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理財 » 金融市場的驅動因素有哪些

金融市場的驅動因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9-02 02:54:52

⑴ 金融產業集聚的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動因

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動因包括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的驅動因素及內在機理問題。多數學者對金融產業集聚的原因進行了理論和實證分析,並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在金融產業集聚生成動因的理論依據方面, 大多數學者以Marshall(1920)、Weber(1929)、Po~er(1990,1998)等的集聚理論為基礎的,將金融產業集聚的主要原因歸結於以下經濟因素:外部經濟、規模經濟、集聚經濟和交易成本。Kindleerger f1974)認為是規模經濟使得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選擇一個特定的區位。外部規模經濟是自我加強的,更多的金融部門在一個區域內定位,那麼這些區域對於其他金融參與者來說更加具有吸引力。韓國經濟學家Park(1982/1989)將規模經濟理論集聚經濟理論應用於國際銀行集中發展和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上,他認為當一個地區跨國銀行的數量增多、規模增大時,國際中心便有形成的可能。同時外部規模經濟會進一步促成生產和經營單位的空間集聚,表現為行業內銀行之間的合作,金融機構之間共享基礎設施,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更加鄰近,流通環節的減少,信息溝通的便捷等。
Naresh R.Pandit(2001,2002)等學者採用了Swann(1998)提出的產業集群動態研究方法,對英國金融服務產業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集聚效應影響公司的成長及新進入者的數量,同一金融服務中心的不同金融部門之間存在相關性。Economists Advisory Group(1984)在《城市2O年: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一文中指出:「金融中心發展緩慢,但是一旦建立,它們就顯示出生存的巨大能量。這部分是因為習慣的力量、顧客的忠誠或者簡單的慣性(或者說是「路徑依賴」),但大多是源於建立金融中心所享有的各種規模經濟。」Arthur(1994)提供了一個路徑依賴模型來描述下面情形:如果外部經濟(或者集聚經濟)盛行,那麼一個具體企業定位是怎樣變得比其他更為優越。他表明,對於一個特定種類的金融業務,這會使得這項業務對於其他銀行來說更加具有吸引力,這些規模遞增收益有助於一個地理上的「鎖定(1ock—in)」。也就是說,這使得一個區域優於其他區域,在此模型中,只要有新的企業進入,一旦它們選擇了區域就很難有移動。Taylor(2003)等通過對倫敦金融服務業集群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由地理鄰近和面對面接觸而發展密切的人際關系是倫敦金融服務業集群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過程。熟練的勞動力、顧客和供應者三者關系的地方化對金融服務企業的創新和產品、服務的遞送很重要。
金融地理學主要從信息的角度對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動因進行多角度的闡釋。Porteous(1995)一系列的工具去說明和解釋區域金融中心的發展,比如「路徑依賴」說明為何某城市能長久在區內維持優勢;而「不對稱信息理論」和「信息腹地論」則能解釋為何「路徑依賴」優勢會被改變或者削弱。Gehng(1998)~]用場摩擦理論和大量的實證分析,證明了某些金融活動在地理上的聚集趨勢與另外一些金融活動在地理上的分散趨勢並存。為了理解這看似矛盾的現象,根據信息內容將金融活動分類是特別有用的。信息敏感性的證券交易更易集中於相關證券信息更集中、更易交流的地區,而標准化證券可能較之更自由,對成本差別的反應更敏感。Zhao運用信息腹地理論來研究中國金融問題,他將信息分為標准化信息和非標准化信息。要想准確解釋非標准化信息的內涵和價值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要准確了解這類信息的廣闊背景(或日文化)。
正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性質,金融部門需要接近於信息源。該研究還指出,信息外部性和不對稱信息不僅是塑造信息腹地的決定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地區等級和全球層次的重要因素。標准化信息與非標准化信息的另一種表述為編碼知識(codified know1.edge)和默示知識(tacit knowledge o這是演化經濟學常用的表述方法。金融地理學家借用了這一概念,指出默示知識的學習需要面對面的交流face to facecontact)。因此,人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地理因素的約束。Davis(1990)則通過對金融服務業領域的調查發現,在大都市區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務產業都傾向形成集聚。通過專業的勞動力人才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企業協助,例如會計業、保險精算、法律咨詢等,金融服務產業將更加接近市場,減少交易成本,通過彼此之間知識與經驗的分享,開發出創新技術。他指出,許多外部經濟與優良的信息流有關,假如在更加准確和更加有競爭力的金融服務和金融工具定價的基礎上,金融市場越大,那麼它的效率和流動性就越高,並且金融市場是高度相關的,彼此之間相關度將不斷增強。
Risto Laulajainen(2001)則從金融資源的流動性角度來研究金融產業集聚現象,他認為一種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或者一個重要國家的政府債券實際上是一種商品,在各個地方都可以同等交易,而邏輯上這種交易更傾向於在流動性好的大城市經濟學者則從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理論的角度對金融產業集聚現象進行論述。在城市經濟中,城市功能的分化導致經濟系統中等級框架的出現。Gras(1922)描述了從鄉村、城鎮到城市經濟的發展階段,將專業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作為大城市一項功能來研究,他描繪了城市作為腹地的四個階段,商業、工業、交通和金融業,金融業處在城市發展的最高階段,與商業、工業和房地產業相比,金融業具有更大的集中度。Vernon(1960)認為,城市吸引著具有巨大不確定性、需要面對面接觸的產業和服務業,吸引著那些以較快的互動速度為必要條件的行業。公司或者金融機構的集中能夠促進為熟悉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而建立起來的客戶關系,紐約港吸引了批發商,批發商帶來了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又引來了全國性公司的核心機構。
金融產業集聚生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選擇了同一個區位,但在競爭性的產業環境中,只有部分空間具有適合金融產業的空間要素,這種特殊的場所被Markusen稱為「光滑空間中的黏結點」。這種獨特的場所之所以成為金融產業集聚的合適溫床,就在於具有獨特的空間區位。空間區位是金融產業集聚的基本要素。Martin(1999)研究了不同金融機構的區位分布情況得出:銀行與證券交易機構、外匯交易機構的區位會有所區別,前者會相對較為分散,而後兩者會較為集中。Porteous對銀行區位模型進行了很好的理論分析。通過分析距離對銀行貸款監督成本影響的模型,他認為,如果市場潛力的空間分布是不均勻的,在不考慮價格競爭的情況下,將產生銀行的集聚,其結果類似霍特林(Hotelling)對企業的空間分析模型。Choi&Gehrig對世界主要銀行業中心的成因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研究證明了地區間貿易流量、直接投資規模、距離的遠近、文化的差異及當地銀行業商業機會的大小等因素是影響銀行跨國區位選擇的因素,但仍缺乏對這些因素重要性的實證檢驗。
E.P.David(1988)首先將企業選址理論運用到金融中心的形成研究中,並於1990年對企業選址理論進行了系統整理。該理論主要解釋在各種可供選擇的區位中,特定企業選擇特定區位的原因,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成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均以利潤最大化為原則。他提出了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即影響企業選址的因素可分為供給、需求和外部經濟三部分,這就是所謂的企業選址的利潤最大化模型。但是利潤最大化模型有弊端,而且過於簡單化。我國學者潘江麗(2002)運用區位理論分析了金融機構選址決策的重要決定因素:1.地區成本優勢;2.人力資源的規模和質量;3.電信設施的先進性與安全可靠性;4.金融監管環境與稅收制度。從上述對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原因的文獻回顧中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還缺乏專門針對金融產業特性的集聚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討,而僅僅是分析促使集聚形成的具體因素,況且針對這些具體因素的研究也比較分散,缺乏系統的模型。因此,從總體而言,對金融產業集聚內在機理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需要有系統的理論和模型對其進行整合。

⑵ 金融市場效率影響因素

金融市場效率主要受市場發育程度(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交易成本、市場信息等因素影響。
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和金融市場效率的高低成正相關。市場發育程度的高低決定了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市場結構的完善程度,最終影響金融市場的效率。
金融市場的深度:金融市場是否有足夠大的證券資產日常交易量
金融市場廣度:市場參與者的類型、數量的復雜程度
金融市場的組織結構影響交易成本或者市場信息。
交易成本和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負相關。比如:傭金、稅、各種各樣的成本
市場信息越充分真實,交易雙方對信息的掌握程度越對稱,信息傳遞越及時,效率越高。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⑶ 影響金融發展趨勢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金融市場長期走勢的唯一因素是宏觀經濟因素。

行業發展狀況、企業經濟效益、國際經濟形勢等因素可以暫時改變金融市場的中期和短期走勢,但改變不了金融市場的長期走勢。

⑷ 金融市場四要素之間的關系

1:金融市場四要素:
金融市場參與者,金融市場交易工具,金融市場中介,金融市場價格
2:四要素之間關系:
金融市場參與者他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通過一些金融市場的交易工具進行交易來融通資金。
之間交易過程中,由於信譽關系,便有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便有了金融市場中介,當中的信用工具以價格體現

⑸ 構成金融市場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金融市場就是一個關於金融方面的市場,金融市場的構成十分復雜,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市場組成的一個龐大體系。金融市場包括了很多市場,像我們常見的股票市場就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除了股票市場還有很多市場。接下來我帶大家了解一下金融市場的構成要素。
1、金融市場主體

金融市場的主體是指金融市場的參與者。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有:政府部門、中央銀行、金融機構、工商企業、居民個人等;他們可能是投資者也可能是資金需求者,也可能是雙重身份。

2、金融市場客體

金融市場的客體是指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工具,即金融工具。比如債券、證券、股票等都屬於金融市場的客體。

3、金融市場組織形式
金融市場組織形式是指金融市場的交易場所,金融市場的交易既可在有形市場進行,也可在無形市場進行。
4、金融市場價格
金融市場的價格包括股票、債券、證券等的價格

⑹ 金融市場應包含的要素有哪幾種

金融市場應包含的要素:
盡管各國各地區的金融市場的組織方式和發達程度有所不同,但都包括三個基本的構成要素,即金融市場主體、金融市場客體和金融市場價格。
1.金融市場主體
金融市場主體是指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參與者。在這些參與者中,既有資金的供給者,又有資金的需求者。二者的相互關系使得市場上資金的融通成為可可以,從而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形成。在金融市場上,市場主體具有決定性意義。市場交易主體的數量決定著金融工具的數量和種類,進而決定了金融市場的規模和發展程度。同時,金融市場主體的多少與交易的頻繁程度也影響著金融市場的深度、廣度與彈性。一般來說,金融市場的主體包含家庭、企業、政府、金融機構和金融調控及監管機構。
2.金融市場客體
金融市場客體即金融工具,是指金融市場上的交易對象或交易標的物。
3.金融市場價格
金融市場的價格也是金融市場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這通常表現為各種金融工具的價格。由於金融市場價格與投資者的利益密切相關,因而受到廣泛的關注。不同的金融工具有著不的價格,且影響其變動的因素十分廣泛,這也使金融市場的價格形成變得更加復雜。
關注環球網校金融市場應包含的要素有哪幾種

⑺ 針對銀行業,你認為提升價值的關鍵驅動要素有哪些

銷售和銷售增長率,邊際營業利潤,新增固定資產投資,新增營運資本,資本成本。
隨著加入WTO過渡期的結束,我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金融資產越來越受到外資的青睞。外資進入將給我國銀行業帶來四方面的益處。外資可以成為中資銀行進入全球金融「大家庭」成員的引路人,如交行藉助匯豐銀行的網路發行全球雙幣信用卡、浦發銀行也和花旗銀行聯手推出了與國際接軌的信用卡。外資的入股可以改變中資銀行承擔宏觀調控、社會穩定等責任的傳統定位,使之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減少政府權力對銀行的干預滲透。
引進外資可以迫使中資銀行更多、更快地熟悉國際慣例,學習國外同行先進的思想方法,引進新的金融產品。

⑻ 近期金融市場出現波動,這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響

金融市場的波動主要受到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很多企業的業績表現並不是很好、市場已經出現了恐慌的情緒以及大量的資金離開了A股市場。

這一段時間金融市場的波動是非常明顯的,主要是因為很多公司的業績表現不是很好,而且也已經出現了市場的恐慌情緒,在大量資金離開A股市場的情況之下,自然而然會出現比較大的風險的。

很多企業的業績表現並不是很好

我認為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很多企業的表現並不符合投資者的預期,所以很多投資者才會賣掉手中所持有的股票的。很多企業的業績的表現都是比較差的,所以市場的很多投資者都在賣出訴中所持有的股票自然而然會出現大幅度的下跌,而且普遍的下跌也是比較明顯的。

總而言之,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雖然在短期之內出現了虧損,但是從長期來說或許是一種機會,在大量的虧損的情況之下,會出現觸底反彈的,必須要從實際情況來進行考慮。

⑼ 金融市場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金融市場的基本要素分為以下四部分:

1、金融市場的參加者:政府部門,通過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工商企業,即是籌資者,也可能是資金供應者。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最重要的參與者。主要有存款性金融機構、非存款性金融機構、中央銀行。個人:是市場上的資金供應者。

2、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動中產生,能夠證明金融交易金額、期限和價格的書面文件。

3、金融市場的組織形式:是指進行金融交易所採用的方式。

4、金融市場的管理:是指中央銀行及有關監管當局為維護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而進行的管理。

(9)金融市場的驅動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1、金融市場能夠迅速有效地引導資金合理流動,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1)擴大了資金供求雙方接觸的機會,便利了金融交易,降低了融資成本,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2)金融市場為籌資人和投資人開辟了更廣闊的融資途徑。

(3)金融市場為各種期限、內容不同的金融工具互相轉換提供了必需的條件。

2.金融市場具有定價功能,金融市場價格的波動和變化是經濟活動的晴雨表。

(1)金融資產均有票面金額。

(2)只有通過金融市場交易中買賣雙方相互作用的過程才能「發現」。即必須以該企業有關的金融資產由市場交易所形成的價格作為依據來估價,而不是簡單地以會計報表的賬面數字作為依據來計算。

(3)金融市場的定價功能同樣依存於市場的完善程度和市場的效率。

(4)金融市場的定價功能有助於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實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市場

⑽ 互聯網金融 支付方式變革驅動因素有哪些

支付問題是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的基礎和支撐,如果說金融是經濟的血液,那麼支付就是金融的血管,它關繫到一國金融業的效率與穩定。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支付變革將朝著支付媒介去現鈔化、支付終端去PC化、支付機構去銀行化、支付環節去時點化四個方向發展。其中,支付媒介去現鈔化、支付機構去銀行化、支付終端去PC化,這三大變革已悄然發生,而且會愈演愈烈。第四個變革方向支付環節去時點化即連續支付,憑借其對過程性服務和復雜交易的支付優勢,將成為互聯網金融支付體系下一步最重要的變革與創新。

熱點內容
2021股票交易 發布:2025-08-23 04:58:44 瀏覽:3
金融帝國2總部如何招人 發布:2025-08-23 04:27:00 瀏覽:571
如何區分信託基金還是其他基金 發布:2025-08-23 04:26:19 瀏覽:308
退市股票到哪裡查 發布:2025-08-23 03:34:28 瀏覽:949
拍賣子公司股權怎麼算 發布:2025-08-23 03:29:57 瀏覽:946
哪些基金賠率大的 發布:2025-08-23 03:21:33 瀏覽:890
炒香港期貨恆指需要多少保證金 發布:2025-08-23 03:20:46 瀏覽:323
股市每年的印花稅收是多少 發布:2025-08-23 02:56:46 瀏覽:114
寮國的股票交易所 發布:2025-08-23 02:56:03 瀏覽:378
回購股票對所有者權益無影響 發布:2025-08-23 02:07:29 瀏覽: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