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屬於傳統金融中的痛點的是什麼
1. 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現狀及痛點是什麼謝謝
用「互聯網+」思維解決企業融資痛點.
」互聯網+「不是一個新詞,不管你加不加,互聯網都在那裡,傳統企業唯有擁抱,才能親身體驗它帶給企業的巨變。
互聯網+」的概念,馬化騰的理解是「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
對傳統企業來說,應該感謝這個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最大的價值就是連接,將企業與用戶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企業和用戶不再需要跨越維度的溝通。
互聯網也給了企業與消費者更加高效更加低成本的連接機會,它規避了傳統商業社會以空間為紐帶對於資源的損耗和低效利用。
2. 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有什麼不同
傳統金融,主要是指只具備存款、貸款和結算三大傳統業務的金融活動。廣義的壽命周期成本還包括消費者購買後發生的使用成本、廢棄成本等。簡單來說,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傳統金額與互聯網金額相比,互聯網金額有如下特點:
1、成本低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路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2、效率高
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准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如阿里小貸依託電商積累的信用資料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鍾,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3、覆蓋廣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4、發展快
依託於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以余額寶為例,余額寶上線18天,累計用戶數達到250多萬,累計轉入資金達到66億元。據報道,余額寶規模500億元,成為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5、管理弱
一是風控弱。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徵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控、合規和清收機制,容易發生各類風險問題,已有眾貸網、網贏天下等P2P網貸平台宣布破產或停止服務。二是監管弱。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監管和法律約束,缺乏准入門檻和行業規范,整個行業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
6、風險大
一是信用風險大。現階段中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還有待配套,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捲款跑路等風險問題。特別是P2P網貸平台由於准入門檻低和缺乏監管,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去年以來,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P2P網貸平台先後曝出「跑路」事件。
二是網路安全風險大。中國互聯網安全問題突出,網路金融犯罪問題不容忽視。一旦遭遇黑客攻擊,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會受到影響,危及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
3. 非傳統金融業務指哪些
您好!非傳統金融業務指:銀行業在存款、貸款和匯兌三大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如貿易結算、理財、資產管理、衍生產品等「非傳統」業務,使得銀行業務種類極大豐富,金融中介鏈條拉長,風險特徵趨於復雜。
金融百事通,銀河證券陳時涌為您解答!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4. 什麼是傳統金融
傳統金融,主要是指只具備存款、貸款和結算三大傳統業務的金融活動。廣義的壽命周期成本還包括消費者購買後發生的使用成本、廢棄成本等。簡單來說,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
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0-2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5. 互聯網金融有利有弊,手把手教你如何趨利避害!
互聯網金融隨著經濟的發展應運而生,在沖擊傳統經濟的同時,也在帶領著傳統經濟轉型,以便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兩極分化的趨勢讓許多投資者更加摸不透互聯網金融是什麼,只能望而卻步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究竟什麼是互聯網金融,到底該怎麼進入這個領域?
對比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可以了解互聯網金融的真正內涵。傳統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空間的價值交換,它的大部分交易都是通過中間環節使三方都獲利,比如房貸、車貸等。互聯網金融則是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的結合,它的中間環節被互聯網替代,將需求和供應直接匹配,成為經濟學上最原始、最優化的資產配置。
傳統金融因其金融鏈條過長有很多的痛點:資金的供給端和需求端難對應。比如現在國內很多微小企業雖有還款能力,但也只能通過民間借款進行融資。這個問題是一個悖論,因為任何一個企業在生產經營的起步階段,都沒有原始積累,只能通過錢來進行投資,然後產生效益。融資需要對等的抵押物,但多數處於起步階段的企業都滿足不了這個條件。
於是各種各樣的金融中介機構誕生了,融資、租賃、保理、信託機構等,以幫助銀行,幫助借款方和貸款方進行資金交易。
但很多中介機構都處在錢難以收回的尷尬處境。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比如現在信貸危機嚴重的鋼貿行業。鋼貿行業的危機來源於一個鋼貿老闆用同一個標的進行兩次融資,但兩個銀行都沒能發覺,最終造成巨大損失。
這裡面存在著什麼問題呢?
首先,銀行很難標記某些實在抵押物,以表明這個貨物已被抵押。
其次,鋼貿老闆的貨物用於抵押後,他的金錢來源就被切斷了,收益也無從談起。所以借款方既對這筆錢的用途並不明確,也難以保證錢能按時收回。
風控的難度變大和信息的不對稱迫使借款方引入更多的中間機構,以便把握項目的真實性、可控性,以減少意外發生後的損失。
但更多的中間機構介入,就會使得信息不對稱更加嚴重,這就帶來了金融流通的惡性循環。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它的信息科技屬性決定了它能低成本或零成本地復制與傳播信息技術,從而達到我們直接匹配資金需求方和供給方的目的。如P2P平台以互聯網數據為基礎,讓借錢人直接與資金需求者交易,並用累積數據進行風控。
第三,傳統金融中,公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體部分。一般由國家或中央銀行進行強烈的信用背書組成。而現在,互聯網金融正逐步用能進行信用背書的區塊鏈技術來替代公信主體。比如全網公開的記賬本中,每一筆賬都在此區塊上記錄,而不儲存於任何一個以中央為主體的賬薄上。且這個區塊完全對公眾開放,公眾可對其進行監督檢查。
這樣的信用背書,使得這一部分資金無需銀行監管和人工審核,進一步降低了信用的成本。信息的真實性和不可更改性更強了,信用效益也更強了。
第四,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地進行價值交換,是不斷地去中心化的過程。它建立在一個基礎協議之上,在這基礎協議上的人和主體都是市場主體,從而進行價值交換、等值交換。現今去中心化正在不斷發生,比如有了uber,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計程車公司;有了P2P,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銀行;有了自媒體,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記者。當初因為信用的缺失所要建立的中央機構,也隨之不斷瓦解。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不同,主要在於資金量調和與風險控制上。互聯網金融鏈條更短,可使利益在資金的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進行直接分配,讓供給方獲得更高收益、需求方能籌集到成本更低的資金。
其次在於風險控制上的不同,互聯網金融通過借貸方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來進行風險把控。比如上文的鋼貿行業。互聯網金融直接以它賬務上的數據作為依據。任何一個環節:比如貨物銷售狀況不好,都能更快知道,並進行阻止和干預。但在目前的國內,由於徵信體制的不完善,還有一部分互聯網金融是基於抵押物的。不像借用了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lending club(全球最大的P2P網貸平台),它的風控依靠的是強大的徵信體系,在中國是沒有的。但很多機構都開始慢慢地將數據作為核心價值,以數據產生信用,信用產生價值。這也是很多互聯網公司需要的地方。
了解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後,我們該如何借用它,進行資產管理呢?
互聯網金融是基於點對點的借貸,這就意味著去中間化,需求和供給間沒有任何中間機構,可直接匹配。在國內,創新使得「點對點」變成了「人對人」。也就是個人對個人間的貸款,如人人貸。一方面解決個人理財需要,另一方面解決企業融資需要。對於後者而言,這筆資金較大,個人無法進行直接投資。這就有了peer to peer加眾籌的方式:眾人籌錢借給企業。就成就了P TO B( peer to business)的理財途徑。如余額寶,余額寶將個人閑置資金交給專業基金機構打理,把錢放在安全性高、流動性強、且收益率較低的債券中,獲得收益。
這種P2P的投資方式就是我們踏入互聯網金融的基礎。
一般情況下,P2P的安全保障分為三大塊:一是保險公司的保障;二是風險准備金,保證壞賬有風險准備金進行對付;三是資金監管或者託管。
這三方面的實質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
保險公司的保障,主要針對賬戶的資金安全,比如密碼丟失或盜竊密碼等問題,並非為壞賬或意外保證。
風險保證金是在平台上產生逾期或壞賬時,能彌補這部分逾期和壞賬的准備金。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存款證明,存提自由,並不會提供太高的風險保障。
資金監管、託管和存管呢?
監管指的是專款專用。但如果平台一開始就是做虛假標的的話,這一部分的風險就無法把控。
存管是把平台的資金賬戶和客戶的資金賬戶分賬戶管理,也就是平台的風險保證金或流動性資金不能跟借款、貸款賬戶一致。2016年7月p2p監管條例中也明確表明要提出銀行的存管。同樣的,如果有任何的虛假標的出現,銀行也無法進行風險保證。
託管是指安全保管委託投資者的資產,履行託管人相關職責的業務。這是最嚴的一部分,因此現在很少有銀行願意對資金進行託管,即使平時比較激進的平安銀行,在資金託管方面也比較遲滯。但資金託管、銀行資金託管始終是大勢所趨,因為這能從根本上保證平台的合規性。比如淘寶成立時為解決賣方買方信任問題而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
三大保障不管用,還是需要我們慧眼識金,用「三看」來明晰平台情況。
第一,看平台資金有無監管;第二,看平台模式是否合規;第三,看平台的運營情況,主要包括兩點:一是標的是否分散,一般借款人或借款金額越分散,平台風險就越少;二是平台對於標的信息的披露是否真實、透明和清晰。這部分信息的真實披露,可減少平台虛假標的嫌疑,也能證明它線下盡調做得盡職盡責。
總而言之,當投資者看到一個平台有各種各樣的風險保證金,且資金監管用了一些晦澀難懂的詞彙時,這個平台就有風險了。標的的介紹看不懂或者不了解時,也要注意考量平台的風險。
根本上講就是:遵從投資最基本的原理,即利率與風險永遠成正比。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有利有弊,我們要趨利避害,就得深入了解其中原委。這樣我們才能在這片藍海中獲勝,而不會「溺水」。
6.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供應鏈金融上下游的融資服務通常圍繞核心企業所展開。
由於核心企業通常對上下游的供應商、經銷商在定價、賬期等方面要求苛刻,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常出現資金緊張、周轉困難等情況。解決中小微企業資金流通困難的問題,風控是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平台最大的困擾。這也導致了在:應收賬款類、預付類、存貨融資和信用貸款四種融資類型中,以應收賬款類規模最大。
傳統供應鏈金融核心痛點:
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資產無法逐級流轉,保理業務不可貫穿整條供應鏈。二、三級供應商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產品質量問題。
商票的使用受制於企業的信譽,貼現的到賬時間難以把控;供應商之間的結算約定,缺少系統化的自動觸發機制;在多環節參與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對回款保障缺少可信的技術手段。
金融機構在貿易背景核實、可靠質權、回款控制等方面操作與風險成本均較高,而貿易鏈條中的企業或平台又難以自證,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成本、風險和收益較難平衡。
據艾瑞最新的《2018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在我國,工業企業的 應收賬款已經具備一定的體量 ,為開展相應的供應鏈融資奠定了基礎。然而,供應鏈融資的規模遠不及基礎的應收賬款融資規模。
而根據調查顯示,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指數持續大於50%,說明 企業融資需求持續存在 。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分布式賬本技術,具有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高安全性和智能合約 等技術特徵,保證信息的完整與可靠性,能夠有效解決交易過程中的信任和安全問題。
1)核心企業在區塊鏈上對資產的確權,包括債權憑證真實有效性的核對與確認。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保證債權憑證本身不能造假,證明債權憑證流轉的真實有效性,可逐級進行拆分轉讓, 實現核心企業的信用穿透 ,從而解決鏈上供應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2)鏈上數據均可追溯根源, 節省了金融機構大量的線下盡調、驗證交易信息真實性的人力物力成本 ,為銀行或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風控系統補充。供應商依託核心企業的信用傳遞,能享受更快捷高效的融資服務,有效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3)在這個信任的生態中,核心企業的信用可以轉化為線上數字權證, 通過智能合約防範履約風險 ,使信用可沿供應鏈條有效傳導,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履約效率。更為重要的是,當數字權證能夠在鏈上被錨定後,通過智能合約還可以實現對上下游企業資金的拆分和流轉,極大的提高了資金的轉速,實現自動清算。
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企業從區塊鏈技術著手,布局供應鏈金融市場。我們選取以下4個競品進行剖析研究,分析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解決方案。
產品介紹:
微企鏈以源自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為底層資產,通過騰訊區塊鏈技術實現債權憑證的轉讓拆分。
其中,在原始資產登記上鏈時,通過對供應商的應收賬款進行審核校驗與確權,確認貿易關系真實有效,以保證上鏈資產的真實可信。債權憑證可基於供應鏈條進行層層拆分與流轉,每層流轉均可完整追溯登記上鏈的原始資產,以實現核心企業對多級供應商的信用穿透。
業務流程:
風險控制:
產品體驗:
微企鏈沒有具體操作界面可以體驗。供應商的注冊入口是小程序。微企鏈官網/聯易融官網上面也只是留下了「聯系我們」的入口。推測該平台並不對外開放,需為目標合作客戶方可進行合作。
目前微企鏈的運營模式主要是跟聯易融合作發布ABS/ABN,供應商在平台上去發行資產,申請融資。這種模式大大降低了整個產業鏈的融資成本。
產品介紹:
雲信是中企雲鏈平台上流轉的企業信用。是由大型企業集團通過中企雲鏈平台,將其優質企業信用轉化為可流轉、可融資、可靈活配置的一種創新型金融信息服務。
業務流程:
風險控制:
產品體驗:
可參考公眾號推文 《雲鏈金融-用戶操作手冊》
中企雲鏈的宣傳主要集中於雲信這一載體,雲信=現金(隨意拆分)+商票(絕對免費)+銀票(高可靠)+易追溯性,很好地提煉出來「雲信」作為一種新型的電子結算工具的優勢。同時,借用了區塊鏈的概念去證明數據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
從中企雲鏈微信公眾號的動態來看,目前雲信正全國大面積推廣。據中企雲鏈董事長劉江稱:目前目前有一個兩百人的地推團隊,明年會布局到五百人。大概算下全國值得做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企業五千家,一個人聯系十家企業,五百人把這五千家核心企業抓住,就基本可以把整個中國的供應鏈金融覆蓋了,詳情可點擊查看。
產品介紹:
中建集團供應商在中建電商「雲築網」平台完成招標、簽約、訂單等采購流程後,即可同步將供銷資料存證至協作平台。
當供應商需要進行應收賬款融資時,在協作平台上向銀行提交融資申請,智能合約自動勾鏈存證信息,為融資銀行提供完整可靠的審貸資料。融資審核通過後,銀行將放款信息鏈上回復給供應商。融資到期後,供應商通過協作平台完成融資還款過程。
業務流程:
風險控制:
產品體驗:
可參考文章 《攜手共「築」區塊鏈建築行業新模式》
該產品與上述產品不同,它合作的核心企業目前只針對中建集團直屬局公司、子公司,且其融資服務只服務至與核心企業直接發生貿易往來的一級供應商,業務模式則是以鏈上數據作為融資材料的佐證。同時區塊鏈保證的數據的不可抵賴和難以篡改,降低融資風險。
產品介紹:
應用區塊鏈技術,創新開發應收款鏈平台,將企業應收賬款轉化為電子支付結算和融資工具。
業務流程:
風險控制:
產品體驗:
浙商銀行基於趣鏈科技底層區塊鏈平台 Hyperchain開發的「應收款鏈平台」上線。該平台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將企業應收賬款轉化為在線支付和融資工具,幫助企業去杠桿、降成本的一款創新金融科技產品。專門用於辦理企業應收賬款的簽發、承兌、保兌、支付、轉讓、質押和兌付等業務。
在這里,我們藉助商業畫布來全面地分析競品的商業化模式。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產品的商業模式和業務流程其實大同小異,也很容易模仿。
除了本文中提到的,還有布比區塊鏈,趣鏈的生意家/西美鏈等等等等,但是能做大做強的,是要拼資源。這個業務模式,註定是要由議價能力最高的核心企業來牽頭做起,那麼你能引入多少核心企業的資源,這個核心企業的體量是否足夠大,就看你平台的業務能力了。
做這個競品分析主要是為了研究裡面的業務模式以及商業運營,實際上裡面水還很深,並不是簡單花了流程圖+資金流什麼的,就能夠去復制人家的業務模式了。
7. 幣安支付是不是幣安的下一個發力點
支付領域可以說是傳統金融行業的痛點領域,也是加密貨幣行業落地傳統市場的一道橋,所以幣安作為領航者率先在支付領域作出探索和改變是整個行業的利好。
8. 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有什麼不同
傳統金融,主要是指只具備存款、貸款和結算三大傳統業務的金融活動。廣義的壽命周期成本還包括消費者購買後發生的使用成本、廢棄成本等。簡單來說,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
傳統金額與互聯網金額相比,互聯網金額有如下特點:
1、成本低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路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2、效率高
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准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如阿里小貸依託電商積累的信用資料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鍾,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3、覆蓋廣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4、發展快
依託於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以余額寶為例,余額寶上線18天,累計用戶數達到250多萬,累計轉入資金達到66億元。據報道,余額寶規模500億元,成為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5、管理弱
一是風控弱。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徵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控、合規和清收機制,容易發生各類風險問題,已有眾貸網、網贏天下等P2P網貸平台宣布破產或停止服務。二是監管弱。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監管和法律約束,缺乏准入門檻和行業規范,整個行業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
6、風險大
一是信用風險大。現階段中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還有待配套,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捲款跑路等風險問題。特別是P2P網貸平台由於准入門檻低和缺乏監管,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去年以來,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P2P網貸平台先後曝出「跑路」事件。
二是網路安全風險大。中國互聯網安全問題突出,網路金融犯罪問題不容忽視。一旦遭遇黑客攻擊,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會受到影響,危及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
9. 傳統金融的風險有哪些
金融風險指的是與金融有關的風險,如金融市場風險、金融產品風險、金融機構風險等。
一家金融機構發生的風險所帶來的後果,往往超過對其自身的影響。金融機構在具體的金融交易活動中出現的風險,有可能對該金融機構的生存構成威脅;
具體的一家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而出現危機,有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一旦發生系統風險,金融體系運轉失靈,必然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
主要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作業風險
、行業風險
、法律、法規或政策風險
、人事風險
、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
、股票投資風險
、政治風險。
10. 傳統金融的特點
傳統金融特點的是什麼?傳統金融業務特點傳統金融理論大多認為信息是完全流通共享的。但事實上,傳統金融信息的傳播是非常不充分的。在金融市場中,每一個投資者都擁有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公共信息是所有參與到金融市場的投資者都能夠獲得的。傳統金融而私有信息則是投資者自己挖掘和傳播的。
對於投資者來說.他們也非常了解信息的價值,傳統金融私有信息不會輕易進行傳播。而公共信息的價值則已經表現在證券上,投資者從證券商獲益已經變得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金融投資者必須要通過觀察他人的決策進一步獲得新的信息,為自己的決策提供基礎。這也就是說,投資者必須研究他人的行為,理性的跟從.因此,傳統金融信息的不完全流動造成了投資者整體獲取信息的難度,傳統金融也就造成了投資者的從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