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私慕地產理財兌付危機了怎麼辦
⑴ 如果投資理財產品時出現了兌付困難但所買的產品
珍愛生命,遠離P2P,私人集資、非法集資,個人集資出現問題國家不予賠付。(反洗錢法十周年)
⑵ 私募基金到期不兌付,怎麼辦
私募基金暴雷主要是因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眾多,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存在操作不規范、挪用資金等亂象,脫離託管機構運行、投向難以監管。在私募基金管理人被公安機關刑事立案的情況下,一般需要要先刑後民,在刑事程序沒有結束前,投資者無法通過法院民事訴訟要求償還投資損失。在該種情況下,投資者可選擇以下路徑追回投資損失:
1、要求銷售方承擔責任
根據《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私募基金應當向合格投資者募集,基金銷售機構應當對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進行評估,由投資者書面承諾符合合格投資者條件;應當製作風險揭示書,由投資者簽字確認等。銷售機構在推介私募基金產品時未能根據私募基金的風險和投資人的實際狀況履行適當的告知說明義務,未能確保投資人在充分了解投資標的及其風險的基礎上自主決定。銷售機構存在具有重大過錯,銷售機構應對投資人受有的損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保證合同是投資人和符合條件的擔保人簽署協議,約定擔保人對基金份額持有人的保本金額承擔的保本清償義務提供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的合同。實踐中常見的形式還有擔保函、擔保書、承諾函。在管理人以外的第三方出具含有清償投資本息內容的書面文件的,投資人可向出具方要求承擔上述清償義務。
上述路徑可有效避開先刑後民的程序障礙,直接要求基金管理人以外的第三方承擔清償責任,從而快速實現投資損失追回,當然最終追回的資金以第三方的清償能力為限,一般的銷售機構如銀行和證券公司均不需考慮清償能力。
⑶ 股權私募基金到期不能兌付,投資者怎樣維權
向基金業協會舉報 像證監部門投訴。 如果違約還可以提起訴訟
⑷ 我買了上海至善基金的私募股權投資,現在到期公司不能兌付,錢還能拿回來嗎
這種情況到期無法兌付,基本上很難再拿回錢的。你買基金時肯定告知你的投資有風險,購買需謹慎。所以虧了只能是算你投資失敗。
⑸ 買私募基金虧了怎麼辦
要認真研究合同,私募基金有很多種,如果是權益類的要好好研究下凈值,向公司了解虧損原因,以及後期的計劃,如果判斷後期會有改善就堅持持有,如果認為沒有持有的必要早日止損,避免虧損擴大。
⑹ 私募基金到期不對付客戶該怎麼辦
到相關機構投訴,工商部門或刑偵部門都可以,現在很多所謂基金或項目都是一個幌子,實際沒有任何收益,有的連項目都是假的,募集資金然後潛逃,這種情況最好立即報案,控制主要人員,防止潛逃。
⑺ 買的私募基金虧了怎麼辦
先把虧損的原因弄清楚,虧也要虧的明明白白,否則你下次依然可能還會虧。
⑻ 買銀行理財產品賠了怎麼辦
俗話說的好,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通過任何渠道的投資都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用戶則要正確適合自己的產品,同時了解相應的對此,就買銀行理財產品賠了怎麼辦?進行解答,僅供參考。
銀行理財資金投資范圍是什麼? 銀行理財提前終止賠多少錢?
銀行理財虧了會賠嗎?
在2016年的陸家嘴論壇上,央行副行長張濤表示:對於經營出現風險、經營出現失敗的金融機構,要建立有序的處置和退出框架,允許金融機構有序破產。
這不是官方第一次提及金融行業破產的話題了,尤其銀行也有可能會破產,更是牽動億萬儲戶的心。
國務院頒布存款保險制度 5月1日正式實施,存款保險制度明確存款保障實施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關於投資者最重視的理財方面也給出了有關的規定,即其它金融商品不受保護,簡單的了解是:假如銀行破產,你在這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不論多少,都不會有全額賠付的。
雖然存款保險制度出台,但存款保險條例只能對銀行破產情況下儲戶的存款起到保護作用,而以下三種情況卻「保不了」。
1、存款丟失
過去一兩年曾發生過多起銀行存款丟失案件,儲戶存款丟失是銀行內部信息系統、管理及監管方面的問題,很多情況下都是銀行「內鬼」監守自盜造成的,並非是銀行出現經營危機,更非銀行面臨破產倒閉。所以,雖然存款保險條例出台了,但對儲戶存款丟失案件來說並無關系。
2、銀行理財產品本金虧損、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不達標、變保險
如果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本金虧、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不達標、理財變保險等情況,也不屬於銀行經營問題,這種情況下,存款條例對理財產品無法提供保障。
3、銀行代售理財產品出現兌付危機、資金虧損
銀行通常會代售大量債券、基金、保險、信託等理財產品,如果此類產品出現兌付危機或是資金虧損,存款保險條例也是保不了的。(來源:財經綜合報道 作者:網貸輿情)
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1、熟知流動性條款
很多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往往是不能中途贖回的,這一點在產品說明書中一般都會寫明。
2、認清產品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類型
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特點需要仔細詢問清楚,銀行也會代收其他公司的產品,安全性也並非第一。
3、詢問是否有購買和贖回費用
4.查看產品風險評級
根據銀監會的要求,各家商業銀行都要為本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定義風險評級。
5.合理配置,避免單一產品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