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金融危機巴菲特買了什麼
A. 這次金融危機中巴菲特進行了哪些關鍵性的交易
在07年末十分英明的賣出了手中的全部中石油,收購高盛銀行20%的股權。為美國債券市場進行再保險。
B. 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間和過程
過程相關內容(時間):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准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旗集團也宣布,7月份由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5.次貸危機的發展
2007年
2007年2月13日
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面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18億美元壞賬撥備
美最大次級房貸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減少放貸
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發布盈利預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瀕臨破產
美股大跌,道指跌2%、標普跌2.04%、納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減半數員工後,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4月24日
美國3月份成屋銷量下降8.4%
2007年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調,道指跌1.37%、標普跌1.29%、納指跌1.07%
2007年7月10日
標普降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評級,全球金融市場大震盪
2007年7月19日
貝爾斯登旗下對沖基金瀕臨瓦解
2007年8月1日
麥格理銀行聲明旗下兩只高收益基金投資者面臨25%的損失
2007年8月3日
貝爾斯登稱,美國信貸市場呈現20年來最差狀態
歐美股市全線暴跌
2007年8月5日
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總裁沃倫-斯佩克特辭職
2007年8月6日
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8月9日
法國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捲入美國次級債,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金屬原油期貨和現貨黃金價格大幅跳水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級債危機蔓延,歐洲央行出手干預
2007年8月11日
世界各地央行48小時內注資超3262億美元救市
美聯儲一天三次向銀行注資380億美元以穩定股市
2007年8月14日
沃爾瑪和家得寶等數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級債危機蒙受巨大損失
美股很快應聲大跌至數月來的低點
2007年8月14日
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過720億美元救市
亞太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
各經濟體或推遲加息
2007年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業抵押貸款公司股價暴跌,面臨破產
美次級債危機惡化,亞太股市遭遇911以來最嚴重下跌
2007年8月17日
美聯儲降低窗口貼現利率50個基點至5.75%
2007年8月20日
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1萬億日元
歐洲央行擬加大救市力度
2007年8月21日
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8000億日元
澳聯儲向金融系統注入35.7億澳元
2007年8月22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37.5億美元
歐洲央行追加400億歐元再融資操作
2007年8月23日
英央行向商業銀行貸出3.14億英鎊應對危機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70億美元
2007年8月28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95億美元
2007年8月29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52.5億美元
2007年8月30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100億美元
2007年8月31日
伯南克表示美聯儲將努力避免信貸危機損害經濟發展
布希承諾政府將採取一攬子計劃挽救次級房貸危機
2007年9月1日
英國銀行遭遇現金飢渴
2007年9月4日
國際清算銀行與標普對次級債危機嚴重程度產生分歧
2007年9月18日
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4.75%
2007年9月21日
英國諾森羅克銀行擠兌風波導致央行行長金恩和財政大臣達林站上了辯護席
2007年9月25日
IMF指出美國次貸風暴影響深遠,但該機構同時認為各國政府不應過度監管
2007年10月8日
歐盟召開為期兩天的財長會議,主要討論美國經濟減速和美元貶值問題
2007年10月12日
美國財政部本著解決次貸危機的宗旨,開始廣開言路 改善監管結構
2007年10月13日
美國財政部幫助各大金融機構成立一支價值1000億美元的基金(超級基金),用以購買陷入困境的抵押證券
2007年10月23日
美國破產協會公布9月申請破產的消費者人數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萬人
2007年10月24日
受次貸危機影響,全球頂級券商美林公布07年第三季度虧損79億美元,此前的一天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證券也宣布當季虧損6.2億美元
2007年10月30日
歐洲資產規模最大的瑞士銀行宣布,因次貸相關資產虧損,第三季度出現近5年首次季度虧損達到8.3億瑞郎
2007年11月9日
歷時近兩個月後,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三大行達成一致,同意拿出至少750億美元幫助市場走出次貸危機
2007年11月26日
美國銀行開始帶領花旗、摩根大通為超級基金籌資800億美元
2007年11月28日
美國樓市指標全面惡化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聲稱10月成屋銷售連續第八個月下滑,年率為497萬戶,房屋庫存增加1.9% 至445萬戶
第三季標普/希勒全美房價指數季率下跌1.7%,為該指數21年歷史上的最大單季跌幅
2007年12月4日
投資巨頭巴菲特開始購入21億美元得克薩斯公用事業公司TXU發行的垃圾債券
2007年12月6日
美國抵押銀行家協會公布,第三季止贖率攀升0.78%
2007年12月7日
美國總統布希決定在未來五年凍結部分抵押貸款利率
2007年12月12日
美國、加拿大、歐洲、英國和瑞士五大央行宣布聯手救市,包括短期標售、互換外匯等
2007年12月14日
為避免賤價甩賣,花旗集團將SIV並入帳內資產
2007年12月17日
歐洲央行保證以固定利率向歐元區金融機構提供資金
2007年12月18日
美聯儲提交針對次貸風暴的一攬子改革措施
歐洲央行宣布額外向歐元區銀行體系提供5000億美元左右的兩周貸款
2007年12月19日
美聯儲定期招標工具向市場注入28天期200億美元資金
2007年12月21日
超級基金經理人BlackRock宣布不需要再成立超級基金
2007年12月24日
華爾街投行美林宣布了三個出售協議,以緩解資金困局
2007年12月28日
華爾街投行高盛預測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林可能再沖減340億美元次貸有價證券
2008年
2008年1月4日
美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消費者信貸違約現象加劇,逾期還款率升至2001年以來最高
2008年1月16日
評級公司穆迪預測SIV債券持有者損失了47%資產
2008年1月17日
次貸虧損嚴重,標普評級公司開始對債券保險商實施新的評估方法
布希政府有意放鬆對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監管
美國去年12月新屋開工數量下降14.2%,年率為100.6萬戶,為16年最低
2008年1月21日
英國財政部要求有意收購諾森羅克銀行的私營企業在2月4日前提交詳細提案
2008年1月22日
美聯儲緊急降息75個基點
2008年1月24日
美國紐約保險監管層力圖為債券保險商提供15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
2008年1月30日
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
2008年2月1日
美國1月非農就業人數減少1.8萬,為超過4年來首次減少
2008年2月9日
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聲明指出,次貸危機影響加大
2008年2月12日
美國六大抵押貸款銀行為防範止贖的發生,宣布「救生索」計劃
巴菲特願意為800億美元美國市政債券提供再保險
2008年2月14日
美國第四大債券保險商FGIC宣布願意分拆業務
2008年2月18日
英國決定將諾森羅克銀行收歸國有
2008年2月19日
美聯儲推出一項預防高風險抵押貸款新規定的提案,也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所採取的最全面的補救措施
2008年2月20日
德國宣布州立銀行陷入次貸危機
2008年2月21日
英國議會批准國有化諾森羅克銀行
2008年2月28日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聲稱即使通脹加速也要降息
2008年3月5日
美國2月ADP就業人數減2萬多,美元兌歐元刷新歷史新低
拓展資料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區別
理論上而言,"金融"與"經濟"本身就存在較大差別。"金融"是以貨幣和資本為核心的系列活動總稱,與它相對應的主要概念有"消費"和"生產",後兩者則主要是圍繞商品和服務展開。所謂金融危機,就是指與貨幣、資本相關的活動運行出現了某種持續性的矛盾,比如,票據兌現中出現的信用危機、買賣脫節造成的貨幣危機等。就美國次貸危機而言,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市場的貨幣信用通過金融衍生工具被無限放大,在較長的時期內帶來了貨幣信用供給與支付能力間的巨大缺口,最後嚴重偏離了現實產品市場對信用的有限需求。當這種偏離普遍地存在於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時,次貸危機,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機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經濟"的內涵顯然比"金融"更廣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費"、"生產"和"金融"等一切與人們的需求和供給相關的活動,它的核心在於通過資源的整合,創造價值、獲得福利。就此而言,"經濟"是帶有價值取向的一個結果,"金融"則是實現這個結果的某個過程。因此,經濟危機,是指在一段時間里價值和福利的增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比如,供需脫節帶來的大量生產過剩(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蕭條),比如,信用擴張帶來的過度需求(最近發生的經濟危機)。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社會福利造成的影響程度和范圍不同。金融危機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過程危機,而經濟危機則是一種結果危機。
(參考資料美國金融危機 網路)
C. 巴菲特2008都買了那些中國股票
暫時還沒有,但最近的受采訪有購買中國股票的意向,前期在香港買了中石油,已經全部套現金
以巴菲特手中的股票分析,他是最看好的是保險業,或許我們也可以作一個借鑒吧,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非常看好中國的經濟趨勢,同時非常看好中國的大金融板塊(銀行,地產,券商,保險)優秀公司代表: 招商銀行 萬科A 中國平安
D. 巴菲特買了哪些中國a股
有兩支如下:
1. 中國石油
巴菲特於2003年4月開始分批吸納中石油股份,累計買入23.84億股,金融危機前成功出逃。巴菲特於2004年買入中石油23.39億股,斥資約38億港元。
巴菲特說,「當年入股中石油的價格為20美元,出售價介於160至200美元,總共獲利35.5億美元(約277億港元),相當可觀。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去年金融風暴發生前出脫中石油股票,報酬率高達700%。
2. 比亞迪
2008年9月,巴菲特斥資18億港元認購了2.25億股比亞迪股份。一年間賬面獲利13億美元,成為他投資中國的第二個代表作。
比亞迪首次進入巴菲特持股前十大名單,是因為2020年比亞迪股價暴漲帶來極高回報,比亞迪買入成本2.32億美元,2020年底市值58.97億美元,回報率高達24.4倍。
巴菲特能成為股神就是因為他的投資理念,他有自己的選股邏輯、方法和經驗,投資者想在股市賺錢要有合理投資經驗和投資方法,不要盲目的跟風,不然很難成功。
拓展資料: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股票是股份制企業(上市和非上市)所有者(即股東)擁有公司資產和權益的憑證。上市的股票稱流通股,可在股票交易所(即二級市場)自由買賣。非上市的股票沒有進入股票交易所,因此不能自由買賣,稱非上市流通股。
這種所有權為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標准、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等,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股票是股份證書的簡稱,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或作價抵押,是資金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
E. 2008金融危機為何巴菲特投資荷蘭銀行股
巴菲特一直被投資者頂禮膜拜奉為「股神」,全球金融危機大爆發的背景下,美國及歐洲的大銀行出現了嚴重的危機,這讓許多投資者無所適從,憂心忡忡,對市場毫無信心。但是巴菲特在逆市中尋得機會,最近四年他增持國富銀行24億美元、買入美國銀行50億美元優先股。正是他這種別人恐懼時貪婪、才得以在低價位時買入最好的銀行。縱觀股神巴菲特過去二十多年的投資經理,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工具/原料
第一,巴菲特選擇銀行股的標准非常高。
1、業績一流:巴菲特1991年大量買入富國銀行時用兩個業績指標來評價,「過去的凈資產收益率(ROE)和總資產收益率(ROA)都要優秀。」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巴菲特第一大銀行重倉股富國銀行過去三年ROE為11.6%、10.4%、11.9%,ROA為1%、1%、1.2%,逐年增長;運通銀行過去三年ROE則為16%、26%、28%,ROA為1.7%、3%、3.3%,同樣逐年增長。
2、管理一流:巴菲特強調管理對銀行業績影響很大,「銀行業並非我們偏愛的行業。如果資產是股東權益的20倍,那麼一個只是涉及一小部分資產的錯誤就能夠毀滅掉很大部分的股東權益。」這也是目前國內投資者對於銀行股的詬病所在。財務杠桿同時放大了管理上的優勢和劣勢,所以巴菲特對以「便宜的」的價格買進一家管理糟糕的銀行毫無興趣,他唯一的興趣是以合理的價格買進管理良好的銀行。
3、規模一流:2011年巴菲特投資組合中6大銀行資產規模在美國排名分別是,美國銀行排第1,富國銀行第4,合眾銀行第10,紐約梅隆銀行第11,美國運通第19,M&T銀行第29,都是規模很大的銀行。巴菲特之所以只投資大銀行,是因為銀行業規模優勢非常重要,而且規模越大銀行越難被收購,股價往往更加便宜。
方法/步驟
1
第二,巴菲特長期重倉持有銀行股。
2007年巴菲特投資組合為總市值688億美元,其中5隻銀行股市值197億美元;2011年投資組合總市值662億美元,其中5隻銀行股市值198億美元,以富國銀行和美國運通持倉最重。不僅如此,巴菲特持有銀行股的時間周期也非常長。富國銀行持有至今已23年,美國運通銀行、M&T銀行持有至今也已經21年。
END
注意事項
第三,巴菲特都是在銀行股價大跌之後趁機大量買入。
巴菲特1990年買入富國銀行時市盈率不到5倍:「1990年我們能夠大規模買入富國銀行,得益於當時一片混亂的銀行股市場行情……在投資者紛紛拋售逃離銀行股的風潮中,我們才得以投資2.9億美元買入富國銀行10%的股份,我們買入的股價低於稅後利潤的5倍,低於稅前利潤的3倍。」
投資是有風險的,如何在風險中獲得收益是每個投資者都關心的問題,我們不讓學習一下巴菲特在逆市爆發的發展法則,或許有助你在投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F. 巴菲特巴菲特歷史上持有過哪些股票
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將一千萬股左右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股捐贈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計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慈善捐款。
(6)2008金融危機巴菲特買了什麼擴展閱讀
巴菲特清倉IBM索羅斯增持金融股
13F數據顯示,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第一季度在美股市場上的持倉規模達到1889億美元,市值僅比前一個季度減少了22.2億美元。經歷了美股2月份的大幅波動,巴菲特不為所動,只是稍許減倉。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IBM股票七年後,巴菲特選擇了徹底放手,上季度還持有的200萬股IBM股票已一股不剩。分析人士認為,巴菲特投資IBM的時機並不好,這一筆投資並不能說是成功的「巴菲特式」投資。
G. 巴菲特買入的是怎樣的富國銀行(WFC.US)
本文編選自「雲蒙投資」微信公眾號,作者為雲蒙,原文標題為《富國銀行到底有多優秀》。
為什麼富國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和TLAC相差那麼大?比如巴菲特當年買入的是什麼樣的富國銀行?富國銀行經營的范圍和我們差別有多大等等?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去挖掘。
富國銀行到底有多優秀,優秀不優秀,還是要數據說話。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美國銀行業受到很大的重創,富國銀行雖然影響較小,但依然遭遇很大的波動,富國銀行的不良率提高了好幾倍,覆蓋率急遽下降,營業收入和利潤下滑很嚴重,然後開始回升,剔除這幾年特殊狀態。讓我們看看美國經濟從2012年開始復甦至今富國銀行的表現。
一、資產規模這些年共增長了33%。 富國銀行資產規模增長最快的年份2014年為10.7%,最慢的年份2018年為-2.9%,2012年以來富國銀行總資產增長了33.2%,貸款規模共增長了19.2%。
二、營業收入基本上是一條直線。 富國銀行這幾年營業收入的增長最快也不超過3%,最慢也是降低2%之內,所以2012-2018年營業收入基本上是一根直線,總共增長了0.4%。
三、凈利潤共增長了14.9%。 富國銀行2013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6%,也就是說如果剔除2013年的增長,或者說以2013年為基數,我們會看到這些年富國銀行的凈利潤是下滑的。
四、凈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2.46%。 凈資產收益率ROE最高的年份2013年為13.87%,最低的年份2017年為11.35%,過去七年平均值為12.46%。總資產收益率ROA最高的年份2013年為1.51%,最低的年費2017年為1.15%,七年平均值為1.31%。
五、分紅率平均為34.05%。 富國銀行分紅率最低的年份2012年為26.19%,最高的年份2018年為38.32%,七年數據平均分紅率為34.05%。
六、撥備總額持續下降,覆蓋率持續上升。 撥備總額最高的年份是2012年內為170.6億美元,最低的年份2018年為97.75億美元,這些年撥備總額是在持續下降。覆蓋率最高的年份2018年為151.47%,最低的年份2012年為82.88%,這些年覆蓋率是在持續上升的。
七、核心資本充足率平均為11.17%。 核心資本充足率最高年份2017年為12.28%,最低年份2012年為10.12%。這七年核心資本充足率平均為11.17%,一級資本充足率平均為12.80%,資本充足率平均為15.88%。
八、不良貸款率平均為1.37%。 不良率最高的年份是2012年內為2.57%,不良率最低的年份為0.68%,這些年不良率一直在下降,七年平均不良率為1.37%。不良貸款余額也是在持續下降,從2012年的205億美元到現在的65億美元。
H. 巴菲特 都買了中國哪些股票
結緣中國公司
【投資中石油】巴菲特於2003年4月開始分批吸納中石油股份,累計買入23.84億股,金融危機前成功出逃。
巴菲特於2004年買入中石油23.39億股,斥資約38億港元。巴菲特說,「當年入股中石油的價格為20美元,出售價介於160至200美元,總共獲
利35.5億美元(約277億港元),相當可觀。」【投資比亞迪】2008年9月,巴菲特斥資18億港元認購了2.25億股比亞迪股份。
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公司在去年金融風暴發生前出脫中石油股票,報酬率高達700%,不久後投資的比亞迪又讓他一年間賬面獲利13億美元,成為他投資中國的第二個代表作。【看上創世西裝】大楊創世(600233)董事長李桂蓮稱,巴菲特表示要參與經營創世品牌。
大連大楊創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桂蓮2009夏季達沃斯期間在與新浪財經獨家對話時表示,巴菲特表示要參與經營創世股份的品牌。李桂蓮透露,巴菲特已經給其來信表達了合作意向。
巴菲特:希望再找到類似中石油的公司
我們選擇中國公司和標准,和選擇美國公司或者其他國家的公司沒什麼差別:首先要了解這家公司,了解其優勢所在;希望這家公司有長期的競爭力,公司管理層誠實、可信並且穩定;在這些前提下,我們再選擇那些股票具有相對價格優勢的公司。
我們喜歡那些有長期競爭優勢、高資本回報的企業。如果我們能相信它們可以在長期范圍內取得高資本回報,又喜歡它們的管理團隊,同時又能夠以合理價格買入的話,我們就會寫支票。
目前還沒有購買其他高科技股的計劃。中石油和比亞迪兩個投資計劃成績不錯。中石油的投資已經結束了,賺了大約35億美元,希望能在中國再找個類似的公司。對比亞迪的投資還沒有結束,但看好在中國的投資。中國已擁有一些偉大的公司,我們傾向於中國某些出口產品良好的公司,主要是消費者產品。中國已擁有一些巨型公司,它們的市值將超越某些美國公司。
I. 金融危機爆發時,巴菲特為什麼選擇高盛優先股
高盛優先股類似中國的銀行類藍籌。藍籌業績比較穩定,市盈率都比較低,股本比較大。幾十遇到經濟狀況不好,相對於其他公司股票要穩定很多。
J. 巴菲特面對四次暴跌都幹了啥
巴菲特一生遇到過四次股市暴跌,其中三次S&P500指數跌幅過半。他的經驗教訓可以歸納為三個字:要淡定。
第一次,1973年1月到1974年10月暴跌50%。
1973年1月11日,S&P500指數最高121點。1974年10月4日,S&P500指數最低60點。
股市暴跌,就像發生火災一樣,所有人都想趕快逃離,紛紛不計成本,低價拋售。
巴菲特卻非常淡定,從從容容出手,大膽買入。
他早在1969年9月就退出股市,然後一直抱著現金,等待估值過高的股市暴跌。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雖然一年之後的1970年5月26日股市最低跌到68點,但又迅速反彈,連續上漲兩年多,1973年1月11日,S&P500指數最高121點。之後才開始下跌,直到1974年10月4 日,S&P500指數最低60點。巴菲特等待暴跌,一等就是5年。
等了那麼久,終於到了出手的時機。巴菲特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我覺得我就像一個非常好色的小夥子來到了女兒國。投資的時候到了。」
這次巴菲特面對暴跌的啟示是:不要低估市場的瘋狂,高估值持續的時間可能很漫長,等待市場恢復理性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其間要淡定,有耐心,因為可能要等上幾年。
第二次,1987年8月到1987年10月暴跌36%。
這一次股市跌得快,反彈也快,結果巴菲特只能遺憾沒有時間「讓子彈飛」。面對暴跌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的投資機會,巴菲特仍然非常淡定,因為他相信下一次機會還會來,只要耐心等待。
在1987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回顧大跌:
「對於伯克希爾公司來說,過去幾年股票市場上實在沒有發現什麼投資機會。1987年10月,確實有幾只股票跌到了讓我們感興趣的價位,不過還沒有買到對組合具有影響意義的數量,它們就大幅反彈了。
「到1987年底,除了作為永久性的持股與短期套利的持股之外,我們沒有其它任何大規模的股票投資(5000萬美元以上)。不過你們可以放心,市場先生將來一定會提供投資機會,而且一旦機會來臨,我們十分願意也有能力好好把握住機會。」
這次巴菲特得到的啟示是:有時暴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讓你無法抓住抄底良機,對此同樣要淡定,不要因為試圖把握住每一次機會而自責甚至投資行為失控。
暴跌後第二年機會來了,巴菲特開始大量買入可口可樂,兩年內買入可口可樂10億美元,1994年繼續增持後總投資達到13億美元。1997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樂股票市值上漲到133億美元,10年賺了10倍。
第三次,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暴跌50%。
巴菲特早就預言,科技網路股推動的這波股市大漲後泡沫必然破裂。盡管股市三年跌了一半,巴菲特卻並不急於抄底,因為他想買的很多股票還不便宜。
2002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在暴跌之後,巴菲特依然非常淡定:
「在股票投資方面,我們仍然沒有什麼行動。查理跟我對於伯克希爾公司目前主要的持股感到越來越滿意,因為這些公司的收益在增長,而與此同時市場對其估值卻進一步降低。」
不過現在還無意增持這些股票。雖然這些公司的前景良好,但我們並不認為其內在價值被市場低估。
同樣的結論也適用於大多數的股票。盡管股市連續3年下跌,從而大大增加了股票的吸引力,但只有很少的股票能讓我們稍有興趣而已。這一令人不快的事實正好表明了在大泡沫時期股市對於股票的瘋狂高估。不幸的是,狂飲的酒越多,宿醉的夜越長。
「查理跟我現在對於股票退避三舍的態度,並非與生俱來的。我們熱愛擁有股票,如果是以具有吸引力的價格買入的話。
「在我61年的投資生涯中,其中約有50年中都有這樣的機會出現。今後也一定會有很多類似的好年份。但是,除非發現至少可以獲得10%的稅前收益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後6.5%-7%的收益率)的概率非常高時,否則我們寧可閑坐在一邊觀望。」
2003年巴菲特終於開始出手,買入中石油。2005年大量買入,投入股市資金規模從2002年底的90億猛增到160億。
巴菲特第三次面對暴跌的啟示是:暴跌後有些股票未必便宜,抄底也要淡定。
因為即使是股市大跌一半,並不代表你想買的股票也大跌一半,而且有些股票即使大跌一半也未必便宜。
第四次,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暴跌58%。
在市場恐懼氣氛最大的時候,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公開宣布:我正在買入美國股票。
在文章中他再次重申他的投資格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他在2009年度致股東的信中說暴跌時要貪婪到用大桶接:「如此巨大的機會非常少見。當天上下金子的時候,應該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環。」
巴菲特過去兩年接金子的大桶有多大呢?「2008年初,我們擁有443億美元的現金資產,之後我們還留存了2007年度170億美元的營業利潤。然而,到2009年底,我們的現金資產減少到了306億美元(其中80億指定用於收購伯靈頓鐵路公司)。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在金融危機的暴跌中如此淡定地大規模投資,關鍵在於他對於價值投資的堅定信仰:「過去兩年對真正的投資者來說是最理想的投資時期,恐懼氣氛反而是投資者的好朋友。那些只在根據市場分析人士做出樂觀分析評價時才買入的投資者,為了毫無意義的保證付出了嚴重過高的價格。最終在投資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支付的價格和這個公司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的盈利之間的差額,不管你是整體收購,還是只在股市上買入這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股份。」
巴菲特第四次面對暴跌的啟示是:暴跌越狠抄底越狠。
巴菲特說,投資最重要的是理性。
但股票投資中,最困難的就是保持理性,尤其是在暴漲和暴跌中保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