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金融大國是哪個國家
1. 世界五大金融中心指的是哪五大
1.倫敦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首都,歐洲最大的城市。與美國紐約並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
2.紐約
紐約(New York),是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也是美國最大城市。為了與其所在的紐約州相區分,被稱為紐約市。紐約位於美國東海岸的東北部,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個多族裔聚居的多元化城市。
3.蘇黎世
蘇黎世是瑞士聯邦的第一大城市、瑞士蘇黎世州首府,也是歐洲最安全、富裕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城市之一,集中了120多家銀行的全球及歐洲區總部,其中半數以上是外國銀行,故其享有「歐洲百萬富翁都市」的稱號。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貸銀行、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以及許多歐洲私人銀行的總部均設於蘇黎世。
4.芝加哥
芝加哥(Chicago)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伊利諾伊州,東臨壯麗的北美五大湖之一密歇根湖,著名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全美人口第三大城市。
5.香港
香港是繼紐約、倫敦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齊稱為「紐倫港」,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連續2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居世界首位。
2. 世界上金融專業最好的是哪個國家
個人感覺:
英國:老牌資本主義強過,倫敦曾經是世界的金融中心。
美國:目前世界的唯一霸權國家,而其強大的經濟基礎才是根本保障,紐約就是現在世界上的金融聖地!
德國:證券市場最早就是出現在法蘭克福,牛與熊的雕像依舊矗立在那裡,而「牛市、熊市」已經成為當前世界證券交易的固定名詞,可見德國在金融領域的世界性影響力。
3. 金融危機具體是什麼危機在哪裡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概況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金融危機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 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 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
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林。
4. 美國是超級世界大國,為何他們的股市時而還會崩盤
價值君能找到的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歷史,最遠的只能看到50年前,至少在這50年裡面,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都沒有跌到過現在這么低。所以巴菲特說,他活了89年,都沒見過這種場面(連續熔斷)。正是因為,他活了89年,也沒見過國債收益率跌到這么低。
邏輯2:「把子彈打光」的鮑威爾並沒犯傻,他清醒得很
鮑威爾就是美聯儲主席,很多人以為他一下子把子彈都打光了,後面沒美聯儲什麼事了,他也可以退休了。
當然,事實上美聯儲遠未到「把子彈打光」的時候,價值君的上一篇文章《關於國外疫情,95%的人還沒看懂的兩個事實》講得很清楚,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往前翻一下。
另外,鮑威爾也沒有犯傻。「美聯儲過早啟動大水漫灌,反而會引發市場恐慌」,這個散戶都能一眼看出來的邏輯,鮑威爾當然不會不知道。這個重要的抉擇,如果不是蓄意引發市場恐慌,那麼就是要避免一個更加嚴重的後果。
這次恐慌的一開始,市場就想到12年前的金融危機。所謂金融危機,首先遭殃的行業就是金融行業。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以雷曼銀行的倒閉為標志。金融機構倒了一片之後,美國才反應過來,開啟大規模QE,把金融行業救活。這一次迫不及待祭出QE,就是為了避免12年前的悲劇重演,要來一次「未雨綢繆」。
為什麼QE放出來,美股還繼續崩呢?
因為美股17倍PE依然是高估。美股的脆弱,超乎你想像。
美國在去年開始,就開展了一個叫REOP的操作。原理比較復雜,簡單來說跟QE相似:美聯儲自己印錢買自家國債,維持著日漸脆弱的美國主權信用;同時大規模買入公司債,支持這些上市公司不斷回購自家股票,營造股價上行的繁榮假象。
美國的上市公司總體業績,早在4年前開始就停止增長了。為了股價還能繼續上漲,上市公司不斷回購自家股票。但這會使債務結構不斷惡化,現在已經惡化到每年全部利潤拿出來都還不起利息的地步。
稍為懂一點估值基礎的小夥伴都知道,對於業績不能增長,甚至要走下坡路的公司,再低的PE也不算便宜,因為隨著業績下行,PE會不斷上台階。加上債務隨時爆雷,殺估值這事情是跑不掉的。
最近總能看到一些野生的分析師解讀,說美股已經跌到低估,比A股便宜,所以國際資金更願意去美股抄底,而不選擇A股。
價值君很佩服他們看著K線圖就能做估值的技術。
標普500現在是17倍PE,對應的是業績開始走下坡路、債務雷隨時連串炸開的上市公司。滬深300現在11倍PE,對應的是全球最快復工復產,很快就能回到增長軌道的上市公司。誰貴誰便宜?
所以鮑威爾快速釋放QE,並不是妄想要把股市托起來,只是讓股市跌慢點。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短期目的,就是要以快打快,收割全球資產。這一點也在上一篇《關於國外疫情,95%的人還沒看懂的兩個事實》已經講過。
有小夥伴可能要問,為什麼美國無底線印錢,美元都不貶值呢?
這正是美國這個金融第一大國的優勢,其它任何國家都辦不到。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還沒像美股一樣崩塌,全球資金在突如其來的恐慌面前,還是習慣性選擇美元避險。所以鮑威爾才可以以快打快,在各國跟進量化寬松之前,拿著實質已經貶值的美元,打折收割各國資產。
更無恥的是,這些印出來的錢,甚至不需要通過金融市場,直接就分發到每一個美國人手上:
如果只在國內流通,這是沒有意義的。生產沒有增加,每人手上多出2000美元,只會把物價抬高。好比說每人手頭上有2萬美元,玉米1美元兩條;現在每人派2000美元,玉米供應量沒有增加,那麼玉米就會漲價到1.1美元兩條。群眾的購買力還是不變的。
但是,他們可以去買國外的玉米,價格還是1美元兩條。
5. 想知道金融風暴是哪一年
金融風暴是1997年爆發的。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
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中國香港地區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地區和中國台灣地區則幾乎不受影響。
世界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6. 中國屬於金融大國嗎
央行官員:中國已經是一個金融大國
《中國2020:超級金融大國誕生》
7. 亞洲金融風暴是哪一年爆發
亞洲金融風暴是1997年爆發的。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
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中國香港地區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地區和中國台灣地區則幾乎不受影響。
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
從表面現象看,無論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還是目前印尼、印度、巴西等國面臨的情況,都發生在新興市場;其次,都出現了資金大規模流出的跡象。
而從背景分析,亞洲金融危機前,亞洲經濟高速增長,而且時間持續了十年左右,因而吸引了全球資本持續、大規模流入,而資本的流入進一步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也使得這些經濟體對外資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泡沫也越吹越大。
當時,包括亞洲「四小虎」在內,亞洲新興市場採用固定匯率制。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些經濟體的貨幣已被嚴重高估。加上外匯儲備不充足,在國際炒家的持續猛攻之下,從泰國開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匯市和股市一路狂瀉,一蹶不振。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8. 過去歷史上近四百年來,大國崛起基本具有哪些特徵
文明形態發生改變。
文明有幾個基本形態。游牧文明、農業文明、商業文明、海洋文明、金融文明、文化輸出文明、工業文明、科技文明、信息文明、太空文明。
中國古代以農業文明為主。從唐朝起加入商業文明。宋朝起加入海洋文明和文化輸出文明。清朝重新回到單一的農業文明。
文明層次的高低,決定一個國家是否強大。
工業文明,使得國家的產出遠超過游牧文明和農業文明。
最近四百年,所有崛起的大國,無一例外都是工業文明發達並且領先的。西班牙、葡萄牙依靠海洋文明和地理大發現崛起,但是他們只是財富的搬運工。
英國隨後崛起,開啟了工業時代,並且占據大量的殖民地,獲得廉價的生產資料。但是因為原材料太廉價了,所以他們不升級自己的工業。最後在一戰後開始迅速沒落。
法國依靠金融文明和工業文明崛起。
德國沒有廉價的原材料,所以不斷升級自己的工業,成為新的大國。
美國早期依賴山寨,成為全球製造,二戰後依靠金融文明統治全球金融,當科技大爆發後,首先進入信息文明和太空文明,領先至今。
中國改革開放後,走美國的路,山寨並且成功的占據美國放棄的工業製造,成為全球製造,當網路科技出現後,不斷提高信息化,成功孵化出一個又一個獨角獸企業。
每個崛起的大國,都經歷過文明躍遷。能夠成功的主動進行文明躍遷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成為大國。
9. 法蘭克福屬於哪個國家啊
法蘭克福屬於德國。
法蘭克福,正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以便與位於德國東部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相區別。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及黑森州最大城市,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
法蘭克福位於美因河右岸,臨近美因河與萊茵河的交匯點,坐落在陶努斯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市中心和內城在美因河北岸,美因河上眾多的橋梁把內城與近郊薩克森豪森地區連接在一起。
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法蘭克福國際機場(FRA)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機場和航空運輸樞紐之一,也是僅次於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和巴黎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的歐洲第三大機場。
法蘭克福氣候溫和,春秋季比較潮濕,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夏冬溫差很大。1月份平均氣溫-1.℃,7月份平均氣溫14℃。
法蘭克福是歐洲的金融中心。這里擁有332家銀行(其中194家是外國銀行),770家保險公司。歐洲央行和德國中央銀行均位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股票交易所是繼紐約和倫敦之後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2018年11月,世界城市排名發布,法蘭克福進入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9)400年金融大國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法蘭克福旅遊景點介紹:
1、法蘭克福大教堂(Frankfurt Cathedral)位於位於羅馬廣場以東,是一棟哥德式建築。它是13至15世紀的哥特式建物,又稱為皇帝大教堂(Kaiserdom)及加冕教堂,德國皇帝曾在此加冕。從14世紀迄今,已有600年的歷史,雖幾經戰火,仍能倖免於難。
2、德國電影博物館位於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傑出的電影博物館。如果你喜歡德國電影的話,那自然是不可錯過了。裡面有圖書館歷史和電影歷史展覽,展覽的內容和檔案會不斷更新,在公共電影院還有首映式和一些特別的電影活動,報攤上賣的目錄雜志上有節目表。
3、老歌劇院於1880年落成,是巴黎歌劇院的復製品。它的外形是古希臘風格,圓拱形窗戶是顯示出後文藝復興風格,它的內部是富麗堂皇的巴洛克風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幾乎全部被毀。當局進行了耗資1.1億歐元的修復,外觀盡可能的保留了原貌,內部卻是現代化的。
4、歌德故居在法蘭克福市中心Grosser Hirschgraben大街上。共四層,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洛可可風格沙龍和音樂室,三層走廊上有精緻的天文鍾在歌德誕生的房間裡面有登歌德出生消息的報紙,四層是詩人的房間。
5、現代美術館。該美術館1991年開門迎客,其建築本身便是一件藝術品。不僅藏有沃荷爾、里基滕施泰因等畫家的流行藝術,還有優秀的工藝傷口即著名的貝訥頓廣告豐富的繪畫、攝影、工藝作品肯定會讓您大飽眼福。館內還有咖啡屋、小餐廳等設施,可供您在充分休憩之後繼續玩賞。
10. 誰知道鍾表之國是哪介紹一下
有「鍾表之國」美譽的是瑞士.
很久以來,瑞士就和高質量的鍾表製作聯系在一起。鍾表工業是瑞士的第三大出口產業,僅次於化學和工程工業。
大約95%鍾表產品出口國外,從價值方面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鍾表出口國:2004年,瑞士手錶出口大約盈利9千萬美金。這反映一個事實:和其他主要出口國家比較,昂貴的高檔手錶佔了瑞士產品的大部分。但在手錶出口數量上,瑞士(2004年2千5百萬只)遠遠落後於中國(10億只),甚至香港(7億只),這並不令人感到驚奇。
中國製造的手錶的平均價格是一美金,而香港的則是5美金。瑞士位於另一個極端,每隻手錶平均329美金,是世界最高的。
瑞士手錶市場集中在三大洲。最大的個人買家是美國,2004年佔了將近出口市場的17%。其次是香港,約佔16%(香港是主要的hub: 很多進口產品再次出口。)中國大陸仍是比較保守的買家,但在2004年,銷售額比2003年增長了40%。
在歐洲,主要買家是義大利和法國。
2004年,15個最高消費國家占瑞士手錶出口的82%以上。
瑞士的成功不僅歸功於高質量的產品,還有廣泛的鍾表品種,考慮到科技和外觀兩方面。將瑞士製造的手錶近90%是電子表,但占剩餘10%的機械表卻占出口價值的一半以上。一些價格檔次較高的鍾表是世界上最復雜的。
手錶外觀多種多樣,有樸素的經典款型,貴重鑲鑽的,還有便宜漂亮的。
和其它瑞士產品(如巧克力)一樣,瑞士非常謹慎地保護著「瑞士製造」(Swiss made)的標簽,並且簽署了雙邊和國際協議,使它可以採取合法行動來反對偽造者。
要獲得「瑞士製造」的標簽,手錶必須滿足最基本的條件。盡管有些外國製造的零件也有可能使用這一標簽,但絕不能超過手錶部件總價值的50%,而且手錶必須在瑞士組裝和接受檢查。
在國外生產,卻包括瑞士零件的手錶允許指出這一點,但嚴格禁止誇大瑞士介入的程度。
一隻手錶也可以允許刻上「日內瓦」(Geneva)的字樣,如果它符合瑞士手錶的要求,或至少生產過程中的一項主要操縱在日內瓦州進行。
比「瑞士製造」更有名的是質量保證書「日內瓦印章」(poinçon de Genéve或Geneva Seal 或),由日內瓦鍾表非必須檢查辦公室頒發。獲得「日內瓦印章」的手錶必須在日內瓦州製作,而且每個機芯都標有號碼。共有12條標准需要滿足,以確保在製造,完成和組裝過程中的最高標准。
瑞士每年春天舉辦兩大國際鍾表展覽。
2005年,巴塞爾的第33屆世界鍾表首飾展吸引了約9萬參觀者,展覽共進行了8天。瑞士品牌展展品的主要部分;大部分瑞士生產的手錶在展覽上展出。
日內瓦主辦的國際奢侈鍾表展更加高檔,只邀請展出品牌的專業客人。盡管參觀者較少(2005年有1萬1500人參觀),展覽被視為是日內瓦一年中的主要活動之一,僅次於汽車展。客人可以看到頂級手錶品牌最近的創新,以及限量和特殊手錶。
作為瑞士手錶展覽的補充,瑞士鍾表工業聯合會於2003年開始舉辦巡迴展覽,以「思索時間,思索瑞士的卓越」為主題。巡迴展覽計劃將在貿易博覽會、集會和討論會上展出,使參觀者能更好地認識鍾表工業。第一個舉辦地是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接下來,分別是布魯塞爾、曼谷和孟買。