Príncipe 親王
Duque 公爵
Marqués 侯爵
Conde 伯爵
Vizconde 子爵
Barón 男爵
Señor 鄉紳
*(萊昂國王阿方索六世、阿方索七世等人自稱皇帝,女王烏拉卡自稱女皇,不過當時用拉丁語Imperator和Imperatrix)

葡萄牙
Imperador 皇帝(僅用於巴西)
Rei 國王
Príncipe 親王
Duque 公爵
Marquês 侯爵
Conde 伯爵
Visconde 子爵
Barão 男爵
葡萄牙1910年成立共和國後已廢棄貴族制。

義大利
Imperatore 皇帝(1936年義大利國王自封為衣索比亞皇帝)
Re 國王
Principe 親王
Duca 公爵
Marchesse 侯爵
Conte 伯爵
Visconte 子爵
Barone 男爵
Cavalieri 騎士
義大利1947年成立共和國後已廢棄貴族制。

波蘭
Krol 國王
Ksiaze 親王或公爵
Margrabia 侯爵
Hrabia 伯爵
Baron 男爵
Rycerz 騎士
Giermek 鄉紳
波蘭1918年成立共和國後已廢棄貴族制。

匈牙利
császár 皇帝
király/királyné 國王/女王
fejedelem 親王
herczeg 大公
gróf 伯爵
báró 男爵
lovag 騎士
匈牙利本無皇帝,君主稱國王。奧匈帝國時期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1918年成立共和國後已廢棄貴族制。

俄國
Император/Императора 皇帝/女皇
Цар/Царица 沙皇/女沙皇
Цесаревич 皇太子
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Инфант 大公/女大公
Князь/Герцог 公爵/親王
Маркиз/Бояре 侯爵
Граф 伯爵
Виконт 子爵
Барон 男爵
Рыцарь 騎士
俄國1917年成立共和國後已廢棄貴族制。

非洲
編輯
衣索比亞
Negus Neghst 皇帝(萬王之王)
Negus 國王
Mesfin 親王
Mesfin Ras 親王公爵
Mesfin Dejazmatch 親王侯爵
Ras 公爵(軍事貴族)
Duke 公爵(授予外國人)
Dejazmatch 侯爵(軍事貴族)(省總指揮)
Kegnazmatch 伯爵(軍事貴族)(右翼司令官)
Grazmatch 子爵(軍事貴族)(左翼司令官)
Balambaras 男爵(軍事貴族)(要塞司令官)
Fitwrary 武士
Lij 公子
衣索比亞1974年成立共和國後已廢棄貴族制。

熱點內容
股市黃昏星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5 15:15:00 瀏覽:495
建設銀行股票歷史最低是多少 發布:2025-07-05 14:43:57 瀏覽:373
全球主要的股票交易市場 發布:2025-07-05 13:56:21 瀏覽:866
如何介紹基金定投業務 發布:2025-07-05 13:56:21 瀏覽:744
黃金期貨浮動盈虧如何處理 發布:2025-07-05 13:47:41 瀏覽:251
北京競業達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 發布:2025-07-05 13:39:43 瀏覽:126
股票歷史財務指標查詢網站 發布:2025-07-05 13:34:23 瀏覽:777
首旅酒店股票歷史 發布:2025-07-05 12:29:18 瀏覽:606
佛山照明股票歷史最高價 發布:2025-07-05 12:21:47 瀏覽:48
對沖基金的對沖成本指什麼 發布:2025-07-05 12:12:09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