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三元駁論不包括哪個
『壹』 三元悖論的提出
三元悖論理論最早可以溯源至英國經濟學家米德(1953),他分析了開放經濟條件下內部均衡目標和外部均衡目標發生沖突,即「米德沖突」。其中,在保證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支出增減政策有效的情況下,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是不能共存的,這與後來提出的「三元悖論」理論之間有著理論傳承關系。蒙代爾(1963)提出了著名的M-F模型,為後來「三元悖論」理論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礎。亞洲金融危機後,克魯格曼(Krugman,1999)在「O Canada: A neglected nation gets its Nobel」一文中說到:
The point is that you can't have it all: A country must pick two out of three. It can fix its exchange rate without emasculating its central bank,but only by maintaining controls on capital flows (like China today); itcan leave capital movement free but retain monetary autonomy, butonly by letting the exchange rate fluctuate (like Britain--or Canada); or itcan choose to leave capital free and stabilize the currency, but only byabandoning any ability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to fight inflation or recession (like Argentina today, or for that matter most of Europe).」明確提出了「三元悖論」的原則。後來,克魯格曼又在其著作《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中對這一原則進行了論述,使得該原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
『貳』 97年亞洲金融危機始末 索羅斯行動全過程
第一階段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制定的對策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
趁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
一個月後,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
1998年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2)國際金融三元駁論不包括哪個擴展閱讀
爆發原因
1、東亞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產業政策運用失當導致產品、企業和產業結構不合理。1994年,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發表的《東亞奇跡的神話》中就質疑了亞洲四小龍的增長模式,東南亞其他國家也面臨類似問題,即經濟主要依賴資本的積累和密集的勞動力投入,缺乏真正的知識進步和技術創新,也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
客觀來說,過去20年裡,東亞地區這一增長模式雖然沒有根本性改變,但各國吸取了教訓,實施了更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再冒進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因而沒有再次爆發危機。這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速沒有回到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2、東亞各經濟體過度依賴出口。東亞各經濟體普遍採取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容易受到外部需求的影響。過去20年裡,東亞經濟體降低了對歐美國家外部需求的依賴程度,中國作為亞洲國家重要需求來源方的作用在上升。
一方面,增加了東亞經濟體的外需來源,使它們的經濟基本面更加穩固;另一方面,當其他外需引擎出現問題時,中國的外需能夠發揮「緩沖器」作用,這一點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及隨後的歐債危機爆發後得到充分體現。
3、「三元悖論」的沖突。「三元悖論」,即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固定匯率、資本的自由進出這三個目標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來實現調控的目的。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大多數東亞經濟體採取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同時,在未經任何測試和防範的前提下貿然開放本國資本項目,導致國際資本大幅流動,帶來巨大的風險隱患。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東亞經濟體普遍加強了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地區的負面沖擊。
4、經濟協調與危機救援機制缺乏。實行單一的釘住美元匯率而缺乏區內匯率的有效協調,加劇了危機對區內國家的沖擊。危機發生後,區內國家競相實行貨幣貶值,形成惡性循環,則加速了金融危機的擴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危機救助中的不佳表現也廣受詬病。因此,危機發生後,國際社會出現了新一輪改革IMF的聲音,東亞地區也啟動了本地區的財金合作進程。
『叄』 什麼是不可能的三位一體(國際金融三元悖論)它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三元悖論是指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資本的自由流動、匯率的穩定這三個目標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可以實現其二,捨去其一。
一是貨幣政策獨立性是一國是否能進行反周期調節,以使得宏觀政策得以有效執行的能力。換言之,一國是否具有直接利用貨幣政策影響該國經濟的獨立能力,它首先要求貨幣政策目標的純粹性、單一性。
二是匯率的穩定性是指使一國在經歷投機性沖擊的情況下匯率市場正常運行的能力,換言之,一國如何遭受經濟沖擊的情況下保證本國匯率長期處於穩定狀態。
三是資本的完全流動性是指一國的短期流動不受外力的影響,尤其是國家對於短期資本流動不加以限制。
(3)國際金融三元駁論不包括哪個擴展閱讀:「不可能三位一體」論
現實意義他指出,在各國匯率制度選擇中,或更進一步地在各國發展模式中,存在著不可實現的「三位一體」,即在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和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三個目標中,一國無論如何只能同時實現兩個目標,而不可能同時實現三個目標。
克魯格曼認為,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世界各國的金融發展模式都可以被概括進三角形中。處於三個角上的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為政府的三個目標,而A、B和C這三邊則分別代表不同的制度選擇。當一國政府選擇制度A 時,便是選擇了並可以實現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定這兩個目標;當一國政府選擇制度B 時,便是選擇了並可以實現貨幣政策獨立性和這兩個資本自由流動目標;當一國政府選擇制度C 時,便是選擇了並可以實現匯率穩定和這兩個資本自由流動目標。
顯然我國是選擇制度A的代表,美國和部分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國家和地區是選擇制度B的代表,實行貨幣局制度的中國香港地區和南美洲部分國家則是選擇制度C的代表。克魯格曼建議發展中國家選擇制度A ,即通過限制資本流動而實現匯率穩定和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為後兩者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金融的平穩發展更為重要。
『肆』 蒙代爾不可能三角
在現代金融理論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定理,即蒙代爾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只能擁有其中兩項,而不能同時擁有三項。如果一個國家想允許資本流動,又要求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那麼就難以保持匯率穩定。如果要求匯率穩定和資本流動,就必須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
在這三個目標之間究竟哪一個更為重要?如果放棄資本流動,將退回到閉關鎖國的封閉經濟體系,不利於經濟增長。如果放棄匯率穩定性,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兩害相較取其輕」,只有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比較可行。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也就是向單一的區域貨幣或世界貨幣過渡。於是,人們在貿易全球化的同時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金融全球化,如果貨幣統一了,就不存在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和資本管制的各種弊病了。
斯蒂格里茨曾經作過一個比喻:「小型開放經濟就如同在狂風大浪中的小船一樣,不論駕駛船的技術怎麼樣,雖然我們不知道船在什麼時候被傾覆,但是,毫無疑問,船最終會被大浪打翻。」在貨幣市場上可以非常明顯地觀察到經濟規模對穩定性的重要影響。經濟規模越大,投機炒作的風險就越小。統一貨幣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度部分貨幣主權,換取金融體制的穩定,能夠防範和化解金融危機。
某個經濟地區實現了單一貨幣,還可以提高貨幣體系的透明性。由於統一貨幣區內各國都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存在某個國家突然增發貨幣的可能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民眾對貨幣政策的信任度。統一貨幣能夠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節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進商品、資本、人員的流動,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統一貨幣可以減少內部磨擦,促進投資,提高國際競爭力。
『伍』 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三者之間的選擇關系。根據三元悖論,在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能進行以下三種選擇: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入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
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利用匯率調節將匯率調整到真實反映經濟現實的水平,可以改善進出口收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匯率調節本身具有缺陷,但實行匯率浮動確實較好的解決了「三難選擇」。但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信心危機的存在會大大削弱匯率調節的作用,甚至起到惡化危機的作用。當匯率調節不能奏效時,為了穩定局勢,政府的最後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蒙代爾---斐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將被所引致的資本流動的變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國貨幣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陸』 什麼叫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柒』 國際金融大概考哪些
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的內容(經常、資本與金融賬戶)、匯率標價法(直接、間接)、 三元悖論、 國際儲備包括的內容(SDR、外匯、外幣有價證券、黃金)、 國際貨幣體系(金本位、布雷頓1973年瓦解、牙買加體系)、涉及宏觀經濟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以上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還有可能涉及金融衍生品,比如匯率互換等等。
『捌』 三元悖論的簡介
三元悖論原則是國際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論斷。但是,該理論是高度抽象的,只考慮了極端的情況,即完全的貨幣政策獨立、完全的固定匯率和完全的資本自由流動,並沒有論及中間情況。正如弗蘭克爾指出的,「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為什麼不可以在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兩個目標的抉擇中各放棄一半,從而實現一半的匯率穩定和一半的貨幣政策獨立性。」這不能不說是「三元悖論」理論在具體目標選擇問題分析方面的局限。
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 這三者,一國只能三選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根據「三元悖論」原則,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制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的組合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但是這一組合在現實中有效的前提是在假設一國外匯儲備無上限的條件下才能成立。實際上,現實中一國的外匯儲備不可能無上限,一國的外匯儲備總量再巨大,與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相比也是力量薄弱的,一旦中央銀行耗盡外匯儲備仍無力扭轉國際投資者的貶值預期,則其在外匯市場上將無法繼續托市,固定匯率制也將徹底崩潰。因此,一國即使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巨大的國際游資壓力下,往往也很難保證固定匯率制度能夠得以繼續。
『玖』 金融 三元悖論 (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
資本的自由流動是指不受任何因素影響流入和流出。假設大量資本流入國內,必然由於某特定的貨幣政策或者匯率提升影響。資本流入國內會導致通脹,是貨幣貶值,本幣沒有升值。三元悖論是說假如一個國家想根據自己需求(非外部環境迫使)制定貨幣政策,如果保持資本自由流動(利率提升則匯率下降,反之),如果保持匯率穩定(利率提升則資本流入,反之)。香港選擇的是和美國後者固定匯率,美國加息香港必然跟進。中國不是。
『拾』 國際金融中的三元悖論是
固定匯率、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金的國際自由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