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該如何避險
A. 金融危機時如何理財資產保值的方法
普通老百姓對金融危機可能沒有很專業的認知,但或多或少都能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其帶來的諸多不利影響,例如工作不好找了,相應的工資收入也減少了,以及個人資產縮水等等,那麼金融危機時如何理財呢?危機來臨時,企業的生存狀況會明顯下降,例如客戶訂單減少。當企業生存遇到危機時,往往會倒閉或裁員。此時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保住當前職位是最重要的,畢竟市場上的崗位需求減少了,再找工作會比往常更難。
2、預留一定的現金
預留現金主要是防患於未然,例如失業了,或者生意倒閉了,預留的現金可以保證支撐一段時間的生活,直到找到新的收入來源。
3、謹慎投資房產
危機爆發後,房子的價格往往也會跟著下跌,尤其是當房產本身處於高位時,受到的沖擊會更大。危機來臨後,房子不僅價格下跌,而且很不好脫手,危機越重越難賣出去。不過當房價降到最低點時,反而可以考慮保留房子,等待經濟復甦後資產慢慢增值。
4、選擇避險屬性的產品
現金並不是避險工具,相反,金融危機通常會導致通貨膨脹的出現,手中的現金會快速貶值。因此可以將部分現金投入具有避險屬性的理財產品,例如黃金就比較適合普通家庭購買。將現金轉為金融避險工具可有效減少貨幣貶值帶來的資產縮水。
以上關於金融危機時如何理財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溫馨提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B. 普通人該怎麼應對經濟危機,金融危機
普通人該應對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方法如下:
1、避免投資長期性風險資產。注意措辭,是避免,並不是完全禁止。如果遇到低估值優質資產,不排除可以潛伏。那麼這種長期性風險資產有哪些呢?
比如股權投資、股票等。股權投資一般起步價都是100w,有的可能300w甚至更高。但無論股權是投資於潛力的創業企業還是成熟的准IPO企業,風險都足夠大。首先創業企業可能由於經濟危機導致資金鏈斷裂,從而破產;Pre-IPO企業可能會因為監管政策導致IPO放緩或暫停以防止股市抽血。
而股票呢?雖然可以隨買隨賣,但在經濟危機中,股市是首當其沖受打擊的。所以別想著在危機前潛伏低估值優質股。
首先,危機前都是泡沫的狂歡,你根本不知道誰才是黑馬;其次,就算你知道了,這匹黑馬大概率會在危機中被錯殺。所以危機來臨時,股市有多遠跑多遠,等危機中後期再來淘寶也不遲。
2、建議投資長期性低風險資產。哪些是長期性低風險資產呢?如定投、指數基金、固收理財和銀行存款等。
定投,毫無疑問,在危機前期定投並經歷整個危機,定投基本會形成完美的微笑曲線,我們盡可以在危機中享受廉價籌碼。
指數基金也是一樣,俗話說買指數就是買國運、買未來,長期來看,指數都是向上的。所以無論是定投也好還是指基也罷,長期來看都是不錯的投資選擇。
C. 發生金融危機時,如何正確進行資產保值
留黃金、留人民幣現金和美元現金。
金融危機因其波及的范圍廣,想要全身而退是不大可能的。一旦發生金融危機,最先受到沖擊的一定是金融類資產,不僅是股票、債券、基金,連銀行存款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為銀行存款就相當於銀行的負債,一旦破產,存款也會受影響。當然,與之相關的房地產類的投資業也不可避免被裹挾其中。金融危機發生時往往流動性也是最差的時候,因此在這些有價物中,誰的流通性最好,誰的保值性能也就最高。所以如果發生金融危機,可以有以下方法進行保值:
一、留黃金
雖然在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刻任何商品都存在貶值,但對比其他商品金屬系的貶值程度較低,可以說黃金是具備抗風險性。我們都知道黃金和美元是成負相關的,而在面臨金融危機時,美國市場通常受到的沖擊最大。面對市場的崩塌,恐慌情緒的蔓延,避險資金紛紛湧入黃金,供求關系發生變化,金價隨即走高。這個現象在20008年次貸危機中尤為明顯。2008年年初時價格833美元/盎司,到了2009年年初時883美元/盎司,不僅在金融危機到來時進行了保值,而且開始了多年的黃金牛市行情,最高點達1920.8美元/盎司,具備的抗風險性可謂非同一般。
二、留人民幣現金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發生時刻,當所有的證券、資產、債券、房產、商品都在降價的時候,我國兌美元貨幣由7.4到2009年初的6.8,說明我國在此金融危機最為猛烈的階段升值近10%,抗風險系數很強。在此次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的保值程度甚至高於美元現金的保值能力,這就是最好的保值方法。
三、留美元現金
不能說每個國家的現金在金融風暴到來時都是可抗風險的,而美元作為世界流通貨幣,當金融危機到來時,抗風險性也是凸顯。因美元是國際基礎貨幣,在危機期間,各國貨幣紛紛貶值、資本外逃,美元成為資金追捧對象。在2008年初時美元指數達76,而到了2009年初時美元指數達到了81。美元抗風險系數能力也得到了世界的驗證。其實多數時候全球局部國家的金融危機系美元升值造成,98年金融危機、2018年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根源是美元升值,美元升值,美元吸引力增強,大量資本投資美元資產。另外在全球性金融危機期間,日元、瑞士法郎這些貨幣也是比較不錯的避險工具,但是局部金融危機下,美元表現要優於其他非美貨幣。
D. 假設爆發金融危機,有哪一類投資可以規避
全球經濟的不景氣,讓大家惶恐,金融危機的到來,自從2008年之後,經濟越來越繁華,到如今受疫情影響,加上美國經濟,帶來的股市的震盪讓大家人心惶惶,紛紛在找出路,想要投資點什麼保值的東西。我認為如果金融危機來了的話,那麼能夠,投資的比較保值的東西,有黃金,債券股票等,還有生活日用品,土地房子。
三、房子,土地,日用品等。房子和土地,我覺得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吧,為畢竟人多地少,在我國房子和土地一直以來都是最貴的,所以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我們可以稱著謝欣的經濟環境差,然後用手頭的錢購入一些房產或者土地,到時候等經濟回復的時候,坐等上漲,還有就是可以投資一些日用品,因為當經濟蕭條,人們的花費開銷會減少,那麼日用品,他們是必須用到的,所以基本上不會受太大的影響,所以投資這方面的話也會有不錯的一個收入。
每個人對經濟的看法都不同,也會選一些不同的避險方式,其實在我看來,我們除了可以投資以上的幾種比較保值得東西以外,當然最好是留一些現金在手上,因為無論何時都避免不了「現金為王」這個事實,但是也不能就把錢放到銀行,因為我們應該都有發現現在得利率越來越低了,所以到時候很有可能不僅沒了利息還會縮水很多,而且現在經濟的動盪情況,誰也不能保證未來會發生什麼。
E. 普通個人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1.科學理財:
理財的時候要注意分配,例如將全部資產的三分之一作為定期存款,三分之一用於有效投資,三分之一作為活期存款,這樣既分散了風險又保持了流動性,盡量避免風險投資,切記不要沾上股票,一旦被套住,活命都成問題。在當前經濟蕭條的環境下,有雄心壯志是好事,所謂老驥伏礪,志在千里,不妨收斂兩年,待金融危機陰霾散去,再站江湖也為時不晚。
2.平穩就業:
普通老百姓多數是企業員工,即便心高氣傲,也不要輕易跳槽,而且要盡一切能力努力工作,保住目前手上的飯碗,讓老闆覺得你是他企業里的核心人員,是可以依靠的員工.若有更好的就業條件,也需要謹慎,結合自身實力,各方面考慮周全。很多人以為經濟危機跟自己沒有關系,但這跟你的就業環境有著裙帶關系,經濟危機一旦影響到就業單位的經濟收入,企業在資金壓力下,有可能面臨精減部門員工,一旦個人工作態度消極或是一如常態,很有可能成為公司裁員的標靶而導致失業。
3.節約開支:
在經濟危機期間,更應注重開源節流,除了必不可少的生活開支外,其它方面盡量節省,減少出遊次數,避免沒必要的娛樂花費,將空閑的時間放在看書學習上。有車族盡量少開車,盡量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或者適當步行,這樣可以節省一大筆開支。想買車的,如果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充裕,可以觀望一陣再做決定,首先養車過於耗錢,而且車價浮動大,貶值快.減少逛街次數,少添新衣,少下館子,朋友之間請客吃飯避免鋪張浪費,走親戚送禮,多買些實惠的,做到物超所值,禮輕情意重。把手頭多餘的信用卡取消掉,不到萬不得已,不要過度超支。
4.身體健康:
多參加體育活動,既讓長期處於緊張工作中身心得到放鬆,也讓自己身體更健康,擁有一副健康的體魄,比什麼都重要,另外,藉助金融危機的壓力,戒除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在這些嗜好不但花錢,而且對個人、家庭、社會的健康危害都很大,要知道在當前有限的社會保障條件下,看病吃葯也是一項很大的支出.
5.關愛他人
在單位上班,多關心身邊的同事,特別是外地同事,很多人為了夢想,不遠千里跑到他鄉謀求發展,遭遇金融危機,生活肯定是很不容易。在朋友圈裡交際,關心身邊的朋友,面對朋友的求助,在經濟允許的條件下,盡量慷慨解囊,也許你的幫助,能解朋友的燃眉之急,況且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幫助朋友,對於朋友來說,也是意義非凡,相信人家更加銘記於心。
當然,經濟危機也許並沒有上述的那麼可怕,但金融危機會產生如此大的社會效應,並非空穴來風。總之,洞悉危機,防範於未然,方能全身而退。
F. 應對金融危機,應該注意什麼
假設金融危機來臨,普通人日常生活管好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手裡閑錢不多,維持著正常家庭開支即可,窮則獨善其身。沒有冬天過不去,沒有春天不來臨。
如果有可能出現金融危機,首先應是國家怎麼避免!實際國家早就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了。單就房地產領域來說,我覺得措施非常正確非常英明,那就是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為通脹、因為收入不斷增長等原因,房價穩實際就是房價降了。切不可理解為房價要大降!這些年,人們的無形資產幾乎全變成房子了,甚至很多人是透資了未來,房價再降,更多的人變成一窮二白!我早就說過,房地產已經變成懸在我們頭上的一顆核彈,必須小心謹慎,不要弄響了,如果措施不當,或執行不力,真的有可能出現金融危機!
G. 金融風險的防範原則
從分析金融危機的爆發原因入手,主張從從公法與私法(民商法)兩個層面上構建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機制。作者指出,政府幹預過多過濫,不可能有效地預防和化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只能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腐敗行政、低效行政、黑箱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隱患,過多過濫的審批本身就是金融風險;為防範金融風險,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必須限制在五個層次上。本文還從民商法的視角提出了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對策,即:積極穩妥地完成全部國有專業銀行的公司制改革;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全面推行強制擔保貸款制度;及早改變目前過分依賴於商業銀行的危險局面,依法鼓勵發展直接資本市場;盡快建立公司重整制度,實施公司拯救計劃,避免公司、企業不必要的破產;預防泡沫經濟,必須預防泡沫企業的滋生和蔓延;強化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義務與責任;進一步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避免由於過分強調公司的營利性而破壞應有的信用關系、金融秩序、交易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的例外,人民法院應當適用否認公司法人資格的法理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一、引言
源於1997年下半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先是給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和馬來西亞經濟以重創,1998年底又席捲了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對當前發生在亞洲地區和其他地區(如巴西、俄羅斯)的金融危機的實質應當有清醒的認識。金融危機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又可能進一步誘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雖然我國的金融市場和人民幣幣值在東南亞金融風波面前保持了相對穩定,但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監管薄弱,金融秩序仍有待整頓。1998年12月9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加快制定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有效機制」。因此,必須採取切實有力措施完善現行的中國法治,從制度上防範金融危機。
一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既有國內的原因(內因),也有國際大環境的原因(外因);就內因而言,既包括市民社會和市場機制本身存在的金融隱患,也包括政治國家和政府幹預誘發的金融隱患。因此,要從根本上防範金融危機,必須對症下葯,從公法與私法(民商法)兩個層面上構建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機制。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探討國內公法與國內私法中的金融危機防範問題。當然,從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角度探討國際金融秩序與經濟秩序的安定性與可信賴性、加強各國之間的立法協調與金融監管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從公法的視角看政府幹預在防範金融危機中的應有角色
(一)政府幹預過多過濫,不可能有效地預防和化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只能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目前能夠倖免金融危機的原因在於,政府對經濟生活進行了有效的干預,於是開始懷疑市場機制的作用,認為市場機制不如政府幹預可靠。筆者認為,必須承認以下事實:我國目前能夠倖免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不僅有正確、及時的政府幹預,也有20年來改革開放所逐漸形成的堅實的基本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亞洲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生活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有可能繼續加深;雖然我國人民幣的匯率穩定,但我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我國存在著不少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隱患。
毋庸置疑,為避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陰影,我國離不開政府幹預;即使亞洲金融危機過去了,我們仍然要充分發揮政府幹預的積極作用。但問題在於,如何界定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范圍,如何處理好政府幹預這只「有形的手」與市場機制這只「無形的手」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規范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行為。如果片面迷信政府幹預萬能論,不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一味縱容、鼓勵不符合公正、效率、法治精神的政府幹預行為,不僅不會阻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建立,而且會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成也蕭河,敗也蕭河。過去人們經常把「亞洲經濟奇跡」主要歸因於強大的政府幹預;今天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歸咎於強大、過度的政府幹預。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腐敗行政、低效行政、黑箱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隱患;過多過濫的審批本身就是金融風險。
(二)為防範金融風險,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必須限制在五個層次上
恰當地界定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范圍,必須遵循以下原則:既要重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又要注意發揮政府在彌補市場機制缺陷、維護良好市場秩序方面的導向和校正作用;既要著力塑造和保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市民社會,預防政府行政權對商法自治領域的不當侵入,又要強調和樹立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應有權威;既要告別政府萬能論,避免重彈政府大包大攬的老調;又要摒棄政府無為論,反對漫無邊際地削弱政府職能;既要堅決轉變和革除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舊職能,又要創造性地擴充和發展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新職能。
上述理念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主導思想。但是,把理念轉化為現實,比起把理念表達清楚更為不易。在操作層面上如何解決好政府幹預與市場機制、企業自治之間的銜接與契合,法學界似乎還缺乏深入的探討。筆者認為,以經濟行政機關和企業的相互關系為座標,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可以從以下五個層次上去觀察:
1• 尊重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簡稱尊重型干預)。
這是第一層次的干預。商法自治是私法自治原則(Prinzip der privatautonomie)或意思自治原則(L』 autonomie de la volontehumaine)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該原則,企業在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容忍的范圍和限度內,有權為了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以自己的名義實施各種商事行為,從而為自己創設一定的商事權利、設定一定的商事義務,國家對此只能消極地予以確認和保護,而不能積極地予以干涉和妨礙。企業商法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和市民社會的需要和體現,也是現代商法和經濟法的共同基礎。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又可以引申出三項基本原則:(1)企業財產所有權尊重(所有權絕對或所有權不可侵)原則。企業的生存和盈利,要求這個企業擁有實實在在的財產所有權(包括法人所有權)、特別是可以使用的資源,最為典型的包括資本、勞動、管理與技術。(2)企業的商事行為自由(含契約自由)原則。盡管有些當代法學家發出了「合同死亡」的慨嘆,但契約自由在商法中作為一項根本原則並未發生動搖。(3)過錯責任原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誰有過錯,誰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和經營風險。該原則有利於鼓勵企業放心大膽地開展商事流轉、締結各種商事關系,更好地取得利潤的最大化。
在市場經濟社會,市場風險和金融隱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建立利益與風險、權利與義務對稱機制,要求實現決策權利、決策利益與決策風險的企業化、分散化,能夠在微觀層次上自動、公平地抑制體制性金融危機的爆發。這種避險功能的發揮表現在兩個層次上:首先,有利於實現市場風險與政治國家的隔離,既避免了政治國家製造的市場風險,又能把現有的市場風險局限於市場機制之中,從而防止了市場風險對政治國家的沖擊;其次,能夠合理地在市場主體之間分配市場風險,從而實現市場機制本身對市場風險的吸收和消化。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債務人的違約、企業的資不抵債與關門破產不會誘發體制性的金融風險與信用危機。可見,為避免政府幹預製造不必要的金融風險,為避免全體納稅人與全社會承擔本不應由自己承擔的金融風險,必須強調企業商法自治、誠實信用、契約自由與自己責任等基本市場法則。
當前,經濟行政機關轉變職能的重要內容就是,尊重企業財產所有權和企業的經營自由,滿腔熱忱地推動企業主體的商人化、法人化和平等化,推動企業行為的市場化、自由化、契約化、競爭化、公平化、公正化、規范化和誠信化。政府作為市場經濟中的「裁判員」,要主動撤離資源的配置活動,不得隨意越過市場、直接干預企業的投融資等商事活動,更不得與民爭利。政府投資上項目,應當精而又精,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重復建設,重復投資本身就是金融隱患。強調企業自治或企業意思自治,是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實現商事權利由政府回歸企業的關鍵。因為絕大多數商事活動是靠無形的手,即市場主體的個體自我調節機制去實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尊重型干預就是不幹預、少干預;微觀干預最少的經濟行政機關是最好的經濟行政機關。
鑒於我國多年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政府尚未完全養成自覺尊重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的習慣,政府的這種尊重義務應當被視為當前我國經濟行政機關對企業所負的首要義務。要在實踐中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觀念上打破人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盲目迷信國家和政府、甚至認為國家和政府萬能的固有觀念。在相當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我國將實行「小政府、大市場、大社會」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和政府不可能為公民個人和企業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攬子福利,並因此而取消公民個人和企業的自我奮斗。
2•保護企業公平競爭與公正交易應有秩序( 簡稱保護型干預)。
這是第二層次的干預。僅僅尊重企業商法自治還是不夠的。因為企業的經營自由,在不法利益和不良動機的驅使下,有可能被濫用。假冒偽劣、限購排擠、商業賄賂、商業欺詐、虛假廣告、非法傳銷、傾銷、搭售、圍標、行政壟斷、經濟壟斷等丑惡商事現象也會滋生蔓延。沒有健全的市場管理法治,就沒有消費者和企業賴以公正交易和公平競爭的大舞台,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信號也會失真,從而誤導企業行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政府應當堅決制止和反對損害消費者和競爭者利益的不法、不正當行為,為企業和經濟組織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與公正交易秩序,努力培育和維持一個涵蓋各類生產要素的、成熟、開放、誠實、公平、統一的社會主義大市場。要維護市場經濟的公正性、公開性、公平性,經濟行政機關必須發揮應有的保護性職能。但政府不得為了私利而限制公平競爭、壘起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的「籬笆牆」。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不僅保護落後,壓抑競爭;而且阻礙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在全國大市場內部的循環,在深層次上潛伏著金融隱患。所謂「地方保護主義是塊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的實用主義態度必須予以糾正。保護型干預與尊重型干預是密切相連的。因為,保護企業公平競爭與公正交易應有秩序,實際上就是要保護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不被濫用。但要明確,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受到了侵害,並不必然導致行政權的干預。在很多情況下,博大精深、體系嚴密的民商法原則和制度,包括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合同制度、民事侵權制度和民事責任制度等,都足以被企業和市場主體自覺引用,從而鏟除不法、不當的市場行為,理順受害人與不法、不當行為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恢復市場的正常秩序。而且,即使行政權介入的結果,導致了不法、不當行為人的行政法律責任,也不能代替受害人與不法、不當行為人之間私法關系的再調整。經濟行政機關以行政罰款代替民事賠償的做法更是錯誤。
H. 金融危機下個人投資怎樣才能自保
合理配置資產。首先,固定資產、流動貨幣是很重要的,其次配置一點外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