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基礎設施有哪些
① 碳交易結束後提現需要先繳稅嗎
依據《民法典》,碳排放權屬於國家,作為碳排放權的客體,碳排放權利人而言,屬於自然資源的使用人,因此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准物權,其所有權和他物權相分離,享有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
依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應作為銷售無形資產的其他權益性無形資產中的配額。其他權益性無形資產包括基礎設施資產經營權、公共事業特許權、配額、經營權(包括特許經營權、連鎖經營權、其他經營權)、經銷權、分銷權、代理權、會員權、席位權、網路游戲虛擬道具、域名、名稱權、肖像權、冠名權、轉會費等。
依據財政部《碳排放權交易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碳排放權應作為一項資產管理,作為碳排放權資產核算。
具體涉稅情況應分以下幾種情況來看:
企業交易
一、無償取得碳排放權:
會計處理上,取得碳排放資產、使用過程中、最終自願注銷階段均不作賬務處理。
在出售時,借記「銀行存款」「其他應收款」等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
因此在賬上均未體現出碳排放權資產。
增值稅上無論是否開具增值稅發票,均應按照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作為銷售無形資產——其他權益性無形資產(配額),即按照6%計提銷項稅額。由於企業可能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取得了碳排放權利憑證),因此無法抵扣進項稅額。
企業所得稅上也以取得的貨幣作為轉讓財產收入,計入收入總額中。
二、購入取得碳排放權:
購入時:
在會計處理上,重點排放企業購入碳排放配額的,按照購買日實際支付或應付的價款(包括交易手續費等相關稅費),借記「碳排放權資產」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等科目;重點排放企業使用購入的碳排放配額履約(履行減排義務)的,按照所使用配額的賬面余額,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貸記「碳排放權資產」科目。
在企業所得稅上,可以依據相關的權利憑證作為稅前扣除憑證。
出售時:
重點排放企業出售購入的碳排放配額的,按照出售日實際收到或應收的價款(扣除交易手續費等相關稅費),借記「銀行存款」「其他應收款」等科目,按照出售配額的賬面余額,貸記「碳排放權資產」科目,按其差額,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或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
增值稅上同樣也是按照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作為銷售無形資產——其他權益性無形資產(配額),即按照6%計提銷項稅額。
企業所得稅上也以取得的貨幣作為轉讓財產收入,計入收入總額中。
注銷時:
重點排放企業自願注銷購入的碳排放配額的,按照注銷配額的賬面余額,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貸記「碳排放權資產」科目。
在增值稅上由於取得碳排放權時沒有相應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因此不涉及進項稅的問題。
在企業所得稅上可在注銷配額的當年作為資產損失准予在稅前扣除。
就當注意的是,如果碳排放配額的交易可以發展成碳金融產品,作為金融商品,按照公允價值變動進行會計處理,那麼在增值稅上可是享受了很大的好處。在財稅【2016】36號文件中,作為金融商品轉讓,按照賣出價扣除買入價後的余額為銷售額。轉讓金融商品出現的正負差,按盈虧相抵後的余額為銷售額。若相抵後出現負差,可結轉下一納稅期與下期轉讓金融商品銷售額相抵,但年末時仍出現負差的,不得轉入下一個會計年度。這樣一來,按照差額進行納稅,購入碳金融產品的成本就和其他商品采購一樣,能達到抵扣進項稅的效果了。
如果是碳金融產品,就不作為無形資產核算,其金融商品的買入價,可以選擇按照加權平均法或者移動加權平均法進行核算,選擇後36個月內不得變更。但是碳金融商品轉讓,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但是目前多數學者還是認為碳交易並不屬於金融商品。在稅法中規定金融商品轉讓,是指轉讓外匯、有價證券、非貨物期貨和其他金融商品所有權的業務活動。其他金融商品轉讓包括基金、信託、理財產品等各類資產管理產品和各種金融衍生品的轉讓。
其實早在2016年,七部委發布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發展各類碳金融產品。促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定價中心。有序發展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租賃、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探索研究碳排放權期貨交易。
個人交易
增值稅:
由於在碳排放權交易時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進行,採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進行交易,因此雙方均不知道交易對象是誰,就不涉及開具增值稅發票。
如果個人交易屬於偶爾可以單次申報繳納,徵收率為3%(優惠1%);如果個人注冊了個體工商戶,轉讓收益每月不超過15萬元,可以享受免徵增值稅的優惠;超過15萬/月,則為全額按照3%(優惠1%)繳納增值稅,同時繳納附加稅費。
個人所得稅:
按照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稅率為20%,由支付方代扣代繳;如果個人注冊了個體工商戶,可按照核定徵收率繳納個稅;如果沒有核定徵收,仍可享受目前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年減半徵收個人所得稅優惠
② 求關於中國的能源市場和碳金融的一些資料
http://wenku..com/view/4c9102da6f1aff00bed51e81.html
希望能幫助您
來自— 牛人聚集區
③ 碳金融產品有哪些
1、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碳金融產品有:碳配額遠期、碳配額質押、碳中和、賣出回購、CCER質押、借碳交易、碳信託、碳基金。
2、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碳金融產品有:碳遠期、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融資、碳債券、碳資產託管、碳金融結構性存款、碳排放配額回購融資。
3、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碳金融產品有:碳資產質押融資、境內外碳資產回購式融資、碳債券、碳配額託管、綠色結構性存款、碳基金。
4、北京綠色交易所碳金融產品有:碳配額場外掉期交易、碳配額場外期權交易、碳配額回購融資、碳配額質押融資、碳中和。
5、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碳金融產品有:碳遠期、配額抵押融資、配額回購融資、配額託管。
6、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碳金融產品有:碳中和。
7、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碳金融產品有:碳中和。
8、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碳金融產品有:碳遠期、碳排放配額回購、碳資產質押融資、碳債券、碳基金。
9、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碳金融產品有:林業碳匯、碳排放權約定購回、碳排放配額質押。 所謂碳金融,廣義上是指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各種金融活動的總稱,或稱碳融資和碳物質的買賣,包括服務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融資、銀行綠色貸款、以碳期貨期權為代表的碳排放信用衍生品、機構投資者和風險投資介入的碳金融活動以及基於配額和項目的碳交易等金融活動。
10、其中,綠色貸款和服務溫室氣體減排的投融資是傳統意義上的碳金融活動,其服務對象和工具具有明顯的金融屬性。
拓展資料:
1、而碳排放權之所以具有金融屬性,源於其本質上是一種能夠產生未來現金流的同質權利資產,即各種實物能源可以碳當量形式實現權利及其收益的標准量化,並使其具有可交易屬性和市場定價基礎,這一特點符合金融資產的同質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特徵。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實踐看,金融化和證券化趨勢也愈發明顯。
2、此外,碳排放權交易更緊密地連接了金融資本與基於綠色技術的實體經濟,不僅金融資本直接或間接投資於創造碳資產的項目與企業,而且來自不同項目和企業產生的減排量進入碳金融市場進行交易,被開發成標準的金融工具。因此,碳排放權交易具有金融交易的基本屬性,是未來碳金融發展的主要方向和領域。
3、碳金融定義:運用金融資本去驅動環境權益的改良,以法律法規作支撐,利用金融手段和方式在市場化的平台上使得相關碳金融產品及其衍生品得以交易或者流通,最終實現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④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於科教文衛等部門所需的固定資產,它是一切企業,單位和居民生產經營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質基礎,是城市主體設施正常運行的保證,既是物質生產的重要條件也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條件。
(4)碳金融基礎設施有哪些擴展閱讀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建項目,不僅提高的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⑤ 低碳經濟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發展低碳金融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轉型 汪小亞認為,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有廣闊的發展機會;同時,發展國內碳金融和綠色金融,亦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發展低碳金融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轉型
當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把"低碳經濟"由一個概念、一句口號推向了前台,發展低碳技術、選擇低碳生活方式、進行低碳消費已成為各界共識。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汪小亞博士接受《理論前沿》周刊專訪,就主動融入低碳浪潮、加快綠色金融創新發表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我國大力發展低碳金融和綠色金融十分必要,不僅可以通過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獲得廣闊的發展機會;同時,也可以通過發展國內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促進國內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理念上: 倡導低碳生活和綠色經濟
記者:當前,"低碳"、"綠色"這兩個詞彙被廣泛傳播和運用,您能為我們闡述一下它們的准確內涵嗎?
汪小亞: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低碳"與"綠色"並不是同一概念。
首先,指向不同。"低碳"是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概念。假定氣候變暖,氣候變暖的結果是人類生存危機,如極端天氣增多、海平面上升、島嶼消失、糧食和飲水短缺、物種滅絕等。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人類活動中人為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溫室氣體主要由6種氣體組成,其中,CO2是主要成分,解決氣候變暖的手段是低碳。"綠色"是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概念。假定人類生存環境在惡化,出現大量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導致惡化的主要原因是大規模的工業化、粗放的增長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解決思路是樹立綠色意識,加強環境保護,特別是針對大氣、河流、海洋、綠色植被、動物資源的保護,創造一個宜住環境。
其次,影響范圍不同。氣候變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如某省或某國大量CO2排放對該地區的氣候影響不明顯,而匯積起來很大。而環境惡化的影響是地域性的,如某地區熱電廠較多,酸雨問題嚴重,而距離較遠的地區可能沒有酸雨危害。
再者,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不同。溫室氣體排放和經濟發展是正相關關系,因為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的行業是電力、鋼鐵、化工、交通、房地產等各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或主導性行業,故在現有的生產方式下,經濟發展越快、溫室氣體排放量越多。而環境惡化和經濟發展並不正相關關系。只要樹立好環保的理念和機制,經濟發展與環境友好可以同時實現。
最後,治理方式不同。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治理是平衡,即在降低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平衡,既不能為降低排放而犧牲經濟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一味追求高增長而無視人類的共同利益,在低碳和經濟發展之間選擇,對於任何國家都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對污染物的治理是禁止,各國法律都有明文規定。記者:那麼,這兩個概念在實際運用中的交融之處體現在哪裡呢?
汪小亞:從現實意義上講"低碳"和"綠色"都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其一,"低碳"和"綠色"之間密切相關。首先,氣候是環境的一個重要要素。氣候的不利變化如暴雪、海嘯、颶風等會惡化生存環境。其次,氣候和環境的變化都與工業化城市化密切有關。工業化導致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和污染物,破壞自然界的平衡和循環。如火力發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前者是溫室氣體,後者形成酸雨。"低碳經濟"是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形態。"綠色經濟"是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
其二,倡導"低碳"、"綠色"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具體體現。"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都是主張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經濟;都是主張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方式。我國各省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的不同所承擔的成本和壓力也不同,通過綠色和低碳經濟發展政策,能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消費方式轉變。
其三,倡導"低碳"、"綠色"經濟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具體體現。從"資源節約型"看,倡導"低碳"和"綠色",就是強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降低GDP能耗也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環境友好型"看,倡導低碳和綠色,就是強調對生存環境的保護,珍惜藍天、青山、綠水。如植樹造林,既能增強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又能改造地表結構,防止水土流失。
行動上:發展低碳金融和綠色金融
記者:對於中國而言,當前的國際市場環境為我們大力發展低碳金融和綠色金融提供了哪些難得的機遇?
汪小亞:第一,全球碳交易市場將取代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據統計,2005年全球碳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為7.1億噸和108.6億美元;到2008年分別上升48.1億噸和1263.5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89.2%和126.6%,世界銀行報告稱,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1500億美元,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碳交易市場可分為配額交易市場和自願交易市場。配額交易市場為那些有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國家或企業提供碳交易平台以滿足減排目標;自願交易市場則是從其他目標出發(如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社會效益等)自願進行碳交易以實現其目標。配額碳交易又分為兩大類,其一,基於配額的交易。買家在"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Cap-and-Trade)體制下購買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賣)的減排配額,譬如《京都議定書》下的分配數量單位(AAUs)和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下的歐盟配額(EUAs);其二,基於項目的交易。買主向可證實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購買減排額。最典型的此類交易為清潔發展機制CDM以及聯合履行機制(JI)下分別產生核證減排量(CERs)和減排單位(ERUs)。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早在強制性減排市場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主要被用於企業的市場營銷,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等。目前雖所佔碳交易額的比例很小,不過潛力巨大。自願市場分為碳匯標准與無碳標准交易兩種。近年來很多非政府組織從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的角度出發,開發了很多自願減排碳交易產品,比如VIVO計劃,主要關注在發展中國家造林與環境保護項目。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低碳經濟引領中國未來發展低碳經濟決定著新一輪國家競爭力記者:我國政府近日確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其中提到「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建築與交通體系」、「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引發廣泛關注。請您談談「低碳」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到底能發揮什麼作用?吳曉青: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已不斷為人類所認識,其中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全球氣候變化,是不爭的事實。通過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世界各國共識。在這個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發展」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也應運而生。現在低碳經濟已被看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發達國家經濟轉型的方向,也是發展中國家應遵循的可持續發展途徑。 記者:您在去年「兩會」上首次提交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提案,指出我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走在世界發展前列,很大程度取決於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這方面我們要盡快採取哪些行動?吳曉青:種種跡象表明低碳時代已到來。在以低碳技術和產品為核心的新一輪國家競爭力角逐中,誰領先一步,誰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潮流,並成為國際市場最大贏家。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大國,中國的選擇不僅決定未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發展前景,也決定著世界的未來。我們的目標已提出,這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完成這一目標,難度很大,需各方努力。我國正處於加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對資源尤其是能源礦產資源的消耗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資源供給與經濟發展需要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環境保護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各項發展目標,解決目前存在的環境和發展矛盾,走低碳經濟道路是最佳選擇,這不僅可以實現溫室氣體減排,也可以促進環保,改善人民生存環境。我說的「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應包含四方面,即低碳技術發展和支撐能力、完善的低碳發展標准和規范、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制度准備、健全的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從現有國情看,四個方面我們都有欠缺。發展低碳經濟,必須調整現行發展方式,必須加強這四方面的能力建設。做好手頭的,眼盯高端的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只能走自己的路記者:發展是硬道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始終是第一位的。在這個前提下,從哪兒入手發展低碳經濟?吳曉青:有人提出「做好手頭的,眼盯高端的」,我認為這很形象地表達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需求。目前全球還沒有一個現成模式,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借鑒國外已有的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從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探索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我覺得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在開展科學研究基礎上,建立並完善「碳足跡」標識和產品認證制,倡導低碳消費模式,促進企業加快低碳產品的研發;通過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構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體系;改革資源稅制度,將碳稅納入環境稅范圍,來部分反映傳統化石能源生產和使用所導致的氣候變化等外部成本,徵收方式可參考當地污染物征稅方式
⑥ 「基礎設施」有哪些主要類別
基礎設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質劃分如下:
農村基礎設施
參照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法規文件,農村基礎設施包括: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村生活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四個大類。
(1)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
(2)農村生活基礎設施:主要指飲水安全、農村沼氣、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指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種苗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退耕還林等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
(4)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主要指有益於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基礎設施
城市基礎設施是指為城市直接生產部門和居民生活提供共同條件和公共服務的工程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順利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它對生產單位尤為重要,是其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必要條件之一。總的來講,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主要包括:
1.住宅區、別墅、公寓等居住建築項目
2.高檔酒店、商場、寫字樓,辦公樓等辦公商用建築項目
3.石油、煤炭、天然氣、電力等能源動力項目
4.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道橋、隧道、港口等交通運輸項目
5.水庫、大壩、污水處理、空氣凈化等環保水利項目
6.電信、通信、信息網路等郵電通訊項目
一般講城市基礎設施多指工程性基礎設施。(1)工程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六大系統:
A.能源供應系統:包括電力、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和暖氣等;
B.供水排水系統:包括水資源保護、自來水廠、供水管網、排水和污水處理;
C.交通運輸系統:分為對外交通設施和對內交通設施。前者包括航空、鐵路、航運、長途汽車和高速公路;後者包括道路、橋梁、隧道、地鐵、輕軌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車、停車場、輪渡等;
D.郵電通訊系統:如郵政、電報、固定電話、行動電話、互聯網、廣播電視等;
E.環保環衛系統:如園林綠化、垃圾收集與處理、污染治理等;
F.防衛防災安全系統:如消防、防汛、防震、防颱風、防風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2)按服務性質分為三類
A.生產基礎設施。包括服務於生產部門的供水、供電、道路和交通設施、倉儲設備、郵電通訊設施、排污、綠化等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治設施;B.社會基礎設施。指服務於居民的各種機構和設施,如商業和飲食、服務業、金融保險機構、住宅和公用事業、公共交通、運輸和通訊機構、教育和保健機構、文化和體育設施等;C.制度保障機構。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部門等。基礎設施水平隨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種類更加增多,服務更加完善。
(3)社會性基礎設施一般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服務、金融保險、社會福利等設施。
(4)城市基礎設施一般應具備以下特點:
A.生產性
B.公用性和公益性
C.自然壟斷性
D.成本沉澱性
E.承載性
F.超前性
G.系統性
不同時期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完善、配套有不同的要求。城市基礎設施作為城市運行的載體,與城市的自然附屬物包括土地、水體、礦床等有緊密聯系,它是在原有的自然附屬物的基礎上,經過人們的加工改造而建立起來的,受自然的制約;建設和改造城市基礎設施時,必須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在形態上具有固定性,實物形態上大都是永久性的建築,供城市生產和居民生活長期使用,不能經常更新,更不能隨意拆除廢棄。
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長株潭城市群在「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過程中,在一體化規劃的引導下,確定三市組團式、串珠式發展,基礎設施網狀互聯,共同構建生態環境優美的城市群,並致力於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長株潭城市群按照適度超前、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則,引導項目建設,為新型發展構築強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平台。提出「交通同網、能源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的「新五同」建設。長株潭城市群要建成布局合理、高效利用的現代化交通網路、安全可靠的能源體系、「三網融合」的信息平台、綠色生態體系和完備的湘江防洪設施體系,形成支撐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群的強大網路,率先為國家探索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做出貢獻。
基礎設施發展模式
是指世界各國和各地區在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經濟增長戰略時,安排基礎設施建設與直接生產部門發展順序的過程。主要的代表性理論有羅森斯坦-羅丹主張的「大推進」式的「優先發展論」和赫希曼的「壓力論」。
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基礎設施發展模式主要分為超前型、同步型和滯後型三類。
超前型是指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於直接生產活動超前一個時期,代表國家如英國;
同步型是指基礎設施與生產消費引起的需要相適應,直接生產部門與基礎設施的形成和擴大同步發展,代表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和瑞典;
滯後型指基礎設施發展滯後於直接生產部門,代表國家如前蘇聯、東歐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⑦ 興業銀行的碳金融業務主要有哪些
興業銀行碳金融主要以創新信貸產品為主
⑧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
一、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哪些
1、基礎建設主要是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水利,以及城市供排水供氣,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的服務,與教科文衛等部門所需要的固定資產建設。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典法》第二百五十四條
國防資產屬於國家所有。
鐵路、公路、電力設施、電信設施和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依照法律規定為國家所有的,屬於國家所有。
第二百五十五條
國家機關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佔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處分的權利。
第二百五十六條
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佔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收益、處分的權利。
二、基礎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基礎建設的意義:
1、基礎設施建設時間長,不會提供產品,不會短時間內造成新的供大於求。
2、基礎設施對長期經濟增長有巨大作用。現在把基礎設施搞好,將來經濟好了,剛好可以使用。
3、基礎設施建設能幫助國家把過剩的生產資料及大量的過剩勞動力人口吸收掉,讓這些人有工作,這也是件好事。
4、國家投資基礎設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人們生活環境改善,交通變得便利,也會得到老百姓的擁戴。
⑨ 經濟基礎設施包括哪些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電力、通訊、供水等。
農村基礎設施包括水、氣、電、山、田、林、路、通信、廣播電視、文化活動場所、村容村貌整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